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前后
- 格式:ppt
- 大小:11.24 MB
- 文档页数:1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 前后(2)-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掌握前后的概念。
2.能够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
3.了解前后的运用场景,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前后概念的本质含义。
2.运用前后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本课件、绘图用具、实物用具。
2.学生:学习用品(课本、笔、纸)、实物用具。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三个玻璃球,问学生它们相对的位置是什么。
2.引出本课的概念:前后。
3.出示两个学生,问学生他们的相对位置是什么。
4.探究“前”和“后”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
1.引导学生感受“前”和“后”的概念。
2.让学生看一下课本上的图片和小动画,通过视觉理解前后的概念。
3.解释什么是前,什么是后。
三、巩固练习
1.布置概念巩固练习。
2.小组内模拟多种场景,比如排队、乘坐公交车等,运用前后的概念进行描述。
四、拓展应用
1.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询问学生他们如何分辨前后。
2.引领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请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能运用前后概念的场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引出玻璃球等实物和小动画等辅助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通过小组练习等方式,学生也能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也将前后的应用进行了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前后概念的掌握得到了有效提高。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前后-北师大版秋前篇课堂情景班级:一年级(总人数:45人)时间:第3周星期二下午地点:教室课程:数学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0-10的数的认识和掌握以及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如大、小、相等、多少。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数学并发现数学的乐趣。
教学设计热身环节1.教师用玩具或者小球激发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们变得饱满而充满活力。
导入环节1.让学生们一起数数1到10,让学生们能够纯熟地掌握1-10的数字。
2.记忆数字的数量是通过观察数字、数数、分组、比较数字大小、简单的加减等方式来完成的。
正式环节1.进行数字的展示,让学生们观察以及比较。
2.安排同学之间的互动课堂,让他们来比较各种不同的数字。
3.由学生来发现关于数字的规律:数字大了以后就可以算得更快,如果数的数量变了,那么就会有一些数字会少或者多出来。
课堂小结1.让学生们回顾和总结所学的内容,让他们发现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更好地学习。
作业环节1.老师为学生分配作业,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后篇课堂情景班级:一年级(总人数:45人)时间:第8周星期一下午地点:教室课程:数学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0-20的数的认识和掌握以及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如大、小、相等、多少。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数学并发现数学的乐趣。
教学设计热身环节1.老师用宝宝长的视频短小精悍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渴望。
2.让孩子们做数字游戏,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导入环节1.让孩子们数数和分组1-20的数字。
2.让孩子们比较数字的大小,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正式环节1.进行数字的展示,让孩子们观察以及比较。
2.安排同学之间的互动课堂,让他们来比较各种不同的数字。
3.让孩子们参与查看课堂图片,以加深对数字的理解和区别。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材依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2-63页《前后》教材分析:《前后》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左右、上下,这些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曾有过“前后”的体验,因而学习本课的内容,不会很吃力,但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去描述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体验、去反思从而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算式卡片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拍手游戏:小手拍拍师:刚才的拍手游戏里有3组表示方位的词语,你能找到吗?生:前后上下左右师: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一课时前后师:孩子们,你是怎样判断“前后”的?生:交流师小结: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注意用到肢体语言)。
师: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森林运动会)(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力求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极富亲和力的运动场景,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激起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数学课堂有温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观看赛跑比赛,初步感知“前后”(出示赛跑主题图:)认识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小动物们在举行百米赛跑,都有谁参加了?(生1:有小鹿……)师:比赛真激烈呀,瞧!现在谁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生:小鹿在最前面,松鼠在它的后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位置与顺序前后︳北师大版(秋)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图片体验“顺序”的概念。
3.学生能够通过游戏锻炼“位置”的感知。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图片和具体物品说明“前”、“后”、“左”、“右”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体验“顺序”。
2.教学难点:–锻炼学生感知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前•准备相关学生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3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包含“前”、“后”、“左”、“右”方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方位?”等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并理解相关概念。
2. 观察图片(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不同的图片,每张图片中包含两个以上的物体,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顺序”的概念,即哪个物体先出现,哪个物体后出现。
3. 游戏活动(12分钟)•教师让学生从桌子上拿取一个物品,学生通过摸索、走动等方式找到桌子上另一个相同的物品,并把它放到最开始的位置。
教师给出指引,暗示学生坐在桌子的哪个方位,让学生正确回答。
4. 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与回顾,回答“前”、“后”、“左”、“右”方位的问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后•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观察图片和游戏锻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前”、“后”、“左”、“右”以及“顺序”的概念。
但是在游戏环节需要控制好游戏的难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完成该环节。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保证教学质量。
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前后的概念,能掌握前后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前后关系的能力。
2.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前后互相定位的概念。
3. 教学难点学生能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前后互相定位的概念。
4.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教学、课堂互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身边有哪些物品来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比如,问学生:“桌子上的手机是在笔盒的前面还是后面?”等。
2.新课讲解在引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上黑板画出一些物品关于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的信息,并结合教学PPT进行讲解。
3.情境活动教师与学生通过情境活动来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比如,教师拿着与学生的书相似的书,在学生的面前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描述与书相关的位置关系,比如:“这本书在老师手中的前面,在我的身后。
”4.巩固练习1.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在小组内自编故事,让学生自己想象并描述其中人与物的位置关系。
2.教师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前后的关系加深对前后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前后互相定位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前后关系的能力。
五、作业1.学生可任选1-2个物品,完成物品的前后描述。
2.练习册中相关练习题。
前后(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1.了解前、后概念,学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掌握根据题意,正确运用“前”、“后”概念解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前后关系。
2.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情境,把前后概念引入其中。
3.引导学生通过拆解问题,确定正确答案。
教学准备1.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与学生实际身体动作相关的物品,如球、笔等。
3.与前后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具。
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可以点名几个学生,问他们觉得图片上的人站在哪边,或者让他们自己示范站到前面、后面。
2.演唱《前前后后》儿歌,引出前后的概念。
2. 讲解1.教师通过图片、日常情境、身体动作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前后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前后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选出物品相对位置的方式,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3. 引导1.给学生一些情境题,例如:“你站在大门前,小明站在你的哪一边?”“小王站在大树后面,小李在小王的哪一边?”2.让学生根据这些情境题,尝试运用前、后概念解题。
4. 拓展1.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些日常情境,用前、后来描述,并互相交换。
2.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描述前后位置关系,如“左右”、“里外”等。
教学评估1.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解答、回答情境题等方式进行评估。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前后概念,写出一些简单的描述。
教学反思1.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需要结合实物和日常情境,只讲概念并不充分。
2.如果学生还存在不理解的概念,可以通过引入其他词汇和情境告知其与相似的概念。
3.在讲解中,应注意让学生保持兴趣和参与性,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5.1 前后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前后的概念;•能够判定前领后或后领前的情况;•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前后的概念。
2.思想品德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爱劳动、爱集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2.能够判定前领后或后领前的情况;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前后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课前出示几组图片,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前后,让学生知道前后的概念;2.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前面和后面,大家思考一下,联想一下组合起来做一下。
2. 讲授(15分钟)讲解前后的概念:在一条线上,面对线的一端,离自己最近的是前,离自己最远的是后。
鼓励学生互相示例说明,帮助理解。
讲解前领后或后领前的情况:前领后指的是前面的物品或人在引导或帮助后面的物品或人做某事,如教室里老师在前面引导学生学习;后领前指的是后面的物品或人试图引导或帮助前面的物品或人做某事,如学生放学后,会引导自己的弟弟妹妹走回家。
3. 练习(25分钟)1.活动1:带着学生去操场上,在直线两端分别站上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判断,加深学生对前后的认识。
2.活动2:找一张简单的图片,出示给学生,告诉他们我们要猜一个人在图片中是前还是后,并且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
3.活动3:出示图片,将图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学生分组判断这些物品的前后关系,并对不同判断给出理由。
4. 总结(5分钟)1.让学生回答一下前后的概念;2.让学生回答一下前领后和后领前的情况;3.让一位学生展示一下前后的概念的应用场景。
四、板书设计•前后的认识•前领后和后领前的情况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前后的概念,并给予学生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前后的认知。
在课程讲解中通过引导学生联想、自主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5单元:第1课时《前后》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前后》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前后位置的相对性,从而建立初步的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空间感知经验,他们对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他们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前后位置关系,并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建立初步的序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难点1. 让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2. 让学生理解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五、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前后位置关系。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如小动物排队。
通过观察小动物的排队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前后位置关系。
2. 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物体,如玩具车、书本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用语言描述自己小组的物体前后位置关系。
3. 集体交流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如“前面的物体比后面的物体靠前”,“后面的物体比前面的物体靠后”等。
4.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学生们的描述,引导学生理解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即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是相对于观察点而言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前后∣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2.能够运用加法进行数字的计算。
3.能够将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加法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2.运用加法进行数字的计算。
难点
1.如何将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1.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加法的运算法则以及运用加法进行数字的计算。
2.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到的数字,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加法进行计算。
2. 讲授新知识
1.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两个数字的拼接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介绍加法运算法则:将两个数字相加等于它们的总和。
可以通过口算、手算来进行加法运算。
3.通过实例,向学生演示加法的运算过程。
3. 拓展练习
1.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加法题目,让学生动手计算。
2.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可以运用到哪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中,如何运用加法进行计算。
4. 进行教学总结
1.对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进行回顾。
2.强调加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教学反思
1.给学生展示实物或图片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在讲解加法运算法则时,可以通过实例来向学生演示运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教学延伸
1.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加法题目,然后相互出题、出解题过程,来训练学生的加法计算能力。
2.可以将加法运用到生活中的更多场景中,如购物、出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法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