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整理2019年11月)
- 格式:pptx
- 大小:151.65 KB
- 文档页数:10
学习是像一座藏满宝藏的大山,但是需要勤奋才能开辟通向山顶的道路。
下面为您推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满井游记。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燕y n:古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局促:拘束。
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娟然:美好的样子。
偕xi :文中意思为:共同,一块儿。
茗m ng:茶,文中是煮茶的意思。
堕事:耽误公事。
堕,坏,耽误。
恶能:怎能。
泉而茗者,罍l i而歌者,红装而蹇ji n者: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艳装骑驴的。
蹇,原是跛足的意思,引申为驴。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
次年入京赴考,未中。
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
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
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
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
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
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
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
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
今存其尺牍280余封,篇幅长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余字传记文以《徐文长传》、《醉叟传》两篇最优,刻绘人物,生动鲜明。
游记文90余篇,于写景中注入主观情感,韵味深远,文笔优美。
如《满井游记》所写京郊初春景色,纯用写实手法,刻画细腻,情致盎然。
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真切动人,语言浅近,略无斧凿之迹,都是佳作。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满井游记》原文: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 )鬟( 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背。
凡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满井游记》译文: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严寒的余威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就会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
(我)(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却)不行。
每次顶着风急速行走,没(走到)一百步就(被迫)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
高高的柳树长在河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看过去空阔无际,(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水面的一层冰开始融化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推动,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底,(水面)亮晶晶的好像镜子新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鲜艳悦目,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课文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
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露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白话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残存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人)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但行不通。
每次冒风快速行走,却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这儿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时河上的薄冰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波光光亮的样子,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被擦过一样;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开来,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像兽颈上的长毛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空着手走路也会汗流浃背。
(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知识点整理语文版第24《满井游记》一、填空⒈本文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他与其兄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合称“三袁”,因为他们都是公安人,所人们称之为“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⒉这是游记散文,通过描写北京近郊满井一带初春的景色,表达作者整个冬天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主题)二、注音或写汉字燕(ān)地花朝(zhā)节沙砾(lì)廿(niàn)日波色乍(zhà)明huì(靧)面闪烁(shuî)泉而茗(ínɡ)者红装而iǎn(蹇)汗流浃(iā)背pù(曝)沙之鸟xiā(呷)浪堕(huī)事恶(ū)能无记鹄(hú)鬟(huán)三、通假字⒈堕事:堕通“隳”,毁坏⒉恶所无纪:纪通“记”,记载,记下,记游。
四、一词多义⒈乍波色乍明(始,初)⒉余余寒犹厉(剩下的)乍出于匣也(突然)余之游……(我)⒊而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连词,表顺接)泉而茗者(连词,表修饰)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连词,然而)而此地适与余近(连词,表递进)⒋之脱笼之鹄(的,结构助词)未之知也(代词,指郊田之外春天来临这一情况)冷光之乍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倩女之靧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如镜之新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五、古今异义⒈局促一室之内古:受束缚而不得舒展今:拘束不自然⒉堕事古:同“隳”,毁坏今:落,掉,往坏里变⒊恶所无纪古:安,哪今:可恶六、词类活用⒈泉而茗者(用泉水煮,喝茶,名作动)⒉罍而歌(饮酒,名作动)⒊红装而蹇者(穿着艳装,骑驴,名作动)七、特殊句式⒈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的倒装句。
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八、掌握注释及翻译九、阅读第二段⒈选文描写满井郊外春色,先用“高柳夹堤,土高微润,一望空间”总写,然后依次分写水、山、柳、麦、鸟、鱼,条理十分清楚。
神秘的满井——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研究《满井游记》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小说,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神秘来教育才能使学生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学生才会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趣味。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寻一下这本小说中神秘的满井。
一、满井是什么?小说中,满井是少年游牧民族的巢穴,是他们的家园。
满井内部结构密闭,却有股永不干枯的清泉涌出,成为百姓们的取水最普及的地方。
由此可见,满井在文中地位至高,象征着生命之源和家园的安适。
二、满井的神秘性体现在哪里?小说中,满井的神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迷宫般的内部结构满井内部幽暗密闭,十分复杂,每个房间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迷宫。
例如,在寻找哥哥的过程中,主人公范曾可以通过满井内部贯穿东西的一条抽水井道找到炎山老祖的住处。
这种迷宫般的内部结构为满井的神秘性增加了不少。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满井是游牧民族的家园,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主人公范曾获得了不少和满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能利用井道进行秘密交流、潜入内部等。
这些文化内涵为满井的神秘和文化底蕴赋予了一定的色彩。
(三)神秘的悬崖满井的上方悬崖峭壁陡峭,形似石壁,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展现出强烈的神秘感。
而在小说中,满井内部秘道众多,还有不少未被人所知的秘密,并且满井的上方不是普通石壁,而是深受学术界关注的千年丹墨。
这种神秘的元素在读者心中留下不少疑问,让人想要更深地了解满井的来龙去脉。
三、满井是如何地展现作者的叙事特点小说《满井游记》令作者的叙事特点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以下是其中的几点表现:(一)写实和幻想元素的比例适当小说描写满井内部的情景时,有写实性的描述,如井道的走向、细密的布局等。
而讲述法师话和夜访百鬼等幻想元素则在恰当的位置展现。
作者巧妙地将幻想和写实元素结合,创造出一个神秘且逼真的空间。
(二)情境的刻画细腻小说通过不同角色的出镜,勾勒出了玄妙、灵异、悲凉等不同情境,如回到过去所见的唐朝、瀛洲总角、炎山老祖的殿堂、传说中驮着离合道人的驴子等。
《满井游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燕①地寒,花朝节②后,余寒犹③厉④。
冻风⑤时作⑥,作则飞沙走砾⑦。
局促一室之内⑧,欲出不得⑨。
每冒风驰行⑩,未(11百)步辄(12)返。
廿(13二)日天稍和,偕(14)数友出东直(15),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16)微润,一望(17)空阔,若脱笼之鹄(18)。
(19)于时,冰皮始(20)解,波色(21)乍明,鳞浪(22)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23)而冷光乍出于匣(24)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25),娟然(26)如拭(27),鲜妍(28)明媚,如倩(29)女之靧面(30)而髻鬟(31)之始掠(32)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33)稍(34)披风(35),麦田浅鬣(36)寸许。
游人虽未盛(37),泉(38)而茗(39)者,罍(40)而歌者,红装(41)而蹇(42)者,亦(43)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44),然徒步则(45)汗出浃(46)背,凡(47)曝沙之鸟(48),呷浪之鳞(50),悠然自得,毛羽(51)鳞鬣(52)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53),而(54)城居者(55)未之知(56)也。
[注释]①燕(yān):指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
②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认为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③犹:还,仍旧。
④厉:猛烈。
⑤冻风:冷风。
⑥作:起。
⑦砾(lì):碎石子。
⑧局促一室之内:“局促于一室之内”的省略。
局促,被拘束。
于,在。
⑨得:能。
⑩驰行:快走,疾行。
(11)未:未及,不到。
(12)辄:就。
(13)廿(niàn):二十。
(14)偕:同。
(15)东直:东直门,北京城东最北的门。
(16)土膏:肥沃的土地。
(17一)望:满眼。
一,全,满。
(18)鹄(hú):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19)于时:在这时。
(20)始:刚。
(21)乍(zhà):刚,始。
(22)鳞浪:像鱼鳞般的波纹。
(23)开:指擦亮。
满井游记赏析《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游记散文,写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早春,作者游历北京南郊满井园时所写。
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
首先,文章开头点题,概括介绍了作者游历满井的原因和心情。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寒冷的冬季过去后,大地开始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渴望和向往。
接着,文章详细描绘了满井园的自然风光。
作者运用形象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满井园的清幽之美。
早春时节,大地万物复苏,山川草木欣欣向荣。
嫩绿的柳条随风摇曳,婀娜多姿;青青的草地上点缀着各种野花,散发出阵阵清香;高大的乔木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
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官场黑暗的愤懑。
作者认为城市生活喧嚣嘈杂,人们追逐名利、趋炎附势,失去了生活的真谛。
而官场更是黑暗无比,官员们贪污腐败、互相倾轧,让人感到无比的厌倦和无奈。
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自由自在、清新自然的生活方式。
最后,文章以作者的感叹和总结收束全文。
作者感叹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也强调了他与城市生活的决裂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倡导“性灵说”的思想主张,即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个性表现。
总之,《满井游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对城市生活和官场黑暗的厌倦和愤懑。
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倡导“性灵说”的思想主张,即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个性表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满井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
领悟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文章结构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隐含意义。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满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满井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
4.研讨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讲解和点评。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美景,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通过课文中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6.练习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短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细节1.导入展示满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美景。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选择满井作为游记的主题?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游记的一般写作特点。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清冽”、“潺潺”等,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等,理解其含义。
4.研讨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讲解和点评,如对课文中的环保意识、自然美的描绘等。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八年级地理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满井
游记》
《满井游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一个满井为背景,通过描述井水的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女性意识觉醒的主题。
本文的主要知识要点如下:
1. 文章的背景:满井是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井,井水一度清澈甘甜,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井水变得浑浊不堪。
2. 满井的象征意义:满井不仅仅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井,更是象征着封建社会下妇女的困境和悲惨命运。
3. 封建社会下妇女的压迫: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受到重重压迫。
她们要忍受丈夫家庭的剥削,没有自主权和地位。
4. 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Q金香通过观察井水的变化,意识到自己的不平等地位,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脱离命运的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
5. 文章的结尾:小说以阿Q金香与一个西洋洋为邻居的情节作为结尾,通过描述她对西洋洋的同情和想象,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学习《满井游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下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并引导他们反思传统观念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限制。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析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3.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
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
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会完成得很好。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
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小结: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
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
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
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放录音,学生自己正音。
教师检查(屏幕投影)廿(niàn)偕(xié)燕(yān)砾(lì)鹄(hú)鬣(liè)茗(míng)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恶(wū)2.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难,寻求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师生合作解决。
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知识点整理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知识点整理语文版第24课《满井游记》一、填空⒈本文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他与其兄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合称“三袁”,因为他们都是公安人,所人们称之为“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⒉这是游记散文,通过描写北京近郊满井一带初春的景色,表达作者整个冬天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主题)二、注音或写汉字燕(yān)地花朝(zhāo)节沙砾(lì)廿(niàn)日波色乍(zhà)明huì(靧)面闪烁(shuò)泉而茗(mínɡ)者红装而jiǎn(蹇)汗流浃(jiā)背pù(曝)沙之鸟xiā(呷)浪堕(huī)事恶(wū)能无记鹄(hú)鬟(huán)三、通假字⒈堕事:堕通“隳”,毁坏⒉恶所无纪:纪通“记”,记载,记下,记游。
四、一词多义⒈乍波色乍明(始,初)⒉余余寒犹厉(剩下的)乍出于匣也(突然)余之游……(我)⒊而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连词,表顺接)泉而茗者(连词,表修饰)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连词,然而)而此地适与余近(连词,表递进)⒋之脱笼之鹄(的,结构助词)未之知也(代词,指郊田之外春天来临这一情况)冷光之乍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倩女之靧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如镜之新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五、古今异义⒈局促一室之内古:受束缚而不得舒展今:拘束不自然⒉堕事古:同“隳”,毁坏今:落,掉,往坏里变⒊恶所无纪古:安,哪今:可恶六、词类活用⒈泉而茗者(用泉水煮,喝茶,名作动)⒉罍而歌(饮酒,名作动)⒊红装而蹇者(穿着艳装,骑驴,名作动)七、特殊句式⒈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的倒装句。
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八、掌握注释及翻译九、阅读第二段⒈选文描写满井郊外春色,先用“高柳夹堤,土高微润,一望空间”总写,然后依次分写水、山、柳、麦、鸟、鱼,条理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