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提升人文素养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新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主导物能够影响大学生对实践的判断,突出社会的热点问题并引发大家思考[1],但是很多时候也会存在一些错误的信息,这种错误信息可能会导致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致使其形成错误的世界观。
新媒体时代下,如果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可能会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诱骗,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懂法知法,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应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作,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2]。
尤其是独立院校学生,他们往往更快地进入社会,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可以更好地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保障社会秩序。
独立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能够具有自身优势,通过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不仅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还可以在竞争中为自己提高竞争力。
二、新媒体时代独立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知识匮乏。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远远不足,法律知识比较零散,没有较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
大学生往往会被互联网中的信息所引导,所接触到的法律知识大多是关于婚姻、交通等法律,没有相对全面的知识[3]。
很多时候学生只对案件本身感兴趣,而对解决案件适用的法律知识不感兴趣,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
(二)缺乏法律信仰。
独立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感性的群体,他们在遇到紧急事件时,往往会感性地判断、解决问题,而不利用法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4]。
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理性层次,大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法律信仰,不被社会上的不良因素所影响,才能真正做到利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三)法制观念薄弱法制观念是大学生对待事物的看法或态度,法律知识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试论大学生文化素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本文在阐述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以及法律意识培养对于建构大学生文化素养体系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构建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律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标签:大学生;文化素养;法律意识;问题;成因;培养途径一、文化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素养”是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艺术和思想修养的总和,文化素养则是指人们为获得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职业道德等素质所进行的持续的修习涵养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稳定品质和精神境界。
概而言之,文化素养包含了文化品位、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
其中,法律意识要求具有正义之观念,有权利之意识,有法治之信仰,有法理之知识,崇尚平等,热爱自由,遵纪守法,积极维权,学法,知法,信法,用法。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法律意识培养对于建构大学生文化素养体系的意义1、一个人是否具有法律意识是判断其文化素养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
然而,法律意识淡漠并非国人的过错,而是社会结构使然。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倾向排斥法律,因为它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的社会结构。
[1]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内地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使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向相对多元的社会结构演进。
社会结构的变化破除了部分旧观念,强化了人们的平等、民主、自由和竞争意识,但在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精神“断乳”期,人们极易产生信仰危机、道德失范,用对物质利益的极度追求来弥补精神领域的缺乏。
[2]2、法律意识是人文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现代人才文化素养的养成而言,它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现代人才而言,若无法律意识的培养,文化素养体系的建构势必成为空中楼阁。
“法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3]法律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法律意识作为社会主体在法律领域科学认识和情感体验的结晶,是精神文明的有机构成要素,法律意识,自是现代人才文化素养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
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
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
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
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
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
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
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
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范文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社会法治建设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范文篇1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创造者,更是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我国法制建设正在不断完善,能否真正践行依法治国方略,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以此来指导规范自身行为,因而研究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就有其现实价值。
文章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等几个方面,努力探究有效的方法帮助解决这一重要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 法律意识近几年发生多起大学生犯罪的案件,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带入人们的视线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懂法、守法、具有良好法治精神的公民。
一、现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一)何为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律主管把握的方式,是人们对法律的情感、意识、信念等心理要素的综合体。
其对人们的行为生活都产生一定影响。
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和环境造就的产物,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上起到重要作用。
它包括法律思想、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正是由于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尤为关键。
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需要全民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相较以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有所增强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1.欠缺法律知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在个人生活中积极遵守法律法规,还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意义、培养途径和具体实践中探讨这一话题。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意义法律意识是指个人对法律的认识、理解和遵守的主观态度,而法治素养则是个人在法治环境中的修养、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栋梁之才,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培养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判断和处理法律事务。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如签订合同、购买商品、租房等,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才能够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陷入法律纠纷。
其次,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守法办事。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培养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职业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从事法律职业还是其他职业,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都是必备的素质。
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职业竞争力,还能够为个人的职业道路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首先,学校应当提供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学校作为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法治教育,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法学课程、举办法律讲座或者与法律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其次,大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法律类书籍、参与相关课程或者参加法律培训班来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浅析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
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培养,是新时期的重要议题。
现代法的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均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需要。
首先,学校和社会应当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因为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主人翁。
在学校中,学校应在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校园文化创新等方面形成一个“法治行为导向”,倡导大学生全面拥抱法治,以促进法治思想的形成。
同时,借助法律法规、法学教材、司法典型宣传教育、讲学论坛、宪法体验等方式,开展法律意识培养活动,让大学生接触现代法律,提高其法治理论的把握能力,逐步形成自觉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形象。
此外,引导大学生切实担当法治锻炼自身,正确理解`习主席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并以此转变大学生认识,主动夯实法治根基,遵守法律法规,更好地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学校和社会应当营造法治的浓厚氛围,为大学生在当代社会中把好“政治礼节”提供有力的环境,提升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改善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总之,学校和社会应当以健康向上的道德和法治精神为引导,营造一种重视法治意识培养的环境,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对法治的热爱,使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得以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法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理解并遵守法律规定。
然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
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们首先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法律作为一门专业,有着自己的体系和规范。
通过参加法律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基本的法律原理和规定,并且学习法律逻辑和思维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法律类书籍、参加法律讲座等方式,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打下基础。
二、关注社会法律事件和案例大学生应该保持对社会法律事件和案例的关注。
对于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和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各大媒体渠道及时了解,了解其中的法律细节和相关法律条文。
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同时,了解不同案例的判决结果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法律的适用和司法实践,提升我们的法律意识。
三、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和提升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赛和法律援助等活动,积极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的实践运用和具体操作,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论述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提供一个与法律专业人士交流的平台,为我们的法律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注重法律问题的实际应用大学生应该注重将法律问题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如租房合同、网络购物纠纷等。
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主动去查找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且寻求合法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提升人文素养的影响作者:柴荣怡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3期摘要人文素养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人的内在德行修养。
人文素养教育包括了法律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现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
法律意识的培养既可为一种社会规范功能,又可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自我修养,促进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学习、吸收和理解。
关键词人文素养法律意识教育作者简介:柴荣怡,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168-02一、人文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人文素养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种文化;第二,它是指人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包括仁、义、信、理、智。
人文素养应包括按照社会的要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教育应该是当年代大学生教育的灵魂,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之情、史学之境、哲学之思、伦理道德之善、艺术之美,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现代的中国大学教育是在西方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专业划分过细;且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所以,目前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主要表现为:学习专业知识第一位,忽视整个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时也忽略了作为人文素养中最主要的法律意识方面的培养。
法治建设中的法律意识培养与公民素养提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素养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尊重和遵守的程度,而公民素养则是指公民在法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法治建设中培养法律意识和提升公民素养,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1. 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意识和提升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是最基础的法律教育,在课堂上教授相关的法律知识、普及法治理念,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尊重。
此外,社会法治宣传活动也是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方式,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
2. 建立完善的法治制度建立完善的法治制度对于培养法律意识和提升公民素养至关重要。
法治制度的完善可以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入手。
在立法方面,应当注重制定明确、合理、公正的法律,使法律可以真正起到制约和引导的作用。
执法方面,应当加强执法公正、透明,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保证执法权的行使符合法治要求。
在司法方面,应当建立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系统,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3. 加强法律意识和公民素养的培养除了法律教育和建立完善的法治制度外,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加强法律意识和提升公民素养。
例如,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利用媒体平台普及法律知识,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此外,还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
4. 建立守法激励机制在法治建设中,应当建立合理的守法激励机制,鼓励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例如,对守法公民进行表彰和奖励,给予合法经营者更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激励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同时,对于违法行为,应加强法律的严格执行,严肃处理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5. 建设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还需要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
法治文化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是公民传统文化与法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法律与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法律与法制教育在大学校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和合法行为素养。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法制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法律与法制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法律与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核心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律与法制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和案例分析,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法律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其次,法律与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大学生在接受法律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合法行为意识和法律遵从意识。
最后,法律与法制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法律规范了社会公德和道德准则,通过法律教育,大学生能够理解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1. 学科教育的重视。
大学教育应加强法律与法制教育的学科建设,提供系统化的法律课程。
应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相关法学课程,使学生能够在相关领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
2. 实践教育的推行。
通过模拟法庭、法律实习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法律与法制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研究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校园文化的营造。
大学校园应该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开展丰富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增加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率。
通过法律讲座、法律咨询和法律文化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法律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总结法律与法制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法制素养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制建设在我国日益重要。
为了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每个人都应该增强法制意识并提高法制素养。
本文将探讨增强法制意识的意义以及提高法制素养的重要性。
一、增强法制意识的意义1. 维护社会秩序法制意识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它涉及到每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当人们具有良好的法制意识时,他们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乱纪。
这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提高社会的安全感。
2. 保障公平正义法制意识的增强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和不可侵犯性,不论地位高低,都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只有当每个人都尊重法律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避免因私利而违法行为的发生。
3. 塑造文明社会风气法制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人们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并且自觉遵守法律时,他们会对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
这将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提高法制素养的重要性1.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提高法制素养有助于个人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了解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可以在面临问题和纠纷时主动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拥有法律知识和法制素养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2. 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法制素养可以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法律是社会规则的底线,每个人都应该遵守。
了解法律的规定和精神,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建设美好社会,也有助于自身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法制素养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法制素养的提高可以推动社会的规范化,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遵守法律规定,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结语增强法制意识和提高法制素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当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法制素养时,社会才能够迈向法治社会的方向,实现公平、正义和和谐的社会目标。
探析法律教育与公民素养培养的关系法律教育与公民素养培养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还可以促进公民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法律教育对公民素养的提升作用、法律教育与公民素养培养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加强法律教育来促进公民素养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探析。
首先,法律教育对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而法律教育则是使公民了解和遵守法律的关键环节。
通过法律教育,公民可以学习到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这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公民只有明白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才能更好地依法行事,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其次,法律教育与公民素养培养存在着互动关系。
公民素养是指公民在道德、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法律教育则是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素养的培养需要法律的引导和约束,而法律教育则是向公民传授法律知识和培养法治素质的途径。
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公民不仅能够学习到法律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法治能力和素质。
通过法律教育,公民可以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的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公民素养的提升也有助于推动法律教育的发展,公民的积极参与可以促进法律教育的深入和完善。
然而,当前我国的法律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法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需要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领域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法律教育的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同时,法律教育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结合案例讲解、法律实践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法律教育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普法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公民素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需要加大对法律教育的投入,提高法律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接受到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当今社会中,法律教育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法律,还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
而人文素养则涉及到学生对于人文艺术、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培养。
本文将探讨法律教育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在教育中有效地进行法律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法律教育的重要性1.了解和尊重法律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和规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法律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国家法律以及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条款,从而知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遵守和尊重法律。
2.培养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法律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使他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指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敏感度,还包括对于公正、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追求。
3.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法律教育能够使学生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激发他们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1.人文艺术的理解与欣赏人文素养强调对于人文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学生通过学习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情感和创造力。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所蕴含的社会和人类的价值。
2.道德伦理的培养与实践人文素养还包括对于道德伦理的培养与实践。
学生通过学习伦理学和道德规范,了解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的核心价值。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应该能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行动,积极践行道德,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3.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实践人文素养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实践。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和社会学等相关课程,学生能够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而思考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学校法制教育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法制教育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和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法制教育和学生文化素养两个方面论述学校在提升学生素质上的作用。
一、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法制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法律、法规和法治观念教育的过程。
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了解和尊重法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具备遵守法律的道德品质。
通过法制教育,学生能够明确社会规范和道德底线,提高自身法制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意识。
学校应该把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例如,在社会科学课程中增加法律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法制宣传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法律讲座等,提高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
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素养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接触文化而形成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与修养。
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
首先,学校可以加强对文学艺术的教育,通过文艺欣赏、诗歌朗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和讲座,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三、学校在提升学生素质中的作用学校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法制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学校是学生主要接受教育的场所,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其次,学校作为法制教育的基地,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平台,举办各类法律知识竞赛和讲座,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培养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精神,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的提高探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治社会的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法治素养的提高以及相关教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大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法治素养的关键。
法律意识是指个体对于法律及其约束力的认知和理解,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必须从根本上培养和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为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将法律意识的培养融入教育体系。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法律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让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增加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长应该从小事做起,教育孩子遵守法律,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例如,家长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法律的故事、鼓励孩子参与社区法律活动等方式,让孩子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法治素养的提高需要大学生注重实践与体验。
法治素养是指个体在法治环境中的行为、态度及观念,是法治社会成员必备的素养。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要注重实践与体验。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积累法治素养。
例如,可以加入法律援助团队,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关注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辩论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来提高法治素养。
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站在法治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后,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相关教育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加大法律教育投入,推动大学法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法律意识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在当代社会中,法治建设被认为是国家的基石和社会的稳定因素。
而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在学生中培养法律素养,以使他们成为拥有正确法律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的公民。
本文将探讨法律意识教育对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提升法律意识的具体途径。
首先,法律意识教育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意识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益、具备正确法律观念的能力。
通过了解和学习法律,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陷入法律纠纷。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提高法治意识,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提升学生法律素养需要多种途径。
法律意识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法治宣传、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律知识、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法治宣传可以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教育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认识。
模拟法庭活动则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程序,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提升学生法律素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法律的地方,家长可以通过给予适当的法律教育和示范行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律素养。
社会也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法律素养提升机会,如法律咨询服务、法制教育活动等。
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法律素养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总之,法律意识教育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从而成为遵纪守法、发挥社会责任的公民。
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课堂教学、法治宣传、模拟法庭等。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法律素养提升机会。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在法律意识教育中真正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推动法治建设进一步发展。
法律意识与公民素质的提升在当代社会中,法律意识的提升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法律意识是指个体对法律规范的认知和遵循,而公民素质包括个体的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公共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提升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
首先,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社会和个体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了解法律规定并自觉遵守法律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人们应当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和义务,并积极参与到法律的实施中。
在现代社会,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无疑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基础,因此,只有当每个人都尊重和遵守法律时,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有序。
其次,提高公民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综合素质,它体现了国民的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和公共责任感。
良好的公民素质意味着个人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公共秩序,关心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加强法律教育是提高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法律教育应当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领域,从小学到大学,都应当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
只有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人们才能真正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此外,加强宣传引导也是提升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方法。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宣传片、广告、公益活动等,向公众传递法律知识,提醒人们遵守法律。
同时,媒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新闻、娱乐节目等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并引导舆论关注法律问题。
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和引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法律,提高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
除了法律教育和宣传引导,加强社会监督和法治建设也是促进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提升的关键。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关注和参与重大法律事件的解决,推动实施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构建法治社会,强化法治观念,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执行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守法学生遵守法律成为文明公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培育正在成为我们教育的重点之一。
作为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文明公民,我们必须牢记守法为先,遵循法律规定,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守法对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守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守法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守法对学生的重要性法律是治理社会的基石,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对于学生而言,守法的重要性更加突显。
首先,守法的学生能够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法律的存在使得整个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学生在遵守法律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守法的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自身素质。
在学校及社会活动中,守法的学生常常被人们称赞为责任心强、懂规则的标杆,这将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具优势。
最后,守法的学生才能够真正意识到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明白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从而真正具备文明公民的素质。
二、学生守法的必要性学生守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守法的学生要求学生遵守校规、国法以及各类管理办法,不得传播暴力、淫秽、恶心、迷信等信息,不得在校园欺负他人,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等。
这样的规定并不是对学生进行无谓的限制,而是为了保护学生的权益,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
只有守法的学生才能够在平等、和谐、公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才能够个人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保障。
而且,守法的学生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将成为国家的栋梁和建设者,对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学生守法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守法意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守法意识首先需要进行法律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法规和纪律,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其次,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和引导,为他们创设守法的环境。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促进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和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守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近年来,社会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法律的关注度不断增加。
而作为社会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是青年一代的成长和思维的磨砺之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社会责任以及国家法治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可以加强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基石,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充分了解个人权益和法律保障的途径。
同时,法律的培养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当面临法律纠纷时能够主动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可以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大学是青年学生知识和思想扩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稳定和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增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同时,法律意识的培养还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于国家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法治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稳定程度。
大学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骨干的摇篮,培育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大学生对于国家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大学校园中,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和法制宣传来实现,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治情怀和法制观念。
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法律人才,推动国家法治水平的提升。
最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学是青年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还能够提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意识,让大学生明确合法与违法的界限,不被不法之徒所利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提升人文素养的影响
论文摘要人文素养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人的内在德行修养。
人文素养教育包括了法律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现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
法律意识的培养既可为一种社会规范功能,又可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自我修养,促进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学习、吸收和理解。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养法律意识教育
一、人文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人文素养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种文化;第二,它是指人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包括仁、义、信、理、智。
人文素养应包括按照社会的要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教育应该是当年代大学生教育的灵魂,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
p当代大学生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是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综合能力提高的“学术学生”;一类是不学无术,虚度大学生活的“颓废学生”。
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无形中大学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但同时也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等其他方面的塑造,使学生在综合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不够。
甚至有许多学生误将高等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职业教育或寻求谋生获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人文素养的内涵。
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达到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气质和修养的目的。
要使高校及学生个人均能清楚的认识到人文教育能够对专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无论是纵观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著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人文大家,他们大都是既精通科学技术,又精通人文艺术.,例如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也是集哲学、文艺和自然科学为一体的人文大师。
二、法律意识培养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其可视之为人文科学,现在意义上的人文科学除包括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之外还包括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素质的培养,包含了法律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而法律素质教育重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有机
综合体。
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密切联系。
它可表现为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法律动机,权利义务的认知,对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在我国传统法律意识中“礼”成为最重要的观念,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法的认识并不高,导致其在生活中的运用有限,权利意识淡薄,普遍有着耻讼的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损坏别人的利益,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采用一些过激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目前大学生犯罪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近十几年来在一些优秀大学生身上发生了一起起的典型的违法犯罪事件。
例如,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将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
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在学校是学习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法律,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也是违法犯罪。
因此,可见刘海洋未能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以致做出了触犯法律的行为。
还甚有个别大学生因同学关系不睦而采用报复的极端手段,导致了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如发生在2013年4月1日的“复旦投毒案”,林森浩过激行为造成了对黄洋的巨大伤害导致其中毒身亡,这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及轻视。
这些事件不仅是反映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还表现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少;人文素养的核心其实就是对人的一种关怀、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情怀。
这些事件为我们对公民法律意识培养,尤其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新时代下的法律意识培育也反映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因此,可以认为法律意识培养包含于整个综合的人文素质教育之中。
一位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坚定法律信仰,才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因为人文素养的终极体现就是对人的关怀。
如果我们将人文素养理解为“以人为本”的话,那么法律意识的素质教育应是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一种内心价值取向、对事物的正确评价及对行为的规范的培育。
从这个方面而言,法律意识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人本精神是相符合的。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即是要逐渐形成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的形成不仅仅依靠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学校层面乃至整个社会层面加强人文素养来促进。
可具体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首先,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法律价值一致的教育;其次,加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评判标准的教育;最后,将法律理念渗透进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以规范其行为。
三、法律意识培养对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培养可以获得对法的认识、对法律内容的把握和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对法的体验;让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在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情感上的综合体现。
在大学校园中的法律素质培养,就是要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融入人的发展的整体需要中,通过激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作为当代大学生都已认识到了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着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当中,许多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高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渗透出对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除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外,还采用多种方式多层面的培养课程,例如开设法律方面的公选课、人文
综合素质培养的选修课、法律讲堂、道德讲堂及国学传统文化活动等。
面对各高校开设的各类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学生已经有意识的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其中法律意识的素养所占一定的比例。
法律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法律的活动中能够准确、完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依据事实和法律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权益。
在思想文化精神阵地,不仅要向大学生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意识,更要倡导法治精神、弘扬诚信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而激励了人们培养权利义务相一致、权力责任相统一的观念,使年轻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对人文素质中的伦理道德的建设起到最为直接的促进作用,使得大学生能严格的做得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从而法律的规范作用能为道德起到社会规范支持。
同时,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其与整个人文素养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培养教育才能真正显现出成效。
人文素养包括了人文意识和人文行为两个方面,现代大学生表现得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文意识和人文行为的脱节,通过学校的教育人文意识可以很好的建立起来,但是这仅存在思想层面上,还需要在实际的行为方面即人文行为上有所表现。
要解决这种人文意识与人文行为的脱节问题,可通过法律规范、约束的理念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展现出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大学生言行合一、知行合一。
现实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可表现为,第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重视素质的培养。
把握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上,注重与哲学、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融合。
深掘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学的一系列原则融入进大学生的世界观之中,使之内化为一种人文素养。
第二,法律行为的约束性促使了人文行为的习惯养成。
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有约束到自觉习惯的过程。
提高法律素养使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人文素养。
最后,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培养是开放的、渗透的。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人文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是密不可分的。
法律就其本身而言,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其本身就具有的人文精神、实质正义、保护弱势群体等理念;这与人文精神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内涵是一致的。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一致的,都是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相互尊重与关爱。
法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功能,引导大学生做一个自律的人,自律能力的加强,才会自觉强化自我修养、净化灵魂,激发自身潜能,达到自觉提升人文素养的要求。
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文素养的吸收和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说营造法律氛围,方能彰显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