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奥数行程走停变速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奥数创新体系6年级(下册授课课本) 最新讲义小学奥数第六讲变速行程问题例1.答案:(1)60(2)12.解答:(1)速度之比是10:15,即2:3,所以时间之比是3:2,所以1份时间是2小时,即以速度是10千米每小时会6小时到,即距离是60千米,且出发时间是上午7点;(2)60除以5即可,所以,速度是12千米/时.例2.答案:10000.解答:第一种情况下时间之比是30:25,即6:5,所以速度之比是5:6;第二种情况下时间之比是25:20,即5:4,所以速度之比是4:5.八戒的速度没有改变,所以有20:24和20:25,一份即500米,所以八戒每分钟走10000.例3.答案:60.解答:故障前后的速度比是56:70,即4:5,时间比是5:4,时间相差半小时,即按原速的时间走完剩下的路程需要2.5小时,所以路程是140千米,那么修车的地方距离A城60千米.例4.答案:13806、94365.解答:最小且数字不同,则前三位只能是138,再根据9的整除特性,所以最小是13806;最大且数字不同,则前三位只能是943,再根据9的整除特性,所以最大是94365.例5.答案:648.例6.答案:83.解答:这是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由题意知第1n+个数应为125的倍数,即31125+=,可知k取2时符合要求,此时n为83.n k练习:练习1、答案:30.简答: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所以时间之比是2:3:1,平路是3份时间花了15分钟,所以一共要30分钟.练习2、答案:225.简答:第一种情况下速度之比是5:6,时间之比是6:5,提前25分钟到,即原来所用的时间是2.5小时;第二种情况下时间比是2:1.5,即时间比是4:3,速度比是3:4,此时车速提高了30千米每小时,所以原来的速度是90千米每小时.则路程是225千米.练习3、答案:60.简答:根据:=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结合设数法可得:设全程为240千米,后半程速度要达到240120120=604030⎛⎫÷-⎪⎝⎭千米/时.练习4、答案:216.简答:本题解法类似例4.作业1.答案:65分钟.简答:时间之比是3:4:6,所以时间是65分钟.2.答案:30分钟;24分钟.简答:(1)速度比是5:6,所以时间比是6:5,时间是30分钟;(2)速度比是5:4,所以时间比是4:5,时间是24分钟.3.答案:25米/秒;42米/秒.简答:(1)时间比是6:5,所以速度比是5:6,时间是25米/秒;(2)速度比是6:7,所以时间比是7:6,时间是42米/秒.4.答案:55千米/小时.简答:设路程为1,则一半路程就是二分之一,列方程可得答案是55.5.答案:2160万千米.简答:车速比是5:6,时间比是6:5,所以预定时间是3小时;车速提高三分之一时,速度比是3:4,时间比是4:3,所以按原速除了720千米的路程需要2小时,所以速度是720万千米每小时,所以地球村和火星村之间的路程是2160万千米.。
走停与变速问题六年级奥数行程走停、变速问题算术方法对于运动过程的把握非常细致,但必须一步一步来;折线图则显得非常直观,每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也易于确定;方程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得非常仔细,只需要知道变速点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把大量的推理过程转化成了计算.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⑴公式法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学会画线段图解决行程中的走停问题能够运用等式或比例解决较难的行程题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一、走停问题【例 1】一辆汽车原计划6小时从A城到B城。
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后,因故在途中停留了30分钟。
如果按照原定的时间到达B城,汽车在后一半路程的速度就应该提高12千米/时,那么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分钟行 750 米,预计 50 分钟到达.但汽车行驶到路程的3/5时,出了故障,用 5 分钟修理完毕,如果仍需在预定时间内到达乙地,汽车行驶余下的路程时,每分钟必须比原来快多少米?【例 2】甲每分钟走80千米,乙每分钟走60千米.两人在A , 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E相遇,如果甲在途中休息7分钟,则两人在F地相遇,已知为C为AB中点,而EC=FC,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一辆大轿车与一辆小轿车都从甲地驶往乙地,大轿车的速度是小轿车速度的0.8倍.已知大轿车比小轿车早出发17分钟,它在两地中点停了5分钟后,才继续驶往乙地;而小轿车出发后中途没有停,直接驶往乙地,最后小轿车却比大轿车早4分钟到达乙地.又知大轿车是上午10时从甲地出发.求小轿车追上大轿车的时间.【例 3】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 35.8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4 千米,但每行 30 分钟就休息 5 分钟;乙每小时行 12 千米,则经过________小时________分的时候两人相遇.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B地前进。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之相遇问题。
1. 题目。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经过3小时两人相遇。
求A、B两地的距离。
解析。
根据相遇问题的公式:路程 = 速度和×相遇时间。
甲、乙的速度和为15 + 10=25(千米/小时),相遇时间是3小时,所以A、B两地的距离为25×3 = 75千米。
2. 题目。
A、B两地相距2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
问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解析。
速度和为30+20 = 50千米/小时,根据相遇时间 = 路程÷速度和,可得相遇时间为200÷50=4小时。
3. 题目。
甲、乙两人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是每秒6米,乙的速度是每秒4米。
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经过多少秒两人第一次相遇?解析。
在环形跑道上反向出发,相遇时两人跑的路程和就是跑道的周长。
速度和为6 + 4=10米/秒,根据时间 = 路程÷速度和,可得相遇时间为400÷10 = 40秒。
二、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之追及问题。
4. 题目。
甲、乙两人同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8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乙先走2小时后,甲才出发,问甲几小时后能追上乙?解析。
乙先走2小时,则先走的路程为6×2 = 12千米。
甲、乙的速度差为8 6 = 2千米/小时。
根据追及时间 = 路程差÷速度差,可得追及时间为12÷2 = 6小时。
5. 题目。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后一辆摩托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也从A地开往B地,问摩托车出发后几小时能追上汽车?解析。
汽车先出发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60×3 = 180千米。
摩托车与汽车的速度差为90 60 = 30千米/小时。
变速问题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2、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知识精讲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
对于这种分段变速问题,利用算术方法、折线图法和方程方法解题各有特点。
算术方法对于运动过程的把握非常细致,但必须一步一步来;折线图则显得非常直观,每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也易于确定;方程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得非常仔细,只需要知道变速点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把大量的推理过程转化成了计算.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⑴公式法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例1】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小红每分走52米,小强每分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 处相遇。
若小红提前4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90米,则两人仍在A处相遇。
小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考点】行程问题之变速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因为小红的速度不变,相遇的地点不变,所以小红两次从出发到相遇行走的时间不变,也就是说,小强第二次走的时间比第一次少4分钟。
走停与变速问题知识总结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
对于这种分段变速问题,利用算术方法、折线图法和方程方法解题各有特点。
算术方法对于运动过程的把握非常细致,但必须一步一步来;折线图则显得非常直观,每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也易于确定;方程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得非常仔细,只需要知道变速点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把大量的推理过程转化成了计算.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⑴公式法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重点难点学会画线段图解决行程中的走停问题能够运用等式或比例解决较难的行程题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例题精讲一、走停问题【例 1】一辆汽车原计划6小时从A城到B城。
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后,因故在途中停留了30分钟。
如果按照原定的时间到达B城,汽车在后一半路程的速度就应该提高12千米/时,那么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巩固】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分钟行750 米,预计50 分钟到达.但汽车行驶到路程的3/5时,出了故障,用5 分钟修理完毕,如果仍需在预定时间内到达乙地,汽车行驶余下的路程时,每分钟必须比原来快多少米?【例 2】甲每分钟走80千米,乙每分钟走60千米.两人在A , 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E相遇,如果甲在途中休息7分钟,则两人在F地相遇,已知为C为AB中点,而EC=FC,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巩固】一辆大轿车与一辆小轿车都从甲地驶往乙地,大轿车的速度是小轿车速度的0.8倍.已知大轿车比小轿车早出发17分钟,它在两地中点停了5分钟后,才继续驶往乙地;而小轿车出发后中途没有停,直接驶往乙地,最后小轿车却比大轿车早4分钟到达乙地.又知大轿车是上午10时从甲地出发.求小轿车追上大轿车的时间.【例 3】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5.8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4 千米,但每行30 分钟就休息5 分钟;乙每小时行12 千米,则经过________小时________分的时候两人相遇.【巩固】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B地前进。
行程板块之变速问题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
例题精讲:【例1】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小红每分走52米,小强每分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处相遇。
若小红提前4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90米,则两人仍在A处相遇。
小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例2】甲、乙两人沿400米环形跑道练习跑步,两人同时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跑去。
相遇后甲比原来速度增加2米/秒,乙比原来速度减少2米/秒,结果都用25秒同时回到原地。
求甲原来的速度。
[例3]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在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速度每小时多行5千米,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甲车原来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例4]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如果乙车提前1小时出发,则差13千米到中点时与甲车相遇,如果甲车提前1小时出发,则过中点37千米后与乙车相遇,那么甲车与乙车的速度差等于多少千米/小时?【例5】如图,甲、乙分别从A、C两地同时出发,匀速相向而行,他们的速度之比为5:4,相遇于B地后,甲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C地前进,而乙则立即调头返回,并且乙的速度比相遇前降低1/5,这样当乙回到C地时,甲恰好到达离C地18千米的D处,那么A、C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千米。
A B CD[例6]一列火车出发1小时后因故停车0.5小时,然后以原速的3/4前进,最终到达目的地晚1.5小时.若出发1小时后又前进90公里再因故停车0.5小时,然后同样以原速的3/4前进,则到达目的地仅晚1小时,那么整个路程为多少公里?【例7】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速度之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开A地还有1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8】王叔叔开车从北京到上海,从开始出发,车速即比原计划的速度提高了1/9,结果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返回时,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280千米后,将车速提高1/6,于是提前1小时40分到达北京.北京、上海两市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例9】、一个极地探险家乘10只狗拉雪橇从甲营地赶往乙营地.出发4小时发生意外,由3只狗受伤,由7只狗继续拉雪橇前进速度为原来的十分之七,结果探险家比预定迟到2小时,如果受伤的3只狗能再拉雪橇21千米那么就可以比预定迟到1小时,求甲乙两营地的距离?【例10】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的下山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1.5倍,而且甲比乙速度快。
应用题板块-行程问题之变速行驶(小学奥数六年级)变速行驶是行程问题中的综合题,常常需要混合使用多个解题手法,复杂度也直线上升。
本文对常见的题型和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分析,答题也就游刃有余了。
【一、题型要领】变速问题常见的有两类一是单人从A到B,以初始速度行驶,在路途中间加速或减速,最终提前或推迟到达目的地。
二是甲乙两人在AB异地同时出发,甲的速度始终不变,乙在行驶一段距离后速度发生改变,最终影响两人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答题方法主要有分段法,图示法,比例法,方程法。
1. 分段法【基本概念】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路程 = 速度 * 时间)不能直接套用。
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2. 图示法【基本概念】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
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
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3. 比例法【基本概念】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
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法解题4.方程法【基本概念】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二、重点例题】例题1【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4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结果返回时比去时的时间少48分钟。
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分析】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从乙地开往甲地,来回所走距离相同。
有去时速度 * 去时时间 = 返回速度 * 返回时间已知去时速度 = 40千米/小时,返回速度 = 50千米/小时,因此去时时间:返回时间 = 5:4又知返回时间 - 去时时间 = 48分钟,可得返回时间 = 48 ÷ (5 - 4)* 4 = 192(分钟),最后可求出甲乙两地的距离【解】去时时间:返回时间 = 返回速度:去时速度 = 5:4返回时间 = 48 ÷ (5 - 4)* 4 = 192(分钟)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 = 50 ÷ 60 * 192 = 160(千米)【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60千米例题2【题目】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为3:2,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28千米。
行程板块之变速问题知识精讲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
例题精讲:【例1】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小红每分走 52 米,小强每分走 70 米,二人在途中的 A 处相遇。
若小红提前 4 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 90 米,则两人仍在 A 处相遇。
小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解析;因为小红的速度不变,相遇的地点不变,所以小红两次从出发到相遇行走的时间不变,也就是说,小强第二次走的时间比第一次少 4 分钟。
(70×4)÷(90-70)=14 分钟可知小强第二次走了 14分钟,他第一次走了 14+4=18 分钟;两人家的距离:(52+70)×18=2196(米)【例2】甲、乙两人沿 400 米环形跑道练习跑步,两人同时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跑去。
相遇后甲比原来速度增加 2 米/秒,乙比原来速度减少 2 米/秒,结果都用 25秒同时回到原地。
求甲原来的速度。
解析:因为相遇前后甲,乙的速度和没有改变,如果相遇后两人和跑一圈用 25秒,则相遇前两人和跑一圈也用 25秒。
以甲为研究对象,甲以原速V 跑了 25 秒的路程与以(V +2 )跑了 25 秒的路程之和等于 400米,25V +25(V +2 )=400 易得V = 7米/秒【例3】甲、乙两车分别从 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 小时后相遇在 C 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 5 千米,且两车还从 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 C 点 12 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速度每小时多行 5 千米,则相遇地点距 C 点16 千米.甲车原来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析;设乙增加速度后,两车在 D 处相遇,所用时间为 T 小时。
甲增加速度后,两车在 E 处相遇。
由于这两种情况,两车的速度和相同,所以所用时间也相同。
于是,甲、乙不增加速度时,经 T 小时分别到达 D、E。
2009年12月15日小学数学培优房间上课内容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专题(1)变速问题【例题1】小红上学,每分钟行60米,需要30分钟,如果速度提高1/5,可以提前几分钟?【思路一】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来分析:1.先算出路程。
60×30=1800米。
2.再算后来的速度。
60×1/5+60=72米/分。
3.接着算后来需要的时间。
1800÷72=25分。
4.最后算提前的时间。
30-25=5分钟。
【思路二】利用工程问题思想分析:设原来每分钟行1份的路程,后来每分钟行1+1/5=1.2份的路程,原来30分钟就行30份,提高速度后只需要30÷(1+1/5)=25分。
则提前30-25=5分钟。
【练习1】小明乘车去公园,每小时行45千米,需要3.6小时,如果速度提高1/3,可以提前多少小时到达?【解答】3.6-3.6÷(1+1/3)=0.9小时【例题2】甲从A地去B地,每小时行15千米。
返回时速度提高1/5,结果少用3小时。
请问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思路一】盈亏问题思想返回每小时多行15×1/5=3千米,返回每小时行15+3=18千米,如果继续行3小时,可以多行3×18=54千米,说明去的时间是54÷3=18小时。
因此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5×18=270千米。
【思路二】工程问题思想去的时间看作单位1,返回的时间是1÷(1+1/5)=5/6,3小时就相当于1-5/6=1/6,则去用的时间是3÷1/6=18小时。
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5×18=270千米。
【思路三】设数的思想返回每小时行15×(1+1/5)=18千米,往返1千米少用1/15-1/18=1/90小时,现在少用3小时,需要往返3÷1/90=270千米。
【练习2】小芳放学回家,每分钟行75米。
原路去上学,每分钟比原来慢1/5,结果多用2分钟。
走停与变速问题知识框架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
对于这种分段变速问题,利用算术方法、折线图法和方程方法解题各有特点。
算术方法对于运动过程的把握非常细致,但必须一步一步来;折线图则显得非常直观,每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也易于确定;方程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得非常仔细,只需要知道变速点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把大量的推理过程转化成了计算.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⑴公式法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重难点学会画线段图解决行程中的走停问题能够运用等式或比例解决较难的行程题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例题精讲一、走停问题【例 1】一辆汽车原计划6小时从A城到B城。
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后,因故在途中停留了30分钟。
如果按照原定的时间到达B城,汽车在后一半路程的速度就应该提高12千米/时,那么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巩固】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分钟行750 米,预计50 分钟到达.但汽车行驶到路程的3/5时,出了故障,用5 分钟修理完毕,如果仍需在预定时间内到达乙地,汽车行驶余下的路程时,每分钟必须比原来快多少米?【例 2】甲每分钟走80千米,乙每分钟走60千米.两人在A , 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E相遇,如果甲在途中休息7分钟,则两人在F地相遇,已知为C为AB中点,而EC=FC,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比小轿车早出发17分钟,它在两地中点停了5分钟后,才继续驶往乙地;而小轿车出发后中途没有停,直接驶往乙地,最后小轿车却比大轿车早4分钟到达乙地.又知大轿车是上午10时从甲地出发.求小轿车追上大轿车的时间.【例 3】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5.8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4 千米,但每行30 分钟就休息5 分钟;乙每小时行12 千米,则经过________小时________分的时候两人相遇.【巩固】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B地前进。
_________________练习:龟兔赛跑,全程5.2千米,兔子每小时跑20千米,乌龟每小时跑3千米.乌龟不停地跑;但兔子却边跑边玩,它先跑了1分钟然后玩15分钟,又跑2分钟然后玩15分钟,再跑3分钟然后玩15分钟,…….那么先到达终点的比后到达终点的快多少分钟?变 速 问 题例题1 甲、乙二人在同一条圆形跑道上作特殊训练:他们同时从同一地出发,沿相反方向跑,每人跑完第一圈到达出发点后立即回头加速跑第二圈,跑第一圈时,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甲跑第二圈的速度比第一圈提高了,乙跑第二圈的速度提高了,已知沿跑道看从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点到第一次相遇点的最短路程是米,问这条跑道长多少米?练习:甲、乙两人沿米环形跑道练习跑步,两人同时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跑去.相遇后甲比原来速度增加米/秒,乙比原来速度减少米/秒,结果都用秒同时回到原地.求甲原来的速度. 2313151904004425例题9 如图21-1,A 至B 是下坡,B 至C 是平路,C 至D 是上坡.小张和小王在上坡时步行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平路时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下坡时步行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 和D 同时出发,1小时后两人在E 点相遇.已知E 在BC 上,并且E 至C 的距离是B 至C 距离的.当小王到达A 后9分钟,小张到达D .那么A 至D 全程长是多少千米?练习:游乐场的溜冰滑道如下图。
溜冰车上坡每分行400米,下坡每分行600米。
已知从A 点到B 点需3.7分,从B 点到A 点只需2.5分。
问:AC 比BC 长多少米?【举一反三】1.快车与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 5时相遇。
已知慢车从乙地到甲地用12.5时,慢车到甲地停留1时后返回,快车到乙地停留2时后返回,那么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共需多长时间?2.小红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分钟.已知小红下山的速度是15。
六年级上册奥数行程问题
1、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以各自的不变速度跑步,如果两人同时从同地相背而跑,乙跑4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已知甲跑一周需6分钟,那么乙跑一周需多少分钟.
2、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从相距千米的两个城市相对开出,经过小时以后两车相遇,快车每小时行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途中甲车出故障停车修理了3小时,结果甲车比乙车迟到1小时到达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4、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10千米,3小时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10千米,3小时相遇.A、B两地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奥数思维训练题库---行程问题【基础】【2】从A到B有两条路可走,小王骑车从A过C到B比走另一条路少用3分钟,而从A出发到B,再经过C返回到A要53分钟,小王骑车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
求:小王从A经过C到B所走过的路程。
【答案】15千米【基础】【2】从小明的家到长途汽车站有3千米。
现在从家往车站去,如果用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行走,在汽车发车前17分钟到达车站;如果想在汽车发车前2分钟到达车站,那么需用每小时多少千米的速度行走?【答案】每小时3千米【基础】【1】小明以一固定的速度从甲地跑到乙地,上午8时,他离乙地20千米,上午9时半他离乙地8千米,小明几点到达乙地?【答案】十点半【相遇追及】【2】兄弟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到学校,路程是1400米。
哥哥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弟弟步行每分钟行80米,在行进中弟弟与刚到学校就立即返回来的哥哥相遇。
从出发到相遇,弟弟走了多少分钟?【答案】10分钟【相遇追及】【3】如图,有两只蜗牛同时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A出发,分别沿着两腰爬行。
一只蜗牛每分钟行2.5米,另一只蜗牛每分钟行2米,8分钟后在离C点6米处的P点相遇,则线段BP的长度是多少?【答案】2米(2.5-2)×8=4米,6-4=2米。
则BP长是2米。
【相遇追及】【2】甲、乙二人练习跑歩,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甲跑5秒钟可追上乙;若甲让乙先跑2秒钟,则甲跑4秒钟就能追上乙.问: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6米/秒,4米/秒【相遇追及】【2】甲走一段路用40分钟,乙走同样一段路用30分钟。
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先走5分钟,乙再开始追,乙________分钟才能追上甲。
【答案】20【多次相遇】【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34千米,两车分别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时共行驶了12小时,两地相距________米。
【答案】280【多次相遇】【2】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9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在离B地25千米处相遇,AB两地间距离为________。
小学奥数知识点趣味学习——走走停停问题【例4】甲城的车站总是以20分钟的时间间隔向乙城发车,甲乙两城之间既有平路又有上坡和下坡,车辆(包括自行车)上坡和下坡的速度分别是平路上的80%和120%,有一名学生从乙城骑车去甲城,已知该学生平路上的骑车速度是汽车在平路上速度的四分之一,那么这位学生骑车的学生在平路、上坡、下坡时每隔多少分钟遇到一辆汽车?【解析】先看平路上的情况,汽车每分钟行驶汽车平路上汽车间隔的1/20,那么每分钟自行车在平路上行驶汽车平路上间隔的1/80,所以在平路上自行车与汽车每分钟合走汽车平路上间隔的1/20+1/80=1/16,所以该学生每隔16分钟遇到一辆汽车,对于上坡、下坡的情况同样用这种方法考虑,三种情况中该学生都是每隔16分钟遇到一辆汽车。
【例5】甲、乙两地是电车始发站,每隔一定时间两地同时各发出一辆电车,小张和小王分别骑车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每辆电车都隔4分钟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电车;小张每隔5分钟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电车;小王每隔6分钟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电车.已知电车行驶全程是56分钟,那么小张与小王在途中相遇时他们已行走了分钟。
【解析】由题意可知,两辆电车之间的距离10电车行8分钟的路程(每辆电车都隔4分钟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电车)10电车行5分钟的路程1小张行5分钟的路程24电车行6分钟的路程72小王行6分钟的路程。
由此可得,小张速度是电车速度的10,小王速度是电车速度的12,小张与小王的速度和是电车速度的10,所以他们合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为电车行驶全程所用时间的12,即53分钟,所以小张与小王在途中相遇时他们已行走了60分钟。
【例6】小峰骑自行车去小宝家聚会,一路上小峰注意到,每隔9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从后方超越小峰,小峰骑车到半路,车坏了,小峰只好打的去小宝家,这时小峰又发现出租车也是每隔9分钟超越一辆公交车,已知出租车的速度是小峰骑车速度的5倍,那么如果公交车的发车时间间隔和行驶速度固定的话,公交车的发车时间间隔为多少分钟?【解析】间隔距离=(公交速度-骑车速度)×9分钟;间隔距离=(出租车速度-公交速度)×9分钟所以,公交速度-骑车速度=出租车速度-公交速度;公交速度=(骑车速度+出租车速度)/2=3×骑车速度。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专题:走走停停的要点及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里走走停停的题目应该怎么做1。
画出速度和路程的图。
2。
要学会读图。
3。
每一个加速减速、匀速要分清楚,这有利于你的解题思路。
4。
要注意每一个行程之间的联系。
二、学好行程问题的要诀行程问题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奥数专题。
类型多:行程分类细,变化多,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而行程每个类型重点不一,因此没有一个关键点可以抓题目难:理解题目、动态演绎推理——静态知识容易学,动态分析需要较高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和概括能力跨度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学行程——四年的跨度,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来加深理解、夯实基础那么想要学好行程问题,需要掌握哪些要诀呢?要诀一:大部分题目有规律可依,要诀是"学透"基本公式要诀二:无规律的题目有"攻略",一画(画图法)二抓(比例法、方程法)竞赛考试中的行程题涉及到很多中数学方法和思想(比如:假设法、比例、方程)等的熟练运用,而这些方法和思想,都是小学奥数中最为经典并能考察孩子思维的专项。
奥数行程:走走停停的例题及答案(一)例1。
甲乙两人同时从一条800环形跑道同向行驶,甲100米/分,乙80米/分,两人每跑200米休息1分钟,甲需多久第一次追上乙?【解答】这样的题有三种情况:在乙休息结束时被追上、在休息过程中被追上和在行进中被追上。
很显然首先考虑在休息结束时的时间最少,如果不行再考虑在休息过程中被追上,最后考虑行进中被追上。
其中在休息结束时或者休息过程中被追上的情况必须考虑是否是在休息点追上的。
由此首先考虑休息800÷200-1=3分钟的情况。
甲就要比乙多休息3分钟,就相当于甲要追乙800+80×3=1040米,需要1040÷(100-80)=52分钟,52分钟甲行了52×100=5200米,刚好是在休息点追上的满足条件。
行5200米要休息5200÷200-1=25分钟。
走停与变速问题知识框架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
对于这种分段变速问题,利用算术方法、折线图法和方程方法解题各有特点。
算术方法对于运动过程的把握非常细致,但必须一步一步来;折线图则显得非常直观,每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也易于确定;方程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得非常仔细,只需要知道变速点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把大量的推理过程转化成了计算.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⑴公式法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重难点学会画线段图解决行程中的走停问题能够运用等式或比例解决较难的行程题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例题精讲一、走停问题【例 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5.8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4 千米,但每行30 分钟就休息5 分钟;乙每小时行12 千米,则经过________小时________分的时候两人相遇.【巩固】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B地前进。
_________ 个性化辅导讲义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例题精讲】走停问题例题1 一辆汽车原计划6小时从A城到B城。
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后,因故在途中停留了30分钟。
如果按照原定的时间到达B城,汽车在后一半路程的速度就应该提高12千米/时,那么A、B 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练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分钟行750米,预计50分钟到达•但汽车行驶到路程的3/ 5时,出了故障,用5分钟修理完毕,如果仍需在预定时间内到达乙地,汽车行驶余下的路程时,每分钟必须比原来快多少米?例题2甲每分钟走80千米,乙每分钟走60千米.两人在A , 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E相遇, 如果甲在途中休息7分钟,则两人在F地相遇,已知为C为AB中点,而EC=FC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练习:一辆大轿车与一辆小轿车都从甲地驶往乙地,大轿车的速度是小轿车速度的0.8倍•已知大轿车比小轿车早出发17分钟,它在两地中点停了5分钟后,才继续驶往乙地;而小轿车出发后中途没有停,直接驶往乙地,最后小轿车却比大轿车早4分钟到达乙地.又知大轿车是上午10 时从甲地出发•求小轿车追上大轿车的时间。
例题3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5.8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4千米,但每行30 分钟就休息5分钟;乙每小时行12千米,则经过几小时几分的时候两人相遇.练习: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B地前进。
甲每行5分钟休息2分钟;乙每行210米休息3分钟。
甲出发后50分钟到达B地,乙到达B地比甲迟了10分钟。
已知两人最后一次的休息地点相距70米,两人的速度是每分钟行多少米?例题4甲乙二人从A 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 米.出发一段时间后,二人在距离中点120米处相遇.如果甲出发后在途中某地停留了一会儿,二人还将在距中点120米处相遇.问:甲在途中停留了多少分钟?练习: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米,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距中点的C处相遇;如果甲出发后在途中某地停留了7分钟,两人将在距中点的D 处相遇,且中点距C、D距离相等,问A、B两点相距多少米?例题5某公共汽车线路中间有10个站。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
对于这种分段变速问题,利用算术方法、折线图法和方程方法解题各有特点。
算术方法对于运动过程的把握非常细致,但必须一步一步来;折线图则显得非常直观,每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也易于确定;方程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得非常仔细,只需要知道变速点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把大量的推理过程转化成了计算.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⑴公式法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例 1】 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小红每分走 52 米,小强每分走 70 米,二人在途中的 A处相遇。
若小红提前 4 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 90 米,则两人仍在 A 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