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_自制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35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篇1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说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一)课标描述: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理解《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与讨论,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内容1. 导入(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设计一个导入活动。
例如,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视频,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在导入活动之后,对《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
可以通过课件、PPT等方式呈现,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解读。
重点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文本分析与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最后一课》并讨论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 主人公面对困境的时候,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 故事的结局给你的感触是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4. 情感教育(20分钟)通过对《最后一课》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祖国的态度和感情。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你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你会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 - 你认为爱国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互相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进一步加深对《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课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
2.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课》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依据高效课堂理念,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小说的主要情节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通过对小弗郎茨与哈默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教学设想:高效课堂倡导:“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感悟情感,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一组日本侵华暴行图片教师:画面中硝烟弥漫,中国人民流离失所,惨遭屠戮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师问:“小日本这样做,你们答不答应?”生答:“不答应!”“决不答应!”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设计意图】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教师慷慨激昂的导入语,师生之间的激情互动,营造了浓郁的爱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如果同学们认真完成了预习案,我想对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下面,让我们放出能量,探究下面的问题(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独立思考: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有哪些不同?明确: 学生,老师,气氛(二)跳读课文,合作探究从气氛、学生、老师三个方面分组探究在最后一课上的不同之处五分钟后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明确解决问题一:气氛不同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这节课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感受到什么?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哈默尔先生却要走了)作者在小说中创设了沉重悲伤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塑造了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两个小组的探究成果解决问题二:小弗朗茨的思想变化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弗朗茨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幼稚)────(成熟)2,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茨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明确: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哈默尔先生言行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品读一下哈默尔先生的言行看看哈默尔先生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能够影响小弗朗茨解决问题三:哈默尔先生的异常言行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哈默尔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哈默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哈默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哈默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茨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激动,愤慨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怎样理解哈默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6.哈默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三)请一位同学和教师共同演绎最后的场景,学生深情朗读,老师扮演哈墨儿先生,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动作、语言等描写的动情之处(四)总结主题:在这堂充满异样的课堂中,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同样崇高的爱国之情,上完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背景音乐:钢琴曲《思念》【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最后,教师的深情演绎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三、迁移提升,激情拓展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我们足可以为祖国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汉语而骄傲!足可以为能做一个中国人、懂得中文而自傲呵!同学们,学好母语,就是爱我中华;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进步,从学好语文开始,爱护母语,爱我中华吧最后让我们齐唱国歌,表达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播放国歌,与同学合唱【设计意图】教师深情有力的结束语,再次激发学生对汉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雄壮的国歌声,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板书设计:韩麦尔先生:有四十年的教学经验,是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作品由于其表现主题的深刻和艺术手法的简练、生动,被许多国家选入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也几乎是必选篇目。
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尝试站在“母语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这样一个高度上去把握。
小说选取了“最后一课”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将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法语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得这堂课的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细节都显示出庄严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两步走: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对一些精彩段落、语句做重点品读。
本课的“思考探究”部分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安排的。
前两题侧重情节的梳理,而且都采取了“比较”的方法,要求学生将“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相对比,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心情、态度相对比,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课”的意义。
后两题则侧重写法,一是对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一是对小说中一些意蕴深刻的语句的揣摩理解。
“梳理探究”部分设计了一道转换叙述视角的题目,转换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叙述视角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这篇小说叙述视角选择得十分巧妙: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感动———而这些,都应该让学生通过改写和比较自行体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最后一课》微课制作脚本《《最后一课》微课制作脚本》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微课名称:《最后一课》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适用教材:人教版前需知识:1.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体及其相关文学常识。
2.理顺情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微课类型:解决问题类,通过视频欣赏了解到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人物形象分析,从而升华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设计思路:1.用情景导入音乐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来解决微课里涉及到的知识点。
制作手段:以PPT为主,然后插入flash动态图对各个重点用词进行分解和情景再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聚焦解决的问题: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教学过程环节名称画面内容描述或解说词画面或镜头编号时间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屏幕显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PPT12分钟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PP2-PP65分钟三.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PP7-PP128分钟四.拓展迁移播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PP13-PP143分钟教学反思(自我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一课教案实用的最后一课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案篇1[整体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够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够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够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的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解读】《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则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
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
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
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势。
课文《最后一课》原文《最后一课》记录了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因为普法战争法国失败而被迫关闭的事情。
整篇文章中,都德并没有去广泛地谈自己的祖国如何之好,沦落敌国如何之痛。
他只是从细微处入手,借助了小弗朗士的视角,以一个孩子的口吻,以一个孩子的心去感受丧失祖国的哀伤。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最后一课》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一课》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
(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
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校临邑四中年级七学科语文授课人李友明班级四备课时间 2012-2-25课题《最后一课》授课时间 2012-2-27、28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难点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设计最后一课故事情节: 课前、上课、下课环境描写爱国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动作、心理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本文三要素并初步感知主题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字词积累1.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板书:《最后一课》)2.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
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