《企业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50.69 KB
- 文档页数:32
企业经济统计学概述1.数据收集和整理。
数据收集是企业经济统计学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销售、财务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数据整理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核对和整理,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2.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是企业经济统计学的核心工作,通过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揭示数据中的规律和特点。
数据解释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解释和解读,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统计指标是企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企业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能够反映企业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指标。
指标体系是由多个指标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用于评价和监测企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
4.统计方法和模型的应用。
统计方法是企业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工具,包括描述统计、推论统计、时间序列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企业经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和管理。
企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企业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环节进行具体的统计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措施。
企业经济统计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企业经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经济预测、经营决策和绩效评估等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总之,企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对企业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揭示企业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通过对企业经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经济预测、经营决策和绩效评估等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考点串讲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企业与企业经济运行一、企业的含义企业按通常的理解.是指工厂、矿山、农场、商店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
实际上,这并非企业的本质含义。
现代企业由于所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以及人们考察目的和角度的不同,在不同国家对企业的具体表述,或者说对它的本质含义的概括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国家.一般都把企业定义为:企业是将土地、资本、劳力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集合起来的组织,对某种事业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和讲究效率的经营,以求达到创造利润的目标。
而在我国一般认为: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的盈利性组织,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并从法律上确认其具有独立权力、利益和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企业都具有如下两个共性,即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1)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2)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
国家统计局统计报表制度规定了法人单位的划分依据以下条件:(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二、企业经济运行企业经济运行,可以概括为投入与产出的运行。
企业经济运行,又表现为企业的存量、流量和存量流量的不断运转和扩大。
三、企业运行的条件(一)企业运行的内部条件包括人力要素、物力要素、财力要素、信息要素。
(二)企业运行的外部条件企业经营环境包括的范围极广,大致可归纳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
第二节企业组织类型一、企业组织(一)企业组织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企业组织是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的简称,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组织结构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企业不同层次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常用的组织结构有:直线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事务部组织结构;多维组织结构即立体组织结构。
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部分章节资料以下是我去年考试前总结的一部分资料,当时我和朋友分头总结的,现在只能找到这些章节的电子版的了,大家做个参考吧!第四章企业产值统计是企业统计最基本的内容,对于企业开展综合经济统计分析和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企业产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有效的综合反映。
其次,企业产值是企业考核经济效益,进行各种统计分析的基本依据。
而且,企业产值是企业编制计划和检查计划的依据。
此外,企业产值是计算本部门和全社会有关产值指标的基础。
产值指标的价值构成:c,v,m c代表物化劳动移行价值,其中又分为c1和c2.C1为劳动手段折旧值,c2为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v为必要劳动价值,m为剩余劳动价值。
总产值(总产初)SNA总产出增加值(追加值)净产值(生产净值)包括(MPS净产值SNA生产净值)社会净产值在MPS又称之为国民收入。
在SNA,除了增加值以外,与MPS产值指标相对应,也有总产值和净产值两个指标。
其核算内容,包括劳务加之在内。
包括企业劳务工作量在内的企业总产值指标,称之企业总产出。
全社会增加值——企业增加值和非企业的增加值的总和,称之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企业产值指标的统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计算内容上的平衡原则。
(二)核算方法上的主体原则,又称对象原则。
可以分为三种:产品法、企业法、工厂法。
(三)计算时空范围上的统一原则。
遵守规定的时间标准,遵守规定的空间标准。
(国土原则)企业工业总产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最终有效成果的价值总和。
企业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企业法)。
工厂法是以整个企业为单位,把企业本期工业生产的最终有效成果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进行加总计算。
企业工业总产值只计算企业最终成果。
企业内部不许重复计算。
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从全社会加总的角度来看,这部分产品的价值就发生了重复计算。
企业总产值包括如下几大部分:产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和自制半成品、在制成品末期初结存差额价值。
企业经济统计学
企业经济统计学是一个研究和应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企业经济数据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经济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和解释,以从中获得有关企业经济状况和趋势的信息。
企业经济统计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经济状况,制定经济决策,评估经济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以及预测和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经济统计学涵盖了大量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包括抽样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处理、经济指标的计算和解释等。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企业可以对自身的财务状况、销售和市场表现、生产效率、成本和利润等关键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整体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
企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它被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市场研究、竞争分析、绩效评估、投资分析、预测和规划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战略指导。
总之,企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和应用统计学方法,帮助企业深入分析和理解经济数据,为企业的经济决策和战略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最新笔记十四、固定资产利用统计(一)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指标固定资产利用程度通过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使用的固定资产占企业拥有的全部固定资产的比率,来反映固定资产在数量上的利用状态。
(二)固定资产产出率固定资产产出率是用固定资产产出的成果除以固定资产原值计算。
(三)劳动技术装备程度劳动技术装备程度,是每一个工人所装备的固定资产数量。
第三节企业生产设备统计一、生产设备数量统计生产设备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或把劳动对象加工成为社会必要产品的劳动工具的总称。
生产设备是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现代化生产不成缺少的条件,是企业固定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统计生产设备数量的计量单位生产设备的计量单位有“实物数量”和“能力”两种,它们别离从不同的角度表白设备的数量。
(二)反映生产设备数量的统计指标企业生产设备数量统计指标,依其指标的性质不同,可有期末数和平均数两种。
二、企业生产设备的分类(一)按经济用途分类(二)按设备的作用功能分类设备按作用功能分为基本生产设备和辅助生产设备。
三、生产设备利用统计(一)生产设备数量利用统计企业所拥有的设备按其使用情况可分为现有设备(实有设备)、实际使用设备、已安装设备、完好设备。
(二)生产设备时间利用统计生产设备时间利用研究的对象是已交付使用的设备,即在用设备。
研究生产设备时间利用情况,就是要将生产设备实际作业时间与生产设备可以利用的时间或生产设备规定的工作时间进行对比,计算设备时间利用率,以反映设备时间利用的程度,进而分析未被利用的原因,从时间上挖掘设备的潜力,以便充分利用设备。
1.连续作业设备的时间利用率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也称日历作业率,可有设备日历时间利用率和设备日历工作时间利用率两种计算。
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是用日历时间作为规定工作时间计算的。
2.非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在计算非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时,按照不同的要求,这类设备的规定工作时间可有多种。
三、原材料利用率统计(一)企业原材料利用率指标原材料利用率是从原材料自身的角度反映原材料的有效利用程度。
原材料利用率两种表现形式。
1.是以单位原材料制成的产品数量或提供的劳务工作量来说明原材料的利用程度,即为单耗的倒数。
2.原材料利用率是原材料消耗总量中形成产品有效实体或有效含量的原材料所占的份额。
(1)原材料利用率基本公式(2)单位产品原材料利用率计算公式(3)多种产品原材料利用率计算公式(二)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执行的统计分析1.原材料利用率定额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单位原材料所应当取得的产品(或劳务)数量标准,或使用单位原材料所必须取得的由该种原材料所构成产品有效部分的数量标准。
将原材料实际利用率与原材料利用率定额相比较,说明原材料实际利用是高于定额还是低于定额。
两者相比较的结果即为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指数。
2.原材料利用率定额统计分析原材料实际利用率变动,导致原材料的超支或节约。
(1)由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所引起的原材料节约量(2)由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在报告期已经实现的产出增长量(3)报告期节约的原材料在下期投人生产经营可能取得的产出增长量第三节企业原材料库存统计一、企业原材料库存量的构成企业原材料库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经验收入库,尚未使用的实际结存数量。
(一)原材料库存量统计的范围企业原材料的库存量必须是企业有支配权的原材料数量。
不论其来源如何,也不论其存放地点如何,只要是尚未进入消费(使用),尚未转移支配权的库存原材料都要计入库存量。
(二)原材料库存量的构成1.企业各材料库自有的尚未进入第一道工序的原材料;2.尚未消费的外单位加工来料和尚未消费的自外单位借人的原材料;3.已决定外调、上调或分配给有关企业,但尚未办理出库手续的原材料;4.委托外单位代为保管的原材料、超过储备定额的原材料和清查出来的账外原材料。
二、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和周转统计(一)原材料储备定额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就是企业在原材料储备中的数量标准。
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重点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最新笔记第四节企业工资统计与分析(P205-215)一、企业工资和福利(P205-208)(一)企业工资制度1.技术等级工资制2.岗位技能工资制3.职务等级工资制4.结构工资制(二)企业工资形式工资形式是指企业核算和支付从业人员报酬的形式,属于直接的劳动报酬。
我国企业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和津贴等,前两种是工资的基本形式,后两种是工资的辅助形式。
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三)企业保险与福利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除工资以外,还享受保险和生活福利待遇。
二、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与构成(P208-210)工资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根据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技能、工作强度和实际贡献等,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报酬。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
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不包括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
(一)企业职工工资总额(P208)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直接实际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1.职工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
2.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二)企业职工工资构成(P209-210)职工工资总额构成是指将工资总额按其职能及发放形式区分的若干项目。
包括:计时工资(含计时标准工资)、计件工资、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三、企业职工工资分析(P211-213)(一)工资总额构成分析1.对工资总额个部分比重分析(P211)2.标准工资形式的分析(P211)3.工资性奖金的分析(P211-212)(二)平均工资变动分析(三)工资总额变动分析(四)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对比分析四、企业保险福利费用统计(P213-215)(一)企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统计的范围(P213)(二)全部职工保险福利费用的构成统计(P213-214)1.集体福利设施费用总额统计的范围2.文体宣传费3.医疗卫生费4.其他(三)保险福利费用水平统计(P215)第七章企业原材料与能源统计第一节企业原材料资源与供应统计一、企业原材料统计与供应(一)原材料的含义企业的原材料有原料和材料两部分组成。
名词解释标准实物量:是从经济用途相同,而品种、规格、含量不同的同类产品中,确定某种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将其他产品产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标准产品产量。
工业销售产量: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奖金:是从业人员超额工作的报酬,是工资的辅助形式.综合能源消费量: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本企业的一定的生产经营任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已经消费的能源量.固定资产原值:是指按企业购建各项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计价,也包括企业技术改造、扩建中追加的投资所计算的固定资产总量原始实物量:又称为产品的混合量,是指各类产品按其自然物理为单位的产量。
.工时定额:是用于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规定应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能源:是指产生和提供各种形式能量的资源;狭义的能源是指人们对天然能量资源进行开发加工而生产出的可提供能量的物质产品,也称为能源产品。
工业商品产值:是指本期生产的可供销售并取得经济收入的产品价值总和,是工业总产值中的可供销售的部分。
.固定资产原值:反映企业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和企业的生产规模、装备水平等,它还是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计算折旧的依据。
国内纯购进:是指商业部门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向商业部门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购进的商品。
货运总产值:是企业在报告期通过货物运输追加到物质产品中去的价值。
保险:是企业为保障长期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物质保障制度。
能源最终消费量:是指企业直接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及非生产经营活动的能源数量企业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力。
国内纯销售:是指商业部门向其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售的商品津贴:也是工资的辅助形式,它是补偿从业人员额外和特殊的劳动消耗,弥补实际工资降低而实行的。
单耗:单位产品或劳务原材料消耗量,简称单耗,是指生产或提供单位劳动成果平均耗用的原材料数量。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最新笔记九三、原材料利用率统计(一)企业原材料利用率指标原材料利用率是从原材料自身的角度反映原材料的有效利用程度。
原材料利用率两种表示形式。
1.是以单位原材料制成的产品数量或提供的劳务工作量来说明原材料的利用程度,即为单耗的倒数。
2.原材料利用率是原材料消耗总量中形成产品有效实体或有效含量的原材料所占的份额。
(1)原材料利用率基本公式(2)单位产品原材料利用率计算公式(3)多种产品原材料利用率计算公式(二)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执行的统计分析1.原材料利用率定额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是在必然条件下使用单位原材料所应当取得的产品(或劳务)数量标准,或使用单位原材料所必需取得的由该种原材料所构成产品有效部分的数量标准。
将原材料实际利用率与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比拟较,说明原材料实际利用是高于定额还是低于定额。
两者比拟较的结果即为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指数。
2.原材料利用率定额统计分析原材料实际利用率变更,导致原材料的超支或节约。
(1)由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所引起的原材料节约量(2)由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在报告期已经实现的产出增长量(3)报告期节约的原材料鄙人期投人生产经营可能取得的产出增长量第三节企业原材料库存统计一、企业原材料库存量的构成企业原材料库存量是指必然时点上经验收入库,尚未使用的实际结存数量。
(一)原材料库存量统计的范围企业原材料的库存量必需是企业有支配权的原材料数量。
不论其来源如何,也不论其存放地点如何,只要是尚未进入消费(使用),尚未转移支配权的库存原材料都要计入库存量。
(二)原材料库存量的构成1.企业各材料库自有的尚未进入第一道工序的原材料;2.尚未消费的外单位加工来料和尚未消费的自外单位借人的原材料;3.已决定外调、上调或分配给有关企业,但尚未办理出库手续的原材料;4.委托外单位代为保管的原材料、超过储备定额的原材料和清查出来的账外原材料。
二、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和周转统计(一)原材料储备定额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就是企业在原材料储备中的数量标准。
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最新笔记十二第四章企业产值统计(P106-141)企业产值指标的价值构成产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它由C、V、M三大部分组成。
C代表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其中包罗C1和C2,C1为劳动手段折旧价值,C2为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V为必要劳动价值,M为剩余劳动价值。
(一)常用的产值指标及其价值构成。
总产值(总产出)价值构成C1+C2+V+M增加值(追回值)价值构成C1+V+M净产值(生产净值)价值构成V+M全社会的增加值=(企业增加值)+(一部分非企业组织的增加值)。
MP的三大指标: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
SNA的三大指标:总产出、生产净值、增加值。
1、产值指标如以生产对象为主体进行计算,称为产品法。
农业企业总产值=Σ产量╳单价建筑业企业总产值=Σ建安工程实际数量╳单价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公式如下:二、企业工业增加值(一)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构成企业工业增加值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其价值构成为了C1+V+M.(二)企业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P116-119)企业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可别离采用生产法或收入法。
1、计算工业增加值的生产法(P116-117)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即工业总产出(现价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后的余额,计算公式为:“工业中间投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办事费用。
它包罗: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办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财务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等。
(解释见P117)2、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收入法(或分配法)(P117-119)(1)收入法的含义及计算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
《企业经济统计学》要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企业与企业运行
一、企业的含义
1.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的盈利性组织,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并从法律上确认其具有独立权力、利益和责任。
2. 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
(1) 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2) 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
3. 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的法人单位划分的依据:
(1) 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 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 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4. 说明:
(1) 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判断组织是否为企业的根据之一。
(2) 总厂/公司直属的分厂、车间、工段、小组等虽承担生产经营任务,但不实行独立的经营核算,不对外承担经济责任,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成为企业。
没有法人资格的农场、商店,不能成为农业企业或商业企业。
二、企业经济运行(P2)
1. 企业经济运行,可以概括为投入与产出的运行。
市场是经济运行的起点和终点。
企业均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一一人力、物力、财力。
企业是盈利的经济组织,所以要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其表现为:投入即定时,尽可能使产出最大;产出即定时,尽可能使投入最小。
2. 企业经济运行,表现为企业的存量、流量和存量流量的不断运转和扩大。
三、企业运行的条件(P5)
(一)企业经济运行的内部条件
1. 人力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决定企业经营成果的核心。
2. 物力要素,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动力,是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
3. 财力要素,资产按其在生产经营中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
产和其他资产。
4. 信息要素,信息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流通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
(二)企业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
主要宏观环境:经济体制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环境;思想文化环境
第二节企业组织类型
一、企业组织(P10)
企业组织是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的简称,它包括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等方
面的内容。
企业一般分为厂部、车间和班组三个层次。
二、企业类型(P12)
(一)分类原则
1. 以产品为单位,而不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划分;
2. 以产品的直接用途为标准,而不是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为标准;
3. 以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作为划分的标志,而不是按产品的具体用途来划分类型。
(二)按企业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资金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在世界各国,公司组织是一种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活动条件统计、企业投入统计、企业产出统计
和企业经济效益统计。
一、企业活动条件统计(P200
(一)企业内部活动条件统计
1. 人力统计。
包括企业职工人数及其构成统计。
2. 物力统计。
包括劳动手段统计和劳动对象统计两个方面内容。
3. 财力统计。
包括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统计。
二、企业投入统计
企业投入主要是生产三要素的投入,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投入,综合为物化
劳动的投入;还有劳动力的投入,体现为企业工资资金等劳动报酬的投入,即活劳动的
投入。
三、企业产出统计
(一)成果表现——实物量,即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
(二)---------- 成果表现价值量
第四节企业统计核算与会计、业务核算
、企业三大经济核算(P28)
企业三大经济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业务核算。
现代会计核算都采用复式记账方法。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括供应、生产(或储存)和销售三个阶段。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业务核算的协调(P30)
(一)三大核算的相互关系:在企业核算中,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中心。
(二)三大核算协调与统一的标志
三大核算协调与统一的重要标志是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具体内容如下:
1. 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调与统一。
2. 指标口径的协调与统一。
3. 分类方法的协调和统一。
4. 计算过程的协调和统一。
第二章企业统计组织与工作
第一节企业统计组织工作
一、企业统计组织系统(P39
作为企业的统计组织体制,要以企业内部综合统计为中心,以车间基层统计为基础。
一般的企业是厂部、车间和班组的三级统计制。
二、企业统计工作过程(P41)
企业经济统计主要有三个工作过程,即企业统计调查、企业统计资料的整理与企业统计分析。
(一)企业统计调查
企业经济统计调查是采用各种调查方法,大量搜集企业经济统计资料的过程,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企业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前提。
企业统计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调查对像包括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 按照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以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3. 按照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二)企业统计整理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的主要办法:逻辑审查、设疑审查和人机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