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教材指瑕――教学反思-2019年教育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实录及反思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惊弓之鸟》,谁能简要说说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课文讲述了古时候射箭能手更羸,在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大雁就掉了下来的事。
2、教师:文中的大雁被“射”死以后,它的母亲悲痛欲绝,准备将更羸告上法庭。
这是当时报纸的报道:(背投出示)大雁的死让大雁母亲悲痛欲绝,它已上诉法院,状告更羸射杀了自己的孩子。
但更羸闻讯只喊冤枉,说大雁并不是他射死的。
据悉,双方已分别请到了知名辩护律师。
事件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敬请关注。
3、教师:看了这则报道,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齐答:大雁并不是更羸射死的,而是被弓弦响声吓死的。
4、教师:据当时目击者说,他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如果不是更羸射死的,这又怎么解释?5、出示语句,学生思考后填空:大雁之所以从空中掉下来,是因为————。
大雁的伤口之所以裂开来,是因为——————。
大雁之所以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
大雁之所以听到“嘣”的一声响后心里害怕,是因为————————。
6、教师:既然大多数人都觉得大雁不是更羸射死的,那你们愿意充当更羸的律师为他辩护吗?根据学生的意愿,组织更羸律师辩护团。
7、教师:可怜的大雁就这样白死了吗?总有一些人该为他的死负责。
谁愿意做大雁妈妈的辩护律师?根据学生的意愿,组织大雁妈妈律师辩护团。
8、安排好被告、原告、律师、法官以及观众席,老师充当法官,组织辩论,提醒学生的发言以课文为依据。
【教学反思】本教学片段属《惊弓之鸟》第二课时内容,在上一节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法庭辩论”环节,让学生充分“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质,推动双方“小律师”及观众更广更深的研读课文,从而更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另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发问的积极性非常关键。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指瑕作为学生的家长或者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的合理性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而在语文教育中,教材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备受关注,不少家长和老师对其提出了一些指瑕。
本文将就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材的内容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课文内容单一,大部分内容以记叙文为主,缺乏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和题材。
这样的内容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材中存在一些内容设置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缺乏实际性和生活性。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在教材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而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设置,有些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教材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在教学方法上过分注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语文能力。
而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
教材在题材选择上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的一些教材在题材的选择上过于沉重,内容过于严肃,缺乏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故事。
这样的教材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难以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在选材方面,教材需要更多地融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乐趣,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和提高能力。
教材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在知识的传授和应用上过于注重字词句段的解释和理解,而忽略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际应用。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除了理解课文、背诵诗词外,更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实际能力。
课堂生成片段实录师(揭题):同学们已经会找一些像这样重复出现的简单排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地学习“找规律”。
(板书)师: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家新装了一扇防盗门,可先进了,防盗门上有几组特意设计的密码,只有输入正确密码,才能打开防盗门。
(课件出示)师:自己先观察思考,然后请你们拿出学具,在练习纸上摆一摆。
(学生活动)师:摆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正确的密码是星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课件演示)生:我是竖着看出来的。
看看每行中缺少了什么图形,就输人什么图形。
生: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生:我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能成为第四组的图形。
师:他的方法,谁听明白了?谁还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全体同学?生汇报,课件演示时有一生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随着课件做着逆时针循环的动作。
师抓住时机: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生:我觉得刚才的图形好象在接力跑一样,第一个跑了就到最后,其它几个就往前进一格,又第一个跑,一直这样┈┈(其余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给像这样移动的规律取个名称,叫……“循环”(板书)。
师: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前三组密码之间的规律,利用这个规律也能输入第四组密码。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继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
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
《风筝》课堂实录第二课时开江县普安镇中心小学校罗学川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1.多种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等词语。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生动用法。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写词语:精心,希望,奔跑,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磨坊师:请大家对照着大屏幕批改。
师:让我们一起把本子上的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生:课文主要讲的是孩子们精心的制作风筝,快乐地放风筝和风筝飞走以后,孩子们去找风筝的事情。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童年的时候,同学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
师:说得非常清楚,课文的确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发现这一自然段的旁边有一个小泡泡,我来给大家读一读“我查字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师:你们知道憧憬的意思吗?生:我想大概就是希望的意思吧。
师:那让我们也一起来查查字典吧。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篇1小学阶段是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接受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
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点,乃至全部语文能力的根基。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诸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学中年级尤其注意方法引导,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方法是入门的向导。
一些学生勤苦读书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学不得法。
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非常重视方法的作用,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师就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学习语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无论何种方法都应努力做到眼看、脑思、手写。
如“比较法”和“重点突破法”。
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比较,可以区别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以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
如多音字进行分析字义比较法。
了解其正确读音和字义。
比较体会句子怎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重点突破法。
对课文里含义深奥不易理解的词句,常常使学生记忆卡壳。
就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花时间花力气弄懂,反复体会以促进记忆。
如《桂林山水》等一些课文要背诵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这种方法。
对学生理解和背诵起到很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篇2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帮助学生识字的有效工具,又是低幼儿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中国人类文化的摇篮,那么汉语拼音就是摇动那篮框的妈妈的手,逐步地使孩子认识祖国的文字。
但拼音学习枯燥乏味,如何让学前班的孩子能有趣而投入的学习汉语拼音,如何让抽象的拼音形象化呢?本节课是一节汉语拼音的总复习课,学生刚学完拼音,但又不能熟练拼读音节,这时学生最易厌烦、随意,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拼音情趣盎然地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我把整节复习课的内容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故事串编在一起,“孙悟空漫游拼音王国”展开,学生果然兴趣大增,小眼睛发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推荐五篇)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
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
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
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玉中指瑕——对初中历史评优课的反思上学期,我市开展了初中历史青年教师评优课的活动,旨在检验总结全市正在实施的“导学自学,合作探究,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模式。
我有幸作为本次评优课的评委之一,认真聆听学习了每一节课。
老师们上的都是《开元盛世》这一课,感受着他们一个个别出心裁的教法,思考着他们全新的教学理念,我受益匪浅。
当然,新课改的探索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完善。
下面,我将青年教师评优课中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新课改的发展。
一、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主持人本次青年教师评优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历史批注式教学方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在欣喜之余,我感到批注式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动作用发挥不够,学生的探究学习有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之嫌。
细看课例,教师在此堂课中只是讨论欣赏了学生的一些精彩评语,汇总了学生对历史课文中历史人物的理解。
除了研讨“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较为深入,其他的地方都嫌不够。
如一见“杨贵妃”就气上心头,究竟为何要生气,凭什么发如此感叹等都不得而知;或特好概括,喜欢用历史术语、历史概念却不作具体的分析。
本来古代的批注家就因只重意会而造成许多弊端,有许多地方往往就一“好”或一“妙”而略过不作具体分析。
这样的弊端恰好在本课例中显露无疑。
而教师却未予纠正,让学生误以为只需将一时朦胧感受记录下来即可,满足于一知半解。
我认为在历史教中,首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把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共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
方法可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概括几种不同的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课堂实录——教材指瑕——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们最为常用的教学资源之一。
然而,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和瑕疵。
通过对一节课堂的实录,并结合对教材的反思,我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改进教学效果。
实录一:上课时间:9:00-10:00教学科目:英语教学内容:Unit 3: Describing People教材:《高中英语教程》第二册上课内容回放:Today, we continued with our study of Unit 3: Describing People. I began the class by conducting a warm-up activity where I showed the students several pictures of people and asked them to describe their appearances and personalities based on the images. The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d, using the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we had previously learned.After the warm-up, I followed the textbook's suggested lesson plan and started with the reading section. However, I noticed that some of the reading passages were not engaging enough for the students. They seemed uninterested and struggled to comprehend the text. As a result, I decided todeviate from the textbook and introduced a real-life situation where the students had to describe a famous person of their choice. This interactive activity immediately caught th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they eagerly shared their descriptions with the class.Next, we moved on to the grammar section of the unit. The textbook provided clear explanations and examples, which helpe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However, the exercises that followed were repetitive and monotonous. To make the learning more dynamic, I incorporated group work and role-playing activities, allowing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forming sentences in a more interactive way. This change of pace helped improve their engagement and boosted their confidence in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Lastly, we concluded the class with a speaking activity, where the students paired up and interviewed each other using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tructures from the unit. This allowed them to practice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in a meaningful context.教学反思:Reflecting on this class, I realized that while the textbook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Unit 3: Describing People, there were areas that needed improvement to enhanc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e reading passages, although relevant to the topic, failed to cap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stead, incorporating real-life examples and interactive activities proved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stimulating their motivation to learn. By deviating from the textbook and introducing afamous person description activity, I was able to personalize the lesson and make it more relatable to the students.Additionally, while the grammar section provided adequate explanations and examples, the exercises lacked variety and failed to challenge the students in a meaningful way. To address this issue, I integrated group work and role-playing activities, enabling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in a more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manner. This modification not only improved their understanding but also helped them develop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Overall, this class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adapt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 textbook material to meet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the students. It reminded me that while textbooks serve as valuable resources, they should not be the sole focus of the lesson. As educators, we must be flexible and willing to explore altern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optimiz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通过对本节课的实录和教材的反思,我意识到了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方案。
教学反思与教案改进实录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外,更需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反思和检视,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和检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全面、科学地反思教育教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有整体性,又有针对性。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改革的措施和计划,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教案改进则是教学反思的具体体现。
它是根据对教学现状的分析,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良好的教学反思,必然需要有科学完整的教案作为保障,制定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的、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之一。
从我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看,不断开展教学反思的活动,深入分析教学方法的利弊得失,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我近期的一次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为例。
在这次课中,我教授的是有关「数轴和有理数的运算」的知识点。
起初,我按照教材的教学计划上了一堂课。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轴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问题,教材的叙述方式也较为生硬,这使得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很难从实际应用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决定在这节课之后展开一次反思和教案改进的活动。
我分析了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数轴的概念不够深入,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它的物理含义,概念与运算之间存在较大的断层;教材信息过于单一,没有启发学生自行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范例。
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在备课时,我总结了这节课的弱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教案改进的方案,具体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概念深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轴代表什么,我在起点、终点、中点等关键位置张贴传统路程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来理解往返的距离和方向的概念。
本文是以“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全册课堂实录与反思”为主题的文章。
本教案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包括教学大纲、具体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旨在帮助语文老师更加系统地规划、准备、实施教学活动,并对教师实际教学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本教案明确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语文》、《修辞》、《阅读》、《写作》等。
其中,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修辞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修辞思维和修辞技能;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提高说写能力。
二、具体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方面,本教案针对每个具体课时所需掌握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例如,在第一课中,我们将通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来培养学生对母爱的感悟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通过听、说、读、写及参观《母亲文化园》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母爱的伟大及民族文化的价值。
在第二课中,我们将通过小说《草房子》来引导学生认知作者良好的儿童人物刻画及表达爱和善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温暖人性的感悟。
在第三课中,我们将通过茅盾《子夜》这篇小说,来引导学生理解茅盾的写作风格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进一步了解现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既有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导引式阅读、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等,也有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的角色扮演、音乐课堂、文艺欣赏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将注重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倡导文明和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四、教学效果反思本教案虽然经过了周密的规划和策划,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
《书包》教学实录与反思一、引言《书包》是一本融合了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教材。
它的设计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促进实践与思考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记录我的一堂《书包》教学实录,并结合教学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书包》这本教材。
二、教学实录2.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书包》第一单元的内容,包括课文的理解、重点词汇的掌握以及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的解答。
2.2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课本、黑板、粉笔、课件等。
在教学前,我熟悉了课本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进行了教学设计。
2.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课程,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与新课内容进行关联。
第二步:课文教学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第三步:重点词汇讲解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一些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包括生词、词组和短语。
我通过举例和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
第四步: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讲解答案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第五步: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之前,我向学生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了需要重点复习的部分。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首先,在导入环节上,我可以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
其次,在课文教学中,我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另外,在练习环节中,我可以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在课堂总结中,我可以更加清晰地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并给予一些巩固学习的建议。
总体来说,教授《书包》这本教材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9赵州桥人教版(2019)一、创设情境,走进赵州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非常好听的河北民歌《小放牛》,请大家欣赏。
(打开优酷网,播放《小放牛》)(生听歌曲,有的还情不自禁地随着歌曲的节奏摇晃身体。
)师:歌曲听完了,好听吗?生:(齐声)好听!师:谁能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内容?你听出了什么?生:我听出了这首歌唱的是赵州桥。
生:我知道了赵州桥是鲁班造的。
师:是吗?我们等会儿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赵州桥有关的传说,里面还有八仙呢!师:真不错!连这些都听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赵州桥,看看这座桥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怎么连河北民歌都把它写进去了。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强调,“州”字的三点的写法)二、自读课文,初知赵州桥1、检查自读情况: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边读边把生字圈出来,把音读准。
(生自读课文,并圈画生字词)师:文中有些生词,你会认吗?(指读课件出示的文中的带生字的词语,师纠正读错的字)2、谈谈对赵州桥的印象师:读了课文,你能用一个或几个词说说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课件出示填空:赵州桥()。
生:赵州桥世界闻名。
(理解“世界闻名”的意思,比较和“远近闻名”的区别)生:赵州桥很雄伟。
生:赵州桥很美观。
……生:赵州桥很坚固。
师:老师有个建议,我们用一些关联词把上面几个意思连起来说吧!用哪些词好?生:可以用“不但……而且……”,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生:还可以用“既……又……”,赵州桥既雄伟,又十分坚固。
生:我还想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读书非常认真,也很有收获。
下面我们随着课文,来了解这座世界闻名的桥吧!三、朗读感悟,感受赵州桥的神奇1、师:(播放优酷网关于赵州桥的录像,学生认真看,认真听。
)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神在哪儿?有何特别的地方?(生默读课文1、2、3段,用波浪线画出桥的特别之处)2、交流读书体会师:你从哪儿看出桥的神奇?生:这座桥的历史很悠久了,有1300多年,所以很神奇。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14检阅人教版新课标2019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来读课题。
生:检阅。
师:真好,现在让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波兰首都国庆节的盛况。
(出示图片,配乐)师:你看,国庆节到了,多么──生: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青年组织的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
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
师:在经过检阅台这么多队伍当中,赢得观众称赞的是──生:儿童团。
师:观众是这样说的──生:这个小伙子真棒!师:(板书: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个小伙子是指──生:博莱克师:不仅博莱克,所有的儿童队员们都得到了大家的称赞──生:这些小伙子真棒!师:(板书:这些小伙子真棒!)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师:在这一次盛大的检阅中,博莱克和儿童队员们以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称赞,他们是这样说的:生: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师:此时,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1:为什么他能赢得观众的称赞?(师:板书问号)生2:本来只夸奖博莱,现在为什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呢?(师:板书问号)师:现在就让咱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请大家拿出课文纸,自由朗读10-16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呢?(生自由朗读)师:为什么博莱克赢得大家的称赞呢?生:我知道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赞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但依然走得很好。
师:文中哪里写出他走得很好?1、走进博莱克: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
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师:还有谁愿意来认识博莱克?(生个别读)师:大家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小伙子?生1: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勇敢的小伙子。
因为他拄拐了还能保持与队伍的一致。
生2:他是个有团队精神的小男孩。
他左腿截肢了还能跟儿童团队伍保持一致。
生3:我认为他很有自信。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开始部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前滚翻就是体操运动的基础动作。
下面我们先做准备活动。
二、准备活动:师:向右——转!跑步——走!(在教师指导下统一练习),围操场慢跑2圈,以××同学为基准,成体操队形散开。
生:到。
(学生迅速散开)师:手放下。
徒手操第一节:伸展运动,预备——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定位徒手操共7节;专项准备活动:2节,颈部准备和手伏两腿蹬地练习)三、基本部分:师:以××同学为基准向中看齐!(学生迅速向××同学靠拢),向前看!稍息。
下面看老师做一个动作(老师完成示范动作一次)。
生:老师,我想试一试!(学生大胆的做了一次。
)师:好!做的不错,能基本掌握动作,能说出这个动作的要领吗?生:说不出来。
师:现在老师来介绍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教师边指点动作,边讲解动作要领)蹲撑,两手撑垫,同时屈臂、低头,两腿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向前滚动。
前滚时,枕骨、肩、背、臀部依次触垫,然后抱小腿团身成蹲撑。
大家记住吗?同学们,谁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前滚翻的动作要领?生:蹲撑、蹬腿屈臂、低头••••••师:谁再补充?生:蹲撑、蹬腿屈臂、低头、团身、抱腿起立。
师:要是能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好了。
生:我想用蹲、蹬、屈、低、团、抱这几个字来概括行吗?师:好。
概括得很好,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可用蹬、屈、低、团、抱五个字来简要概括,大家记住了吗?生:蹬、屈、低、团、抱师:那么前滚翻动作要领的重点是什么?生1:低头!生2:团身!生3:蹬腿!……师:瞪腿!注意蹬腿用力的大小决定着滚翻的初速度,只有蹬腿用力大,才能使滚翻动作顺利完成,所以同学们蹬地时要用力。
那么前滚翻的难点是哪个环节呢?生1:难点是低头这个环节!生2:难点是团身这个环节!师:我认为最大的难点是团身,只有团身紧了,滚翻才能顺利。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看见什么物体更容易滚动?生:球!凡是圆的物体都比较容易滚动。
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第一篇:课堂实录教学反思这一节课录制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问卷调查中反馈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一次尝试性的修正。
课前,根据调查反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疏理。
经课题组成员讨论,提出了一些改进的设想。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了这一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课后,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了教学录像,各成员也对这一节课做了深刻客观的评课,现结合自己的认识做以下反思。
一、设计意图以《朋友别哭》这一反映社会特殊群体生活现状的热播视频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希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由于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可能存在缺失,所以我在课堂导入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补充学生的认知也有意识地指导思考的方向。
第一次分组讨论是让学生就刚才的视频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思考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并尝试以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解决的对策。
关注的是对话教学中的生生对话环节。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前提下,由学生代表表述,教师记录整理,并适时引导,这是师生对话的第一次尝试。
教师疏理之后,再由学生学习阅读教材,检查自己提出的观点的正确性,是生本对话的环节。
学生提出教材阅读中存在的疑惑和不解,由学生来明辨,即是考虑学生互助的学习,又是考虑为学生提供表述自己观点和理解的平台。
最后再由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对相应知识做补充解释和疏理,是对师生对话措施的检验。
二、存在的问题课后,我也多次观看了视频,逐个环节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效,并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
结合成员评课与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本节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上过于仓促。
没有给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留下足够的时间,导致讨论意犹未尽,思考的不够深刻,大多只停留在教师提供的资料上即反映问题的浅层次思考。
2、问题设置不够合理。
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学生无需通过思考便能回答。
如效率和公平关系中,公平是效率前提的理解。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指瑕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撑,更是备受关注。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是当前我国七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存在的一些指瑕,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从内容设置方面来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存在以下一些指瑕。
首先是内容陈旧,内容更新不及时。
由于语文教材编写的周期较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教材编写者的难题。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内容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内容繁琐,缺乏系统性。
教材内容过于繁杂,缺乏系统性,使得学生难以把握教材的主干,增加了学习负担。
再次是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生的兴趣、水平、认知方式等都存在差异,而教材内容过于平铺直叙,缺乏针对性的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从教学方式来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存在以下一些指瑕。
首先是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互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而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互动性,使得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是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逐渐兴起,而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再次是教学风格呆板,缺乏灵活性。
教学风格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从学习效果来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存在以下一些指瑕。
首先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教材内容的陈旧、教学方式的单一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是学习效果不明显,学习成绩不稳定。
教材内容繁琐、缺乏系统性,教学方式呆板等原因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稳定。
《落花生》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落花生》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1许地山写的《落花生》,我采用的是自学辅导法。
我先给学生布置两道思考题: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你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点勾画。
读完了有什么想法就举手发言。
大约十分钟后,学生陆续举起了小手,渴望说出自己的读后感。
一个学生说:“我和母亲在山坡上种过花生,收过花生,知道花生确实是一种很谦虚的植物,像甘薯一样,把果实埋在地里,从不炫耀自己。
”一个女学生说“这篇课文讲许地山一家人种花生,吃花生的事。
我也经历过,但是从来没有人给我讲过课文中的那些道理。
”我抓住这个话题,提请学生思考:“课文究竞讲了什么道理?”一个学生说:“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张扬自己的成功。
”一个学生说:“做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没有能力的人。
”一个学生说:“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
”我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大家归纳得很好。
说明同学们已经抓住了课文的思想灵魂。
古人说文章是用来讲道理的。
这篇课文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一个平常而有趣的故事中,所以读者都爱看。
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现在请大家思考,这篇课文好在哪里?”一个同学说:“作者从讲故事出发,把道理自然地引申出来。
”一个学生说:“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都很简单,主要是一家人七嘴八舌议论花生。
”我表扬他:“对,课文以谈花生的好处为主。
他们怎样谈?”一个学生说:“孩子们从味道、榨油、价钱三方面谈花生好处,都是外在的,而父亲谈的是花生看不见的好处。
”我概括大家的意见说:“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写得少,谈花生写得多,这在写作文时叫详略安排。
对突出文章主题的内容详写,对起铺垫作用的内容则略写。
同学们在作文时常见的毛病是平均用力,不分主次。
关于做人的道理,是作者从花生中引伸出来的,所以作者希望孩子们像花生一样质朴做人。
”最后我对学生说:“托物言志,是一种很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人赞美蜜蜂,有人歌颂梅花,有人礼赞松树,有人歌颂雄鹰。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9赵州桥人教版(2019)一、创设情境,走进赵州桥师:同学们,您们喜爱唱歌不?今天老师带给大伙儿一首特别好听的河北民歌《小放牛》,请大伙儿欣赏。
(打开优酷网,播放《小放牛》)(生听歌曲,有的还情不自禁地随着歌曲的节奏摇晃身体。
)师:歌曲听完了,好听不?生:(齐声)好听!师:谁能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内容?您听出了什么?生:我听出了这首歌唱的是赵州桥、生:我明白了赵州桥是鲁班造的。
师:是不?我们等会儿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生:我明白了赵州桥有关的传说,里面还有八仙呢!师:真不错!连这些都听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赵州桥,看看这座桥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何连河北民歌都把它写进去了。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强调,“州"字的三点的写法)二、自读课文,初知赵州桥1、检查自读情况: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边读边把生字圈出来,把音读准。
(生自读课文,并圈画生字词)师:文中有些生词,您会认不?(指读课件出示的文中的带生字的词语,师纠正读错的字)2、谈谈对赵州桥的印象师:读了课文,您能用一个或几个词说说赵州桥是一座如何的桥?课件出示填空:赵州桥()。
生:赵州桥世界闻名。
(理解“世界闻名”的意思,比较和“远近闻名”的区别)生:赵州桥特别雄伟。
生:赵州桥特别美观、……生:赵州桥特别牢固。
师:老师有个建议,我们用一些关联词把上面几个意思连起来说吧!用哪些词好?生:能够用“不但……而且……”,赵州桥不但牢固,而且美观。
生:还能够用“既……又……”,赵州桥既雄伟,又十分牢固。
生:我还想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特别好!看来大伙儿读书特别认真,也特别有收获。
下面我们随着课文,来了解这座世界闻名的桥吧!三、朗读感悟,感受赵州桥的神奇1、师:(播放优酷网关于赵州桥的录像,学生认真看,认真听、)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神在哪儿?有何特别的地方?(生默读课文1、2、3段,用波浪线画出桥的特别之处)2、交流读书体会师:您从哪儿看出桥的神奇?生:这座桥的历史特别悠久了,有1300多年,因此特别神奇。
课堂实录――教材指瑕――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安排的口语交际是讲名人故事:“最近,你读了哪些名人故事?请把你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可以交流交流。
”
一、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上口语交际课――讲名人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第31页,默读一下要求。
(生默读。
)
师:根据这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分三步进行:1.忆想名人;2.讲述故事;3.交流想法。
下面,请大家忆想一下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准备给大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生1:(很快地)周杰伦。
生2:赵本山。
生3:成龙。
生4:满文军、宋祖英。
生5:刘翔、姚明、蔡明。
……
师:(满脸不高兴地)毛泽东是不是?
(生都傻愣着,无人吱声了。
)
师:(很生气地)邓小平是不是?
生:(非常迟疑地,半天才说)也算是吧。
师:(很恼怒地)雷锋、焦裕禄、董存瑞、刘胡兰、钱学森、周恩来、孔子、鲁迅……是不是?
生:(有点怀疑地)雷锋是吧?我们在二年级学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他帮助人、做好事。
师:(恶狠狠地)雷锋不是,谁是?你是?
(生都低下了头,一点动静也没有了。
)
师:(冷冷地)讲讲刚才我说的那些名人的故事吧。
谁先来?
生:雷锋在班车上给老大娘让座……
师:(有点祈求地)谁再补充一下?也可以讲刚才我提到的其他人的故事。
(生都躲避着我的目光,低头无语。
)
师:(只好罢休)听了雷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交流一下。
生:以后,我要向雷锋学习,帮助人。
生:我也要向雷锋学习,多做好事。
(师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没有了刚才的那种精气神。
真有点生气至极,怒其不争,无可奉告了。
)
二、教材指瑕
笔者在上这节口语交际课时分三大环节:忆想名人;讲述故事;交流想法。
可是当进行第一个环节时,学生竟然说出了一大
串影视明星:周杰伦、赵本山、成龙、满文军、宋祖英、刘翔、姚明等。
这与教材的编排意图大相径庭,理由如下:
1.本单元共安排了四篇课文:《灰雀》讲述的是列宁的故事;《小摄影师》讲述的是高尔基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李四光的故事;《我不能失信》讲述的是宋庆龄的故事。
从课文的安排看,本单元的主题显然是“伟人故事”。
而对应课文安排的口语交际中却用了“名人”一词,这显然是扩大了范围。
以至于学生说出了那么多影视明星。
何况满文军等名人已吸毒,谁能保证这些名人不违法乱纪呢?“名人”不一定是伟人,“伟人”是从属于名人的。
2.《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的内容安排了五条伟人的名言;成语故事的内容安排的是祖逖的《闻鸡起舞》。
从《语文园地二》的整体内容安排来看,也是想让学生了解一些伟人的故事、积累一些伟人的名言,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所以口语交际中也应该用“伟人”一词,而不应该用“名人”一词。
3.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看,更应该使用“伟人”而不是“名人”。
因为他们对“名人与伟人”的关系问题还处于朦胧状态。
再加之现实生活中影视剧对小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他们满脑子的影视明星。
这样一来,口语交际中的“名人”一词就给学生造成了误解,也给教师的上课带来了麻烦。
根据上述三点理由,口语交际中的“名人”一词是否用的有些笼统,改用“伟人”一词是否更合适一些。
三、教学反思
1.备课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讲的都是伟人的故事;日积月累的内容安排的是五条伟人的名言;成语故事的内容安排的是祖逖的《闻鸡起舞》。
由此可见,本单元的主题是“伟人故事”。
如果我在备课时,有了如上认识,把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环节穿插在本单元的各课阅读教学之中,该是多么的简便、顺利啊。
而我却“老牛赶山”式地教完课文再教《语文园地》。
我如果把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环节之中,当时就能避免学生说出满文军等一大串影视明星,也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发生那样的情况了。
其实,《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习作等各项都可以穿插在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之中。
这也就是“用教材教”的一种方式啊!难怪新课程观认为:教材只能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等待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
如果我从单元整体出发,考虑到单元各部分的主题联系性和相对独立性,就会在教学本单元前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搜集一些伟人的资料,阅读一些伟人的故事。
那么,在课堂上也就不会如此地尴尬了。
新课程观早已指出:各年段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安排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课外资料,辅助教学。
2.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防止想当然。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名,出名的,有名声的;名人,著名的人物。
”按这
个解释,学生说的赵本山、宋祖英、满文军等也是对的;虽然如此,但从本单元的主题来看显然不是让学生讲他们的故事,而是让学生讲一些伟人的故事。
然而,笔者在备这节课时一看是讲名人故事,思考都没思考就想当然地安排了三大环节。
结果,学生在课堂上说出了一大串影视明星,令人瞠目。
如果我在备课时深研教材: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名人与伟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次口语交际有哪些目的?那么,课堂上也就不会与教材的编排意图大相径庭了。
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上好一节课,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
3.备课时,没有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因为我们教室的走廊里就挂着十多位附有生平简介的伟人画像。
如果上这节口语交际课之前要求学生挨个读一下画像上伟人的生平,课堂上也就不至于那样尴尬。
教学资源就在眼前,可我连想都没有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
4.备课时,没有充分地考虑学生。
目前,农村的小学生在家里完成了家庭作业以后,有的看电视,有的玩电脑游戏。
在课外时间里读书的学生却很少,所以他们满脑子的影视明星。
如果我考虑到小学生目前的这种现实状况,有目的地布置阅读伟人故事的家庭作业,那么这节课肯定不会如此的糟糕。
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啊。
5.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实实在在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语
文教学要“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还只是个口号,实际上还没有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我怎能在课堂上就“怒其不争”呢?应该是“哀其不幸”啊!
“师生平等对话”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
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我的意图时,就“生气、恼怒、恶狠狠”。
我不但没有“哀其不幸”反而还“怒其不争”。
如果学生说了几个影视明星之后,我以平和的态度点拨、引导,也不至于吓得学生低头不语,从而打消了学生的交流激情,抑制学生的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