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同步辅导教材(第5讲)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4
肥城一中“四阶段六步导学”课堂教学导学案年级高三学科地理序号05 编制人王振勇审核人白桦、汪海臣【主干知识】1、地球的内部圈层2、岩石圈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4、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基础复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大致划分了那些圈层?2、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3【对点练习】(2009·广东汕头模拟)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3题。
1.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2.该地可能位于()A.40°N,116°EB.30°N,90°EC.南极点D.经度180°,纬度0°3.关于图中表示的地震波及判断理由都正确的是()A.横波传播速度较慢B.纵波传播速度较慢C.纵波传播速度较快D.横波传播速度较快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京时间),我国四川汶川县(31.0°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破坏性巨大。
材料二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2)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感受是()A.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3)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B为,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 ,D+E ,F+G 。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5、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如果图中序号表示地球圈层,那么:②,③,④,②+⑥,其中据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的是。
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选择题(2021·滨州期中)氧气的含量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科学研究发现,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
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主要来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 )A.地处热带地区,耐高温能力强B.地处高原地区,有适宜的缺氧条件C.多是黑人运动员,体质好耐力强D.运动员训练刻苦,持之以恒2.我国可以建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基地的省级行政区及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内蒙古——地形平坦,场地开阔B.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C.海南——气温高,适合锻炼耐高温能力D.云南——高原地形,缺氧环境适宜解析:第1题,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的中长跑运动员之所以成绩优秀,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地处高原地区,其海拔多在 2 000 米以上,有适宜的缺氧环境,利于长跑运动员训练,B正确;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气候较为凉爽,高温环境不明显,A 错误;黑人运动员体质好耐力强和运动员训练刻苦,持之以恒不是主要原因,C、D错误。
第2题,通过上题分析可知,高原有适宜的缺氧环境是建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基地的有利条件,而云南符合这一条件,D正确;内蒙古的地形平坦和海南的高温不是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有利条件,A、C错误;西藏海拔过高,高原反应明显,不是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有利条件,B 错误。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曲线表示( )A.臭氧层的高度B.对流层的高度C.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D.平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4.对图中甲、乙两处的正确叙述是( )A.乙处的气温高于甲处B.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C.甲、乙两处同为下沉气流D.甲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解析:第3题,由纵坐标可读出该曲线的分布高度主要在8~18 km,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应为不同纬度对流层的分布高度,B正确。
第4题,地面是对流层的热量和水汽来源,海拔越低,水汽和热量越充足,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B正确。
第5讲生态环境保护课标要求考情展示命题规律2019·全国Ⅱ卷,442019·全国Ⅲ卷,432019·某某卷,30D(2)(3) 2019·某某卷,24题2018·全国Ⅱ卷,442018·全国Ⅲ卷,44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某种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4.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一、森林及其保护(1)自然原因:气候变迁等。
(2)人为原因:原始社会表现为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农业社会表现为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而工业时代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是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1)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2)过滤尘埃,吸收噪声。
(3)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4)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3.毁林后果: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1)世界: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就森林保护问题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X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1984年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森林法》,2002年又公布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2)过载原因: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
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退化。
(3)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4)危害: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1)草场退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
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第5讲植被与土壤[课程标准]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素养考查] 1.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利用土壤;知道保护土壤的意义。
2.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壤的形成。
3.区域认知:分析植被的特征与分布,比较不同区域植被的差异;理解不同区域的土壤差异。
4.地理实践力:识别植被种类;通过观察土壤的特征识别土壤类型。
考点一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植被的生态特征是植被与环境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是植被与环境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印证。
二、森林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种类丰富,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丰富等。
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3.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森林的垂直结构一般都有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层,以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为复杂,可以分成5~8层,各层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其他森林类型分层较简单。
三、草原与荒漠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1.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稿(第5讲)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常德市七中 罗瑾 编地球运动的差不多规律基础知识梳理与整合 疑难解析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差不多特点比较 自 转 公 转 绕转中心 地 轴 太 阳 方 向 西→东 看侧面:左→右 看北极:呈_____时针方向 看南极:呈_____时针方向 西→东 俯视北极:呈_____时针方向 俯视南极:呈_____时针方向 周 期 恒星日:___时___分___秒,是真正周期,地球自转_____度 太阳日:____时,是________周期, 地球自转_____度___分 恒星年:___日___时__分__秒,是真正公转周期 回来年:365日5时48分46秒,为______回来 周期 速 度 角速度:除____为0外,其余各地___,每小时_____度 线速度:_______最大,向两极______ φ纬度的线速度=赤道线速度×cos φ 角速度:平均为59分/日。
线速度:平均为30千米/秒。
近日点最_____,远日点最_____ 面积速度:匀速 轨 道 近似于正圆的_____,叫_____,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___月初过近日点,____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姿势 地轴倾斜_____度_____分 赤道面与黄道面呈___度___分的夹角(____交角) 二、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定规定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但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给人的视觉成效不同,看地球的侧面,自转是自左向右的;从空中俯视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自转,从空中俯视南半球,是顺时针方向自转(如下图所示)。
依照经度判定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增大的方向或者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自转方向。
三、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运算与应用 地球运动的差不多规律自转的差不多特点 绕转轴:_____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看地球侧面:自___向___ 看地球北极:呈___时针方向看地球南极:呈____时针方向 自转速度 角速度:除两极点为__外,其余各地均____,为_____/小时 线速度:赤道上为最大,向两极逐步变___,到了极点为__ 自转周期 恒星日: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点,是地球自转的_____周期,时刻是____小时_____分_____秒,地球自转_______度 太阳日:以_____为参照点,实为______周期,时刻是____小时整,地球自转______度______分。
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导学案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2.学会运用外力作用原理分析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1)峡谷: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河床深且窄,一般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2)V”形河谷(上游):①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②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河谷(下游):堆积作用强,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曲(地势平缓地区):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特别提醒】河流“凹凸”岸的判别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形成机制: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地势突然趋于,河道变得→水流速度→搬运能力→洪积扇或冲积扇→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堆积物颗粒由变(2)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形成机制:凹岸,凸岸→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或继续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3)河口地区(口或口)的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形成机制:入海处水下坡度,加上海水的作用,河水流速→泥沙堆积→三角洲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状鸟嘴状:;扇形:;鸟趾状:;(4)冲积岛: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岛屿,如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岛【特别提醒】流水沉积作用的规律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密度的总是先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颗粒、密度的后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
进入虚拟课堂高三地理同步辅导教材(第5讲)[本讲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单元,第3课~第5课(P36~P49)[本讲重点、难点释疑]1.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它是由于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决定的。
研究大气运动,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学习这个问题时,关键要掌握两个基本关系:即冷热与空气的升降运动。
空气升降运动与气压的关系。
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下降,形成低气压,而其高空空气相对聚积,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而气温低的地区,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而其上空空气下沉,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见课本图2.9)。
(2)空气的水平运动。
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及由此而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见风向受力图)。
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由高压指向低梯度力压与等压线垂直二力作用地转偏始终与风向垂直风向向力北半球在风向的与等三力右侧,南半球在压线作用风向的左侧,大平行风向小随纬度增加而与等合力增加压线相交摩擦力与风向相反(3)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见下图甲),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海面图甲图乙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见下图a)。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见下图b)。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见课本图2.10)。
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2.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见课本图2.16),在此不再赘述,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而产生的季节移动现象是本讲的难点之一(见课本图2.17)。
要重点掌握“过渡地带”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不同季节,受不同大气环流影响的现象。
如:热带草原(北半球)5—10月受赤道低气压影响形成多雨的湿季,11月至第二年4月,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影响,形成干季;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少雨。
3.季风环流的形成(1)季风的形成同样可以遵循:气温变化→气压变化→水平气压梯度力→风的形成这一线索来分析。
我们知道,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巨大,同纬度的海洋与大陆比较:冬季时大陆降温快,温度低于海洋,这种情况尤其在纬度高、陆地面积广大的亚欧大陆西伯利亚地区最明显,此时大陆上形成强大的冷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并切断副极地低压带使之仅在海洋上分布(阿留申低压)。
东亚形成强大的偏北风;夏季时,大陆增温快,温度高于海洋,这种情况尤其在中低纬度、陆地面积广大的亚洲中、南部最明显,此时在印度、中亚地区形成热低压中心(亚洲低压)。
并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连续分布,使之仅在海洋上分布明显(夏威夷高压)。
受其气压场影响,东亚盛行东南季风。
由此可见,东亚季风气候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而南亚的季风气候形成则有所不同,它的形成虽然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但主要是由于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季节移动而形成。
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也随之北移。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并在亚洲低压吸引下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从赤道洋面吹来的西南季风温暖湿润,给南亚、东南亚和我国西南及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和降水。
南亚冬季位于亚洲高压的南部,盛行东北季风。
(2)夏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威夷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降水影响极大,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首先在我国南方沿海登陆,我国南方(珠江水系)雨季开始,六月,副高西伸北移,夏季风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形成这一地区的梅雨;七、八月份,副高继续西伸北移,夏季风影响到我国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东北、华北雨季开始;九月,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夏季风撤回长江以南,北方形成秋高气爽的气候,十月,夏季风撤出我回大陆;由此可见,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旱,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降水少。
西北内陆不能受到夏季风影响,形成大陆性气候。
(3)夏季风活动与我国的旱涝灾害: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引起我国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
当副高势力偏强,位置偏北时,常常容易形成“北涝南旱”的现象。
相反,当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长期停滞在江淮地区,就很容易形成江淮地区的洪涝灾害,而北方则可能持续干旱。
4.常见天气系统(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以北半球为例:在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四周指向中心,在地转偏向力合力作用下,偏转成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旋转的气流(见下图)。
此时气旋的不同位置风向是不同的。
垂直方向上则表现为中心气流上升(气压则下降)。
由于中心气流上升,空气温度不断下降,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
所以受低气压(气旋)影响的地区,常出现阴雨天气。
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天气状况与气旋相反(见右图)。
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则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大,气压梯度力也大,风力大。
反之,则风力较小:在低气压(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北部吹偏东风,南部吹偏西风(注意能在图上画出来)。
高气压区(反气旋)的风向与气旋相反(能在图上画出来)。
寒潮、沙尘暴也大多与冷锋活动有关。
(3)锋面气旋:在低压槽所在的地区,常常形成气旋和锋面复合的天气系统(简称锋面气旋)见下图。
图中A 、B 为槽线,在低压槽的西侧,吹偏北风(西北风),在其东侧吹西南风,两种气流相遇形成冷锋和降水天气,锋面气旋是冬春季我国降水的主要形式。
[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气团与锋面活动B .地表冷热不均C .气压梯度力D .气旋与反气旋2.台风中心位于上海以东洋面,上海吹( )A .偏北风B .偏南风C .偏东风D .偏西风3.右图为夏秋季,我国华南沿海某地天气系统示意图,a 为1000百帕,c 为990百帕。
比例尺为20000000:1。
此时( )A .乙地吹东南风,甲地吹西北风B .风速:甲<乙C .该天气系统为反气旋D .该天气系统常常会形成狂风暴雨4.一架由广州飞往北京的飞机,正顺风飞行,其高空气压高低情况是( )A .南高北低B .北高南低C .东高西低D .西高东低5.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是( )A .副热带高气压带B .赤道低压带C .副极地低压带D .极地高压带6.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春季时,气压带、风带均向( )A .北移B .南移C .由较高纬度移向较低纬度D .由较低纬向较高纬移7.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是由下列哪种天气系统形成的( )A .冷锋B .暖锋C .气旋D .反气旋8.下列关于锋面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冷锋过境时,一般出现晴朗天气 ②我国北方夏季暴雨与冷锋活动有关 ③我图冬季寒潮是由冷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④暖锋过境后,气温、气压升高,天气晴朗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9.下列四种情况下的空气运动不正确的是( )A B C D10.南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B.台风C.洋流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二、读图综合题11.读我国某时的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1)该图一般发生在季节,此时,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受控制。
A、B分别是和(锋面)。
西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名称是。
(2)此时长江下游的上海、无锡等地吹风,内蒙古西部、中部吹风,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前者、后者)。
(3)我国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地区是:。
(4)我国南极考察站——中心站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常年飘向()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12.下面四幅图是我国雨带的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时间先后给四幅图顺序(2)图①时,我们无锡在控制下,天气,图③时无锡正处在季节,天气,形成这种天气的原因:。
(3)我国乃至于东亚的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所形成的。
(4)总结我国夏季风活动和降水分布的规律:。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D 4.C 5.C6.D 7.D 8.B 9.C 10.A二、读图题、综合题11.(1)冬春高气压暖锋冷锋阿留申低压(2)东南风西北风后者(北方风大)(3)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山西、陕西等省,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各省。
(4)B12.(1)④③①②(2)高压脊(副热带)炎热少雨梅雨阴雨连绵冷暖空气形成的锋面在江淮地区徘徊不前。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我国南方夏季风登陆早,一般在四、五月份在华南沿海登陆;六月,影响到长江流域;七、八月份影响到东北、华北、西北内陆远离海洋,不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九月,夏季风撤回到长江以南,因此,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
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