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童习作教学观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作文课评课在小学教育中,作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教材使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小学作文课进行评课。
一、教材使用在小学作文课上,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作为教学资源。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材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简单明了的题材和语言形式。
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欲望。
其次,教材要具备一定的分类和层次。
小学作文涉及到叙事、描写、议论等多种文体和写作技巧,教材可以根据这些要素进行分类编排,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最后,教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
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作文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因此,教材中可以穿插一些优秀作文的欣赏和学习,通过阅读、分析和模仿,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小学作文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展现自己思维和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作文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其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作文是一种思维的过程,要求学生有逻辑思维和想象力。
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提问、情境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作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识。
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文学欣赏、文化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小学作文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是学生掌握作文基本技能的前提,包括字词的认读、句法结构的掌握、段落的构建等。
《习作四》教学反思《习作四》教学反思1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巧妙导入,激发习作欲望。
导入这一阶段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提到与本次习作有关的词语或事物时,我引导他们把想象说具体,为学生下一步的习作作好铺垫。
2.放飞想象,拓展想象空间。
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想象会发生什么故事。
伴随着舒缓的轻音乐,学生完全沉浸在想象的世界当中。
每个学生均有了一次口述想象的机会,为下一步习作又搭了一个台阶。
3.张扬个性,自悟习作要求。
同桌互说后,学生迫切地想要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想象。
当学生和我分享他们的想象时,我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充分肯定他们个性化的语言或表达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引导他们尽可能说得具体些;随后请学生评价,说出最欣赏的地方,让生自悟习作要求。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多元参与,评价推动发展。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
在习作讲评时,我改变了“老师批,学生看;老师讲评,学生听”的传统形式,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热情。
我让学生先自评自赏习作,重新感受了一次写作的过程。
学生不但在自我欣赏好词好句中提升了写作的信心,同时,在查缺补漏中逐步健全了自己的作文。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互评互改环节中,学生年龄相仿,相互之间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同伴之间的赏识让学生加强了习作的信心,同时,同伴的建议可能会更中肯,更利于彼此接受。
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挑选结合学生自荐、小组推荐,选出了3篇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作文由师生共同讨论评改,让学生谈优点、找缺点、出主意、提建议,我适时地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你真会欣赏!”“你给他的建议实在太有价值了!”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的支撑点,从而激发了学生评价习作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心得体会(共5篇)第1篇:三级起步作文教学心得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心得在小学,三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
我们以作文教学为例,三年级既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开始,又是低年级看图说话的延续。
我们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唤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爱说想写的意识,就能为高段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我认为三年级学生的起步作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动力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物,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同样,兴趣是激发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
没有兴趣,正如“ 无水之源”,学生既不想写,更不能提高写作水平。
所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写作,让他们对写作充满渴望,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例如,我在教学作文《我的课余生活》时,先让孩子弄清“课余”指的是什么时间,再让孩子谈谈自己在课余都干些什么?孩子们会说:吹泡泡、打乒乓球、跳绳等。
其中有个孩子说自己喜欢钓鱼,但不知道钓鱼是不是课余生活。
我告诉孩子们这不但是课余生活,而且是有意义的课余生活。
孩子们的兴趣一下提起来了。
因为他们对钓鱼很熟悉,有的说怎么钓,有的说要做哪些准备?还有的还说爸爸钓了好多好大的鱼,可自己一条鱼也没钓到,最后无功而返。
说的这里,我问孩子们:“说起钓鱼大家滔滔不绝,那么你们说说当你第一次钓鱼时,是不是就会钓起大鱼?”孩子们齐声回答:“不是!” “既然不是,那么当你看见爸爸钓起一条条大鱼时,鱼儿就是不上你的钩,此时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我们可不可以把自己着急,生气的表情和怎么做的都写出来?”接着出示题目《第一次钓鱼》,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仅用了半个小时,就写出了三四百字的作文。
虽然语句有点罗嗦,但作为三年级的起步作文,能有如此效果就已经很不错了。
二、积累语言,让学生的写作有话可说三年级学生积累的语言素材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平时课堂中、课内外阅读中、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好词佳句, 优美段落,名人名言,古诗词等摘抄下来,并定期组织交流、展示。
项目化习作:指向儿童生命成长儿童的生命成长,在学校教育领域的表现,一是儿童学识素养的全面提升,二是儿童身体精神的蓬勃发展。
儿童学识素养提升,有赖于学科教学的科学实施;儿童身体精神发展,有赖于对儿童身体精神的情境孕育。
项目化习作教学,借鉴并发展了“基于项目学习”的模式与理念,以“项目”为阶段实施框架,一方面打造阅读与习作的完美闭环,紧扣言语表达习得规律,努力追寻儿童习作技艺的涵养之道,达成儿童习作素养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营造真实任务情境,努力促成习作内容与儿童精神的心灵共振,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
一、打造阅读与习作的完美闭环“语言生命观”认为:语言既是个体的精神与生命的表征,也是个体生命的精神寄托。
儿童语言的学习与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儿童生命生长的表征。
项目化习作致力于打造阅读与习作的完美闭环,通过“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与“指向阅读的习作教学”,有效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促成儿童生命的成长与蕴养。
(一)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更倾向于儿童语言表达力的有效建构。
这一说法,给儿童语言的习得与建构提供了更高效、更趋于科学的可供操作的办法,让儿童语言学习和言语生成有根可寻、有法可依。
1.指向习作,让言语生成有根可寻语法学本是为了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律而生,而其生成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的研究,指向更深层次的语言结构。
语言是有规律的,语言的表达与生成亦有规律:第一,它应当符合基本的普遍的语言规律;第二,它有属于表达者自己的语言生成的特点,即个性的内容,通常称为“言语二这两点,既揭示共性,又彰显个性。
如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的词串,既有语言本身的规律,又有其表达的个性,将相同结构不同季节的词有序排列,构成一幅美丽的四季图。
这样的言语生成,就是有根可寻的。
教学时举一反三,可以让学生模仿、生成自己的动态言语。
2.指向习作,让言语生成有法可依语言本身有规律可循,但以语言为本的言语现象却异彩纷呈。
浅谈我的作文教学观作文教学,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和获得学习经验的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小学生习作应更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
在保护其鲜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技能指导,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听话能力的培养听是说的基础,因此,在低年级教学时,我经常讲故事给学生们听,不仅让他们听精彩的故事情节,还让他们欣赏其中绝妙的语言。
课文教学时,让他们听录音,或者配乐范读,让他们从中听到流畅的语言,感受丰富的感情。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专心听,仔细想的好习惯。
有时我也会把语文课文内容当成故事讲,变换语气语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情感的波动。
比如,我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我就这样说:“同学们,盛老师今天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凶猛的老虎是这儿的森林之王,小动物们都怕他,他也以此为豪,可是,有一天傍晚,他出来寻找食物时,遇上了一只狡猾的狐狸……”讲着,讲着,学生的注意力就吸引过来了,说明我的故事刺激了学生的听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话能力。
二、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激情就是驱使孩子们进行写作的酵母。
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因为感情、热情、激情,都是激发写作欲望的基本心理因素。
在很多时候,感情的产生,都是由外界刺激的结果。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虽然是才高八斗,但没有酒的刺激,也是写不出诗歌来。
看来我们在教小学生作文的时候,可以搞点活动,做些游戏,在激发孩子们的感情上下点工夫,还是能做到的。
文章的生成过程常常先于文章的写作过程而发生。
文章生成前的情感的激发,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向。
语言文字是“硬件”,而情感激荡是“软件”。
所以,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推敲而放弃了情感激荡在写作教学中的诱导和训练,将是一种作文教学的短视行为。
习作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套话”2”(苏霍姆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
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
浅谈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浅谈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论文《九年制小学语文义务教育大纲》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
只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贯彻这种精神,我教育学生从现实取材,说真话,写实事,做一个诚实的人。
一、排难激趣大多数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
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
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肖像描写时,我首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30的个子,大约有40斤重。
瓜子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整天眯着小眼睛,贼头贼脑像老鼠,喜欢惹事生非。
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双小手。
二、做有心人,从现实中取材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
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
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
如指导《课余生活》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
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了好几节课与学生一起搞拔河、猜谜语、老鹰捉小鸡等活动。
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三、采用课堂动态教学在静态的课堂空间利用图象、音响、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舌舔、肤触,心应等六觉功能。
如教写一处景物,学生年纪小,没去过什么地方浏览,有些记忆也淡忘了。
浅谈小学生习作教学
作为小学教师,习作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进行有效的习作教学成为了每个小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注重写作基础知识的传授。
在进行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授学生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包括文字的排版、段落的组织、语言的表达等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够进行正确的写作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往往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
要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可以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要注重写作作业的指导与评价。
在习作教学中,作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还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地改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通过这种认识所产生的情感,然后向语言文字转化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这种转化的能力。
小学作文必须符合小学生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惟有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才有生命力和实效。
1.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急功近利的填鸭式教学占满了教师整个课堂,丝毫不考虑被“鸭”化了的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差异,一律进行刚性的“楔入”。
而今,这种教育观念已被如火如荼的新的教学理念所替代,教师一桶水,学生一杯水的日子以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是“自来水”是“挖泉人”。
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作文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作者、读者、评价者,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流露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真正下笔时却茫无头绪,不知所措。
其根本原因就是被作文的条条框框所限,有的甚至还顾虑重重,害怕这样的作文写出去会遭老师斥责。
其实,作文教学是育人的好机会,教师的引导不仅仅是指导他们完成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把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人格意志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其中。
我们固然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并把动人的事件和欢快的感情写进作文中,但也不要回避遇到的不良方面。
要教育学生敢于面对有违社会规范、道德的现象,要激起他们的愤慨,以主人翁的态度勇敢地开展批评,而作文正是表达自已感情和态度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果能这样培养学生的话,作文的天地也就更广阔了。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
叶老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
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吴勇童化作文【篇一:“童化作文”:指向儿童语言和精神成长的教学观】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吴勇“童化作文”将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文化,将儿童自身作为一份丰厚的写作资源,将儿童交往作为一种取之不竭的写作动力,将孕育文心作为习作教学的理想旨归。
十年来,“童化作文”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共同成长,努力探寻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教学通道,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主张和运行方式,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话语。
一、文化观:契合“儿童哲学”的意义前提童年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具有独特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
“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要走进儿童世界,就得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教学方式和生活。
一是童话生活。
童话是儿童世界的言语密码,童话是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路径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
?‘童化作文”将“童话”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使其内在品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生成润泽的习作场域。
自然生活的宽广与丰富、儿童世界的梦想与情趣、教学场域的规范与引领有机地融会在一起,改善了儿童步入习作教学姿态,激活了儿童潜在的灵性语言;另一方面生成鲜活的角色情境。
“童话生活”的构建总是基于一定的角色情境中。
写作就是儿童之间的角色体验,就是角色之间言语的交往。
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写作的生涩就会自然转化为交往的自如。
二是游戏生活。
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存在方式,也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
弗洛伊德说:“每一个儿童正在做游戏的行为,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你看,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由此可见,游戏是儿童创造、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的重要途径,更是儿童深入骨髓的一种精神。
其次,游戏是儿童当下“即时性”生活,游戏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它饱含儿童的快乐情感,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
我的儿童习作教学观作者:朱萍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02期写作就是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史铁生好的习作教学,一定着眼于一个个活泼的儿童,和着儿童情感的节拍,尊重儿童的天性与个性,并让习作成为儿童幸福童年的生活方式。
习作——儿童的自我追问儿童习作教学,应该让孩子在习作实践中找到“自我”,通过习作自我探求,具备自我意图的关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然而,不少时候,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却背道而驰,有的教师往往只盯住了一篇篇“文章”的产出,忽视了儿童的发展。
习作失去了表达的真诚,丧失了儿童的自我,成为了儿童完成教师作业指令的需要。
缺失了儿童自我追问的习作教学是我们急需要改变的!笔者曾经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新换了一个与先前反差较大的发型。
刚跨进教室,孩子们就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继而教室里乱成一团:内向的小姑娘捂着嘴偷笑;热情大方的孩子立刻聚在一起指指点点,眼睛透亮,迫不及待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甚至还有胆大的孩子抑制不住地说:“老师,你变了样子,我们都快不认识你啦!”“老师,你这样子,没有以前好看了,嘿嘿……”随后的春游活动中,孩子们对老师发型议论的热情并没有减少。
春游结束后,以“老师的新发型”为话题,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交流,写成文章,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像这样发自内心的想要发表意见,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作业交差,习作成了儿童快乐的事情。
这里并不是说春游的题材就比老师的新发型差,而是要看哪一个才是儿童感兴趣的题材,哪一个题材让儿童在其中找到了“自我”,身处其中会积极追问:我的观察是怎样的?我的发现是什么?我联想到了什么……那么,是不是只有类似“新发型”的班级偶发事件,才能引起儿童的自我追问,达到习作教学的理想境界呢?显然,这一定不是唯一。
教师除了有效捕捉儿童生活中的这些事件之外,还应积极创设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事件,创造丰富、快乐的童年活动,让儿童在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充分体验、观察、交流,引起他们在活动中的“自我探求”、“自我追问”,激发儿童的主动表达,启发儿童说真话、抒真情。
要指出的是,无论写什么,教师都应引导儿童真诚地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绝不仅仅是为了一篇篇文章的输出。
否则,习作教学又会陷入“逼迫”儿童“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尴尬境地。
有一个教学案例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写一位喜欢的老师,课堂上,教师有效地组织讨论与交流之后,孩子们先后动笔写作文了。
一个不起眼的男孩子始终没有写起来,细心的老师发现了,俯身询问:“你怎么还不写啊?”孩子半天不回答。
“难道你没有喜欢的老师吗?”涨红了脸的孩子终于小声说道:“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
”老师心头一颤,多么让人怜爱的孩子啊!内心充满爱的渴求!于是,老师果断地改变习作要求,让这个孩子以《我希望有这样一位老师》为题,尽情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感情。
这里,教师没有一味为了文章的具体,“诱导”孩子搜肠刮肚地“编写”,无病呻吟,而是转换视角,让一个特殊儿童感受到了习作就是表达“真发现”、“真感受”、“真联想”,在习作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儿童习作,教师要尊重儿童真实的习作内容,尊重儿童真实的精神世界,促成儿童在不断地“自我追问”中,写真实的自我。
习作——儿童的自我建构习作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应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
习作教学应该在儿童的自我建构中得以完成,童年也会因习作更加快乐、幸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需要教师关注儿童的真实生活,了解儿童每一次习作的“前理解”。
儿童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学科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是怎样的,教师应主动走进,深入了解,正确把握,自觉守护童年。
唯有这样,习作才可能成为童年生活。
仍以春游为例,怎么做才可以让儿童既喜欢活动本身,又乐于表达呢?教师对童年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无论什么活动,儿童一旦从“参与者”变为“开发者”,局面往往也就被打开了。
儿童不愿意写春游活动,常常是因为教师仅仅把儿童“拉”到活动中,活动后,简单布置一下作文题而已。
这样,活动是单向的,扁平的,活动与习作的关系被颠倒了。
变儿童成为春游活动的开发者,教师要从儿童主体出发,尊重儿童自由的选择,鼓励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从活动中多方得到发展。
譬如,春游前,教师是不是可以组织孩子们充分讨论:这次春游,我们去哪里?真诚发动每一个孩子发表意见,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内心。
春游时,教师是不是可以倡导并鼓励孩子们玩得更加有创意,玩得有个性?春游活动更加丰富了,儿童更加快乐了,活动中的种种体验、感受也就会产生交流的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习作就不是只为了完成作业,而是成了活动的延伸,是儿童交流、表达的一种需要和方式,成了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儿童的个性语言表达也将会在其中五彩斑斓起来。
再以《身边的小能人》为例,教师是不是一定要在习作之前有目的地营造相应的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孩子才能写出作文呢?能这样成功地组织、引导,让儿童喜欢这样的活动,乐于表达自己敬佩的小能人固然好。
不过,如何启迪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发现小能人,激起儿童自发地想要去了解小能人,用文字表达小能人、主动向他人推介,这更是教师应该研究与追求的方向。
因为习作本身就是一种童年生活,儿童自然呼吸,自我组织与建构,习作才会有持久的动力,才是儿童习作之道。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儿童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让儿童主动发现真、善、美,为之追求,积极抒写,同时因习作让童年更加难忘、永恒、幸福。
孩子身边的小能人,自然蕴藏在生活中。
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擦亮”自己的双眼,主动发现。
常态的学校生活中,各种类型的小能人并不缺乏:科技月中,谁的小发明最有创意?谁动手做得最灵巧?谁的科学小论文写得最有价值?艺术月里,谁的歌喉最动听,舞姿最优美?每周一次的班队会,谁的设计最有创意?美术课上,谁的作品最吸引你?班级板报设计,谁的点子最多……习作教学——以儿童发展为本儿童习作的最终目标是能够通过写作实现与他人交流、自我抒发感情、发表意见,通过写作参与社会,沟通他人,让习作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因此,儿童习作的目标、要求、方法等,都应该与儿童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一致。
唯有尊重儿童内在情感、思维发展规律的习作教学,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习作教学,才能让习作教学真正促进儿童习作能力和语言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杜威明确指出:“未成熟状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
”教师要特别警惕:习惯性地运用作文能力体系的尺度与标准要求并衡量儿童习作,或者是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所谓的学科知识系统要求对待儿童,以“优秀作文选”中的被成人拔高了的优秀作文为样本、为标杆,对照、评价儿童习作。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做法只会让儿童害怕习作、厌恶习作。
一日,笔者与一位编辑朋友在网上相遇——家长:女儿上了一年级之后,开始学习写话,我的痛苦也跟着开始了。
比如写春天,第一次写的时候,结尾没有点出“春天真美啊”,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女儿很沮丧。
修改时,结尾加上这句话,立刻就通过了。
女儿兴高采烈!老师:理解你的困惑!尤其是你这样一个做编辑工作的学生家长。
家长:是啊!后面的状态更加可怕!女儿近一年的写话练习下来之后,不管什么内容,结尾都要用上这样的感叹句,什么“今天真高兴啊”、“这件事真是让我难忘啊”……我又不好意思问女儿的语文老师,担心老师不高兴!只好问问你这个当老师的朋友了!是不是你们小学语文老师都这样教作文啊?老师:你说的这种情况的确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也是很需要改变的。
家长:我很担忧!女儿四岁时可不是这样的。
有一次,外婆给她扎了一个冲天辫!她开心地说:“我要下楼去了!别人看到我一定会很惊讶,他们肯定会想,咦,这朵黑色的小花怎么会自己走路啊?”怎么进了小学之后,就只会进入一个模式说着毫无新意、甚至是虚假的话呢?……编辑朋友的忧虑令人深思!他站在教师之外的立场,一语道破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且不容回避!语文老师眼里只有知识,没有儿童,必然导致习作教学模式化,一厢情愿地以为给孩子教授了习作方法,就会让孩子学会写作文。
殊不知,儿童在这样的习作课堂中会逐步丧失本该拥有的梦想和创造,甚至扭曲了心灵。
好的习作教学,不强迫儿童具备无法达到的写作能力。
它一定是让儿童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习作就是自己快乐生活的一种需求和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怀着对儿童天性的敬畏和尊重,深入孩子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从他们的生活中让他们发现一个个童趣盎然的作文话题,采取他们喜欢的多种手段和方法,让他们在一节节作文课上享受惊喜、跃跃欲试,让孩子们能够兴致勃勃地倾诉、交流、讨论、争辨。
语文教师还应不满足把改革的目光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出新和具体教学方法的变化上。
教师首先应以儿童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同时应具备儿童发展的系统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思维科学、脑科学等),在习作教学实践中,遵循儿童发展特点,尊重儿童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儿童确立他们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要求,着力呵护儿童爱游戏、爱幻想、爱美的天性,促进他们的习作能力,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为此,教师本人还应具备系统的语文知识(如词汇的、语法的、修辞的、写作的等等)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在指导儿童习作实践中,从儿童习作的具体情况出发,随时从自己的知识库房中提取相应的知识,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相机进行点拨和指导。
这才是科学、有效的。
儿童习作教学,教师的一切方法引导,都应该建立在儿童主体的写作之上,努力激发儿童内在情感,开拓儿童思维,引领儿童经历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对话,还儿童习作应该有的尊严感,实现儿童内心的丰富,语言文字的发展。
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发展为本,让儿童习作回归童年真实的生活,回归儿童真实的情感;让儿童写自己的日常生活,让儿童习作成为他们的自然生活状态与方式。
我,将一如既往,孜孜以求。
朱萍: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语文教师,南京市第四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第四届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工作十多年来一直志于作文教学研究,“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积极参加全国、省级重点课题研究,相继被评为玄武区和江苏省“九五教科研先进个人”、“全国小语会先进工作者”、曾四次为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作文研究课,多次为来自香港、广东、上海等地的赴苏培训班,考察团上作文公开课,应邀到全省各市上作文观摩课三十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