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学生的“学”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东莞市光明小学黄映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必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真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
而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
由于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意识上还是以分数为主。
一味地追求分数必然会用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成为很多人推崇的"有效"方法,这种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地实施。
而学生又出现了成为学习的工具,引起了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果不佳等诸多的问题。
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
所谓有效学习主要指学生自主性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性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改革。
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有:调整备课的重点,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贯彻为每个学生不同发展服务的原则,确保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性;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除了对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改革外还要抓住有效教学的关键,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一、调整备课的重点,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而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独拥有知识更有价值。
要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通过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以“变”促教,引领高效教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进行高效教学是每个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教师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更新和创新,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本文将探讨以“变”促教,引领高效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变革来实现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我们需要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
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为了追求新奇,而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们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加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来获取信息,对于传统的纸质教材和课堂讲解已经产生了疲劳感。
教师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
变革可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教师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对教学的热情。
而通过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更多的创造力,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变革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除了传授知识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也同样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满足这些需求,而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变革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成绩的提升更加全面和稳定。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变革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教师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理念。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把握教学的脉搏,引领教学的发展。
教师们需要善于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融会贯通,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也要勇于尝试新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实验,总结成功经验,改正不足,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留守教育11如何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付彬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到城市谋生,这加大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是具备特殊性的群体,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评价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使得部分儿童缺少学习激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基于此,农村教师要从留守儿童缺少学习激情的根本出发,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农村学生教育中,因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悬殊,师资力量明显无法与城市进行比较,甚至部分教师都不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
在实践中,这类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其对农村留守儿童心智发展理解不透彻,对学生的行为引导往往浮于表面,并没有发挥出教育的实质意义。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许多学生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加上缺少家庭关爱,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人交流沟通。
性格的敏感,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跟老师、家长沟通,面对家人、教师的教导产生抵触、畏惧心理,这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不利于学生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留守儿童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使得部分学生性格敏感、懦弱,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对于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兴趣,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突出了校园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从个体差异出发,给予学生尊重、关怀,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改善学生不愿意与外界交流的现状,促使学生爱上校园、爱上学习。
总的来说,学生如果能够在学校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父母一样的关心与爱护,他们自然会爱上教师,进而爱屋及乌,喜欢上学习。
二、通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教师不仅要和孩子沟通,更要会和孩子沟通,很多时候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反而起到了反作用,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学生的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在课后要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包容和理解,给学生情绪发泄的途径和空间,做学生的知心好友,不仅能和学生走得更近,更了解学生,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小学数学学科发展规划方案•相关推荐关于小学数学学科发展规划方案范例一、课程理念1、学科性质小学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科目标小学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取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3、实施要求(1)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倡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
(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全面地评价学生。
(4)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现状分析1、师资队伍。
目前,我校有32个教学班,一、二年级老师语数包干,三至六年级数学分设,有专职数学老师11人,其中1人为代课老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 10人,其中本科2人,6人本科在读。
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有5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常州市骨干教师1名,常州市教学能手1名,武进区骨干教师1人;数学专职教师的平均教龄达13年,最短的也已5年,师资队伍基本已进入成熟期。
通过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等理念,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并付诸实施于课堂中。
从教师们的论文、随笔和课堂上得以体现。
但由于缺乏专家的引领和参与,只能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有的教师停滞不前。
在这样的状况下,师资培训、新生力量的补充对数学课改发展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生源。
学生现有学生1376人,其中外来工子弟316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和自身思维方式差距大。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及义务教育各学习领域16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新课程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实现“四个变革”:变革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变革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变革教学方式,把知识学习与学科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变革教学评价,以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学习。
所以,核心素养下的新教学有“四个特点”: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学与教的关系上,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实现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学习方式和路径上,从凸显“听讲”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知识内容上,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
结合《长治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我们如何深化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呢?一、转变“教”的方式,实现“教师主导”倡导启发式,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教学传统。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体两面,没有教师真正的教,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学生高水平的学,学离不开教。
肯定地说,新时代的学本课堂更加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聚焦“目标导航,问题导学,路径导引,评价导向”,进一步落实“目标、问题、评价、支架、方法、环境”六个指导要素。
(一)明确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教师指导作用的首要体现。
教师要依托课标、学情和教学内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是落实素养目标,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的培养目标;二是精炼“三级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挑战性目标,把课程目标变成课堂目标。
教师工作计划——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深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旨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将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加强课堂互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将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课堂上,我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丰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我还将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进步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将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
同时,我还将注重激励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五、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我将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通过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案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教师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并介绍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使得教师们能够轻松访问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例如在线教学视频、电子书籍、网络课程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通过使用这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学生们可以方便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平台或社交媒体工具来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共同编写文档、在线讨论、实时投票等。
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所不同,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例如,通过使用在线测评工具,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然后针对性地提供不同难度和风格的学习材料。
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时评估和反馈。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测验和作业平台来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和作业成果,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讨论平台等方式与学生保持沟通,解答他们的问题,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一、选择题1、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设计课程B、编写课程C、实施课程D、评价课程2、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该所要确立的根本性里念(D)A、素质教育理念B、创新教育理念C、生活教育理念、D、终身教育理念3、与新课程教改相符合的是(B)A、学课本位论B、学生本位论C、教师本位论、D、社会本位论4、下列名称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D)A、教材B、因特网C、实验室D、师生关系5、校本课程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A)A、补充B、延伸C、拓展D、深化6、教学设计是为什么服务的(B)A、教师的教B、学生的学C、教材的传授D、搞活课程7、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按序列评价多是(A)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8、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C)A、教学内容分析B、教材对象分析C、教学目标制定D、教学身份选择9、班级教学产生于(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0、个别化教学的首要环节是(B)A、研究教材B、了解学生C、选择方法D、设计作业11、不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A)A、综合课程B、广域课程C、相关课程D、核心课程12、综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D)A、实践性教学B、综合式教学C、开放式教学D、主体式教学13、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C)A、课程结构B、教学内容C、学习方式D、教学组织形式14、可以对教学活动的某一细节作出评价是(C)A、质性评价B、量化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1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最主要的方式是(A)A、观察B、制作C、考试D、表演二、判断1、课程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F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F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应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F4、班级教学难以作到因材施教保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应该废除。
F5、目前对教材的开发是实现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F6、过去的备课写教案在新课程中称为教学设计。
以“变”促教,引领高效教学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有趣的工作,教师们不仅需要准备充分的知识和教学技巧,还需要不断变革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了,所以教师们需要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以引领高效教学。
本文将探讨如何以“变”促教,引领高效教学。
教师们需要变革教学内容和形式。
传统的教学内容以教科书和讲课为主,但这种方式往往会枯燥乏味,学生们难以集中注意力。
教师们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教师们需要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解和让学生做练习为主,但这种方法往往会让学生们产生学习疲劳和焦虑感。
教师们可以尝试引入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参与学习。
教师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线上教学,让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们需要变革评价方式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考试和测验为主,但这种方式往往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们可以尝试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如项目作业评价、口头报告评价等,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教师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行为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教师们需要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师以传道授业为主,但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学生们产生依赖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教师们可以尝试引导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们还可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以“变”促教,引领高效教学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师们需要不断变革教学内容和形式,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变革评价方式和手段,以及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怎样做到有效变教师教为学生学永兴小学程代广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模式已逐渐深入到学校课堂,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学得不得法,感觉累,收效微。
在此,我们将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自学”指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方法后的独立学习;“互帮”指在“自学”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导学”指老师在整个课堂活动中的激励、组织、引导、点拨、检测、评价等非知识讲授行为。
该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使学生逐步自主学习,独立提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想,要使数学课堂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的我们,应该明白以下两大方面:一、如何开展“自学互帮导学法”自学——让学生自学。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许多疑问,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必定会去思考,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怎样自学呢?第一步是浏览,也就是浏览学习的内容;第二步是提出问题,有了问题,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间讨论,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思维等能力;第三部是课后讨论,当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他们与同班同学展开讨论,经过互相启迪,相互争论,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
互帮——师生互帮、学生间的互帮。
在自学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来解决。
解决的方式,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课前叫孩子们预习,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课前,老师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然后分类整理,然后,将其纳入重点备课内容。
(2)提倡学生讲解,大家提问。
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探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3)教师巧点拨,善于捕捉问题。
在讨论,通过教师善于捕捉疑问和错误,从而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推动讨论的深入。
课改探微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浅谈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体会■胡红玲摘要:数学是初中最难学的一门学科。
因为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它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课程容量又非常大,所以数学课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包括我本人也是如此),所以同学们普遍不喜欢学习数学。
我们都知道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延续学生认知过程,教给学生新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具有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而往往老师为了赶进度,只顾着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根本顾不上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方式转变我从教已有30年,在教法上从过去的“目标教学”到现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以传授”为目的到现在的“问题解决”,从过去的“挂小黑板”到现在“多元化教学”,自己的教学观念也发生着变化,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将思考的主动权经常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无论是现代教学,还是传统教学,它们的相同点就是始终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讲,改革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数学课本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引导学生的学习逐渐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的方向发展。
一、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认识传统教学中,普遍认为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垄断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走,教学的内容和最终效果优先于学习过程,所以上课的时候基本就是采取教师讲、学生或听或答或写,教会学生会做题,能拿高分的就是好教师。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单一的、被动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做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习过程成为纯粹被动接受、记忆过程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助力学生成长教师群体被誉为社会的灵魂,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不仅掌握知识,更拥有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还能够助推国家的发展。
因此,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学生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水平。
一位高水平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引领他们的成长。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必须善于创新教育理念、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即使是对于老师这样一个“老骥伏枥”的群体,也要有勇于改变的精神。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目前大部分教育课程仍然沿用老旧的教学模式,缺少与时俱进的元素。
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掌握更多更好的教程和教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们兴趣浓厚地投入到学习中,让他们从长期的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并保持很大的满意度。
通过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不断调整和改善课程设置,加强教育方法的多元化、个性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知识掌握全面,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作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持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和新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
因此,教师自我素质提升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必须要素之一。
除了常规的培训课程,国家建议应该让教师自由地安排培训课程,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和内外部网络教育资源利用。
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新领域新方向,如STEM 教育、在线教育、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等都应该成为教师的重要学习项目。
这些能够提升自身知识和认知,增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和有效性,让教师更有信心航行在教育教学的海洋中。
一、什么是教育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而动人的情感,它能让人充满活力,能让人兴奋,能让人变得更加自信、变得更强。
教师的教育激情就是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用自己的诚挚而火热的心催发学生的创造,用自己的智慧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用自己的创造谱写教育的辉煌。
二、教育为什么要有激情教师教学中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渴望知识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孩子变得有活力、有个性和有创造力,然而创造需要激情,只有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激情,如果我们的教师缺少了激情,那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课堂将变得十分乏味,我们的教育就失去了色彩。
三、教师该如何用激情激发学生的激情教师的教学激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激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配合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
因此教师的教学激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还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信心。
教师有激情的教学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又难以抑制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一直保持这种难以抑制的情感,这种情感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教育中。
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和家长一心只想学生抓好自己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的追求成绩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厌学情绪滋生、学习效率低下和情感扭曲,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目的是要求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要想干好一件事或是干成一件事,兴趣是前提。
你要想让你的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光是一味的灌输是不可取的,这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应该想一想如何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兴趣。
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
过去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渐意识到,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讨如何将关注点从教师转向学生,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认知能力、情感状态等。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缺乏关注。
相反,关注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个人特长。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现在,关注学生的“学”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注重他们的情感、品德、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学”意味着我们要从多个维度来思考学生的成长问题,创造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规划,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和人格发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五、评价制度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传统的评价制度注重结果,通过考试、分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
勇于创新为学生带来更好教育的优秀教师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勇于创新的品质。
勇于创新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创新和教育技术应用创新三方面探讨勇于创新如何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一、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手段,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勇于创新的教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首先,勇于创新的教师注重互动式教学。
他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问题。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互动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勇于创新的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他们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备展示课程内容,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生动地展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课程内容创新优秀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也能够展现出勇于创新的品质。
他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特点,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勇于创新的教师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他们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勇于创新的教师也注重开展跨学科教学。
他们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设计出丰富多样的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美术和音乐元素,通过制作手工和演唱歌曲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弘扬优秀教育理念一、引言弘扬优秀教育理念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并阐述如何弘扬这些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一种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个体需求的教育方式。
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时,教师要重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这种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弘扬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校和教师创新,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
此外,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三、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
它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这种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要弘扬探究式学习,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此外,还需要改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等。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弘扬素质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品格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机会。
五、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享受相同的教育机会和待遇。
教育公平强调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平等的学习条件,致力于消除贫困、性别、地域等因素对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影响。
要弘扬教育公平,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和配置,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
此外,还需要改革招生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制约教育公平的各种因素,确保每个学生的发展机会均等。
初中教师存在的教学方法陈旧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初中教师扮演着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一些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显得陈旧而不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
本文将探讨初中教师存在的教学方法陈旧问题,并提出一些整改措施以提高初中教师的教学效果。
问题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许多初中教师过分强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改措施一:探索性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初中教师应采用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发现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整改措施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另一种可以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和项目,使学生相互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缺乏创新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一些初中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过于局限,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他们可能会一直使用相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单调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改措施一:使用多样的教学资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初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和使用多样的教学资源。
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和互联网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创新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引入教育游戏、虚拟实验室和在线学习平台等多样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整改措施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了使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初中教师还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采用讲座、讨论、示范、实验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问题三:缺乏个性化教学部分初中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教学往往缺乏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
教学反思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反思: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是一种艺术,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被认为缺乏创新性,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和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们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寻求创新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案反思:教学方法的优化在我作为教师的经验中,我发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举个例子,当我教授一门关于文学的课程时,我采取了一种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
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在教授数学课程时,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理论反思:构建学生中心的学习环境除了优化教学方法,理论反思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并提供一个积极、合作和包容的学习环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学生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像是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
同时,教师应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实践反思:教学案例的分享与沟通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相互借鉴和学习。
这种教学案例的分享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定期的教学反思会议,让学生表达他们对教学方式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这种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学生的“学”
【摘要】“历史”意味着过去,过去意味着陈旧。
所以,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历史的老师就是手拿戒尺,胡须花白的“老古董”。
既然“历史”离我们远了,当然就不“入流”了,那么教、学《历史》理所应当就该用,也只能用一点点古老的“记记背背”的方法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课改之前许多历史按时间顺序罗列历史事件,然后要求学生背,顺着背,倒着背,总之教历史就是一个字“背”。
传输给学生的思想就是只有好好背,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课改至今,许多历史老师出现了相同的困惑:很多学生平时都按老师的要求背了,甚至在组长、老师面前还过了关,但考试答题时就是搬不出,考不了高分。
很显然,教师如此教法,学生如此学法,不但无法实现现代“发展人”的素质教育要求,就连“学好历史,考出高分”的应试要求也难以达到。
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在当今教育理念已全面革新的课改浪潮中,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改变教师的“教”是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学”是基本目标。
【关键词】教;学;方法;培养
一、促进学生的“学”:转变教学态度,改善师生关系是前提
若干年来,“师道尊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竖起了一堵高不可攀的墙,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改以来,在听过的许多历史随堂课,甚至教研课、观摩课中,我发现我们的许多老师仍然难以放下其高高在上的所谓“尊严”,在学生面前冷言冷语、态度生硬,一切“唯我独尊”,处理不来新形势下师生应有的新“关系”。
师生之间淡泊如初,学生学习冷漠如常,教学结果低效如旧。
“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再浅显不过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为何不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亲近,敞开胸怀积极与学生沟通,拿出爱心真诚与学生交流,为培养师生之间和谐温馨的感情氛围做一点努力呢?多年以来,在教学中,我已少了几分“脾气”、多了一点宽容,少了几分冷面、多了一张笑脸,少了几许责难、多了一份体贴……在课余时间,我已经习惯于钻进学生堆中,拉拉家常儿,聊聊闲天儿,说说实话儿……久儿久之,不但没有感觉在学生面前丢了尊严,反而觉得“地位”更高了,心情更好了,热情更足了,就连心态也更年轻了。
而且学生也更愿意和我亲近,更乐意听我“号召”,更喜欢上我的历史课了。
二、促进学生的“学”: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习兴趣是关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围着教材“打转儿”,学生围着老师“打转儿”。
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全部当听众,教师教法单一,学生学法枯燥。
对于学习历史,多数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只是无赖于“升学”不得以而学之。
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和“自主学习”方式的提出,要求教学必须转变以以往教师一人唱大戏的模式,必须转换师生间的“角色”。
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学生要做好“演员”。
而学生做好“演员”的前提是,他要对自己所演的
角色绝对感兴趣。
反思我们过去的历史教学,发现一个一度被我们忽视的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想办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仔细研究我们的教材和课标,就会发现它们对初中各年级历史教学均做了如是要求:八年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九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而七年级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如何培养?这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2012年我县举行一级教师讲课赛,我有幸参加了讲课。
我所讲的课题是川教版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当时虽是借班上课,但我仍然很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比如:进入新课前,我利用了课本上的一则材料“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从语文解词释义的角度导入新课,而后又将朱元璋生平简介,“胡惟庸案”“蓝玉案”、“范进中举”等图文并茂的故事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整堂课都始终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三、促进学生的“学”: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是核心
随着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和“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提出,教学方式的转变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几年来,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努力做着各种尝试,试图通过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对“背”的依赖,真正提高学习的能力。
尝试一:整体感知,用“手”学习
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会第一时间将教材交给学生,请他们自由阅读。
之后询问:大家在课本上看到了哪些朝代?有哪些人物?主要讲了哪些事情?接下来就请学生动手制作朝代简表,列出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内容。
课本上的内容不要求一次性填完,可以在学习一个朝代之前两三天完成这个朝代的相关内容。
其目的是:通过动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整体上感受教材、感知内容。
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尝试二:空间感知,用“图”学习
史地是一家,学习历史往往要借助地理读图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辽、宋、西夏、金的并立》这一课时,对学生来说时间多,政权多,很难理清线索。
于是我充分利用了“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西夏形势图”,用地理读图的方法进行训练:每说到一个政权,就让学生将这个政权的建立者、建立时间标注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众多的政权,它们是怎样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最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描摹两幅形势图,并试着根据记忆填注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通过看图、填图、析图、默图等方法,让学生从空间上感知这些政权的地理位置,从而充分理解“并立”的含义。
同时,使学生产生形象记忆,轻松的进行历史学习。
尝试三:特征把握,用“语文”学习
对朝代特征的感知和把握,往往可以用到语文学习提取关键词等方法。
如:
在教学《宋代的社会生活》这一课时,我重点放在宋代衣、食、住、行等社会特征的把握上。
我首先利用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服饰以及交通工具、房屋特征等,然后请学生浏览课本内容,找出能反应该朝代特色词语,如宋代的纸币,北宋称“交子”,南宋称“会子”;北宋时专供人们娱乐的场所叫“瓦子”等。
之后再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以第一人称写写宋代人一天的生活情境,并请学生在班上朗读,听的同学注意所述是否符合其特征。
这样,通过炼词、作文、诵读等语文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经意间就掌握了该朝代的特色,并且提取、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尝试四:人物评价,用“生活”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史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重点也是难点。
而在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里,学生就要接触许多人物,如: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等。
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刚接触历史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评价历史人物无疑是困难重重的。
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讨论、评价他人的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例如,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他有哪些优点?他有哪些事迹?他有什么功绩?等)他有没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或史实时,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看到其不足,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同时,回顾到生活中,又让学生明确:对待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应该多看到他们的优点,宽容他们的不足,从而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
以上尝试或许缺乏理论支持,更未形成经验体系,也未必能让所有学生真正摆脱“背”历史的苦闷,但可以感到欣慰的是:随着我的教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诸多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有了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变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通过以后的不断努力,终能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我们的历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