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最新教案-第13章第03节电动势教案03人教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向高中学生传授电动势的概念、物理意义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电动势的定义,掌握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学会使用电动势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物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电压、电阻等基本电路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更容易理解电动势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但在区分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耐心引导。
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特点,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动势的定义,掌握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2)掌握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能正确区分并使用这两个概念。
(3)学会使用电动势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功等。
(4)掌握电动势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与电动势相关的问题。
(5)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际电路,引导学生发现电动势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动势的概念及其应用。
(3)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电动势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电动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重要性。
电动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了解电源内电阻和容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2)通过介绍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树立起保持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对电池进行分类处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四、教学手段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玩具轨道车,太阳能电池,钟表。
五、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教师:进行课前实验,利用电池及充电后的电容器分别对钟表进行放电,观察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池能够产生持续的电流。
电容器只能够产生瞬间的电流。
教师: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造成的,试分析两者电荷移动的区别(以正电荷的移动为例)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容器中正电荷由正极板移动至负极板而发生中和。
电源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经外电路到达负极后,再由内电路由负极返回正极。
教师:电源中电荷为何能够持续运动,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带着问题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电动势。
(二)进行新课1、电容器内部结构电容器正极板电荷经导线在电场力作用下由正极板运动到负极板,到达负极板后与负电荷发生中和,导致电荷量减少,电流减小。
2、电源内部结构(1)问: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答:外电路沿着导线由正极到负极。
内电路由正极到负极。
(2)问: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答:外电路由正极到负极。
内电路由负极到正极形成持续的运动。
(3)问:什么力使正电荷发生移动?答:外电路中是电场力作用。
电动势物理教案范文第一章:电动势的概念1.1 引入电动势的概念通过实例介绍电动势的存在,如电池、发电机等。
解释电动势的定义: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动到正极所做的功。
1.2 电动势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电动势的单位:伏特(V)。
解释电动势与其他电学量的关系,如电流(I)、电压(U)等。
1.3 电动势的表示方法介绍电动势的符号表示:E。
解释电动势的公式:E = W/q,其中W为做功,q为电荷量。
第二章:电动势的测量2.1 电动势的测量方法介绍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动势的方法。
解释电压表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式。
2.2 电动势的实验测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电池的电动势。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2.3 电动势的计算与应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动势。
讨论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电动势在电池技术中的应用。
第三章:电动势与电势差的关系3.1 电势差的概念介绍电势差的概念:电场力对单位正电荷所做的功。
解释电势差与电动势的区别与联系。
3.2 电动势与电势差的计算关系推导电动势与电势差的计算关系:E = ΔV,其中ΔV为电势差。
解释电动势与电势差之间的关系:电动势等于电势差的大小。
3.3 电动势与电势差的实验验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电势差。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电动势与电势差的关系。
第四章:电动势的应用4.1 电动势在电路中的作用解释电动势在电路中的作用:提供电能,推动电荷流动。
介绍电动势在电路中的表示方法:电动势等于电路中电势差的差值。
4.2 电动势与电路元件的关系解释电动势与电路元件的关系:电动势驱动电路元件中的电荷流动。
介绍电路元件的电动势特性,如电阻、电容等。
4.3 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举例说明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电动势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电动势的物理意义5.1 电动势的物理意义解释电动势的物理意义:表示电场力对电荷的推动力。
电动势一、教材分析“电动势”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又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很突出的难点。
不仅概念本身比较抽象,而且需要区别电压的概念,它贯穿“恒定电流”“电磁感应”“交变流电”三个章节,在中学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又是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法,了解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
(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电动势是反映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了解电源内部存在内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情怀。
(2)通过对电池种类的了解,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3)通过实验和探索,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电源电动势和内阻2.难点(1)电动势和非静电力这两个概念的引入。
(2)如何了解电源内部还有内阻。
3、突破方法为了突破第一个难点,本课采用了类比法,通过小球在轨道中的循环运动来引导学生推测出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和非静电力的做功情况,然后从功能关系阐释能量的转化,引出电动势的概念。
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对比实验,电动势为1.5V的干电池能使氖泡发光,而串联起来的果汁电池和牛奶电池(达到1.5V以上)却不能使氖泡发光,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索出电源里面有内阻。
然后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在果汁中加稀硫酸,电动势不变,但内阻减小,使氖泡发光,让学生获得实验成功的愉悦体验。
从实验入手,一节电池和三节电池分别给同一小电珠供电,前者更亮,设下疑问。
从内外电路的静电力分析得出非静电力,并从电源上找原因,接着解剖干电池发给学生,发了蓄电池并倒入硫酸电灯逐渐亮,演示苹果电池使灵敏电流计呈现偏转现象。
之后引出电源的作用,非静电力搬动电荷的能力,又演示手摇发动机实验,通过与抽水机的类比得出电源电动势的基本知识。
电动势物理教案范文第一章:电动势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动势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使学生理解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动势的现象。
1.2 教学内容电动势的定义电动势的物理意义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与联系1.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引入电动势的概念。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电动势的本质。
1.4 教学步骤引入实验现象:观察电池点亮灯泡的实验。
提问:为什么电池能够点亮灯泡?电池内部发生了什么?讲解电动势的定义:电动势是电源内部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动到正极所做的功。
解释电动势的物理意义:电动势是电源提供给电荷单位正电荷的能量,使其克服外部电阻做功。
区分电动势与电压:电动势是电源的固有属性,电压是电动势在电路中的实际表现。
第二章:电动势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使学生能够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动势。
2.2 教学内容电动势的测量方法电压表的使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解电动势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示范。
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动势。
2.4 教学步骤讲解电动势的测量方法:将电压表的两个探头分别连接到电源的两个极上。
示范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动势:连接电压表到电源,读取电压表的示数。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动势,并记录测量结果。
第三章:电动势的计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计算电动势。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动势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2 教学内容电动势的计算公式电动势的计算方法3.3 教学方法讲解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
让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计算方法。
3.4 教学步骤讲解电动势的计算公式:电动势(E)等于电压(V)加上电流(I)乘以电阻(R),即E = V + IR。
示例计算:给出一个电路,计算电动势。
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题,计算给定电路的电动势。
第四章:电动势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动势的应用领域。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动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动势教案电动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电动势以及其概念和定义。
(2)掌握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的公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电动势的概念和定义。
2. 理解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的公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电动势的内涵和外延。
2. 掌握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的公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捏灭一根简单的电瓶,然后问学生:“电瓶被捏灭后,为什么会流出电流?有谁知道是什么产生了电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动势”。
2. 理论讲解(1)引导学生思考:当一个导体回路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回路中会产生一个电势差,这个电势差被称为电动势。
电动势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化的物理现象。
(2)定义:电动势是单位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移到正极时所做的功。
(3)电动势的计算方法:设电流为I,电势差为V,电阻为R,则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到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为:ε=IR。
(4)电动势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动势的单位是伏特(V)。
3. 实验探究(1)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电源、电阻、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等。
(2)实验步骤:将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电阻的两个端点相连接,用电流表测量出通过电阻的电流I,用电压表测量出电阻两端的电压V,并计算出电动势ε=IR。
(3)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电动势的数值。
4. 知识拓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电动势与电源的电压有什么关系?(2)电动势与电流的方向有什么关系?(3)电动势与电阻的大小有什么关系?(4)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乘以电流?5. 小结与反思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八、课堂作业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公式是多少?请你写出这个公式,并用文字解释其中的物理意义。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案
教学内容:电动势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电动势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电动势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电动势的定义和表示;
2. 电动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2. 运用电动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电动势的概念,引出学生对电动势的疑问。
二、讲解
1. 电动势的定义:电源或电池对电荷的推动力。
2. 电动势的表示:E = W/Q,电动势的单位为伏特(V)。
3. 电动势的计算方法:E = U/I,其中U是电压,I是电流。
三、示例演练
1. 给出几个计算电动势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2. 分析实例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电动势的作用。
四、拓展应用
1. 提供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电动势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动势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五、总结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电动势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六、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动势的理解,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思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要注重师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电源电动势一、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1)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3)明确在闭合回路中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2.通过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要求1教学重点:电动势是表示电源特性的物理时。
2.教学难点:闭合回路中电源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三、教具不同型号的干电池若干、小灯泡(3.8V)、电容器一个、纽扣电池若干、手摇发电机一台、可调高内阻蓄电池一个、示教电压表(0~2.5V)两台、滑线变阻器(0~50 Q)—只、开关、导线若干。
四、主要教学过程引入:I I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
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
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
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
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为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
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板书:1.电源:电源是一种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炎电能的装置。
它并不创造能量,也不创造电荷。
例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是把机械能、核能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电动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电动势的概念,掌握电动势的定义式。
2.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重点电动势的概念难点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电源”的概念。
(投影)如图,在教材图2.1-2中电源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源能够不断地将电子从A搬运到B,从而使A、B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势差;电源能够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电流。
教师:电源P在把电子从A搬运到B的过程中,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从另一个角度看,电源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思考回答:电子的电势能增加了,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
教师: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必然会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减少,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角度,你认为电源是个怎样的装置呢?学生思考回答:电源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引入:电源又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不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一样吗?这个本领用什么来描述呢?(二)新课教学1.电源教师:(投影)教材图2.2-1(如图所示)教师:(1)用导线将电源连成最简单的电路,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2)导线中的电场是什么电场?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特点如何?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1)电路由两部分组成,电源外部能看得见的部分,称为外电路;电源内部看不见的部分,称为内电路。
(2)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
导线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电源正极向负极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导线中的电流是恒定电流,因为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所以电子定向运动的速率是不变的,电流大小恒定。
教师:自由电子在导线中定向运动,电场力做什么功?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学生:正功;减少。
教师: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速率是不变的,能量还守恒吗?该怎样理解?学生:守恒。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理解电动势与电压的关系和区别;
3.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解决电路中的问题;
4. 掌握计算串联电池和并联电池的电动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电动势概念及计算;
2. 串联电池和并联电池的电动势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教材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导入电动势的概念,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电动势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电动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解释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和联系;
3. 讲解串联电池和并联电池的电动势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验证。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电动势的基本特点和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电动势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注重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高一物理电动势基础知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动势的定义和本质;2.掌握电动势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3.认识电源的分类及其特点;4.初步理解电动势和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电动势和其本质A.电流和电动势的区别B.电动势的本质2.电动势的计算公式A.磁通的定义B.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C.数值计算3.电源的分类和其特点A.电源的分类B.电源的特点4.电动势在电路中的作用A.电动势的作用B.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C.电池的内阻及其对电路的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电动势的定义及其本质2.电动势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3.电源的分类及其特点4.电动势和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通过写板书展示概念和公式等,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讲授法:结合板书,进行课堂讲解,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开场导入通过提问,引出电动势的定义和本质。
2.知识点讲解1)电动势和其本质A.电流和电动势的区别B.电动势的本质2)电动势的计算公式A.磁通的定义B.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C.数值计算3)电源的分类和其特点A.电源的分类B.电源的特点4)电动势在电路中的作用A.电动势的作用B.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C.电池的内阻及其对电路的影响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动势的运用。
4.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化记忆。
六、教学评估1.小测验: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互动问答:通过互动问答,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解情况,并对疑点进行解答。
七、教学反思电动势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电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板书、讲解、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电动势的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问答等方式,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电动势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知道什么是非静电力以及电源中非静电力的作用;3.理解电动势的本质,能区分电动势和电压;4.从能量转化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类比使学生了解电动势是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2.初步培养从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究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2.了解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二:重点难点重点:电动势的的概念难点: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三:教法学法探究法:探究在电源内部,电势能的变化。
讲授法:和学生讲解非静电力的概念与能量转换的思路。
讨论法:讨论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从这个角度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复习概念:电源,电流,电势差。
电源内部和外部的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引入:电源又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不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一样吗?电源的种类比较多,干电池、蓄电池、充电锂电池、发电机等都是电源,不同的电源的工作性能往往不同,怎样描述他们不同的本领呢?2):新课教学探究一:电源1、在金属导体中电流是怎样形成的?2、在外电路中电流的方向?3、电源是靠什么能力把负极的正电荷不断的搬运到正极以维持外电路中恒定的电流?4、从能量的角度电源是怎样定义的?画出电路图:包括电池内部的电路。
带学生分析电路的组成:内外电路的差别;提出问题:自由电子在导线中定向运动,电场力做什么功?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在电路中有几个能量守恒的表达?回答: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上节课内容);两个能量守恒的表达:第一是电池中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第二是外电路中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在电源内部也存在电场,电场方向也是从正极指向负极。
电动势物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动势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 掌握电动势的计算方法。
3. 了解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电动势的定义及物理意义a. 电动势的定义b. 电动势的物理意义2. 电动势的计算方法a.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b. 电动势的计算公式3. 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a. 电池的电动势b. 发电机的电动势c. 电动势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动势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难点: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电动势的概念,讲解电动势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 讲解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 分析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电池和发电机为例进行讲解。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电动势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5.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电动势计算题目,以及分析实际电路中电动势的作用。
2.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电动势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电动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电动势与电势差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两者在电路分析中的区别与联系。
2. 介绍电动势的测量方法,如利用potentiometer(电压表)进行精确测量。
3. 引入电动势的单位——伏特(V),并解释其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地位。
八、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一:分析一个简单电池电路,计算电路中的电动势和电流。
2. 案例二:讨论一个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解释发电机如何产生电动势。
3. 案例三:分析一个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电路,探讨电动势对电机运行的影响。
第二節、電動勢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電動勢的概念比較抽象,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但學生對各種電源比較熟悉,所以本設計從介紹各種電源開始,明確本節課要研究電源的共同特性。
通過對電路中產生持續穩定電流原因的探討,使學生知道電源工作過程中電源內部存在非靜電力的作用。
在討論非靜電力做功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中引入電動勢概念。
在學習閉合電路的基礎上介紹外電路和內電路、外電阻和內電阻,外電壓和內電壓的意義,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內電阻的存在。
在閉合電路中能量轉化的討論中採用類比兒童乘坐滑梯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二、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理解電動勢的的概念及定義式。
知道電動勢是表徵電源特性的物理量。
2.從能量轉化的角度理解電動勢的物理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加深對電源及電動勢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生活中電池,感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三、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電動勢的的概念難點:對電源內部非靜電力做功的理解四學情分析、通過複習靜電力概念,明確靜電力的作用效果,通過類比,分層次提出相應問題,通過師生互動式的分析討論,逐步明確電路中形成持續電流的原因。
利用多媒體動畫形象地將形成電流和水流條件進行類比,通過非重力對水的作用和非靜電力對電荷的作用進行類比中得出非靜電力的概念。
通過討論不同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本領不同過程中逐步建立電動勢的概念,並通過電動勢和電壓概念本質區別的討論,加強對電動勢概念的理解五教學方法:實驗,多媒體六課前準備:實驗教具七課時安排:一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要點:電源、恒定電流的概念(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新課講解-----第二節、電動勢〖問題〗1。
在金屬導體中電流的形成是什麼?(自由電子)2.在外電路中電流的方向?(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3.電源是靠什麼能力把負極的正電荷不斷的搬運到正極以維持外電路中恒定的電流?結合課本圖2。
點評:
複習提問的目的是為引入非靜電力做功和電動勢的概念做鋪墊。
引入新課
問題3有兩個導體A和B,其電勢分別為ΦA和ΦB,若ΦA>ΦB,當用一根導線將A、B兩導體相連接時,有什麼現象發生?如何驗證你的結論?
有兩個導體A和B,其電勢分別為ΦA和ΦB,若ΦA>ΦB,當用一導線將A、B兩導體相連接時,產生一個暫態電流,中間接一個電流錶即可驗證。
●教師活動:
水池A、B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且HA>HB,若在A、B之間用一細管連起來,則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定向運動,從水池A運動到水池B。
A、B之間的高度差很快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水管中只可能有一個暫態水流。
怎樣才能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斷的水流呢?―――在之間連接一台抽水機。
問題4:為保持導線上有持續不斷的恒定電流,應採取什麼措施?
為保持導線上有持續不斷的恒定電流,應維持導體兩端有恒定的電勢差。
●教師活動:
為了引導學生回答預定答案:維持導體兩端有恒定的電勢差,可提問:產生恒定電流的條件是:(1)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2)在導體兩端有恒定的電勢差。
點評:
上面的引入明確研究方向,即如何維持導體兩端有恒定的電勢差。
下面主要研究如何維持導體兩端有恒定的電勢差。
根據此圖,,回答以下問題(ΦA>ΦB)
教學過程設計
教材處理師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电源电动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
(1)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3)明确在闭合回路中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2.通过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要求
1教学重点:电动势是表示电源特性的物理时。
2.教学难点:闭合回路中电源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三、教具
不同型号的干电池若干、小灯泡(3.8V)、电容器一个、纽扣电池若干、手摇发电机一台、可调高内阻蓄电池一个、示教电压表(0~2.5V)两台、滑线变阻器(0~50Ω)一只、开关、导线若干。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
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
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
因为两极板上正
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
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
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
电荷。
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
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
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为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
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板书:
1.电源:电源是一种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炎电能的装置。
它并不创造能量,也不创造电荷。
例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是把机械能、核能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教师:电源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并且能够提供恒定的电压,那么不同的电源,两极间的电压相同吗?展示各种干电池(1号、2号、5号、7号),请几个同学观察电池上面写的规格,发现尽管电池的型号不同,但是都标有“1.5V”字样。
我们把示教直接接在干电池的两端进行测量,发现结果确实是1.5V。
讲台上还摆放有手摇发电机、蓄电池、纽扣电池,它们两端的电压是否也是1.5V呢?(学生回答:不是)那么如何知道它们两端的电压呢?(学生:用电压表直接测量)
结论: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完全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如材料、工作方式等)决定,同种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间的电压是相贩,不同种类的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的电压是不
同的。
为了表示电源本身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
板书:2.电源电动势
教师:从上面的演示和分析可知,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板书: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其两极间的电压。
例如,各种型号的干电池的电动势都是1.5V。
那么把一节1号电池接入电路中,它两极间的电压是否还是1.5V呢?用示教析演示,电路如图2所示,结论:开关闭合前,电压表示数是1.5V,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为 1.4V。
实验表明,电路中有了电流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减少了。
教师:上面的实验,开关闭合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降为1.4V,那么减少的电压哪去了呢?用投影仪展示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
介绍闭合电路可分为内、外电路两部分,电
源内部的叫内电路,电源外部的叫外电路。
接在电源外电路两端
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叫外电压。
我们现在就通过实验来研究闭合
电路中电动势和内、外电压之间的关系。
板书:3.内电压和外电压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连接
方法,重点说明内电压测量。
实验中接通S1、
S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其阻值减小,由两个电压表读出若干组内、外电压U'和U的值。
再断开S1,由电压表测出电动势E。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呢?
学生: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内、外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
板书: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即E=U'+U两边同乘以电量q,得到qE=q U'+qU,这个式子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呢?在第一章我们学习过一个公式W=qU,用来计算电场力对电荷做的功。
所以q U'+qU等于电量q当q=1C时电源提供的总电能就是EJ,数值上等于电动势。
电源提供给电路的总电能是其他非静电力做功转化而来的,所以,电动势的大小也可以反映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例如干电池的电动势是1.5V,它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呢?(1)表示非静电力把1C正电荷从电源负极搬到正极所做的功是1.5J;(2)表示电场力搬运1C正电荷沿闭合回路走一周所做的功是1.5J。
板书:4.电动势反映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教师:干电池有大小不同的型号,只要同种材料制成的,它们的电动势都是相同的,但大型号的干电池容量大,使用时间长。
例如常用的1号、5号电池,其电动势都是1.5V,但是1号电池的容量4.25Ah,而5号电池的容量0.425Ah.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电源具有保持电压和能量转化的特性,而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重要物理量。
我们应从下面两方向理解含义;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性质决定的,它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动势的值可以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北京二中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