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陕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3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4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5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
(10.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11.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2.1)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实施的过程,它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所以,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要素和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其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影响学与教的过程)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等,也可将其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心理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方法、认知发展过程以及教师的教育观、教学风格、工作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2)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管理、调节教学的过程。
涉及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四个变量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3)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也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一、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1.童年期。
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映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
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动作也得以加强和丰富。
顺应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的守恒概念(儿童认识到即使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1、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5、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6、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7、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8、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9、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D]10、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1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12、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13、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14、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11.1)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15、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16、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17、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18、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19、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2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21、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22、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23、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24、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25、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A]26、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27、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28、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C]29、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30、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31、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32、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33、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34、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35、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36、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37、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38、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中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终极版).doc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阜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中学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屮学屮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的教育学情景,有效的促进中学牛的学习与身心健康。
2、学与教的基本要素①学生在学与教的活动过程屮,学牛要索是所有耍素中最活跃、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耍索,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来起作用。
而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而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首先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其次是个体差异,包括学生原冇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情感意志品质、气质打性格特点、家庭及文化背景等方血,不仅影响学,还制约教。
这些是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学校教育要冇效的实施教学、实现既定的教育冃标,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学生的促进者、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指导学牛科学有效的学习,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屮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屮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教学大纲、教材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包括顺序的安排、内容的选取等,如果选择不当,无论是过难还是过易、过多还是过少等,都会影响教学的的质量和效益,影响教学n标的达成。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心理和行为的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沖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沟通教学信息和学习信息的工具。
古代教学的媒体主要有口头语言、黑板、教材等现代媒体有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学牛所接触的主要环境,包扭社会环境和物质坏境。
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的研究的所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陕西教师招聘心理学资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创始人)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心理测验法。
5、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说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
6、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铁钦纳);2)机能主义学派(美国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旧行为主义——华生,新行为主义——斯金纳);4)格式塔心里学派(德国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学派(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思潮);7)认知学派(美国奈瑟、西蒙)。
7、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部分,分为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8、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9、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脑,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右脑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10、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分式是反射。
11、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2、巴甫洛夫两种信号系统:具体事物刺激产生的条件反射为第一信号系统,语词刺激产生的条件反射为第二信号系统。
1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第二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觉和知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2、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和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学、恒常性。
4、小学生观察力及其培养:1)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2)制定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3)观察过程中要进行指导。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两大方面: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3、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4、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被尊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5、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人事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6、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7、1980年,“文化大革命”后潘菽的《教育心理学》反映了现在教育心理学的某些成就,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
8、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9、教学环境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10、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过程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前提)、环境、成熟、学习(决定性作用)3、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4、皮亚杰(瑞士)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延后模仿)2)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知觉集中倾向、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注意)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的具体性、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失去自我中心)4)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特点: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推理)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基础):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皮亚杰观点影响,被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法,人的道德判断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a.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b.相对功力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c.寻求认同的道德定向阶段;d.尊重权威及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f.普遍伦理的道德定向阶段)7、影响个体社会化因素:家庭教育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8、一般认知能力就是智力,表现为智力发展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201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第一章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考题)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
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
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
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
2015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 )。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同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2.[单选题]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行为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单选题]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 )。
A)场独立型B)沉思型C)冲动型D)场依存型4.[单选题]学习是为了赢得地位和自尊,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A)自我提高內驱力B)附属内驱力C)认知內驱力D)内部求知欲5.[单选题]学校规定学生做作业必须用蓝笔,教师批改作业必须用红笔。
这运用的感知规律是( )。
A)差异律B)强度律C)活动率D)组合律6.[单选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 )。
A)开设心理辅导课程B)个别心理咨询C)心理危机干预D)小组辅导7.[单选题]在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8.[单选题]下列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
A)客观性、外显性、简缩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9.[单选题]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10.[单选题]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B)不适应行为C)不良表现D)问题行为11.[单选题]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显著影响: 一是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二是()。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七、自我意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生学习的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一】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一、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并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教师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结果的基本学习规律。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5年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最新备考资料:第三章
学习理论(一)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内涵
(一)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填空题
(二)学生的学习:
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除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点:
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填空题
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填空、选择分辨属于哪种。
3.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按学习的内容,我国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填空题
?wt.mc_id=bk10587)。
2015全国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备考资料熟和不稳定的特点。
身体发育迅速,性别意识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增强,思维逐渐抽象,但还存在自我中心思维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青春期(高中15、16-18、19岁)这是个体进入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具有身心发育的高峰期。
性别差异加大,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逐渐形成,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但也存在情绪波动和自我意识过度等问题。
4、中学生的教育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逐步提高教学难度,促进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3)、★激发兴趣原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研究。
4)、★尊重个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情境教学原则将学生放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6)、★评价教学原则通过评价和反思过程,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质量。
5、中学生的教育实践:1)、★班级管理通过班级管理,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文化,促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2)、★课堂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质量。
3)、★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促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4)、★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感觉动作阶段的突出成就是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
具体运算中,儿童思维有明显的逻辑性,突出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此外,儿童还获得分类和序列能力。
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检验假设、具有命题思维能力、具有演绎推理能力。
陕西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p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2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关系。
它重点研究人类学习与教育,特别是学校情景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变化中的心理问题,包括:受教育者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的个别差异等重要问题。
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人们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也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即它既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研究老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效能的评估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p2-3桑代克奠定了教心理学研究体系,他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确立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
国内学者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提出研究内容的“五要素”“三过程”学说。
所谓“五要素”是指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三过程”是指:①学习过程②教学过程③评价过程3.当前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六种:①学习心理学②教学心理学③学校心理学④学科心理学⑤教育社会心理学⑥教师心理学3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有科学性质?P4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具有科学观点与方法(即范式)。
4、教育心理学具有什么样的学科性质?p它的研究范式是什么?p6①教育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因此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称之为一门交叉科学,边缘科学;②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因此,教育心理学也具有实验科学和应用科学这样两方面的科学性质。
教育心理学有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外推的基础研究范式,即将心理学的原理和学说直接用来设计学习条件和课堂教学实践,强调实验室研究结果和有关抽象理论概念的直接应用;另一种是具体学科教学范式,如语文教学心理学等。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5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历年典型真题评析【中公专家评析】答案为D。
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定义。
由学习定义的三点说明:(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可知答案为D项。
【中公专家评析】答案为A。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由此可知,题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学习论。
【中公专家评析】答案为C。
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
【中公专家评析】答案为C。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也称干扰。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中公专家评析】答案为C。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即新学习的观念可归属于原有观念,这就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指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这就是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而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这就是并列结合学习;相关类属学习是属于下位学习。
此题旨在考查知识学习的类型。
?wt.mc_id=bk4492)。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3
1、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2、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
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3、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4、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5、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6、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9、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10、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1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13、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14、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15、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16、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17、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18、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19、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20、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21、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22、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23、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24、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25、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 D.疲劳和厌烦 [D]
26、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27、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28、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