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72 KB
- 文档页数:6
把酒问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对月光的写法。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到的感悟。
3.背诵课文,学习并理解文中的佳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月亮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母题,对月亮的天体性质没有科学的认识时代,月亮和太阳一样很容易触发诗人的想象和意象。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今存990多首诗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文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是李白式的问,停杯,是把酒停下来,而不是把杯子放下来,如果说是把杯子放下来就和题目上的把酒问月矛盾了。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
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
李白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具有深厚的诗人才华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诗歌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
其中《把酒问月》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更是拥有独特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作为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诗歌,他的《把酒问月》以其优美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情感体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诗中的诗人把明月当作自己的朋友,将其与美酒搭配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问明月落花风景是何思,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感悟。
在这里,李白把自己陷入月亮的世界中,借着月亮的光芒和自身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情感。
从诗的结构来看,李白在《把酒问月》中采用了五绝的形式,并以押韵的方式为诗歌增添了艺术气息。
通过游离的组合着节奏鲜明的押韵方式和黄鹤之飞,天地之间等极具震撼性的描述,使得全文尽显诗的韵律美与气韵华丽,尤其是在无章无序的创作背景下异常的珍贵。
要探究李白的诗歌艺术,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李白的生平经历。
李白出生於唐贞观14年(公元701年),逝世於唐开元24年(公元762年)。
他是唐代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十分特立独行,不满唐朝的愚昧落后,甚至曾经被削去官职,流寓半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唐代文化的一大瑰宝。
而李白的诗歌艺术,则体现在了他的写作中。
他善于通过对自然、对人生和对历史的感悟,捕捉那些伟大事物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句中。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崇敬、对理想的执着,他的诗歌之美与他所刻画的人物之美、自然景象之美、历史景象之美等等紧紧相连,共同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气息。
李白的《把酒问月》以其自由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
其深入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感悟,是唐诗兼收并蓄文学风范的象征。
通过分析《把酒问月》这首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探究李白的诗歌艺术的内涵和价值,这既是一种对李白的致敬,也是一种对中国文学的尊重。
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把酒问月》教学目标:1. 理解《把酒问月》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学会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把酒问月》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学会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把酒问月》的作者李白及其生平事迹。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二、课文分析1. 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诗歌的意境:月亮、酒、酒杯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浪漫、飘逸的氛围。
3. 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4. 举例说明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把酒问月”中的“把酒”象征饮酒,而“问月”则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品评诗歌1.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品评诗歌,如意境、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等。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品评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把酒问月》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强调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
2. 按照本节课所学的方法,欣赏和品评一首古代诗歌,并撰写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把酒问月》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使学生了解了李白的诗歌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品评诗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品评古代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诗意与哲思的结合——解读《把酒问月》教案《把酒问月》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一首具有极高诗意和哲思韵味的诗歌。
而在现代教育中,也经常会将这首诗作为教材,以教授学生有关诗歌表达和思辨的能力。
本文针对《把酒问月》这首诗歌进行了一些分析,以探讨其中的诗意与哲思的结合。
我们需要对这首诗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介绍。
《把酒问月》共有二十九个字,整首诗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共四句。
其中,第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直接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境地,但他通过“邀请”月亮与影子,化解了孤寂的感觉,因而在孤独和友谊之间,建立了一个新的关系。
第二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则反映出诗人对于朋友和境遇的失落,他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回应的世界,没有责备和指责,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影子。
第三句“暂时把此意,推敲到底甚”则将诗人的思考深入到了一个更加理性和哲学的层面,他想要弄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境遇,从而认识到真相。
而最后一句“何必先生后生,得欢当作乐”则反映出诗人最后的决断和态度,他选择享受和快乐,放弃争执和苦闷。
在整个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将诗意和哲思深入结合起来,通过描绘孤独和友谊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真实处境和决断,衍生出了新的思考方式和哲学观点。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扩展对于文化、哲学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
具体来说,在《把酒问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试图直接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人们思考自身处境和求索宇宙真相的深层次需求,呈现了一种高度自我领悟的表达方式。
而他所呈现的这种思辨形态,则展现出了一种非常传统的中国思想方式,即将自然与人文的相互关系融合起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尝试着达到情理交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境界。
通过对《把酒问月》这首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其中所体现出的诗意和哲思的结合,是唐诗和中国传统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而这种诗意和哲思的结合,也成为了现代文学教育、文化和哲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探讨和应用的一个重要主题。
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把酒问月》2. 多媒体课件3. 课堂活动道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月亮有什么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把酒问月》。
二、初读诗歌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三、讲解诗歌内容1. 介绍诗人李白,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2. 解释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3.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四、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3. 分组朗读,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课堂活动1. 学生扮演诗歌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表演。
2. 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表现诗歌意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深入理解诗歌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把酒”、“问月”等。
2.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如孤独、思念等。
三、拓展延伸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
四、总结1. 总结诗歌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美。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内容、朗读指导、课堂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把”“酒”“月”等生字,会写“魄”“圆”“醉”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法,体会课文中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1. 识字写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把酒问月”的含义。
2. 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生字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月亮?月亮是什么样子的?3. 引出课题:《把酒问月》。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识字写字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把”“酒”“月”等生字。
2. 学生跟读生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品读课文1.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2.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中的意境。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本节课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学习了《把酒问月》。
3. 引出课题:《把酒问月》。
二、深入理解课文1.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诗中的“把酒问月”是什么意思?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把酒问月”的含义,理解诗中的意境。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体会作者情感1.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之情。
《把酒问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意清晰,语序合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月的意象内涵。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月的意象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课题导入,咏月二、课文内容分析1.《把酒问月》①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今安徽境内,享年61岁。
②字词积累:宵:夜。
宁知:怎知③诗中的“飞镜”、“绿烟”、“白兔”、“嫦娥”等意象,渲染出一种怎样的诗歌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把酒问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满腹思绪表现得非常形象动人。
2.《月下独酌》①字词积累:将:与交欢:交流、欢乐云汉:本指银河,这里指仙境。
②理解重点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③诗词赏析: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如何?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悲凉寂寞的感情的?参考答案:“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独酌”、“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年级:小学五年级教材:《小学生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文《把酒问月》的背景和作者。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感受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李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月亮有什么特点吗?月亮有什么象征意义?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如“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等。
3.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诗人为什么要把酒问月?他为什么举杯邀明月?三、讨论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课文中的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可以借鉴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意境。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把酒问月》,让学生了解了诗人李白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酒问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把酒问月”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古人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关于月亮和酒的照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2. 导入主题(10分钟)通过分析课文《将进酒》中的“把酒问月”的诗句,引导学生了解“把酒问月”的意境,并引导学生讨论古人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
3. 学习诗歌基本知识(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平仄、押韵等,让学生熟悉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
4. 诗歌创作实践(30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主题,使用“把酒问月”的形式进行诗歌创作。
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创作启发,如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回忆个人经历等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5. 诗歌分享与欣赏(20分钟)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进行互动交流,欣赏各自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动机和感受。
6. 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总结和归纳“把酒问月”这一主题在不同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创造力发挥和诗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课堂表现评价。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创作的主题准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修辞手法运用的恰当性等。
四、教学资源及准备1. 视频和图片资源:与月亮、酒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学生用品:课堂用纸、书写工具。
4. 教师准备:备课教案、学生作品展示板。
五、教学延伸1. 阅读经典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其他与“月”、“酒”相关的经典诗歌作品,如杜甫、李白等。
2. 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第一篇:李白《把酒问月》教案李白《把酒问月》教案一;导入新课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
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
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把酒问月》——唐代诗人李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 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把握。
2. 诗歌与作者背景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把酒问月》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了解?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 学生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如“明月”、“清风”、“孤影”等。
3.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拓展延伸1. 教师讲解李白的其他诗作,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李白的认识,以及从诗歌中得到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把酒问月》中的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入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学生讨论诗歌与作者背景的联系,如李白的豪放、洒脱等性格特点。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把酒问月》。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句,模仿李白的风格。
四、总结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由诗歌、李白、导入本节内容。
2、出示学习环节浅读——品读——深读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习(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点评。
3、齐读提示:读李白的诗,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放开胆来旁若无人,这样才能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多媒体听读(二)、品读——读出情感变化1、引入:一个人心情不同,场合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
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可谓“豪饮、狂饮”。
2、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如此劝酒呢?甚至要长醉不醒呢?再走进诗歌,感受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分组讨论、交流。
(读出相关的诗句)点拨:悲——“欢”——愤——狂小结: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悲也好,愤也罢,都磨钝不了李白内心澎湃的激情和经世济民的大志,他还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悲愁之中不失万丈豪情,3、指名朗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最能代表你们各自最高水平的选手朗诵《将进酒》,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李白丰富复杂的情感。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将进酒》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
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清句读。
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
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
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
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明确:悲、欢、愁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其中《把酒问月》这篇诗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凝聚了李白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分析这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李白的抒情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深入探讨文学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一、《把酒问月》的主题和抒情《把酒问月》这篇诗歌主题突出,是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理。
诗歌中,李白将酒作为自己的知己,询问月亮有何感想,从对酒和月的问答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忧愁,同时也显露出对生命的感悟。
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抒情语言,展现了自己深刻的感情。
在诗歌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只在网上坐”,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借酒来消解忧愁。
接着,“美人如花隔云端,从此君王不早朝”描绘出了爱人的离别,以及自己与君王之间的关系。
在结束的部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心灵相通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二、《把酒问月》的情感表达《把酒问月》这篇诗歌是李白情感表达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抒情技巧和表达方式。
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借助酒和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的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只在网上坐”,李白将酒作为自己的知己,将自己的忧愁倾诉给它。
这种借助酒来抒发情感的手法,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也常常出现。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美人如花隔云端,从此君王不早朝”,李白借美人和君王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与爱人和权力之间的矛盾和离别。
这些形象化的比喻,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诗意的美。
除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还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的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将愁绪消解的形象和更深的愁绪叠在了一起,强调了诗人的愁绪之深。
在诗歌结尾部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白用“身无”和“心有”来进行对比,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内心深处的寂寞感。
三、《把酒问月》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把酒问月》这篇诗歌通过对酒和月亮的吟唱,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理。
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优秀8篇)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幻灯显示)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品读诗歌,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二、教学重、难点: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三、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赏析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多少诗人因饮酒而忘却了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饮酒而在自由的`时空尽情地翱翔,也因饮酒而成就了太多的传世佳作。
在这其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也正因为如此,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也自诩为“酒仙”,今天,我们来共同品尝李白的一坛美酒—将进酒。
(二)解题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将—读qiang,有“请”的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
(三)朗读1、师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文中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字、词语或是句子,并且用笔划记出来。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其他同学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思考,指名回答)(四)品读,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介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出示幻灯)诵朗基本技巧一、确定情感基调二、确定语速三、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四、处理好停顿(五)诵读,落实朗诵技巧,检查朗诵水平(幻灯显示)《将进酒》诵读提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教案二:解密李白诗歌中的隐喻与象征。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歌的整体框架。
《将进酒》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李白的劝酒,第二部分是对酒客的启示,第三部分是对天下无聊人的嘲讽,第四部分是对自己的自我叙述。
在这个框架下,李白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让《将进酒》充满了诗意和思想性。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隐喻和象征。
隐喻一:把酒问月“把酒问月,杯中影,人在何处?”这是李白诗歌中最著名的一个句子,也是最经典的隐喻之一。
将一杯清冷的酒与空中的皓月相对,往往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深思索。
这个隐喻体现了李白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慨,酒是美好的,可杯中的影子却证明它是短暂的,人生犹如水中之月,纵使不加珍惜,最终也会消失不见。
隐喻二:深林人不知“黄河之子,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李白用“深林人不知”来形容自己,这是他的自我陶醉和自我解放。
他认为,只有将自己藏在深林之中,才能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这体现了李白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隐喻三:谁人不醉?“寻常百姓只能看酒,而不能饮之,而逍遥子可以放胆畅饮,是真正的享受。
李白在末段明确提出,他想醉,他要醉。
同时也突显了他的非凡尺度,说了无数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谁人不醉”。
以上三个隐喻,是《将进酒》中比较明显的隐喻,也是比较常见的诗歌隐喻。
这些隐喻,不仅体现了李白的思想,也对读者们提出了深刻的提问:人生追求什么?时间的意义何在?自我实现的途径是什么?除去这些明显的隐喻,李白在诗歌中还使用了一些象征手法。
象征一: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在诗歌中不仅使用了黄河作为自己的背景,同时也用黄河来象征着自己,黄河之水奔流不息,这象征着他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品质,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也没有松懈自己的奋斗。
象征二:饮酒作乐“侍女妆成娇丽端庄,赢得少年一笑奈何。
美人如花隔云端,去年花里逢君记。
”这些诗句中,李白无疑是在强调饮酒作乐的主题,这些人物是他生活中的真实闺中女子,也是他对于生活的审美主义追求的体现。
把酒问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将进酒》及其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口头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将进酒》诗歌赏析2. 诗歌创作活动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将进酒》的诗歌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想或推测出与酒相关的古代诗歌。
Step 2:诗歌朗读(10分钟)教师朗读《将进酒》,要求学生跟读。
Step 3:诗歌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进酒》的诗意、抒情意境和表达手法。
指导学生理解李白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态度。
Step 4:文化背景了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朝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饮酒文化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交场合的地位。
Step 5:创作活动(35分钟)a.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b. 创作任务:每个小组请根据自己对《将进酒》的理解,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要求表达对酒、对人生、对自由的独特见解。
c. 时间分配:10分钟思考构思,20分钟完成诗歌创作,5分钟进行小组间互评。
Step 6:展示和点评(2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并解析自己的诗歌创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给予评价和鼓励。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培养艺术鉴赏的兴趣和运用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朗读和分析环节中表现的投入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的表达能力,对酒、人生和自由等主题的把握。
3. 评价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表现、互评和点评的反馈意见。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其他古代诗歌,扩展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3. 组织诗歌朗读比赛或文学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理解力。
六、板书设计《将进酒》- 诗歌赏析- 文化背景了解- 创作活动七、教学资源1. 《将进酒》的诗歌文本2. 与《将进酒》相关的图片和文化资料3. 创作活动所需的纸张和笔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欣赏《将进酒》的同时,也能参与到创作活动中。
把酒问月教案把酒问月教案把酒问月教案1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四、教学内容: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
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
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比,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
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
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
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
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常.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
两这亘古如斯的明月,冥发问道:既有句以倒装句式
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以疑问句表达
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又有迷惑。
神往,
“停杯”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神往与
迷惑。
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停杯”的动
作见出。
“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
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
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
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运用拟人
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
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红色的宫殿楼阁,云雾(“绿烟”)
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
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
美。
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
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
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于是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
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
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
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
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
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
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
相比,生命实为短暂。
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来来去去,如同流水一样相次逝去,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
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
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
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
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
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
“对酒当歌”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抒发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而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
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
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
五:课堂小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
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
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