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3.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知道如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及简单的解毒措施,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对比,领悟到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重点: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2.一氧化碳的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习活动】任务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_________1.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_________色_________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燃烧时火焰呈_________,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还原性:还原氧化铜的现象为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③毒性:吸进肺里,能与血液中的_________结合,使人体_________而中毒。
利用CO进行实验时,要对尾气进行处理,防止其_________,处理方法一般为_________或用气球收集。
(3)用途:①由于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用作_________。
②由于具有还原性,可用于_________工业。
2.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C.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空气D.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3.导致人“煤气中毒”的物质是( )A.氮气B.氧气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4.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①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②CO被还原为CO2③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5.一氧化碳在工业上有重要作用。
(1)作燃料: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2)作还原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导学案www.5ykj.com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3)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2)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3)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减小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2)培养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
(3)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
【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方式研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具体实施:将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水中,水逐渐进入试管;将一支装有一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水中,在水中打开塞子教师提问:与二氧化碳比较,后一种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教师趁机提出;想不想知道该气体为什么气体?观察、思考学生们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而后一种气体难溶于水大部分学生看到试管口有塞子,猜到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性,不能敞放,只有有少部分同学说是空气或氮气,依据是它们不溶于水。
让学生对瓶中无色无气味气体是什么气体感到好奇也为探究一氧化碳的水溶性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注意细节联系生活教师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醒学生:煤气中毒是因为其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大家讨论一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对煤气有些耳闻,并且在碳单质一节已经知道煤炭不充分燃烧时就有一氧化碳产生。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导学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学习目标】1.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三点化学性质2.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知识链接】1、将下列CO2的性质和用途一一对应连线1)CO2不支持燃烧,不可燃且密度大a、人工降雨;2)干冰升华吸热b、气体肥料;3)CO2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c、灭火;4)CO2提供植物光合作用d、制汽水2、请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
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会变反应原理。
将雪碧汽水加热后产生大量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检验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自主学习〗■预习指导:仔细阅读教材121--122页,将学习目标、重难点所涉及的内容用蓝、黑笔勾画出来,并标注其内容(定义、步骤、现象、结论、分析等);并将存在的问题用红色的笔勾画或记录在书中相应的位置。
■预习反馈:根据教材117页内容填写:组成与结构组成: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是由元素和元素的碳元素的物。
结构:一个二氧化碳CO2分子比一氧化碳(CO)分子多一个,这就使得它们的化学性质。
因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小结:组成元素,分子构成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的有:和;和。
〖合作探究〗引入:冬天生炭火盆,出现的中毒事故。
大家知道煤气中毒是什么气体引起的?一、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活动1:1、为什么在受CO的毒害时不易察觉到它的存在呢?从P121页找到CO的性质归纳出它的物理性质有:a、b、密度略比空气(可用相对分子质量推算)c、难溶于水。
2、采取放盆水来防止煤气中毒,是否可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活动2:一氧化碳的毒性请从P121最后一段中找CO到使人中毒的原理以及发生中毒后的解救办法。
CO到使人中毒的原理:中毒后的解救办法: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活动3: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一氧化碳能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火焰呈色,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的气体。
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学案(第2课时)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以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
.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对比教学,教会学生类比的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视频的观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及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氧化碳性质的教学,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
三、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创设情境】视频播放《煤气中毒新闻报道》。
学生观看视频。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投影】①煤气中毒是由什么气体引起的?它使人中毒的原理是什么?②在煤燃烧的过程中,co是怎样产生的?③如何防止煤气中毒?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提取信息的能力。
新课教学【教师提问1】人为什么不易察觉到co的存在而发生煤气中毒?说明其性质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投影】请比较co2和co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溶解性密度coco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使用比较的学习方法。
【投影】结构决定性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为什么物理性质有差异?化学性质是否也不同呢?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强化学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投影】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图片。
【点拨】通过图片,很明显两者的分子结构不同,结构决定性质。
学生观察。
【播放视频】实验探究一──一氧化碳可燃性【板书】co+o22co2学生观看视频,描述现象。
得出结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学案班级:姓名:CO直至玻璃管冷却;但需对尾气处理,方法是将CO点燃转变CO2(或收集起来)。
⑶毒性: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使人因缺氧而中毒。
五、检测(100分)(请勿提前做)(一)想一想,填一填(4分×11 + 8分×2=60分)1.氢气和一氧化碳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它们都是______颜色,_____气味的气体,____溶于水。
相似的化学性质是都有_______性和_______性。
工业上常用它们冶炼金属,主要是利用它们的______性,还常用作气体燃料,是利用它们的______性。
2.将一束红亮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燃烧一会儿,然后趁热迅速插入充满CO气体的集气瓶内,整个过程中看到铜丝的颜色变化情况是:红色 ____色 ____色。
3.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碳氢化合物,CO,CO2,和氮的氧化物(如NO)等物质,因而是城市空气污染源之一。
(1)尾气中的_________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2)治理尾气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它的作用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请写出CO和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已知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如果A、B均为黑色固体,C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则E的化学式是______,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聪明的选择(5分×4=20分)5.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使人中毒,造成中毒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一氧化碳6.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化学工作者的义务。
下列各项中,属于伪科学的是( )A.用液态氢作燃料发射火箭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C.用催化剂把水变成汽油D.CO气体可用来冶炼金属7.CO和CO2相同的是()A.物理性质相同B.化学性质相同C.组成元素相同D.相对分子质量相同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火焰 ( )A.淡蓝色 B.蓝色 C.黄色 D.苍白色9.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 )A.CO2 B.CO C.H2 D.C(二)算一算更清楚(20分)9.在试管里加入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和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反应后试管里剩余物质的质量比原来石灰石和稀盐酸的质量之和少2. 2g,计算(1)生成CO2气体的质量;(2)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记住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道CO使人中毒的原因及防护措施;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
2、能力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分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者的性质不同的原因,并能根据二者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推断物质的用途;培养学生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因此冬季取暖时要合理使用煤等燃料,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学习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学习难点】:一氧化碳的性质【预习案】I.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教材课题1,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知道实验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3.完成时间15分钟II.知识准备Ⅲ.教材助读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填写下表)CO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与空气比)溶解性2、一氧化碳可以用_______________收集,因为_________________;不能用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收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问题探讨: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为什么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2、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各处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在尾部为什么要加一个气球?你还有其他的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吗?3、有很多家庭都使用煤炉取暖,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红光,可我们往往会看到蓝色的火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在煤炉里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如何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又如何出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5、你可以用几种方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一比,试一试!6、煤气厂为什么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的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露应当怎么办?训练应用:1、有下列物质:O2CO CO2等三种气体,其中具有可燃性的是___________,具有助燃性的是_____________,既没有可燃性有没有助燃性的是________ ____,具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__ _______________,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______________,能共给呼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导学案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学案(第2课时)案序号:编制人:使用时间: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学习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3、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预习案预备知识: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产生温室效应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B、带入一杯水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3、由于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大,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为了减少CO2含量的增加,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B、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地球表面绿化面积C、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等以代替矿物燃料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教材导读:(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CO与CO2的物理性质比较表CO2CO颜色状态气味密度(与空气比较)溶解性【跟踪练习】现有下列四种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试回答:(1)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____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_______(3)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__(4)即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_(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哪些?(概括为三性)①______________性②______________性③________________性探究案(一)、一氧化碳的可燃性:1、阅读教材中图片“炭火中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导学目标】1、通过预习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能说出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2、通过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初步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氧化碳中毒的有关问题。
3、通过观看视频和研讨,能归纳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并理解记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117下半部分和P118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碳的氧化物有种,分别是,因CO2分子比CO分子多一个,所以二者性质有很大的__________。
2.CO的性质:⑴物理性质:色气味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一般用法收集。
⑵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纯净的CO在空气在中点燃时,能产生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强调】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
②还原性:CO还原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_____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_____色,石灰水__ _.CO还原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石灰水。
注:①实验前,先通一会儿CO气体,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目的是__ 。
②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一氧化碳。
防止。
③剧毒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结合,从而使,造成生物体缺氧,甚至危及生命。
3.CO的用途:因CO具有可燃性,可以用作;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
二、创设情境,启发思考2.CO燃烧放出热量并产生色火焰,说明CO具有_性,它是煤气的主要成份。
137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为什么能使人毒?怎样防止煤气中毒?■实验发现碳在高温下可以跟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此反应吸收热量。
化学方程式。
【观察】观看视频CO还原CuO的实验,思考交流以下问题:1.先通入一氧化碳,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导学案
主备:_ 审核:__________ 学案编号:C03_ 024 授课时间:__2012.12_ 授课人:_ ____ 姓名:___ ___ 班级:小组:__________
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型
新授课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一氧化碳的一些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新知探究】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P121~P122,完成新知探究1~4,经过共同体对学和组内小展示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
1、为什么煤炉里煤层上方燃烧会产生蓝色火焰?
2、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
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CO)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
4、为什么一氧化碳可用于冶金工业?试说明其原理。
【达标测评】
1、CO2中混有少量的CO,除去CO可将气体通过()
A、灼热的CuO
B、H2O
C、红热的木头
D、澄清石灰水
2、下列物质的用途,由物质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石墨做电极
C、一氧化碳做气体燃料
D、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2、右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
仔细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
(3)装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导出一根导管并通向酒精灯的目的是什么?这一设计反映了CO的哪些性质?
【整理学案】
通过本章的学习,完成图中所示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及
反应条件。
【学后反思】。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导学案〔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_____导学案【学习目的】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习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响【学习进程】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课件〝死狗洞〞。
二、探求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活动1:观察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描画二氧化碳的颜色、形状和气息。
活动2:演示实验:杠杆能否平衡和实验6-4。
活动3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观看干冰图片,了解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及干冰的用途和原理。
三、探求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活动4:先生实验:实验6-3,〝灭火实验〞※温馨提示:将瓶口放在阶梯下层蜡烛所对的一侧烧杯口上,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
现象:结论:活动5:观看视频课件并阅读教材119页表6-1及下面的文字,归结二氧化碳无毒但不。
模拟演示久未开启的菜窖。
思索: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枯的深井和深洞,能否贸然进入,为什么?如何做才干确定能否进入?活动6:先生实验:实验6-5,〝紫花变红花〞※温馨提示:①严厉依照教员的提示,区分完成Ⅱ、Ⅲ、Ⅳ三步先生实验。
②将变红的纸花放在酒精灯外焰上方2㎝处小心晃动烘干,留意别扑灭了。
⑴信息提示: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白色。
⑵演示:Ⅰ向紫花喷稀醋酸,将观察到的现象,剖析得出的结论,填写在表格中。
化学方程式:、。
活动7:先生实验:〝清水变牛奶〞※温馨提示:用吸管小心而渐渐地向廓清石灰水中吹气,至清水变混浊立刻中止,千万不要用力过猛,防止水喷出。
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四、知识梳理:归结总结、串联整合经过板书回忆本节课所做的实验和事情稳固二氧化碳的性质。
要务实验和事情与性质逐一对应五、达标检测:有效训练、反应矫正六、课后反思达标检测题——小试牛刀〔学致运用〕㈠选择题〔每题只要一个选项契合题意〕1、坚持二氧化碳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碳原子B.氧分子C.碳酸根离子D.二氧化碳分子2、检验一种气体能否是二氧化碳,正确的方法是( )A.测定其密度,看能否比空气的密度大B.通入水中,看能否溶于水C.用廓清的石灰水检验气体,看石灰水能否变混浊D.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看木条能否熄灭3、以下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 CO2不能使枯燥石蕊纸花变红B.二氧化碳不熄灭,也不支持熄灭C.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混浊D. 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应呼吸4、雪碧〞是一种无色碳酸饮料,将大批〝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微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A.先变蓝后变紫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动C.先变红后变紫D.先变无色后变红5、如下图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㈡填空题6、按以下图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它的性质,回答以下效果:(1)实验室用装置D来搜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叫,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导学案第2课时一氧化碳【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艺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进程与方法⑴会对实验现象停止观察剖析、归结。
⑵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置实践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维护环境、处置环境效果的看法。
【学习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难点】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响。
【学习方法】观察、剖析、总结、联络实践。
【学习进程】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明白目的碳的氧化物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从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的构成角度剖析,它们有什么相反点和不同点?这意味着它们的性质能否相反?〔点拨〕他们都是由碳、氧元素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求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案导引自主学习指向目的请同窗们阅读教材第121页到第122页内容,完成以下效果:1.一氧化碳能_____,同时放出_____,火焰呈_____色,生成一种能使_____________的气体,反响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有剧毒..,.缘由是它极易与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使之中毒,因此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装____,并留意________,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三、协作探求点拨升华达成目的1.小组讨论请同窗们分组讨论,完成以下效果:⑴煤熄灭为什么会发生一氧化碳?⑵一氧化碳有哪些罕见的物理性质?搜集一氧化碳采用什么方法?⑶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⑷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息的气体?如发作煤气泄露应当怎样办?⑸假设发作一氧化碳中毒,应采取哪些救助措施?〔点拨〕⑴煤的主要成分是碳,不完全熄灭会发生一氧化碳。
⑵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接近空气的密度,难溶于水;只能用排水法搜集。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目标要求: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重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方法导航:1、知识回顾:(1)使用氢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这是教材67页的一句话,为什么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怎样检验?(2) CO 燃烧时可能发生的两个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以用炉火取暖易发生煤气中毒,因为有毒。
2、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的反应现象是:方程式为:;(2)CO极易与血液中的结合,从而使造成生物体;(3)CO与氧化铜反应,方程式是:表现了CO具有性。
(4)CO和氢气一样具有可燃性,且CO有毒,从环保、安全角度考虑在如图实验时。
(5)CO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
3、尝试练习:(1)某地曾发生使用燃气热水器,由于通风不畅使人中毒事件,造成中毒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一氧化碳,D水蒸汽;(2)下列气体中,既有可燃性又有强还原性的是()ACO2BO2CCODN2;(3) CO气体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能燃烧,B无色无味,C难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
(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下图设计意图的是()A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B说明生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C说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需要加热;D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能源。
感悟疑难、共享收获:(1)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为什么要参入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在房间里放几盆水能否防止煤气中毒?(2)在CO还原氧化铜试验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尽量消除CO对大气的污染?自己列表比较一下:C与CO、CO与CO2。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学案3 新人教版【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_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与方法:将H2、C、CO三种物质的可燃性、还原性进行归纳对比,指导学生使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对多种相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为我国工业建设服务,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学习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含碳的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煤气中毒,为什么?新课学习:分析: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一、一氧化碳的性质:阅读:课本第P121——12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1.物理性质 CO CO2 色、味、态密度溶解性2.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一氧化碳氢气碳说明: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色火焰,放出__,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__的气体。
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______。
二、一氧化碳的特性——毒性:一氧化碳有___。
一氧化碳中毒的生理过程: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_________结合,从而使_________不能很好地与__________结合,造成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危及生命。
讨论:1. CO的收集方法选_____________________法,而不用_______________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⑴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⑵会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学习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难点】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学习方法】观察、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碳的氧化物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从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的构成角度分析,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意味着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点拨)他们都是由碳、氧元素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案导引自主学习指向目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1页到第122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一氧化碳能_____,同时放出_____,火焰呈_____色,生成一种能使_____________的气体,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有剧毒..,.原因是它极易与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_,造成__________,使之中毒,因此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装____,并注意________,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达成目标1.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⑴煤燃烧为什么会产生一氧化碳?⑵一氧化碳有哪些常见的物理性质?收集一氧化碳采用什么方法?⑶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⑷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露应当怎么办?⑸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采取哪些救助措施?(点拨)⑴煤的主要成分是碳,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
⑵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接近空气的密度,难溶于水;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⑶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学案(课时二一氧化碳学习目标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能说出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记住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
3、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预习导学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⑴一氧化碳是一种色、—气味的气体。
⑵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
(3)C0溶于水,实验室如果制取CO可用收集。
2CO的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CO燃烧火焰呈—色,化学方程式为
⑵复原性:一氧化碳与氧化铜、氧化铁反响,其反响方程式为
⑶毒性:Co吸入肺中能与血液中的结合,使人体缺少而中
毒
3用途⑴一氧化碳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用作
⑵一氧化碳能作复原剂,可用作工业。
课堂学习研讨
知识点一CO的性质
1CO的物理性质,阅读课文P117,讨论交流。
2CO的化学性质阅读课文P117~PΠ8,讨论交流。
⑴可燃性CO燃烧火焰呈—色,化学方程式为
⑵复原性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响,其反响方程式为,
⑶毒性①一氧化碳为什么可使人中毒呢?
②我们用煤炉做饭取暖时,在煤炉里怎样反复发生CO和C02转化的?
③讨论P118问题。
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
二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
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
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
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减小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
培养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
【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方式研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
【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
【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
引
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具体实施:将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水中,水逐渐进入试管;将一支装有一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水中,在水中打开塞子
教师提问:与二氧化碳比较,后一种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教师趁机提出;想不想知道该气体为什么气体?观察、思考
学生们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而后一种气体难溶于水
大部分学生看到试管口有塞子,猜到是一氧化碳,一氧
化碳有毒性,不能敞放,只有有少部分同学说是空气或氮气,依据是它们不溶于水。
让学生对瓶中无色无气味气体是什么气体感到好奇也为探究一氧化碳的水溶性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注意细节联
系
生
活教师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醒学生:煤气中毒是因为其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
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
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
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请大家讨论一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对煤气有些耳闻,并且在碳单质一节已经知道煤炭不充分燃烧时就有一氧化碳产生。
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无色、无味、有毒印象深刻
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另一种产生一氧化碳的方法:
co2+c=2co
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下沉原理,得出与密度有关
用比较一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办法,发现其密度与
空气相近
色味态密度溶解
co
co2
综合一氧化碳的毒性并且密度与空气相近、漂浮于空气中,学生易得出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使学生联系实际,将已有知识、经验总结出来上升至理论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