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题组训练第31课时《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2
练出高分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人引领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
这场运动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文学革命答案 C解析结合关键词“17~18世纪”、“法国”、“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回顾所学相关知识,可以判定是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
故选C。
2.“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
”启蒙运动中,从国家起源的角度否定了这一观点的理论是() A.天赋人权B.三权分立C.社会契约D.君主立宪答案 C解析社会契约论从国家起源的角度阐述了权力的产生、传承都是基于社会契约和人们的意志,这就从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故选C项。
3.2012年6月巴拉圭国会不经调查取证就弹劾罢免其国家总统的事件遭到拉美各国谴责,称其有违权力制衡的民主原则。
要想进一步了解西方权力制衡理论的渊源,可建议查阅()A.《论法的精神》B.《人权宣言》C.《权利法案》D.《独立宣言》答案 A解析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系统阐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保障,但未明确阐述三权分立原则;《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都是在《论法的精神》的影响下出现的。
4.(2012·海南高考)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
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B.以道德制约权力C.以权力制约权力D.以权利制约权力答案 C解析本题考点是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的思想是三权分立,即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所以他认为防止专制的关键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5.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
”这表明康德()A.反对暴力革命B.主张自由和理性C.反对财产平等D.主张实行法治答案 B解析康德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倡导理性、自由等。
课时作业 31理性之光( 时间: 45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 ·银川高三统考] 有人说,文艺中兴和宗教改革不过刚才扯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发运动在进一步扯破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此刻()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责备宗教神学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思 D .促使思想解放分析:“扯破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指的是人性的解放,即追求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反对外在约束,由此可知,A、 B、 D三项仍旧是外在的对“笼子”的扯破,而真实要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指的是要拘束统治者的权益,也就是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思,如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共和、三权分立等一系列学说的提出,其目的均在于此,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发展之处,应选 C 项。
答案: C2.[2019 ·秦皇岛高三调研 ] “他们( 行政官或许国王) 不过是主权者( 人民 ) 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履行着主权者所交托给他们的权益,并且只需主权者快乐,他们就能够限制、改变和回收这类权益。
”该启发思想家主张()A.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C.社会契约论 D .三权分立说分析:天赋人权说宣扬人生而享有生计、自由、追求财富和幸福等权益,不切合题意,故 A 项错误。
分权制衡说主张国家权益应当分别由不一样的国家机关去履行,以保持国家权益间的均衡状态,故 B 项错误。
资料“只需主权者快乐,他们就能够限制、改变和回收这类权力”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行入侵的,政府的权益由人民给予,假如政府推行暴政,侵罪犯民的权益,人民有权颠覆政府。
故 C 项正确。
一般而言,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益,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履行并互相制衡的制度,清除D项。
答案: C3.[2019 ·莱芜高三摸底]1749 年,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一版震动欧洲;法国布封《自然史》开始陆续第一版;伏尔泰加盟启发阵营,变为人们的精神偶像;霍尔巴赫在巴黎创办沙龙,创立启发运动的中心基地;狄德罗由于《论盲人书柬》被抓进牢狱。
第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1.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A. 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 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C. 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D. 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2.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
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A. 否定教会权威B. 证明君权神授C. 没收教会财产D. 建立民族国家3.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相同作用是A. 推翻了罗马教皇B. 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C. 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的统治D. 挑战天主教会的权威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①发展了人文主义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5.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有: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④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6.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是A. 反对禁欲主义B. 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C. 矛头直指教皇D.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7.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各派集中反对的目标是A. 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B. 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专制C. 罗马教廷对各国的经济掠夺D. 罗马教皇垄断教职的任免权8.马丁·路德主张有:①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9.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是:A. 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B. 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C. 反天主教的斗争D. 反对奴隶主的斗争10.下列连线错误的是:A. 薄伽丘-《十日谈》B. 但丁-《神曲》C. 彼特拉克-《歌集》D. 马丁·路德-《古兰经》11.有学者评论说:“《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第33讲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考纲] 1.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课标] 1.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挑战教皇的权威1.历史背景: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关键点拨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而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2.概况(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①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________。
②序幕:在大教堂门前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③主张:强调__________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④影响:在__________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德国宗教改革开创了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
关键点拨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2)加尔文宗教改革①著作:《基督教原理》。
②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并把它解释成______________。
③影响: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他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3.意义: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二、理性之光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主义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迅速发展。
考点规范练31.挑战教皇权威及理性之光一、选择题1.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不论外在,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
“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导学号17600195〛2.(2015广东湛江二模)1617年,德意志萨克森的新教徒们制作了一张《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画中的马丁·路德正就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他抬起了头,光芒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
这表明,宗教改革()A.否定天主教会及其教皇的作用B.废除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C.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D.把矛头对准了封建专制制度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
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A.创造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对宗教的迷信4.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A.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C.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D.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5.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个主张()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6.(2015广东肇庆三模)“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学案15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要求] 1.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2.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易混易错]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只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把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
[重点精讲]宗教改革首先兴起于德国的原因(1)德国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了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了德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在德国受到挑战。
(3)德国是受罗马教会压迫最严重的地区,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1517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激起了德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重点精讲]宗教改革的实质(1)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制度的反抗,实质上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
深化探究探究点一西欧宗教改革的社会根源材料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
一个在德意志的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其奢望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思考依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归纳罗马教廷与德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矛盾: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教廷与德国世俗封建主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天主教会控制着德国教民的思想。
第32讲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一、选择题1.(2011年广东中山高三期末统考)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许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来。
信徒们的这种回归,使得下列哪种理念陷于困境?( ) A.人文主义 B.因行称义C.因信称义 D.先定论2.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3.(2012年浙江六校高三联考)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4.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5.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C.灵魂得救必须靠教廷和圣礼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6.德国宗教改革的最大作用是( )A.摆脱了罗马教廷宗教束缚B.德国教徒能够阅读到德文《圣经》C.完成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D.建立服务资产阶级的廉俭教会7.在18世纪,法语成为欧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国际语言。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 挑战教皇的权威及理性之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汕头一模)16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人?”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
16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新教徒”。
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国人”。
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的是( )A.封建制度 B.宗教改革C.民族国家D.光荣革命2.★德意志宗教改革期间,路德着手创建德意志独立的教会组织并领导开展反对罗马天主教皇的斗争,遭到教皇支持的德意志国王查尔斯五世的镇压,却得到了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国王的支持。
法国国王行为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使法国建立了不受教皇统辖的天主教B.法国国王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C.法国国王更关心他的王朝而不是宗教D.法国与德意志的矛盾尖锐3.(2012·九江一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信仰的奴役制”是指( ) A.“人皆上帝”B.“人皆僧侣”C.“因行称义” D.“理性至上”4.(2012·石景山期末)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C.认为《圣经》应该是至高无上D.挑战教会权威5.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A.《九十五条论纲》B.“先定论”说C.“因信称义”说D.《基督教原理》6.(2012·汕头一模)一位法国书商的订书单:“这是我要订购的哲学书籍,列表如下:《穿着睡衣的修女——被揭穿的基督教的书》《东方专制制度起源的考察》《自然之道》……”这份订书单可能写于( )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8世纪7.(2012·江门调研)某著作写道:“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
第15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典型例题】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
……15世纪以来,天主教会日益腐败,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都贪得无厌,挥霍无度,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天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并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
它采取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如征收什一税、特赦税,出售赎罪券等。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它宣扬天主教神学,给封建制度披上神圣的外衣。
……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
材料二:中世纪以来,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使罗马教廷有了掠夺的机会。
教皇利奥十世每年通过教会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比德意志皇室的年收入还要多。
——摘自人教版中学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回答: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为什么这场运动首先从德国开始并说明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讲了两个方面,一是天主教会政治、经济、思想统治,二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显然是一对矛盾。
材料二主要叙述德意志首先掀起宗教改革的原因。
而运动的实质从材料一中已经不难回答。
【答案】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欧洲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其腐朽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罗马教廷对分裂而又软弱的德意志的掠夺激起了德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运动实质是一场适应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基础练习】一.选择题年,引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事件是A.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B.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C.天主教会榨取封建地租D.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D2.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免除封建地租B取消什一税C反对出售免罪符D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3.下列各项,属于新教的教派是①天主教②路德教③加尔文教④英国国教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9.A4.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是A《九十五条论纲》 B《基督教原理》 C《圣经》 D《关于赎罪券的功效》B5.加尔文教最早宣传活动,并取得成功是在A法国 B日内瓦 C英国 D荷兰B6.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拉开是在A德国 B意大利 C法国 D英国A7.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界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三种宗教中不包括A天主教 B东正教 C伊斯兰教 D新教C二.材料解析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滕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七)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8·西安模拟)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传召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路德参加帝国会议,企图让他在会上公开放弃自己的观点。
路德却这样回复:“我不能,也不愿放弃,因为反抗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确,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
”这表明()A.王权取代教权获得宗教裁判权B.路德坚持人文主义宗教观C.封建势力与罗马教廷立场一致D.德国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B[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马丁·路德坚持自己的“良心”,也就是坚持信仰自主和精神自由,这是人文主义宗教观的反映,故选B项。
]2.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
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这一主张()A.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B.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C.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A[根据材料中“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得出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发现“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
]3.马丁·路德曾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
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
”这一观点()A.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B.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C.强调市民要禁欲和节制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A[材料内容说明马丁·路德主张将宗教节日与宗教仪式简约化,以便节省时间与金钱发展工商业,故A项正确;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与史实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禁欲和节制无关,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第29讲 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考纲要求] 1.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考点一 挑战教皇的权威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 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 ①文艺复兴后,欧洲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②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图解识记] 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2)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3)实践: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在教堂门前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
(4)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影响⎩⎪⎨⎪⎧ ①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序幕。
②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图解识记]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2)2. 加尔文宗教改革(1)条件: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及主张: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并将其解释成先定论。
(3)意义⎩⎪⎨⎪⎧ ①他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 区广泛传播。
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 依据。
二、宗教改革的意义1.改变了欧洲的宗教格局,新教在西欧和北欧广泛传播。
2.冲击了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促进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史料一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状态,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
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
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解读 史料表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的分裂、落后,使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第31课时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高考题组训练]1.(2013·某某单科,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可知其主要含义是强调理性的作用。
由此可知A项正确。
B、C、D三项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
答案 A2.(2013·某某基能,56)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
”“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 )。
A.君权神授 B.基督教思想C.启蒙思想 D.马克思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影响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理论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大革命……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说明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与理论来源于启蒙思想。
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 C3.(2012·某某文综,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某某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18世纪初美国的文化现象分析启蒙思想和某某改革运动本质的能力,考点是启蒙运动和某某改革。
解题的关键在于认识清楚“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的特点是“两项运动”的“共通之处”,而某某改革显然不具有“崇尚理性(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法制”的特点。
第31课时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A组对点练对点提示:1~4某某改革;5~8启蒙运动1.(2014·某某某某模拟)“我对那位公义刑罚罪人的神,说不上爱。
我对他隐存忿怒;我恨他,因为可怜的罪人,在律法和悲惨恐惧下生活,不但被原罪毁坏,还要受福音折磨……”“做善功的结果,就是会堕入地狱。
”材料中的“我”应该是( )。
A.但丁 B.马丁·路德C.莎士比亚 D.伏尔泰解析根据所学近代对某某神学猛烈抨击的是某某改革,主X人有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答案 B2.(2014·某某高三质检)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这表明该某某改革家( )。
A.主X“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D.批判神权统治,否定某某礼仪,鼓吹人性解放解析马丁·路德某某改革主X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信仰。
材料内容反映了路德“信仰得救”思想。
答案 A3.(2014·某某高三质检)欧洲某某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本题考查路德的思想主X。
路德主X“信仰得救”,即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故选A项。
B项是卡尔文的主X,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 项是伏尔泰的思想。
答案 A4.(2014·东北师大附中月考)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某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下列观点,其中符合某某改革的是( )。
课时规范练37挑战教皇的权威和理性之光一、选择题1.(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9)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
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
”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2.(2019河北唐山摸底考试,35)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B.民族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C.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D.建立资产阶级廉俭教会的需求3.(2019广东揭阳一模,33)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下面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A.因行称义B.神权高于教权C.人权至上D.信仰得救4.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
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
这表明()A.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B.“信仰得救”思想深入人心C.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D.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5.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
这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建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C.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6.(2019,伏尔泰()A.否定宗教的社会功能B.主张加强中央集权C.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D.追求政治上的平等7.(2019云南昆明第一次摸底测试,33)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第31课时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
[高考题组训练]
1.(2013·江苏单科,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
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可知其主要含义是强调理性的作用。
由此可知A项正确。
B、C、D三项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
答案 A
2.(2013·山东基能,56)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
”“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
A.君权神授B.基督教思想
C.启蒙思想D.马克思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影响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理论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大革命……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说明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与理论来源于启蒙思想。
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 C
3.(2012·山东文综,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18世纪初美国的文化现象分析启蒙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本质的能力,考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
解题的关键在于认识清楚
“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的特点是“两项运动”的“共通之处”,而宗教改革显然不具有“崇尚理性(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法制”的特点。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