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诗作,描绘了他在秦淮河边泊船时的感受与思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泊秦淮》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泊秦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泊秦淮》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4. 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批评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可通过准备一段秦淮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牧,了解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程度。
2. 理解诗意- 教师朗读《泊秦淮》,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 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描绘,例如秦淮河的美景、夜晚的静谧等。
- 讨论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孤独、思乡等。
3. 解读修辞手法- 教师解读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诗意和情感的作用。
4. 文学批评思维培养- 引导学生对《泊秦淮》进行文学批评思考,例如探讨杜牧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 提醒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
5. 欣赏与创作- 邀请学生欣赏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诗歌。
- 分组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唐诗,可以以泊船或其他题材为主题,鼓励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
6. 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总结学生对于《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 强调诗歌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对《泊秦淮》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进行文学评论。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或图书馆,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
2. 开展唐诗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情。
3.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牧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泊秦淮》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泊秦淮》是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武侠小说,以古代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泊秦淮地区的冒险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我们设计了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理解《泊秦淮》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背景知识•介绍《泊秦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金庸的生平事迹;•分析小说名称的含义和泊秦淮地区的特点。
2.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探讨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阅读和分析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细节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经典段落,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4. 创作文学评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评论,促进思想和文学素养的交流。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提供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设立小组活动和小组分享,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4.教师对学生的文学评论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阶段性考查: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2.作品分析:学生通过撰写文学评论展示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1.《泊秦淮》电子版或纸质书籍;2.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的选取;3.课件和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泊秦淮》的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阅读: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小说的选定章节,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3.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总结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主题;4.评论:引导学生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5.分享:学生按小组分享自己的文学评论,互相交流和学习;6.总结: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和思考问题。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秋日泊舟于秦淮河畔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教案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诗歌意义等方面对《泊秦淮》进行详细解析。
一、诗歌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流传至今的一首千古佳作,该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年间。
贞元年间是唐玄宗时期,当时杜牧担任国子监博士,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职务。
这首诗情感丰富,给人以深沉的思绪和孤寂之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也许并不平静。
二、诗歌结构《泊秦淮》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四个句子,每句四个字。
整首诗行井然有序,意象交融,表达了秋日温柔的美景,同时也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意义《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秋天的景色,给人以宁静、闲适之感。
诗中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平泉落日圆”、“缆船空载别”等,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平泉落日圆”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秋天的阳光斜照,映衬出平静而宁谧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人描绘了秋天秦淮河畔的缆船。
诗中的“缆船空载别”既表达了离别之意,也蕴含着诗人的寂寞和孤单。
这里的“空载”意味着没有人乘坐船只,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通过“碧琉璃”与“玉户关”与现实景观相映,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交融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传递出一种哀怨之意。
《泊秦淮》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秦淮的秋天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离乡别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四、总结通过对《泊秦淮》的解析,我们可以体会到杜牧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沉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其凝练的词句和生动的意象,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杜牧不仅以其优美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坛的璀璨明星,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学习《泊秦淮》,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他的才华和他所表达的情感。
泊秦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秋天的美好向往和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咏史怀古诗》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泊秦淮》,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咏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泊秦淮》,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偶、夸张、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
6.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等。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诗句、艺术特色、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对偶、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2. 课后背诵《泊秦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赤壁怀古》、《乌江渔者》等,进一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感悟1. 词汇解析: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如“烟笼”、“寒水”、“夜泊”等,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
泊秦淮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诗人杜牧和泊秦淮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比较: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6. 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诵读法: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比较法: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
五、教学资源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2.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其他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学习并理解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
2. 掌握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什么了解?他们是如何创作诗歌的?”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诗《泊秦淮》(15分钟)1. 分发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心情和感受。
步骤三:讨论与交流(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诗《泊秦淮》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和词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理解。
步骤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古诗《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词语,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古诗的美和古代文人的情怀。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代文人的作品,比如杜甫、白居易等,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类似泊秦淮的地方,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名胜泊秦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泊秦淮的地理位置、景点分布和特色建筑;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泊秦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泊秦淮的地理位置、景点分布和特色建筑。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泊秦淮的文化内涵;2.如何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泊秦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地理位置、景点分布和特色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泊秦淮;2.观摩法:通过观看泊秦淮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泊秦淮的美丽和文化内涵;3.体验法:通过模拟泊秦淮的场景、品尝泊秦淮的美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泊秦淮的文化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泊秦淮的宣传片、展示泊秦淮的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授泊秦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秦淮河的历史、泊秦淮的起源、泊秦淮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泊秦淮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3. 讲授泊秦淮的地理位置、景点分布和特色建筑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泊秦淮的地理位置、景点分布和特色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泊秦淮的地理位置和景点分布,以及泊秦淮的特色建筑。
4. 观摩泊秦淮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泊秦淮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泊秦淮的美丽和文化内涵。
5. 体验泊秦淮的文化魅力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泊秦淮的场景、品尝泊秦淮的美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泊秦淮的文化魅力。
6. 总结回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分享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2.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3.学生的考试成绩。
七、教学资源1.泊秦淮的宣传片、图片、视频等资料;2.泊秦淮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资料;3.泊秦淮的特色美食等相关资料。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观摩法和体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泊秦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地理位置、景点分布和特色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泊秦淮的美丽和文化魅力。
《泊秦淮》课文教案泊秦淮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内容。
2. 了解作者对秦淮河的描述,学习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景色。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来展开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发现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泊秦淮的独特景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泊秦淮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对秦淮河的印象。
2.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泊秦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泊秦淮的地点是哪儿?- 泊秦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作者对秦淮的印象如何?- 作者在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和词语来支持他们的回答。
3. 课文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作者对秦淮的描绘使用了充满感官的词语,如“圆亭”,“板桥”,“湖光”,等等。
-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整理自己的发现,然后共享给全班。
4. 合作写作(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意象或修辞手法,然后以泊秦淮的景色为主题,展开合作写作。
-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秦淮的景色,并尝试使用修辞手法来丰富写作。
- 教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提高写作的质量。
5. 分享和展示(15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篇写作作品进行分享和展示,同学们可以相互欣赏和评论。
- 讨论每篇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6. 总结和提升(5分钟)- 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秦淮河的印象是什么?- 写作时你使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景色?- 你觉得写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文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在阅读《泊秦淮》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如何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的景色。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一:[泊秦淮教案]杜牧《泊秦淮》泊秦淮⑴烟⑵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⑶秦淮近酒家。
商女⑷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⑸。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挨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末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末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泊秦淮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泊秦淮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2. 难点: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准备课件、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叫做《泊秦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初步理解。
(学生自读)师:好啦,谁来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呀?生:感觉挺有意境的,但是有些地方不太懂。
师:哈哈,这很正常。
那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这首诗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写了什么呀?生:写了晚上秦淮河的景色。
师:对呀,那这种景色给人什么感觉呢?生:有点朦胧。
师:非常棒!那接着下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又说了啥呢?生:诗人晚上把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师:很好。
那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呢,这又表达了什么?生:好像是说那些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那种亡国的歌。
师:太对啦!那诗人通过这两句想表达什么情感呢?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吧。
师:没错,诗人通过描写秦淮夜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大家都理解了吧?生:理解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培养。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秦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教学过程:1、释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秦淮河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借助图片来初略了解一番。
下面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音停顿和字音。
2、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
其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苟安,或抨击藩镇的分裂割据,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他的诗作中,绝句最妙,一向为读者所喜爱。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有《樊川文集》问世。
背景资料: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游秦淮,在岸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想起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奢靡的生活,视国政如儿戏,终于丢了江山,于是心生感慨,写下此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整体感知。
①再读诗歌,解决字词:泊:近:笼。
②理解诗的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夜景) 夜泊秦淮近酒家。
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恨事,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③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典型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
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2、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世风日下和时局动荡的忧愤之情;3、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人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2、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世风日下和时局动荡的忧愤之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唱古诗视频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以杜牧的《山行》导入。
【设计意图】由小学学过的《山行》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又为课堂的比较阅读铺垫。
二、预习助读作者及作品,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外资料,提前走进诗歌,感知诗歌感情。
逐步使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的习惯,生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三、走进新课。
(一)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
3.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听老师范读,、想象,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各种意象;感受这首词的音韵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加强学生对诵读诗词的兴趣。
(二)理解古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 诗的1、2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迷蒙的烟雾笼罩在秦淮河水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滩。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在酒家。
2.赏析句中的妙词“笼”“酒家”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商女”,“后庭花”,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泊秦淮教学设计第1篇:《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典型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背诵朗朗上口的短小诗歌;但对情感的把握、意境的欣赏需要教师点拨。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目标:1.2.3.准确背诵、默写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了解所抒发情感;结合重点词语,欣赏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理解。
教学难点:欣赏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流程一、引在我们祖国古老的版图上,有一条河叫“淮水”,据说秦始皇曾凿山疏通过这条河,所以它又叫“秦淮”。
秦淮河流经南京市,南京古称建邺、健康、金陵等,隋唐前它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所以被唐朝人称为“六朝故都”,六朝时秦淮河两岸,名门聚居、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酒家林立、歌乐声声,所以这里又叫“金粉之地”。
到隋唐时期,这里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歌乐依然不绝。
晚唐时期,杜牧泊船秦淮,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来学习《泊秦淮》。
二、读1.提名读,注意读音、节奏。
2.师范读,强调重音、韵脚。
可配合手势。
3.学生练读,展示、竞赛。
4.齐读,整体感受。
三、解小组交流整理诗句大意,2—3名学生串解,教师指导互文翻译法,提醒“近”“恨”“ 隔”“ 犹”的意思。
(近:靠近。
注意不要写成“进”。
恨:学生可查字典选择、辨析。
犹:还。
)四、赏(一)字、句1.小组讨论,发言交流例:“笼”字最妙。
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朦胧、冷寂(清冷)的画面。
结合联想想象,把这一景色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出来。
犹,仍然,还。
表明以前历史有,谁?陈后主,唱的结果怎样?亡国;现在呢?犹唱,谁让唱?达官贵人,未来结果会怎样?像陈后主一样,把国家亡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忧愤,讽刺。
一个“犹”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2.第二句交代行踪,写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