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D2月雪灾作物灾情遥感监测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7
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农作物监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农作物监测可以提供农作物生长状况、灾害风险等重要信息,帮助农民科学管理和决策。
本文将探讨卫星遥感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卫星遥感数据的采集是农作物监测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经发射了多颗用于农作物监测的遥感卫星,如“风云”卫星和“资源三号”卫星。
这些卫星通过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能够获取农田的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水分等关键参数,并通过遥感图像反映出农田的生长状态。
此外,卫星遥感数据还可以通过地面观测站和无人机等辅助手段进行验证和补充,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是农作物监测的关键步骤。
卫星遥感数据量庞大,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是一个挑战。
目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等。
图像预处理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以消除遥感图像中的非目标信息干扰。
特征提取则通过数学模型和算法,从图像中提取农作物的相关特征,如植被覆盖度、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等。
最后,通过分类算法,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以获取农作物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农作物监测的应用范围广泛。
一方面,农作物监测可以帮助农民做好农田管理。
通过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水分利用率,农民可以及时调整灌溉和施肥方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另一方面,农作物监测也可以帮助政府进行农业政策和灾害应对。
通过监测农作物的分布和变化,政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农业发展计划和灾害风险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灾害的影响。
然而,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作物监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卫星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仍然较低,无法满足对农作物细节的精确监测需求。
其次,卫星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有限,只能提供有限的时间段内的信息,无法实现持续监测。
使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自然灾害监测的详细步骤使用遥感技术进行自然灾害监测的详细步骤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和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演变,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使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自然灾害监测的步骤。
一、数据获取遥感技术的基础是获取高质量的卫星或航空影像数据。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卫星或航空平台,根据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的传感器。
然后,通过向相关机构购买或下载公开数据,获取目标区域的卫星或航空影像数据。
二、数据预处理在进行自然灾害监测前,需要对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减少噪声干扰。
预处理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影像配准。
辐射校正用于消除影像中的辐射差异,大气校正则是纠正大气散射对影像的影响,几何校正用于修正影像的形变,而影像配准则是将不同时间拍摄的影像图像对齐,使其位置一致。
三、图像解译与分析在完成数据预处理后,可以进行图像解译与分析,提取自然灾害发生的相关特征。
根据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使用遥感技术可以提取出不同的灾害特征,如洪水的水体覆盖范围、火灾的热点分布、地震的地表位移等。
通过对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准确判断灾害类型、规模和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灾害监测与分析自然灾害监测是通过对连续采集的影像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监测灾害的发生和演变。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灾害的实时监测、监测预警和监测评估。
实时监测通过对连续拍摄的影像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和跟踪灾害发生的动态变化。
监测预警则通过对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分析,提前判断灾害的发生可能性,给予相关部门预警信息。
监测评估是对灾害发生后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为灾后重建和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果输出与应用最后,可以将灾害监测的结果输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农业科技精准农业的遥感监测方法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其中,遥感监测方法作为一种精准农业领域的重要技术,在实现农业高效、精确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农业科技精准农业的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应用。
一、遥感监测方法的概念农业科技精准农业的遥感监测方法,是指应用遥感技术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状态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与分析的一种手段。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而及时的信息,实现农田可视化监测和农作物需求精确化管理。
二、遥感监测方法的原理遥感监测方法主要基于卫星或无人机等载体,通过获取农田和农作物的多光谱、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实现不同农田和农作物的动态监测与分析。
1. 遥感图像的获取遥感图像的获取可以通过卫星、无人机等载体,利用多光谱、热红外等传感器对农田进行高分辨率、高频率的遥感观测。
遥感数据的获取可以实现对农田土壤、植被、水分等信息的获取,为精确农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 数据处理和分析获得的遥感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与分析,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常用的数据处理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识别等,通过处理后的数据可以实现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三、遥感监测方法的应用农业科技精准农业的遥感监测方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方向:1. 土壤质量评估通过遥感监测方法可以获取农田土壤的养分含量、水分情况等信息,进而评估土壤的质量。
这些信息可用于优化施肥方案、提高农田利用率,从而实现土壤质量的改善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2. 病虫害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中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的植被指数、植被覆盖等特征,可以发现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农作物生长监测遥感监测方法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生长状态进行准确监测。
通过获取多时相的遥感图像数据,可以分析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生长速度等参数,为合理的农作物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如何使用遥感数据进行洪水灾害监测与预警遥感数据在洪水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洪水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洪水监测和预警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图像、热红外数据等信息,可以为洪水灾害监测和预警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获取洪水灾害发生地区的实时图像。
利用遥感卫星和航空摄影技术,可以对灾区进行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获取,包括可见光、红外和微波图像。
这些遥感图像可以显示洪水的波及范围、深度和流速等重要信息,为灾区的洪水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地表水体的变化来实现对洪水的预警。
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的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等参数,可以了解洪水频发区域的植被状况和水体的覆盖情况。
当植被指数下降并且水体指数升高时,说明该地区可能存在洪水。
利用遥感技术的时序监测,可以将洪水的演变过程实时跟踪,提前进行洪水预警。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监测洪水演变过程中的地表温度变化来进行洪水预警。
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区,洪水泛滥前的地表温度会有所减低,而洪水泛滥后则会有所升高。
通过遥感卫星获取的地表热红外数据可以有效检测这一温度变化,从而实现对洪水的及时预警。
此外,在遥感技术中,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在洪水灾害监测与预警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SAR技术可以穿透云层和雨带,获取高分辨率的洪水灾害图像。
通过分析SAR图像中的回波信号,可以识别洪水的范围和淹没的建筑物等信息,提供重要的洪水监测数据。
此外,SAR技术还可以通过测量洪水流速来评估洪水的严重程度和危害范围。
除了上述的遥感技术,还有一些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分析方法可以与遥感数据相结合,提高洪水灾害监测与预警的精度和效果。
通过将遥感数据与地理数据进行融合,可以实现洪水灾害风险区域的划定、洪水淹没区域的准确定位以及洪水灾害的评估和预测等功能。
基于遥感的农业气象监测方法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其生产与发展深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准确、及时地监测农业气象信息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手段,为农业气象监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高效的方法。
遥感技术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通过遥感器从空中或太空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物的特性。
在农业气象监测中,遥感技术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波段的电磁波来获取与农业气象相关的信息。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不同生长阶段的农作物在光谱特征上存在差异,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可以判断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等参数。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光学遥感影像,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空间分布,进而了解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布局。
在监测土壤水分方面,遥感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波遥感能够穿透一定深度的土壤,对土壤水分含量进行探测。
通过建立土壤水分与微波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以实现对大面积土壤水分的快速监测。
这对于及时了解农田的墒情,合理安排灌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温和降水是农业气象中的重要要素。
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温度的分布信息,进而推算出近地表的气温状况。
而对于降水的监测,虽然遥感技术不能直接测量降水的量,但可以通过对云层的监测和分析,提供降水的趋势和分布等信息。
遥感技术还能够监测农业气象灾害。
例如,在干旱灾害监测中,通过对植被指数的长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发现植被生长受到抑制的区域,从而及时预警干旱的发生和发展。
在洪涝灾害监测中,利用遥感影像可以快速确定受灾区域的范围和程度,为灾害评估和救援提供支持。
除了以上直接的监测应用,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气象数据和模型相结合,提高农业气象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例如,将遥感获取的地表参数输入到气象模型中,可以改进模型对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的模拟,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可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并阐述其在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和挑战。
一、遥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 遥感在洪水监测中的应用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严重威胁。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得受灾区域的洪水范围、淹没程度和演变趋势等信息,实现对洪水灾情的及时监测和预警,为抢险救灾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2. 遥感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地震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震发生地区的地表破裂、地表沉降等信息,为地震的监测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用于地震后的灾情评估,快速获取受灾地区的影像数据,为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3. 遥感在火灾监测中的应用火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火灾发生地区的火势范围、热点分布等信息,实现对火灾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用于火灾的影像分析,提供火灾发展过程的信息,为火灾的扑灭和灾后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二、遥感在自然灾害评估中的应用1. 遥感在灾害损失评估中的应用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准确地评估灾情对于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至关重要。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受灾区域的地表覆盖变化情况,如房屋倒塌、农田受损等,实现灾情的准确评估。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可实现对灾情的多指标综合评估,为灾后工作的规划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 遥感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的应用自然灾害过后,如何进行灾后重建规划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受灾区域的地表几何、土地利用变化等信息,为灾后重建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还可以实现灾后重建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及时了解灾后重建的进展情况,为灾后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自然灾害监测的方法与技巧自然灾害是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科学家们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其中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以及无人机遥感。
这些技术在提供灾害信息、评估和应对灾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使用遥感技术进行自然灾害监测的方法与技巧。
一、使用卫星遥感监测自然灾害卫星遥感是一种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的技术。
通过卫星遥感,可以获取到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在监测洪水方面,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监测河流的水位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洪水。
通过分析卫星遥感图像中的水域范围,可以及时确定洪水水位高度和分布情况,为防洪救灾提供重要参考。
在监测火灾方面,卫星遥感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图像,可以实时监测火点和火势的状况,以及火灾的蔓延趋势。
根据火灾热点的强度和扩散速度等信息,可以制定有效的灭火策略,最大程度地减小火灾造成的损失。
此外,卫星遥感还能够帮助地质学家监测地震活动。
通过分析卫星图像中的地表变形,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情况,识别地震活动的形势,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从而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
二、使用航空遥感监测自然灾害航空遥感是利用飞机或无人机进行遥感观测的技术。
相较于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灵活的操作性。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航空遥感被广泛应用于地表水体的监测与测量。
例如,在监测海洋和海岸灾害方面,航空遥感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海洋图像,可以识别和监测海浪、海潮、海洋风暴等海洋灾害,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
此外,航空遥感还可以用于监测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地面沉降等。
通过获取航空遥感图像,可以准确获取地表的地形信息,并及时识别地质灾害潜在的危险区域,有助于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
三、使用无人机遥感监测自然灾害无人机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监测自然灾害的方法。
无人机具有机动性强、灵活机动、搭载载荷多等特点,可以快速低空进行遥感观测。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遥感监测和精准农业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航天器、飞机或地面观测仪器获取、记录和解读地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接收、记录和解读地面反射、辐射和散射的能量,提供了一种对地观测和监测的方法。
在农业中,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遥感监测和精准农业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农作物的空间信息。
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可以获取大面积的农田图像。
利用这些图像,可以了解农田的种植结构、作物分布情况和土地利用状况。
这些信息对农作物遥感监测和农业规划非常重要。
例如,可以根据农田图像的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判断不同农作物的类型和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和其他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块的农田图像,评估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农作物的时间信息。
通过对农田的定期观测,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成熟期,并预测产量和收获时间。
这对于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非常重要。
例如,根据时序遥感图像,可以确定不同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获的最佳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的耕种和收获,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然后,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农作物的特征信息。
通过分析农田图像中农作物的颜色、纹理、高度等特征,可以了解农作物的健康状况、生长速度和产量水平。
这对于精准农业的实施非常重要。
精准农业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的方式,它可以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为农作物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根据遥感图像中农作物的颜色和纹理,可以推测土壤的肥力、湿度和酸碱度,从而合理施肥、浇水和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田图像中的病虫害和杂草进行识别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业成本。
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农作物遥感监测的方法与要点在农业发展中,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产量情况一直是农民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而传统的农作物监测方法往往效率低下,难以准确获取农作物的信息。
然而,随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监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介绍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农作物遥感监测的方法与要点。
一、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物体信息的一种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监测可以通过获取多光谱图像、红外图像等多种数据,从而对农作物种植区域、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遥感图像获取遥感图像的获取是进行农作物监测的第一步。
有两种常见的遥感图像获取方式:主动式和被动式。
主动式遥感图像获取是指通过航空器或无人机等载具主动拍摄图像。
被动式遥感图像获取是指利用卫星或其他载具获取已存在的图像数据。
在农作物监测中,主动式获取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图像,但也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被动式获取方式则相对简便,但图像分辨率较低。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获取方式。
三、图像处理与分析在获取到遥感图像后,需要进行图像处理与分析,以提取农作物相关的信息。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和图像变换等。
图像增强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使得农作物的特征更加明显。
图像分类是将图像区域划分到不同的类别,可以根据农作物的光谱特征对图像进行分类,以获取不同作物的分布情况。
图像变换可以将图像从一个空间域转换到另一个空间域,例如将多光谱图像转换为指数图像,以评估作物的生长状态。
四、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要点在进行农作物遥感监测时,有一些关键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1. 数据获取与处理的准确性: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对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过程中的误差进行合理把控。
例如,对图像获取时需要注意光照条件、云雾覆盖情况等因素,避免影响图像质量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 作物特征的提取与识别: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征提取相应的指标,例如植被指数(NDVI)、水分指数和生长期等,以及对作物的识别和分类方法,以便准确判断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和生长状态。
使用遥感数据进行灾害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与步骤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它可以为灾害监测和评估提供宝贵的数据和信息。
本文将介绍使用遥感数据进行灾害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与步骤。
首先,遥感数据的获取是进行灾害监测与评估的基础。
遥感卫星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不同波段的数据,例如可见光、红外线、雷达等。
这些数据可以提供地表温度、地表覆盖类型、植被指数等信息,对于监测和评估灾害非常有帮助。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灾害,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和地震,常用的遥感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和天气雷达数据。
而对于环境灾害如土地退化和水质污染,可以使用多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监测和评估。
在进行灾害监测与评估时,需要使用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来提取有用的信息。
首先,可以使用图像分类算法将遥感影像分成不同的类别,例如水体、建筑物和植被等。
其次,可以计算一些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水分指数(SMI),来评估植被的健康状况和土壤水分含量。
另外,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GIS可以对遥感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建立,帮助分析数据的空间分布和趋势。
例如,可以使用地形和坡度信息来评估洪水的潜在影响区域,或使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信息来分析土地退化的程度。
此外,遥感数据还可以与其他数据源如地面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融合,提高灾害监测和评估的准确性和精度。
例如,对于洪水监测,可以结合遥感数据和水位观测数据来获得更准确的洪水范围和水深信息。
最后,灾害监测与评估的结果应该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决策者和公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对灾害。
通过制作灾害分布图、叠加不同的地图图层等方式,可以清晰地展示灾害的分布和影响范围,为灾害管理和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使用遥感数据进行灾害监测与评估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合适的数据、方法和工具的支持。
雪灾监测技术的方法与数据处理技巧在寒冷的冬天,大雪覆盖的景象常常给我们带来美丽与困扰。
大雪不仅给交通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还会引发雪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测雪灾的发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雪灾监测技术方法以及数据处理技巧。
一、地面观测技术地面观测技术是最常见的雪灾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设置气象观测站,在不同地点收集大气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数据来推测降雪情况。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有关雪灾发生的线索,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应对措施。
然而,地面观测技术受限于观测点密度和容易受到局部地域的干扰,对于广泛地域的雪灾预测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雪灾监测方法。
利用卫星通过红外线和微波辐射感应大气温度、湿度以及地表温度等信息,可以实时观测大范围内的雪灾情况。
通过分析卫星图像,可以追踪雪云的移动轨迹和密度分布,提供重要的雪灾监测数据。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检测积雪深度和雪面温度等参数,这些数据对于防止雪灾的发生和减轻其影响非常有帮助。
三、无人机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机技术在雪灾监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无人机可以利用航拍技术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和视频数据,可以直接飞入雪云中进行观测,有效避免了观测地面和卫星的局限性。
无人机配备的气象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大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预警数据。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在灾后进行调查评估,帮助决策者及时了解灾情,采取相应的救援和恢复工作。
四、数据处理技巧无论使用地面观测、卫星遥感还是无人机技术进行雪灾监测,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技巧:1. 数据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绘制,可以揭示雪灾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 模型建立:利用监测数据建立数值模型,能够对未来的雪灾情况进行预测,提前制定预警和应对策略。
第10卷第2期 防 灾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 ol.10 No.22008年6月 J.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 2008收稿日期:2008-04-27作者简介:郑大玮(1944―),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减灾科研与教学工作。
2008年南方低温冰雪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对策郑大玮1,李茂松2,霍治国3(1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193;2中国农科院,北京 100081;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摘 要:结合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分省灾害评估调查活动,分析了2008年南方低温冰雪灾害的成因,指出是一系列天文、地球物理和大气环流异常因素构成的复杂灾害链所诱发。
论述了低温冰雪灾害对南方农业生产的影响,总结了抗灾和补救的对策与措施。
反思灾害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应健全预警机制和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加强减灾和应急救援的技术储备,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农业灾害保险制度,通过提高公众素质和健全法制实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减灾。
关键词:低温冰雪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减灾对策;农业灾害保险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047(2008) 02-0001-04Effects of 2008 Snow Disaster in Southern China on Agriculture andCountermeasuresZheng Dawei 1, Li Maosong 2, Huo Zhiguo 3(1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2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3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Abstract : Based on provincial disasters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rganized b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he causes of the disaster of cold wave, ice and snow storm in Southern China in 2008 are analyzed, an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complex disaster chain composed by a series astronomical, geophysical and abnorm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actors. The effects of the disaster on different crops,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strategies or countermeasures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re also summarized. To reflect the disaster, we should set up a pre-warning mechanism and relief materials storage, strengthen technical storage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lief, actively search a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suitable for Chinese conditions, and encourage the whole society to reduce disasters by promoting the public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Keywords : disaster of cold wave and ice-snow storm; effects on agriculture; countermeasures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for disasters1 南方低温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1.1 灾害特点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我国南方连续发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大部分地区为50年一遇,个别地区为100年一遇。
如何使用卫星遥感进行灾害监测卫星遥感是一种利用卫星获取地球上各种物理现象、地表信息和环境变化的技术手段。
它具有全球范围、实时更新、高分辨率等特点,在灾害监测和应急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卫星遥感进行灾害监测,并介绍其在不同类型灾害中的应用。
灾害监测是指通过对灾害事件进行实时观测和监测,以便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确定受灾范围和程度,并为救援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卫星遥感在灾害监测中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监测,同时可以获取大范围的信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准确的数据。
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卫星遥感可以提供多种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卫星可以通过观测地表形变、地裂缝和地表破损程度等指标,以评估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
在台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中,卫星可以通过监测云团、降雨量、风速等气象参数,以及洪水、崩塌、滑坡等地质参数来评估灾害风险和受灾程度。
卫星遥感的灾害监测还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分析灾区的地形、植被、土壤等参数,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通过获取地形和植被信息,可以预测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域。
通过获取土壤湿度和土地利用信息,可以预测洪水和旱灾等水文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域。
卫星遥感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不仅限于灾前的风险评估,还可以用于灾后的灾情评估和救援工作。
在灾害发生后,卫星遥感可以迅速获取受灾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评估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情况。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快速查找受灾地区的人员和物资分布,为救援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此外,卫星遥感还可以与地面传感器和气象雷达等监测设备相结合,形成多源数据的融合,提高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通过将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和验证,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灾害的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卫星遥感在灾害监测中还可以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实现对灾害发展趋势的监测和预测。
通过对多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追踪灾害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及时调整监测和救援策略。
作物产量预测的遥感方法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遥感卫星或飞机等载体,利用传感器对地面物体进行观测、探测和测量的一种技术手段。
作物产量预测是指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的作物生长状况和环境因素等,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预测作物的产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遥感方法进行作物产量预测。
1. 植被指数法
植被指数是指通过遥感图像中的红、近红外波段的比值来表征植被状况的一种指标,常用的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差异植被指数(DVI)等。
通过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植被指数变化,可以判断作物的生长情况和预测作物产量。
NDVI高峰期的时间和幅度可以与作物的产量相关联。
2. 光谱模型法
光谱模型法是利用遥感图像中的光谱信息和地面实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进行作物产量预测。
常用的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LRA),利用多个波段的光谱值和地面实测数据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回归方程来推测作物产量。
还可以采用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等非线性模型进行作物产量预测。
3. 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利用遥感图像和地面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不同年份的作物生长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建立统计模型来预测作物产量。
常用的方法有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通过对多年的作物生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作物产量与温度、降雨量等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
4. 基于像元和面积的分类法
基于像元和面积的分类法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将图像中的像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水田、旱地等,通过统计不同类别的面积和像元数目来预测作物产量。
通过计算水田的面积和像元数目,结合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预测水稻的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