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 格式:pdf
- 大小:165.02 KB
- 文档页数:2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换一本教科书,或是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多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四点: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向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理念的及时更新。
教师要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走出来,重点处理好以下转变:首先,要及时完成由“人类灵魂工程师”到学生的“精神指引者”的转变。
传统理念中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新课改提倡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做学生灵魂的引领者和净化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道德说教者”和“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我选择。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者”、“精神的指引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
其次是教师要及时完成由专家到学友的理念转变。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的益友。
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应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当“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主持人”。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主宰的天地,去“主导”学生,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索,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难题,和学生一起成长。
再次是教师要及时完成由“园丁”到“人生的引路人”的转变。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向,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或某种固定模式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就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探讨。
首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学生家长合作,善于与社会各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善于进行教育研究,不断地反思教育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最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操。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做学生的引路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任。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操。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要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1、结合自身体会,?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2、请结合实际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了自身的诸多特征:(1)综合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学习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口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须要更多地发挥创造性.(2)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组织课题组,到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3)探究性与创造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探究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实践性与过程性——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互动性与灵活性——探究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来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其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6)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有的专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有的专题更偏向学术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强调层次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超越性的一面,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测,从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向自我挑战和超越自己.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对策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位置;对策三,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对策四,选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答:(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主观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较弱,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2.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广大青年教师追求的心理目标.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师表,热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认识不深,对为人师表要求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不足,往往呈现出心顺了大干一场,心不顺就对付一阵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循循善诱精神.这种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在初涉教师角色中,表现出情绪不稳,情感起伏较大的特征.3.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华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初涉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级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参加讲师评聘,又考虑必须认真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变态的发生.(二)成熟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形成因素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阶段中,集中表现为完善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据调查分析,此阶段青年教师大体有三类设计方案,其心理冲突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因素为:1.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较早地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较为融洽,进而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他们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力争再上一层楼.他们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有时因某种挫折或困惑,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急躁不安的情绪.2.先紧后松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晋升为讲师,表明自己在初级阶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余何不松弛一下!可见他们的心理特征,集中为甘居中游与不甘落后的心理冲突,突出表现在自以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教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会产生一些情感振荡和情绪起伏.3.放慢完善教师人格型在初级阶段中,有少数教师较长时间陷入不切实际的旋涡之中,他们迟迟进入不了教师角色.后几经挣脱,方减轻些心理冲突,终于评上了讲师,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转移兴趣中心,热衷于家庭生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至于完善教师人格就慢慢来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么苦自己为宗旨,进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追求安逸与害怕落伍的冲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当的心理调节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师人格,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浪潮也风起云涌。
在轰轰烈烈的变革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与教育变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方面,教师是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教育变革的不断进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契机。
因此,在教育变革的契机下,不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高中教师需要努力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同行,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新课程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反映及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和探索,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内驱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主要有:①课程设计意识;②课程目标意识;③课程实施意识;④课程开发意识;⑤课程创新意识;⑥课程评价意识。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以下的课程能力:①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②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的能力;③传导信息、组织教学的能力。
2.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工作方式一是要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二是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三是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变革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
3.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①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②合作教学的能力;③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能力;④综合评价能力。
4.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自我反思与批判能力提倡反思,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实践品格,是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的根本区别之一。
教师能否通过反思,从众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在整体上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课程文化氛围,是高中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改进,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精神。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篇文章将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思想品质等多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一、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需要掌握课件制作、教学软件使用等技能,熟悉特点和应用范围,并能灵活地采用,使教学更加新颖、有效。
2.跨学科知识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鼓励以学科整合为基础的跨学科教学,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善于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多个学科间无缝衔接。
3.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独立思考、创新实践,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策略,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师思想品质1.教育理念更新。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主体,学生情况、需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2.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不挑学生的毛病,不喜欢“严厉”地训斥学生的问题,给学生以尊重与关怀,培养共情能力。
3.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
教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其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为中国的未来与繁荣做出贡献。
三、教师的能力1.教学诊断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需要能够诊断学生的思想情况、学科完成的情况、学习困难的情况等,深入学生内心,切中学生需求,促进问题的解决及成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的、个性化的教育。
2.自主学习和能力规划能力。
教师需要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学术资料、网络学习、工作经验等实现自我提升,以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论点、新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3.多样化评价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考核评价的多样性,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评价方法、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一)、学识上要有高度1. 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
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2. 是相关知识要广博。
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
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 是理论功底要扎实。
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巧。
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1. 是教学能力要实。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屮,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屮体现。
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侧重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2. 是表达能力要强。
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3. 是教育机制要活。
4. 是要把握教育分寸。
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合度又方式适宜,从而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1. 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
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Z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2023年,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也日益重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全面提升国家教育水平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自主和探究学习方式的机会。
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和支持的双重作用都非常明显。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1. 教师需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仅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更要积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需加强自身对于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拓展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式。
2. 教师需深度参与学科课程的改革和制定。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更加融合现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
因此,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倡导和参与课程制定工作,规范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3. 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学识和教育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概念和原理,还必须关注当下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并且,教师还需要适应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部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支持1. 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职业地位和待遇进行优化和提升。
这包括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增加教师的薪酬和奖励,完善教师评价和考核机制等。
2. 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这包括为教师提供实用性教育培训课程、培训机会和资源,建立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组织交流和合作取经的机会。
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合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之间要有更紧密的合作和互动,在课堂、网络和社区等各个领域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行为。
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启动几年, 现在正以良好的势头不断深入推进。
本次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着眼于人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 教师的水平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所以, 提高教师素质, 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应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教师,应如何做,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一、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人格方面深深影响学生。
我始终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的, 不是这位教师的学识有多高 (这绝对不是否认教师学识的重要性,而是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力量。
思想家卢梭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教师的身教比言传更重要,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不是显性的,也不是速效的,但却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甚至是终生的。
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明白:“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 (车尔尼雪夫斯基。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日三省其身”, 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完美。
所以,朱永新在近期发表的文章《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中说:“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
”二、教师应不断学习,善于反思,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并在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努力做学生的表率。
古代的教育,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甚至唯一来源。
现在的教育, 已经彻底改变了这种现象, 学生学习的渠道很多, 也很快捷, 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事实上, 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她应该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艺术。
教师如何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呢?我想, 教师应该首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直截了当地说,教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学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利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在新时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是育好人。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下一代身心健康的重任。
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更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品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矢志不渝,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奉献精神。
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胸怀一颗仁爱之心,本着“以人为本”的高尚思想品德去教书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爱心施教,它是一种始终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过程的教育。
爱心施教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只要求教师自觉的运用,以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在德育的一部分。
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德的核心,教师职业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和不重视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讽刺的言语来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体罚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帮助他们。
2.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即“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的集中表现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是追求自身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二: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知识”转向“教学生”,教学的目的也由知识的传递转向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教师的控制方式应该是非结构性的、开放的、民主的。
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一)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再是既定教学规则的执行者,而是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使自己既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
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投身教育科研也能给教师带来自我实现的快乐。
(二)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新课程强调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课程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的要求,强调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对教师之间的有机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合作的实现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特别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因此,具备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突出要求之一。
(三)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事实上,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新课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所谓的整合,就是指通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互相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生活。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可以说,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一、教师应具有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从过去整齐划一的强调技能目标,转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老师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得到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物质世界美的享受,激发起终身学习或探索的乐趣,建立自信心,从而促使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二、教师应具有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意识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所以,这就需要学生主动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生成学习,激发学生学会生成。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自主建构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
自主:这里特指学校条件下的学习自主,他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主要是由教师事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但学习的方法是由学生选择的,学习过程是调控的,学习的结果包括有学生自我评价,建构: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方式交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统一的信息储存过程,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间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知识,再同化,顺应融合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即建构的过程。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师生乃至生生之间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善于促进、启发、引导、组织和激励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积极协作、自主构建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就动机、竞争意识,为学生创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条件,让学生有活动时间和空间,是学生愿意思考,动口、动手,交流和表现,让学生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喜悦,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有所变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和能力来适应这些要求。
一、语言能力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教师自身应该成为学生的语言榜样。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以便能够传授给学生优秀的文学知识。
二、文化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文学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
三、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和解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践、观察、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中学习。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育敬业精神除了具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敬业精神。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投入到教学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内容概要]1、更新教育观念2、探索新的教育方式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颁发两年多了,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也开展得轰烈烈,教师们在实验中深深地感到要全面地推行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要有能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教师。
因此,在这一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头戏”——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与时俱进”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
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告诉我们,改革要构建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它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
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要更新观念,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场挑战。
一、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新课改实施两年来,从实验区的情况来看,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
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
1、现实反思。
教师未能具备民主、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基本没有民主、平等的因子遗传下来,而家长制、一言堂、对权力的崇拜、等级观念可以说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从而置身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今天我国包括课程教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今天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现有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必需的人的基本素养以及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以此作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教育影响的方式。
●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应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要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教师是社区的一员,是社区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共建者,教师应与家长、社区、同事合作,参与社区的共建。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利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在新时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是育好人。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下一代身心健康的重任。
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更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品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矢志不渝,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奉献精神。
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胸怀一颗仁爱之心,本着“以人为本”的高尚思想品德去教书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爱心施教,它是一种始终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过程的教育。
爱心施教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只要求教师自觉的运用,以爱心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在德育的一部分。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职业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和不重视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讽刺的言语来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体罚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帮助他们。
2.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即“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的集中表现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是追求自身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守法:教师应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
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爱岗敬业:教师应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应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
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应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
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这些要求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以这些要求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