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简版)
- 格式:pdf
- 大小:199.35 KB
- 文档页数:5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课标内容】
2.2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节选,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范进中举》一文选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这篇文章需要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并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的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当时的世态百相,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同时,范进是小说中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他的形象可以使
学生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一个单元的小说,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初步学会了对人物的分析和情节的梳理,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学生面对文本偏长的小说容易读得比较粗略,并且缺乏对整部作品的背景认识,对人物的分析理解也容易表面化。
变色·本色
——《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
群文主题阅读课
课型
群文阅读
群文议题
变色·本色
群文篇目
《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以“例-析-联-议”建模,深度解读小说主题。
2.通过比较阅读,探究人物之变的内因与外因
3.感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要有自己内心的坚守,不忘初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例-析-联-议”群文重构路径在小说主题阅读课中应用,学习表现人物变化方法。
2.探究人物之变的内因与外因,
前置学习
用1课时学生通读3篇文章,完成字词积累,了解小说时代背景,对疑难点在课本中做好批注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小组讨论法主问题引导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立意
1.凯勒·帕帕森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认为,在各行各业,成功的秘诀就是要简化,要从小处着手。要用最大的努力,专注做最
重要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也就是二八定律也叫关键少数法则)。这一定律对教师而言,就意味着“每节课只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件事情”,要比漫天撒网会高效的多。
2.本节课,我选择的是“局部立意式研读”思路,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王君老师有言:群文课,讲究“大”“小”的配合。“大”是取材的视野,”小”则是立意的聚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甚至是半瓢饮,乃是此类课的操作关键。
鉴于以上两点,设计了本节《变色·本色》的群文主题阅读课,通过对小说中三组人物在遇到了“突发事件”后,展现的神态、性情,探究其诱因与本质,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及周遭变故时,我们该如选择,又该如何去做。同时也明确:变,是为了适应环境;不变,是内心的考量,是初心的坚守。
王君课堂实录
王君:《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述评
作者:来源:时间:2021-3-20 8:36:54 阅读666次【大中小】
整合与比照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
――评王君老师《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执教: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分校
王君评点:南京市天景山中学杨正奎
【课堂实录】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
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
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实录的
是第二课时)
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最后几个
句子的顺序安排。同学们的争论很热烈。王悦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这
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
不同意。看来,这个问题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这个导入直接明确。第一,这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入。它不仅回顾了上节课学
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尊重学生,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开展后面的教学;第二,这
是抓住了学生中矛盾分歧的导入。“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
思维;第三,这是明确地提出了读书方式的导入。“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
观点的证据”,要求学生去咬文嚼字,直击文本。)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部编本2018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2018年6月第1版 2019年7月第2次印刷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步骤及过程] 课前出示课题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极度的功利性使得很多人一生沉迷在科举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节选自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就是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
2.检查字词预习。
3.了解作家作品及《儒林外史》。(文学常识目标)
4.掌握一种划分情节的方法:以中心事件为依据划分为二部分。(阅读目标,重点)
二、教学目标(见上表格)
三、检查字词预习
1. 腆tiǎn:挺。
2. 作揖zuō yī: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3. 见教jiàn jiào:指教(我)。
4. 盘缠pán chán:旅费。
5. 心窍xīn qiào:心脏中的孔穴。指认识和思维的能力(中国古人认为心脏有窍、能思考)。
6. 星宿xīng xiù: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7. 桑梓sāng zǐ: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8. 侥幸jiǎo xìng: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
9. 不省人事bù xǐng rén shì: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10. 不由分说bù yóu fēn shuō:不容分辩。
*************************************************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范进中举》课堂笔记课堂笔记
范进中举
1. 故事背景
本文的背景是明朝,范进是个穷书生,为了能中举而努力读书,最终终于中了举人。
2. 故事主要情节
(1)范进家贫,生活十分艰难。
(2)范进为了能中举,每天都坚持不懈地读书,有时甚至废
寝忘食。
(3)一次偶然机会,范进给了少年官员些许建议,这让那位
年轻官员十分感动,于是之后帮助范进。
(4)范进克服了种种困难,辛苦读书,最终终于中举。
3. 文化内涵分析
(1)奋斗的精神
范进家境贫困,但他却有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信念。他知道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2)成功的因素
范进的成功,不仅是靠他勤奋的精神和毅力,还有一种克服困难、善于应对、乐观向上的能力。
(3)帮助他人
在范进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中,他帮助了一个年轻的官员,并且这个年轻的官员为了答谢他的举动,帮助范进最终能够中举。
(4)社会虚荣心
范进通过中举成为了举人,这使他得到了社会上的尊敬和敬重,然而,这只不过是一时的荣耀。
4. 总结
通过阅读《范进中举》,我们可以在文化和历史素质上获得许多知识,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它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努力、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续写
5. 重要思考
本文所传递的信息是:努力可以打败贫穷和自卑。范进的境
遇在当时的中国是普遍的。大多数的人穷困潦倒,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然而,范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获得了
成功,这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导语】九年级学⽣对于⼩说的学习已经不陌⽣了,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法的探究也是驾轻就熟。但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已经有了很⼤的提⾼,情感世界也很丰富,有了⾃⼰独⽴的思考能⼒,可是对⼩说的主题挖掘上还是有所⽋缺,不能认识范进及范进那个时代的悲剧性。⽽且九年级的学⽣即将⾯临中考,这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时候,那种⽆助与渺茫感使⼀部分同学对学习产⽣了懈怠,因此有必要让学⽣通过学习了解⼩说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健康的⼈⽣观与价值观。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标:
1、把握⼩说故事情节,认识⼩说所反映的社会⽣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描写⼈物的⼿法。
3、品味⼩说语⾔,领会讽刺艺术的魅⼒。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活。
2、了解范进这⼀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物的艺术⼿法及其作⽤。
教学难点:
品味⼩说的语⾔,领略古⼩说的讽刺艺术的魅⼒。
教学⽅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标题,分析课⽂题⽬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题⽬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
童⽣: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称为儒⽣或童⽣。
⽣员:录取⼊学的童⽣称为⽣员。
秀才:⽣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次的在省城举⾏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第⼀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
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
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
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
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
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
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
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实录:
师:合上书本,看连环画,想想这个故事怎样。
师: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句话)
生:范进疯了。生:胡屠户瞧不起范进。生:胡打了范进一巴掌。生:周围人的恭维。
生:范中举前后态度完全不同。生:胡说的“癞蛤蟆想吃天鹅屁。”
师:我发现大家对胡屠户很感兴趣,你觉得胡屠户这个嘴巴打得怎样?
投影:这个嘴巴打得。
生:好。
生:及时。等。
师:文中说“这个嘴巴打得怎样?一句话在哪里?P162:亲切。
师:什么人耳光打能称为“亲切”?你被亲切过吗?
为什么说“亲切”?
生:岳父打女婿;;打酸了;不很用力;为了范进。
师:如果问你这个词用得好不好该怎么答?
生:(1)词义是……
(2)说的是谁?
(3)谁说的?
针对三个问题,分别进行回答。
师:看下半句“少顷……半脸盆猪油来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开玩笑)
师:胡屠户在亲切完后,会想些什么?
生:完了,完了,我打了文曲星,……怪罪下来。
师:文中有胡屠户打完后的细节描写。
生:扯衣襟。
生:手隐隐疼将起来……
齐读P161“胡屠户站在一边……膏药贴着。
师:如果我是胡屠户,你能做动作吗?(一生读,一生演)师: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
生:有点迷信,势利眼,心眼小。
(板书:细节刻画人物)
师:文中还有几处写“手”的细节,找出来。
生:12段“攥”“舒”“缩”“揣”
老师读,学生动作演示。
初中语文经典公开课
篇一:让国学经典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摘要】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彰显着民族的精神,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要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去,让国学经典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本文阐述了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指明了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国学”因素的缺失,重申“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并重点谈了初中语文课本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课堂;渗透;
1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国学的外延是十分广泛的,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长期以来,人们广泛研习。国学经典是国学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每位中国人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国学的要义。长期以来,国学经典都是人们争相研究的典籍,对国民影响深远。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多读点国学经典,于己于国,大有裨益。阅读经典,不但可以滋养其内涵,而且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导向,读经典就是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2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国学”因素的缺失
三十年改革开放,人们过于追逐物质财富,而漠视了精神世界滋养,国学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加之现行的评人、选人的模式,
篇二: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