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配套光碟
- 格式:doc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37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19.1重点导读◆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法律解释的原则19.2本章要点详解一、法律方法概说1.法律方法的概念(1)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或称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是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
(2)法律方法的特征①专业性。
法律职业者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一种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判断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是法律思维。
②法律性。
法律方法是根据法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法律是法律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③实践性。
a.法律方法的目的指向是一种实践指向,即如何有效地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b.法律方法的主体是法律实践的主体,即从事审判、检察、法律服务等法律实务工作的法律职业者。
c.法律方法的评价标准是实践标准。
2.法律方法的内容(1)法律推理,是法律人将逻辑运用于处理案件过程的思维形式。
过程可以分为:①寻找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②分析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③分析、研究依据法律可以认定的事实;④将相关法律规范适用于本案事实,以确定由事实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处理案件。
(2)法律发现,指法律人寻找和确定所要适用的法律规定的过程。
(3)法律解释,指法律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所做的进一步的说明。
(4)法律论证,是通过语言的形式,主要是书面语言,根据一定的理由对案件处理决定的正确性进行符合形式逻辑的推导和证明。
二、法律推理1.法律推理的概念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是建立在法律条文与具体事实的这种既相关又不完全对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
2.形式推理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
这种推理的前提是“法院可以获得表现为某条规则或原则的前提,尽管该原则或规则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是确定无疑的,而且调查事实的复杂过程也必须先于该规则的适用。
”(1)演绎推理,指从一般的法律规定到个别特殊行为的推理。
《法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刘诚整理一、法理学(上)1、黄健武:《法理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付子堂:《法理学初阶》,法律出版社,2006年。
3、舒国滢:《法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舒国滢:《法理学阶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具体阅读内容:第一编)5、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具体需要阅读的部分,第一编法学导论;第二编法的本体;第三编法的起源和发展)6、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具体需要阅读的部分:绪论法律的诞生与法理学的兴起;第一章作为逻辑、规则和科学的法律;第二章作为实践推理的法律推理)7、劳埃德:《法理学》,许章润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
(第一章法理学的性质,第二章法的含义)8、霍姆斯:《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霍姆斯法学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9、大木雅夫:《比较法》(修订版),范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
10、冯象:《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书店,2007.11、冯象:《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2、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
14、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15、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5年。
16、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8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
19、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
2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1、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22、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华夏出版社,2007。
23、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吴飞注疏,华夏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党校张忠军法社会学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一、专业的设置张忠军老师的法社会学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张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法学理论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张老师,张老师同时也是法经济学方向的导师。
二、导师介绍张忠军,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办公厅,职务:主任。
三、参考书目法学理论:1、《法理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孙国华、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西方法律思想史》,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谷春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法制史》,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曾宪义、郑定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宪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许崇德、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张正钊、李元起,人大出版社。
6、《刑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7、《民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商法总论》,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赵中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侵权行为法》,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
10、《刑事诉讼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程荣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复试加试参考书目同初试。
四、党校考博英语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
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
《法理学》教学大纲(2024)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法理学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开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学时 /学分:56学时/3学分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成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树立法治信仰。
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内在价值,包括正义、公平、自由等,并将其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
课程目标2:掌握法理知识体系。
掌握法律体系、法律渊源、法律关系、法律效力、法律责任等基础概念。
了解法律的历史发展脉络。
理解法律的制定、实施、监督、遵守等环节的特点、原则、程序等知识。
课程目标3:掌握法理分析方法。
形成运用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比较等分析方法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将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思维视角。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对应关系五、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方式的对应关系六、课程成绩评定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1.成绩评定方式(百分制)课程总成绩 =期末考核总成绩(百分制)×60% +所有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百分制)×40%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七、考核标准八、课程学习资源(一)教材《法理学》编写组:《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付子堂:《法理学初阶》(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1997。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梁治平:《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 1997。
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序在法理学和法史学领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这一资料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法理学和法史学的相关主题。
一、《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简介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是一部系统性的资料,涵盖了法理学和法史学的多个方面。
该资料在内容的选择和整理上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加工,旨在为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参考资料。
二、对《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的深度评估1. 精心挑选的内容《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所包含的内容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整理,涵盖了法理学和法史学的多个重要主题,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史研究方法、法律体系演变等方面。
这些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2. 知识体系的深入该资料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具有很高的深度,涵盖了法理学和法史学领域内的核心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该资料,读者能够全面理解法理学和法史学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的广度评估1. 多维度的内容覆盖《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了法理学和法史学领域内的多个维度,包括历史、哲学、逻辑、文化等方面。
这种多维度的内容覆盖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法理学和法史学的机会。
2. 学科交叉的整合该资料在内容的整合上进行了学科交叉的布局,不仅涵盖了法理学和法史学领域内的基础知识,还融合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这种学科交叉的整合能够拓宽读者的知识视野,促进跨学科思维和交叉学科研究。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对《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一资料在内容的选择和整理上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加工,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具有很高的深度,涵盖了法理学和法史学领域内的核心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内容的整合上进行了学科交叉的布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法理学和法史学的机会。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3、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谢晖、陈金钊:《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周赟主编:《法理学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何勤华:《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蔡定剑:《历史与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卓泽渊:《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付子堂:《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葛洪义:《探索与对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刘作翔:《法律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7年版。
15、周旺生著:《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6、郭道晖著:《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17.、姚建宗编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18、刘星著:《法理学导论》,法律出版社 200519、许章润著:《法学家的智慧》,关于法律的知识品格与人文类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20、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1、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2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3、付子堂:《法之理在法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
《法理学教学参考书》课程教学大纲本书是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理学》(孙国华、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4年第2版)的配套教学参考书。
本书的章节按照《法理学》教材的章节顺序安排。
每章又分为论点综述、马列文献、,有的章增加或中央文件部分。
论点综述部分主要叙述在某问题上的各种不同的观点,马列文献部分主要引证马列经典作家有关这问题的论述;中央文件和部分则引证在有关问题上的中央文件和法律渊源;部分则是有关问题的主要参考著作和论文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知识和法理学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关键在于把握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掌握法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了解法学思想的基本背景和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法律观和分析法律现象的理论框架,旨在使法律的研习者领悟并初步掌握法学或法律思维方式的特殊品质,即从权利义务的视角来洞察和分析社会生活过程的机理,并借助于制度化的理性规则来缩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三、课程内容绪论论点综述一、关于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关于法学的性质和职能三、关于法学的产生和发展四、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五、关于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六、关于法学体系问题七、关于法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八、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篇法的一般原理第一章社会调整与法的产生论点综述一、法律调整二、原始社会调整的特点三、法产生的标志问题四、西方有关法的起源问题的不同理论五、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法律起源的观点六、当代中国学者关于法起源问题的观点第二章法的概念和本质论点综述一、关于法的定义二、关于法的本质的不同观点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主要观点四、苏联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争论五、我国20世纪80年代关于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讨论六、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其他争论第三章法的作用与价值一、法的作用的概念二、法的作用的分类三、法的社会政治作用和职能四、法的规范作用和职能五、法的作用的局限性六、法的价值的概念和本质七、法的价值的特性八、法的价值的分类九、法的价值体系十、法的价值目标、十、法的价值冲突及法的价值冲突的评价标准第四章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一、关于法制的概念二、法的历史类型及英变更的原目_三、关于法系及其分类四、关于法的继承性五、关于法律移植第二篇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法的产生论点综述一、关于社会主义法的继承性与阶级性二、关于社会主义法与无产阶级政权三、关于彻底摧毁旧法统四、关于社会主义法律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五、社会主义法与法律移植第六章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论点综述一、关于社会主义法的本质问题二、关于社会主义法是否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问题三、关于人权问题‘四、关于“国两制”“五、关于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第七章社会主义法与经济论点综述一、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若干问二、关于全球化和法律发展第八章社会主义法与政治论点综述,一、关于民主问题二、关于执政党与法律的关系三、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第九章社会主义法与文化论点综述一、法与道德二、法与宗教三、法与科学技术第十章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论点综述,I一、法律意识二、法律文化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法治1论点综述一、关于法治的构成要件二、对中国法制发展进程的回顾三、关于人治与法治之争四、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五、关于法制现代化的讨论六、关于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七、关于法律信仰和法律信念的讨论第十二章法律调整及其机制论点综述一、研究法律调整及其机制的意义二、关于法律调整的概念和特征三、法律调整的对象四、法律调整的方法五、法律调整的方式六、法律调整机制七、法律调整的效果八、法律调整的效率第十三章法的创制论点综述一、关于法的创制的概念和特点二、立法体制三、法的制定过程与立法程序”四、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第十四章法的渊源论点综述一、法律渊源的含义二、习惯与习惯法三、判例四、政策”五、法律解释六、权威理论和公认价值在法律渊源问题中的地位第十五章法律规范论点综述一、关于法律规范的概念与特征二、关于法律规范与法的关系三、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四、法律规范的分类第十六章法的体系论点综述一、关于法的体系二、关于法的体系的结构三、关于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四、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五、关于国内法体系和国际法体系的关系六、关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七、关于社会主义法的体系是否应以民法为中心第十七章法的实施论点综述一、法的实施与相关的概念‘二、法的适用的概念、要求与原则三、行政执法的概念及其原则四、司法适用的概念与原则五、法的遵守第十八章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类推‘论点综述一、法律解释的概念和分类二、立法解释三、司法解释四、法律解释的方法’第十九章法律关系论点综述一、关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性质二、法律关系的分类三、关于权利、义务的概念四、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五、关于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二十章法律责任、法律监督和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论点综述一、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二、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三、法律监督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参考文献(一)1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 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 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 葛洪义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7 陈春龙法律规范作用新探,现代法学,1990 (4)8 郭宇昭如何认识法的社会调整职能当代法学,1991 (2)9 郑兴昆,论法律预测及其作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 (2)10.黎明,郭治国,论法的价值的动态过程及功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1.孙育玮,钱福臣论法的作用求是学刊,1994 (1)12.宋陪章,王立春浅论法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三大作用政法论丛,199513 李力论法律的功能四川大学学报,1995 (3)14.李龙,论法学在国家决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15 刘作翔论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 (2)16 张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中国法学(3)17 胡水君法律局限性探讨,法学天地,1996 (1)18 汪太贤,论当代法学的功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 (3)19 付子堂,胡仁智,论法律的社会功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 (4)20 倪正茂,论科技法的激励原理中国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1 付子堂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功能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99(922 付子堂,胡仁智,关于法律功能实现的若干思考法学评论,199923 郭道晖,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第二次亚洲法哲学大会中外法学,1999 (3)参考文献(二)1 丁以升中国法理学问题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 王勇飞,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北京:中国政法学出版社,19923 丘凌外国法律能综合移植吗7 高校理论战线,1993 (6)4 刘延余评法制概念的广狭二义说,学习与探索,1980 (3)5 吕世伦,公丕祥主编现代理论法学原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6 孙国华主编,沈宗灵副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7 孙国华,法制与法治不应混同,中国法学,1993 (11)8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 孙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10.孙国华当前我国法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法学家,1996 (4)11.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朱景文比较法导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13 朱景文,关于法制和法治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外法学,1998 (4)14 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奉土化和全球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 陈守,张宏生,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6 陈金钊法制及其意义——法律解释问题研究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17 杜立夫,董和平,容泽,仲秋石,陈开先,中国法学大论战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18 李步云什么是法制7 百科知识,1979 (1)19 李步云,吴大英再谈法制概念的广义与狭义——答刘延余同志学习与探索1981 (6)20 李步云,法制民主自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1 李步云,关于法系的几个问题——兼谈判例法在中国的运用22 李步云走向法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在职研教材1、《物权法》(第五版)梁慧星著法律出版社2、《婚姻法与继承法》(第五版)巫昌祯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3、《刑事诉讼法》(第四版)陈光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4、《法理学》肖光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5、《国际经济法》(第二版)王传丽著法律出版社6、《犯罪学》(第三版)许章润著法律出版社7、《合同法》王玉梅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8、《金融法》刘少军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行政法学》(第二版)马怀德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公司法》(第三版)石少侠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1、《知识产权法》(十一五国家)来小鹏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2、《破产法》李永军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3、《刑法总论》(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4、《经济法学》李曙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5、《侵权行为法》(十一五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6、《行政诉讼法》张树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7、《债权法总论》刘心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8、《民事诉讼法》(第二版)宋朝武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财政税收法》(第五版)张守文著法律出版社20、《证券法》李东方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1、《比较宪法》王世杰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2、《竞争法》孙虹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3、《外国刑法学》不指定24、《中国宪法》蒋碧昆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5、《仲裁法学》黄进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6、《证据法学》谭世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7、《民法学》江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全国统考英语和法学大纲: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科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理学(同名1902)章中国法制史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定罗马法的渊源和分类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人法物法诉讼法) 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国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查士丁尼法典(Codex Justinianeus)》、《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学说汇纂(Digesta)》、《新律(Novellae)》罗马法的复兴及其意义]第二节英美法系英国法的渊源(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 《美国联邦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宪法的制定宪法的主要内容与修正案) 英美司法制度(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与司法审查权陪审制度辩护制度) 英美法系的特点第三节大陆法系宪法[《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和宪法 1946年日本"和平宪法"] 《法国民法典(Code Napoleon)》与《德国民法典(Burgerliches Gesetzbuch fur das织民事、刑事诉讼) 大陆法系的特点二节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第三节清式第四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节特别行政区制度本权利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第四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第六章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第一节宪法实施概述第二节宪法的修改第三节宪法的解释第四节宪法的实施保障第五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四节国务院第五节中央军事委员会第六节地方各级人民第一章竞争法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消费者法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三章银行业法第一节商业银行法第二节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章证券法第一节证券法概述第六节证券机构第二节证券发行第三节证券交易第四节证券上市第五节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第八节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源事法律地位第三章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第一节法律冲突第二节冲突规范第三节准据法第四章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第一节识别第二节反致第三节外国法的查明和解释第四节公共秩序保留第五节法律规避第五章国际民商事法律适用第一节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第二节物权第三节债权第六章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第一节国际民商事争议概述第二节国际商事仲裁第三节国际民事诉讼第二节犯罪客体第三节犯罪客观要件第四节犯罪主休第五节犯罪主观要件第四章排除犯罪的事由第一节排除犯罪的事由概述第二节正当防卫第三节紧急避险第四节其他排除犯罪的事由第五章故意犯罪形态第一节故意犯罪形态概述第二节犯罪预备第三节犯罪未遂第四节犯罪中止第六章共同犯罪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第二节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第八章罪数第一节罪数的区分第二节实质的一罪第三节法定的一罪第九章刑罚概说第一节刑罚的概念第二节刑罚的目的第十章刑罚的体系第一节刑罚的体系概述第二节主刑第三节附加刑第十一章刑罚的裁量第一节量刑概述第二节量刑情节第三节量刑制度第十二章刑罚的执行第一节刑罚执行概述第二节减刑制度第三节假释制度第十三章刑罚的消灭第一节刑罚的消灭概述第二节时效第三节赦免第十四章罪刑各论概说第一节刑法分则的体系第二节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第三节刑法分则的法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第二节走私罪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第五节金融诈骗罪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一节重点罪名第二节普通罪名第十九章侵犯财产罪第二十章妨害社会管第四节妨害文物管理罪第五节危害公共卫生罪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第七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八节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第九节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第二十一章危害国防利益罪第一节重点罪名第二十二章贪污贿赂罪第一节重点罪名刑事诉讼法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节刑事诉讼法的概念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第三节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第四节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驶第三节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第四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驶职权第五节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第六节人民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第八节犯罪嫌疑人、被第十一节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二节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第一节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第二节诉讼参与人第四章管辖第一节立案管辖第二节审判管辖第三节特殊情况的管辖第五章回避第一节回避的概念和适用人员第二节回避的理由与种类第三节回避的程序第六章辩护与代理第一节辩护人第二节辩护的种类第三节法律援助制度第四节刑事代理类第四节刑事诉讼证明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第一节附带民事诉讼概述第二节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第三节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第十章期间、送达第一节期间第二节送达第十一章立案第一节立案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第三节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第十二章侦查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侦查行为第三节侦查终结第四节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第五节补充侦查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式第三节刑事审判的原则第四节审级制度第五节审判组织第十五章第一审程序第一节第一审程序概述第二节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第三节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第四节简易程序第五节判决、裁定和决定第十六章第二审程序第一节第二审程序的概念第二节第二审程序的提起第三节第二审程序的审判第四节对扣押、冻结在案财物和处理第五节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判罚的核准程序第三节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第三节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第十九章执行第一节执行概述第二节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第三节执行的变更程序第四节对新罪和申诉的处理第五节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第二十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第三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第二十一章涉处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第一章行政法概述第一节行政法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行政法的法律渊源第三节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二章行政组织与公务员第一节行政组织法概述第二节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第三节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第四节实施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第五节公务员第三章抽象行政行为第一节抽象行政行为概述第二节国务院行政法规第四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第一节具体行政的概念第二节具体行政行为定第三节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第四节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第五节行政许可的费用第六节监督检查第六章行政处罚第一节行政处罚的概念和原则第二节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第三节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管辖与适用第四节行政处罚的程第八章行政合同与行政给付第一节行政合同第二节行政给付人和行政复议机关第四节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第五节行政复议的审理、决定和执行第十一章行政诉讼概述第一节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行政诉讼法第三节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第十二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应予受理的案件第三节不予受理的案件第十三章行政诉讼的管辖第一节行政诉讼管辖概述第十四章行政诉讼参加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行政诉讼的原第六节诉讼代理人第十五章行政诉讼程序第一节起诉与受理第二节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第三节行政诉讼的第二审程序第四节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第十六章行政诉讼的特殊制度与规则第一节行政诉讼证据第二节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第三节行政案件审理中的特殊制度第四节涉外行政诉讼第十七章行政案件的裁判与执行第一节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第二节行政诉讼的执行与非诉行政案件的执第十八章国家赔偿概述第一节国家赔偿责任第二节国家赔偿法第三节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第四节行政赔偿程序第四节司法赔偿程序第二十一章国家赔偿方式、标准和费用第一节国家赔偿的方式第二节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第三节国家赔偿费用民法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第四节物与有价证券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民事法律关系第二章自然人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第三节自然人的住所与监护第一节法人概述第二节法人的能力第三节法人机关第四节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第五节法人联营第一节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第二节意思表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第四节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五节无效民事行为第六节可变更、撤消的民事行为第七节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第五章代理第一节代理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代理的类型第六章诉讼时效与期限第一节诉讼时效第二节期限第三节物权的变动第三节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九章共有第一节共有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按份共有第三节共同共有第十章用益物权第一节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五节地役权第十一章担保物权第一节担保物权概述第二节抵押权第三节质权第四节留置权第五节担保物权的竞合第十二章占有第一节占有概述第二节占有的效力和保护第三节占有的取得和消灭第十五章债的保全和担保第一节债的保全第二节债的担保第十六章债的移转和消灭第一节债的转移第二节债的消灭第十七章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一节合同订立的程序第二节合同的内容和解释第十八章合同的变更与解除第一节合同的变更第二节合同的解除第十九章合同责任第一节违约责任第二节缔约过失责任第二十章转移财产权利合同第一节买卖合同第二节赠与合同第二节建设工程合同第二节保管合同第三节委托合同第四节行纪合同第五节居间全同第二十三章技术合同第一节技术合同概述第二节技术开发合同第三节技术转让合同第四节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第二十四章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第一节不当得利第二节无因管理第二十五章著作权第二节著作权的客体第三节著作权的主体第四节著作权的内容第五节著作权的限制第六节邻接权第二十六章专利权第一节专利权主体第二节专利权客体第三节授予专利权的条件第四节授予专利权的第一节商标概述第二节商标权的取得第三节商标权的内容第四节商标权的消灭第五节商标侵权行为第六节驰名商标的保护第一节结婚第二节离婚第三节夫妻关系第四节父母子女关系第二十九章继承概述第一节继承权第二节继承权的取得、放弃、丧失和保护第三十章法定继承第一节法定继承概述第二节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第三节代位继承第四节法定继承中的遗产分配第三十一章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第三十二章遗产的处理。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1.法学是“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A.乌尔比安B.亚里士多德C.伊壁鸠鲁D.托马斯·阿奎那2.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曾明确宣布“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直到(B)以后,法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18世纪中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晚期D.20世纪初期3.法学与逻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是(C)问题。
A.法律论证B.法律辩论C.法律推理D.法律概念4.历史法学派是19世纪兴起的一个法学派别,下列哪个选项代表该学派的观点?(B)A.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B.法像语言、风俗、政制一样,是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的C.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D.法是在所有的人中确立的,并得到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5.从认识论的角度,学者们通常将法学划分为(C)。
A.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B.立法学和法律社会学C.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D.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1.法学与历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在(ABCD)。
A.法律是凝结的历史B.法律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经验C.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法学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D.法学中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学说、学派都是历史的产物2.下列哪些学科属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边缘法学”?(ABCD)A.法律社会学B.法律心理学C.刑事侦查学D.法医学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A.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B.马克思主义法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C.马克思主义法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思想D.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善、美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论代替法学的具体原理和方法4.法律职业者应具备以下哪些文化素质?(ABC)A.广阔的知识背景B.工具性技能C.人际沟通能力D.恪守职业道德5.以下哪些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法学教育核心课程名称?(BC)A.行政法B.商法C.法理学D.外国法制法6.以下属于理论法学的是(BCD)。
A.犯罪学B.法律史C.法哲学D.比较法总论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1.根据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重要程度,法学方法可分为(A)。
A.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B.主要方法和次要方法C.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D.原始方法和派生方法2.列宁指出,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用真正获得正确处理问题的本领而不被一大堆细节或各种争执意见所迷惑,为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从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
以上描述的以下那种法学研究方法?(B)A.历史的比较B.历史考察的方法C.逻辑分析方法D.语义分析方法1.方法论是指(AC)。
A.关于方法的理论B.论证的方法C.关于方法的体系D.关于方法的学科2.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分为(ABD)。
A.阶级分析方法B.价值分析方法C.比较分析方法D.实证分析方法3.实证分析方法主要包括(ABCD)。
A.社会调查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逻辑分析方法D.语义分析方法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了(C),强调不是公平的观念决定法,而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决定法的现象,并且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虚伪性。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B.《论犹太人问题》C.《神圣家族》D.《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2.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这两位科学巨人合著的(A)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论住宅问题》D.《反杜林论》3.(C)特别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4.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
A.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学说B.代表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利益C.以唯物史观为基础D.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5.(B)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1.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价值论意义包括(ABC)A.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B.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向度C.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D.“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2.下列哪些表述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的看法?(ABD)A.法不是单个人的个人恣意横行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D.法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3.列宁对关于新的政权建立后如何发展民主、建设法制等问题进行阐述的著作包括(ABCD)A.《国家与革命》B.《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C.《论国家》D.《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准确表达包括(ABC)A.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当代中国法律调整的一项基本功能在于合理地协调和平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特征包括(ABCD)A.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的社会B.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公正的社会C.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稳定的社会D.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权威的社会第四章法理学概述1.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A)的关系。
A.一般与特殊B.整体与局部C.理论与实际D.论与史2.“法理学所关心的不是法律的知识(knowledge),而是法律的思考或者思想(thought)。
”这一观点是(C)提出的。
A.罗尔斯B.庞德C.哈特D.卢曼3.在中国,(C)在其《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最早使用了“法理学”一词。
A.康有为B.黄宗羲C.梁启超D.杨度1.以下哪些是法理学研究的一般性问题(AB)。
A.法律解释B.法的适用C.刑事责任D.行政处罚2.美国法学家霍尔认为,法理学包括(ABCD)。
A.法律价值论B.法律社会论C.法律形式论D.法律本体论第五章法的概念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C)。
A.统治阶级意志B.阶级斗争状况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历史传统2.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D)。
A.行政规章B.行政法C.法律D.行政法规3.中国古代把“律”字解释为“均布”,着重体现的含义是(C)。
A.规范B.刑罚C.公平D.正义4.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C)。
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5.被认为是法律的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C)。
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B.审判机关的判决C.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6.法的调整的对象(A)。
A.行为关系B.思想社会关系C.利益关系D.各种社会资源7.法之所以具有特殊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在于法是(B)。
A.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C.上层建筑之一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8.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是(B)。
A.民间社会逐渐形成B.国家制定和认可C.国家领导人颁布D.天才人物的创造9.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C)。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D、法是由严格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10.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
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D)。
A.强制性B.统一性C.权威性D.规范性11.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B)意志。
A.社会B.共同C.集体D.个别12.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D)。
A.规范性B.物质制约性C.意志性D.国家强制性1.以下哪些表述是非马克思主义的(ABC)。
A.“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B.“法者,刑法也,所以禁强御暴也”C.“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 D.“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2.以下哪些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ABD)A.“法是公共意志”B.“法是民族意志”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法是主权者的意志”3.法的规范性表现在(ABC)。
A.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B.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C.法是反复适用的D.法表现为权利和义务4.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
”马克思的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BCD)。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B.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C.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D.法仅仅调整和约束人的外在行为5.法的特征表现为(ABCD)。
A.规范性B.统一性C.普遍适用性D.强制性6.法同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表现在(ABCD)。
A.制定的方式不同B.表现的形式不同C.对人们的要求不同D.发展的前途不同7.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BD)。
A.修改B.制定C.颁布D.认可8.法与法律的关系(ACD)。
A.含义不完全相同B.含义完全相同C.法是法律的内容D.法律是法的形式9.法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是(ABCD)。
A.法反映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B.法不是统治阶级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反映C.有些具体的法律规范不一定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D.统治阶级的利益是通过一定的个人和机关的活动上升为法10.法与国家意志的关系是(ACD)。
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B.国家意志就是法C.法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的D.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利益1.法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2.任何法都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
(√)3.法愈能反映客观规律,其科学性就愈强。
(√)4.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只要经济基础没有根本变化,法也不会发生变化。
(×)5.法所体现的意志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他因素不能对这种意志的内容发生重大影响。
(×)6.法具有阶级性,因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政治关系。
(×)7.各个社会中法的阶级本质是不同的,但它们所执行的公共事务的内容是相同的。
(×)8.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凡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就是法律规范。
(×)9.在阶级社会,一国范围内的法与道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0.法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表现,但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而是以社会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