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如何成为粮食市场交易主体
- 格式:doc
- 大小:9.98 KB
- 文档页数:4
5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容提要:随着农业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某某区坚持以产业化和园区化模式,探索解决制约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取得了明显实效。
调研组通过对某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探析,力求为推进某某市区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参考。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深化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再次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一条重要内容写进了报告。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应对当前农业经营方式新问题、新挑战下的有效举措,对于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某某区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该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进行了探析,旨在为该区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参考。
一、某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近年来,某某市某某区坚持以产业化和园区化模式,探索解决制约该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经营由传统的单一家庭经营向多元主体经营转变,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企业为骨干,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
截止2022年底,某某区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314个、各类种养大户1231户、认定家庭农场310户、注册农业企业1523家、农业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组织22个、农资经营门市400多家,全区农业总产值52.5亿元,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10863元,增长11.7%。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1.农民合作社。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前款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第三条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
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当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
第四条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
国家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第五条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宏观调控和重要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以及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负责本地区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地方储备粮的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第二章粮食经营第七条粮食经营者,是指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第八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二)拥有或者通过租借具有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三)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
我国现阶段农产品流通模式与现状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6年第17期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形成了以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经销商为主要流通主体,以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载体的格局,这是经历多年的市场化变革由计划调节下的统购统销模式演进来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现阶段我国所共存的几种模式:模式一:农户+(收购小贩)+批发商+零售终端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存在小贩。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正常都是农民将农产品收割之后就直接卖给小贩,而这些小贩直接将收购的农产品再转卖给下一级批发商,批发商再转卖给零售商,结束农产品流通。
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由于渠道单一,容易造成农民对小贩的极其依赖。
不存在小贩。
这种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某种农产品大片集中种植在某个区域,由于这种规模种植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农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直接和批发商进行交易。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农户和批发商的交易是一次性的,双方只是寻求当次交易的利益最大化。
模式二:农户+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终端这种流通模式关键在于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双发签署的合同,农户按照合同中的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既定数量和种类的农产品,而龙头企业则兼收购、加工以及销售工作将收购来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然后转卖给下级的批发商和和零售商来完成流通,这种流通操作被称为“订单农业”。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通过合同将农户和龙头企业进行绑定,这样可以使农户和龙头企业共同承担市场压力,使农户利益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和第一种流通模式相比,该种模式更能优化农产品流通,既维持了农产品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又节省信息搜寻的成本。
同时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比较脆弱。
模式三:农户+ 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终端这种模式是在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加上了农民合作社,其实它是对模式二的完善与矫正。
这种模式与模式二进行比较,就是农户与龙头企业不再有直接关联,农民合作社成为了两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什么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
其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户经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是合作社、集体或企业经营。
2、与传统农业经营实体(经营几亩土地的小农)相比,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的经营规模更大,收入水平更高,规模、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更高。
3、专业大户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但尚未实现集约化经营。
虽然家庭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无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过渡形式。
4、家庭农场可以将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有机结合,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实体。
延伸阅读到一个农业银行存的定期款能否到另一个营业厅办理或取2.定期存款也叫“定期存单”。
银行和存款人在存款时约定期限和利率,到期后支取本息。
有的存单到期前需要资金在市场上卖出;有些存单不能转让。
如果储户选择在到期前从银行提取资金,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费用。
农业产业科技的特征农业产业科技的特点详述如下。
1.生产条件现代化。
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是指用现代材料技术装备农业,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农业中广泛使用机械和电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园艺化和水利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使用先进的设备代替体力劳动。
产前、产中、产后大面积使用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整个过程的机械化应该包括从种植到餐桌的所有机械操作,如选种、育苗、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贮藏、加工、包装、运输等。
机械化虽然不等于现代化,但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没有机械化的支持,就没有农业。
农业电气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电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本质上是以电为能源的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高级阶段。
要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没有电气化是不可能的。
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离不开农业电气化。
农业水利是指建设水利工程和设施,调控农业生产中的农业用水,以促进水利建设,消除水害,创造高产稳产农田,增强抗旱防洪能力。
粮食收购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粮食收购工作一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障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提高粮食收购效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粮食收购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二、总体目标。
本次粮食收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农民合理收益的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保障粮食收购价格合理,提高粮食收购效率,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三、工作内容。
1. 确定粮食收购价格。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成本情况,确定合理的粮食收购价格,确保农民合理收益的同时,保障粮食市场稳定。
2. 完善粮食收购政策。
制定并完善粮食收购政策,明确粮食收购的对象、范围、方式和标准,保障粮食收购的公平公正。
3. 提高粮食收购效率。
加强粮食收购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效率,确保粮食及时、安全地收购入库。
4. 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粮食收购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5.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粮食收购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粮食收购政策的了解和认同,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粮食收购价格。
根据市场情况和成本情况,确定合理的粮食收购价格,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2. 完善粮食收购政策。
制定并完善粮食收购政策,明确收购对象、范围、方式和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3. 提高粮食收购效率。
加强粮食收购设施建设,提高收购效率,确保粮食及时、安全地收购入库。
4. 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5.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粮食收购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政策的了解和认同。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 完善政策法规。
及时完善粮食收购政策法规,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 加强监督检查。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16修订)【法规类别】粮食管理农产品购销【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6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发布日期】2016.02.06【实施日期】2016.02.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行政法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04年5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7号公布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前款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第三条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
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当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
第四条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
国家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第五条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宏观调控和重要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以及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负责本地区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地方储备粮的管理。
国务院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正文:---------------------------------------------------------------------------------------------------------------------------------------------------- 国务院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已于一九五五年八月五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希认真贯彻执行,并须注意下列事项:一、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辖区内,可以分批施行也可以同时施行。
其具体施行日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根据工作条件,在一九五五年九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的期间内自行决定。
二、市镇居民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应持粮票购买的挂面、切面、米粉、年糕等粮食复制品,在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实施的同时即凭粮票购买;其他米饭、面食等熟食品何时实行凭粮票购买办法,另以命令发布。
三、农村居民来往于实行粮食定量供应的市镇购买熟食品时,可暂时不凭地方粮票或全国通用粮票,何时开始实行凭粮票购买办法,另以命令发布。
四、乘坐火车轮船的旅客,在车船中用餐,可不凭粮票购买。
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粮食计划供应政策,健全市镇粮食供应制度,提倡粮食节约,保证粮食的合理分配,以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进行,特制定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
第二条市镇(包括县城、工矿区),除未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地区外,均实行本办法。
不在市镇以内的机关、企业、学校、基本建设工地等,经省、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决定,亦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凡实行本办法的市镇,对非农业人口一律实施居民口粮分等定量、工商行业用粮按户定量、牲畜饲料用粮分类定量的供应制度。
第四条居民口粮、工商行业用粮和牲畜饲料用粮,均按核定的供应数量发给供应凭证。
粮食销售渠道
粮食销售渠道是指从农田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经销和销售过程。
在粮食销售渠道中,可以涉及多个环节和参与者,例如农民、种植者、农业合作社、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粮食销售渠道:
1. 农民直销: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销售方式可以避免中间环节带来的成本和利润损失。
2. 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是农民组织起来的集体经济组织,他们可以通过集体采购、加工和销售粮食,为成员农民提供销售渠道,并获得更好的市场定价。
3. 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是将大量粮食从生产地区集中到销售地区的中转站,批发商和收购商在这里进行采购和销售。
这种销售渠道可以实现规模采购和分销,以提高效益。
4. 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是零售粮食的地方,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购买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农产品市场通常由农产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他们在市场上销售粮食和农产品。
5. 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企业是主要的粮食销售渠道之一。
这些企业通常从批发商或直接与农户合作采购粮食,用于生产和销售食品和饮品。
除了上述渠道之外,还有国家粮食储备和国际贸易等重
要的粮食销售渠道。
总的来说,粮食销售渠道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其中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等各个环节和参与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53—1957年河南省建立国家粮食市场的历史考察作者:高旭旭张军党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4年第01期1953年,中共中央决策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全国各地就开始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市场。
通过国家粮食市场运营,国家能够有效掌控粮食流通,并有效、合理地满足城乡居民的粮食需求,避免粮食私商从事粮食市场投机活动。
一、占领粮食阵地:重点打击粮食私商投机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征购粮食期间就开始着力打击私营粮商运营,以保证国家顺利征购到足够的粮食。
当时,各地对粮食市场流通的管理主要是集中打击粮食私商运营。
1953年麦收后,河南省财政部门和粮食部门颁发《粮食市场暂行管理办法》和《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的办法和规定》。
全省各地依据省委指示,加强粮食市场管理,规定只准为国家代购,不准私人经营和代客买卖,广泛成立交易所、服务部等,取缔粮商不法行为,稳定粮食市场。
对私营粮商进行管理的重点主要是粮行,粮行是内外大粮商的桥梁,主要从事粮食投机套购。
从河南省管理粮食市场效果来看,政府集中打击粮食私商经营,是保证国家完成粮食征购计划的关键环节。
1953年6—7月,河南省共打击不法粮商102户。
据统计,全省在县城以下初级市场广泛设立交易所115个,服务部1992个,合作社收购点2801个。
对个体经营者缩小地区差,并且限制贩运,有意识地指导这些个体经营者转业,新专五县统计组织转业775人,占霜灾后个体经营者的91%。
国营及合作社掌握上市粮食的80%以上,占领了粮食市场和巩固粮食阵地。
河南省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步调不一致,配合不密切,界限不明,是非不清。
一部分地区粮食吞吐结合不够,重收购轻供应,不仅影响粮食上市,还造成不应有的混乱。
二是个别地区一度发生过度强调政治动员,过多干涉农民经营自由,忽视小农经济私有特点的情况,出现强制售粮的现象。
三是交易所服务部虽已广泛设置,但收法上不一致,力量小、工具缺、技术低、业务不熟、政治领导不强局面未完全解决。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21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2.15•【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0号•【施行日期】2021.04.15•【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0号《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已经2021年1月4日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公布,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21年2月15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04年5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7号公布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2021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0号第三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前款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第三条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
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
国有粮食企业应当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
第四条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
国家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第五条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宏观调控和重要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以及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
关于粮食收购市场主体的公告
《关于粮食收购市场主体的公告》
尊敬的各位农民朋友:
为了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主体的管理和监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我部决定对粮食收购市场主体进行登记备案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登记备案对象:拟从事粮食收购业务的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但不限于粮食收购企业、合作社、个体户等。
二、登记备案内容:市场主体需提供企业或个体户基本信息、经营资质证明、粮食收购协议书等相关材料。
三、登记备案时间: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一个月内,逾期未进行登记备案者将依法处理。
四、登记备案方式:请各市场主体携带相关材料,到当地农业部门或粮食局进行登记备案。
五、登记备案要求:须保证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六、登记备案效益:登记备案后,将享受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服务。
七、联系方式:如有疑问,请致电当地农业部门或粮食局咨询。
特此公告,希望各市场主体能够配合做好登记备案工作,确保粮食市场秩序稳定,促进农民的利益。
同时也提醒市场主体们务必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行为,保障农民权益和粮食安全。
感谢各位的理解与支持!
农业部、粮食局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粮食行业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粮食行业是指与粮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粮食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粮食行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计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粮食行业在农业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粮食安全的基础。
粮食行业的定义包括粮食种植、收获、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涉及到农田的耕种、农作物的种植、农机的使用、农产品的加工和市场的销售等多个方面。
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粮食行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农业经济的增长,还关乎着人民的生计和生活水平。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行业的供给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本篇文章将从粮食行业的定义、重要性和发展现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通过对粮食行业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粮食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探讨和阐述粮食行业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1.2.1 粮食行业的定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粮食行业进行准确定义,包括其涵盖的范围以及相关的关键特征。
我们将探讨粮食行业的主要参与者、生产流程和价值链,并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粮食行业的定义和分类方式。
1.2.2 粮食行业的重要性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粮食行业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究粮食作为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地位,以及粮食行业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贡献。
我们还将介绍粮食行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减贫方面的作用。
1.2.3 粮食行业的发展现状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粮食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我们将介绍全球粮食供应与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包括粮食生产、贸易、消费和储备情况。
我们还将探讨粮食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气候变化、土地资源限制、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等。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展示粮食行业的定义、重要性和发展现状,使读者对该行业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
2013粮食竞价销售交易规则文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粮食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为了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公平,以及促进农民的利益,2013年发布了《粮食竞价销售交易规则文件》。
本文将对该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一、文件的背景和目的《粮食竞价销售交易规则文件》是由国家粮食局制定的,旨在规范粮食竞价销售交易行为,促进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
该文件的发布是为了解决过去粮食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价格不透明、交易不规范等,进一步提高粮食交易的效率和公平性。
二、交易主体和资格要求根据该文件规定,粮食竞价销售交易的主体包括粮食生产企业、经营者、经纪人等。
这些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要求,如注册登记、经营许可等。
同时,还要求交易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信誉度,以确保交易的安全和稳定。
三、交易方式和流程根据文件规定,粮食竞价销售交易可以采用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
线上交易是指通过电子平台进行,而线下交易是指通过场地拍卖等方式进行。
交易的流程也相对简单,主要包括报价、竞价、成交和结算等环节。
交易双方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由选择交易方式和流程,以达到最佳的交易效果。
四、交易价格和支付方式文件明确规定,粮食竞价销售交易的价格应当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和竞争情况确定,不得存在垄断或操纵价格的行为。
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竞价的方式确定最终的交易价格,以保障交易的公平和合理。
支付方式也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取现金支付、银行转账等方式进行。
五、交易风险和监管措施文件对交易风险和监管措施也做了相应的规定。
交易双方需要充分了解交易的风险和可能面临的挑战,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同时,国家粮食局和相关部门也会加强对粮食竞价销售交易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确保交易的安全和稳定。
六、交易的影响和意义《粮食竞价销售交易规则文件》的发布对于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规范交易行为和提高交易效率,可以促进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繁荣,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粮食定向销售政策解读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生产和销售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我国的粮食定向销售政策逐渐推出,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粮食定向销售政策是指国家针对特定的粮食品种、特定的收购对象和特定的销售渠道,对粮食进行有针对性的收购和销售。
这种政策既可以满足国家的粮食储备需求,又可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也可以保证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安全。
在粮食定向销售政策中,涉及到的收购对象包括国家储备粮和农民自行收购的粮食。
国家储备粮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情况或粮食市场波动而储备的粮食,因此其收购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而农民自行收购的粮食则是指农民在自己耕种的土地上种植并收获
的粮食,其收购对象主要是农民合作社和粮食加工企业。
另外,粮食定向销售政策还涉及到销售渠道的限制。
根据政策规定,国家储备粮主要通过公开竞价和优先协商两种方式进行销售,而农民自行收购的粮食则主要通过政府收购和合法经营者收购两种方
式进行销售。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法商贩的垄断和欺诈行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总之,粮食定向销售政策是我国粮食管理的重要一环,其推出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实践中,如何做好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防止不法商贩和舞弊行为,是政策实施的关键。
商业部、公安部关于自理口粮户口人员“农转非”办理户粮关系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文:---------------------------------------------------------------------------------------------------------------------------------------------------- 商业部、公安部关于自理口粮户口人员“农转非”办理户粮关系有关问题的通知(1991年5月13日〔91〕商粮联字第137号)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国发〔1984〕141号文件)规定,有一部分农民及其家属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当时,只办理了户口迁移关系,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统计为非农业人口,没有办理粮食供应迁移关系。
现就这部分人中,符合国家“农转非”政策,并已被批准“农转非”,如何办理“农转非”手续(即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并由国家按照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供应口粮)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凡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进入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及其家属(不含其他自理口粮户口人员),符合国家“农转非”政策,已经有关部门批准“农转非”,需办理户、粮关系的,凭“农转非”批件,由进入集镇前户口迁出地的粮食部门按规定开具农村粮食供应转移证。
迁入地公安机关凭其自理口粮户口所在地开出的非农业户口迁移证和“农转非”批件登记市镇非农业户口;迁入地粮食部门凭公安部门的市镇非农业户口登记手续和农村粮食供应转移证,办理市镇粮食供应关系。
二、根据前款规定,在办理“农转非”手续时,出现户口迁出地与农村粮食供应关系迁出地不一致的问题,迁入地公安、粮食部门核准后,应予以承认。
c26836--001227xxj ——结束——。
粮食收购管理制度第一条为加强粮食收购管理,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保障粮食安全,根据____《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玉米和稻谷(含大米)。
本办法所称粮食收购,是指为了销售、加工或者作为饲料、工业原料等直接向农民或者其他粮食生产者批量购买粮食的活动。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粮食收购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粮食收购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计划)、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价格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与粮食收购有关的工作。
第六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粮食收购者),应当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第七条粮食收购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一般条件;(二)拥有或者通过租借具有____吨以上的粮食仓储设施;(三)具备一定的经营资金筹措能力,自有资金达到____万元以上;(四)具有水分测定仪、容重器、天平、磅秤等检验化验仪器和计量器具;(五)具有相应的粮食检验化验技术人员和保管人员;(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粮食收购者申请粮食收购资格,应当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一)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申请书;(二)开户银行出具的自有资金证明;(三)仓储设施的产权证明或者有效租赁合同;(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具的检验化验仪器和计量器具合格的证明材料;(五)检验化验技术人员和保管人员的基本情况。
粮食收购者属于新设立的企业的,除需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第九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粮食收购资格申请之日起____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粮食收购管理制度粮食是我国的重要物资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利益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粮食收购行为,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建立了粮食收购管理制度。
本文将介绍粮食收购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我国粮食行业的影响。
一、粮食收购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粮食收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政策与法规粮食收购管理制度的实施是基于相关政策与法规的支持和指导。
国家对粮食收购行为进行监管,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了粮食收购的条件、程序和标准,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和粮食市场的秩序。
2. 收购资格与准入条件粮食收购企业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标准才能具备收购资格。
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企业注册登记、经营资质、质量管理体系、设备设施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符合相关准入条件的企业才能参与粮食收购活动。
3. 收购程序与合同粮食收购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包括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检验粮食质量、确定收购价格等环节。
收购合同是双方共同遵守的法律文件,明确了粮食收购的条件、价格、质量等内容,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和粮食的质量。
4. 收购价格与补贴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稳定粮食市场,国家规定了最低收购价格和一定的收购补贴政策。
粮食收购企业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和补贴标准进行收购,并及时支付给农民相应的收购款项和补贴。
5. 质量监管与风险防范粮食质量安全是粮食收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对粮食收购企业的质量监管进行严格把关,对收购的粮食进行质量检验和抽查,确保所购粮食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
同时,还要加强对粮食储存、运输和防虫防霉等方面的监管,预防和控制各类风险。
二、粮食收购管理制度对粮食行业的影响粮食收购管理制度的实施对我国粮食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保障粮食市场稳定粮食收购管理制度规范了粮食收购行为,避免了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和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发生。
制度的实施使市场预期稳定,农民积极性得到激发,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市场的稳定。
人民银行农户认定标准
人民银行农户认定标准
一、经营范围
人民银行对农户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其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
一般情况下,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且其经营范围应当与农业生产相关。
同时,农户的经营规模应当达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以体现其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
二、土地规模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因此,人民银行对农户土地规模的考虑也是认定标准之一。
一般来说,农户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应当在一定规模以上,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类型和不同生产模式的土地规模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人民银行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认定。
三、收入来源
收入来源是反映农户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民银行对农户收入来源的考虑主要是为了确定其是否具备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还款能力。
一般情况下,农户的收入来源应当相对稳定,并且能够覆盖其生活支出和债务支出。
四、农产品种类
农产品种类是反映农户生产经营特点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民银行对农户农产品种类的考虑主要是为了确定其是否具备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势。
一般情况下,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应当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并且具备一定的产量和品质优势。
总之,人民银行对农户的认定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
在实践中,人民银行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认定。
粮食定向销售政策解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实行了粮食定向销售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目的、政策实施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政策背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波动较大,粮食进口成本不断上升,这也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实行了粮食定向销售政策。
二、政策目的粮食定向销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具体来说,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粮食的流通,保证粮食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同时,政策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实施粮食定向销售政策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粮食收购定价。
政府通过对粮食收购价格的定价,控制粮食的流通,保证粮食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2. 粮食储备。
政府通过建立粮食储备体系,保证粮食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储备粮食来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 粮食定向销售。
政府通过对粮食销售的定向,保证粮食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将一部分粮食定向销售给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保障这些地区的粮食供应。
4. 农业生产扶持。
政府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农业生产资金、技术支持等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总之,粮食定向销售政策是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粮食的流通,保证粮食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同时,政策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被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系的严重缺陷。
建立新型公共仓储体系,打造标准仓单交易平台,将使农民重新获得粮食市场参与权和定价权,提高自身的收入,并稳定粮食市场,保证粮食安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流通是农业实践及理论中一直探讨的核心问题。
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国务院17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两份重要文件,使粮改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在消除束缚新型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的形势下,经营主体开放、粮食价格市场化预计将形成新的粮食市场结构。
那么,未来形成的市场结构是否最优的结构(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粮食安全),粮食流通的改革能否使得我国粮食市场包括生产、流通等环节真正地良性运行起来呢?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包括现有改革后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关键症结是把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
在传统模式里,农民种植出来的粮食是由国有粮食部门进行统购统销,是计划经济性质的,在最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虽然粮食流通领域允许和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粮食流通,但由于粮食经营企业在与单个农民家庭进行粮食交易或博弈上,具有资金、仓储、信息、风险控制等各方面的优势,通常来说普通农户家庭在粮食定价权上缺乏和对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要不是国家施行在粮食价低时进行托市收购机制的话,那么农民处境就会更加被动。
长期以来农民丰产而不增收,传统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包括现有改革后模式将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这些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呢?我认为,症结在于农民仓储资产不足或仓储市场的缺失。
由于沿用传统落后的储粮方法以及设备简陋,粮食损失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据专家测算,我国农村储粮损耗每年都要在3.8%7.4%,若按5%计算,去年全国粮食总产4900亿公斤,农户自储60%,就要浪费150亿公斤,相当于2000万亩中等良田的总产量,可供8000多万人吃一年。
因此,虽然把粮食暂时储存起来等到淡季时出售将获得更大的收益,但农户家庭由于仓储资产不足及农村仓储市场的缺失,他们也只得放弃似乎有报酬的库存投资,将具有较高未来预期收益的粮食兑换成现金资产。
加上近年中央政府为了维护农民利益和稳定粮价,采取了对粮食实施托市的举措,因此农户必然将粮食快速抛售到市场,根本没有充当市场参与角色的动力,从而在交易策略上农民表现出非最优行为。
从总体上来看,这种次优行为导致了农户家庭的福利损失。
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代价也是较大的,因为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性政府每年都要进行强力托市操作(只要将实施托市政策列为手段的话)以维持粮价在收割时段的暂时稳定,势必将需要花费大量的财政收入来补贴这一过程。
这里还不必说此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失误、腐败等诸多问题。
另外,这也强烈表现出国家干预市场的痕迹,不利于粮食市场流通的真正成熟与发展。
农户这种次优交易策略或放弃粮食市场参与权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仅是某一家两户的个别行为,而且也是长期以来的现象。
我们认为,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应该注重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参与市场,提升农民在粮食价格上的话语权,而过去的粮食市场几乎忽略了这个问题。
我们建议建立具有高度信誉、管理水平高的新型粮食公共仓储企业或机构,然后通过它将粮食储存的传统形式转变为粮食储存的标准仓单化,以及同时创建一个相对应的仓单交易辅助平台;仓单对应于粮食,也即实物证券符号化。
另外,在标准仓单体制基础上辅助创建一个仓单交易平台,比如现场交易大厅或网上电子交易大厅,实现粮食交易集中进行,以利于形成粮食市场化价格。
我们的模式有别于已有的国内外仓储模式,主要在于:①仓单是标准化设计并且无记名性,包括标明质量等级、入库时间等,数量是百斤的倍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粮食的流动性;②同时建立一个仓单交易平台、设计一套仓单交易机制;③在未来条件时机成熟时考虑与粮食期货对接,形成粮食的现货与期货两市场之间协调互动发展,更加有利于粮食当前价格与远期价格密切关联,实现稳定粮食价格功能。
对于整个仓单体系,通过标准仓单形式涉及诸多方面的参与者,这些参与主体包括仓储企业、农户、粮食加工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
系统里各参与主体间关系如图所示:(1)仓储机构或企业仓储企业主要提供仓储、交易平台、质押物(动产)托管等相关的物流服务。
仓储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客户(农户、粮食加工商)所需仓储以及相关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同时仓储企业在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中,向银行提供质押仓单的信息。
仓储企业的优势和价值表现在成本价值、服务价值、风险规避价值、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农户家庭在新型框架下,农户可将剩余根据仓储规章或标准的要求存入仓库,获取仓储企业的无记名标准化仓单作为存人粮食的凭证。
从广义上来讲,这一操作已经提高农户收入或财富价值。
最明显的好处是,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和产品升级上急需资金支持的时候,农户在以往可用来贷款的质押品较少甚至是缺乏,现在具有很强流动性的标准化仓单对于银行来说是质量良好的贷款质押品,从而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金融问题;另一方面,在传统粮食交易方式中农户处于价格被动地位,仓单系统建立后,农户可以在价格不满意时期将粮食托管存放于仓储机构,在任意时点上进行买卖仓单,以获取时间价值和价差收益,摆脱以往受无法跨季节销售的制约。
其实,最重要的,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包括现有改革后模式)里,把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的状况,现在使得农民能够有渠道和更大的空间来参与市场,从而分享市场交易里带来的好处。
(3)粮食加工商粮食加工企业以往做法是在粮食收割季节里,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储存在自建的仓库里,可即便如此,也因库存有限而仅能供短期加工之用,过后则只能从粮食中间商那里购买所需加工原料。
这里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二是粮食供给方(农户)相对分散,以往传统采购主要通过粮食中间商,有时供给严重缺乏甚至需要进口,自己很难控制这里的价格和供应风险标准仓单系统建立后,粮食加工商一是可以利用暂时未用的原材料存人公共仓储系统中的仓储企业,得到仓单后向银行质押贷款,从而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二是在标准仓单系统中,粮食加工企业可以直接从农户手中购入仓单,然后从仓储机构统一运输,不仅免去粮食中间商的中间费,而且也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原材料得到仓储机构的保证避免了各种风险。
(4)银行机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农户或粮食加工企业的仓单实行质押或抵押对他们进行放贷。
标准化后的仓单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存货的可获得性与质量由仓储机构市场信誉,以及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来保证,同时在得到贷款前,存货还必须由仓储机构申请保险。
在价格方面,现阶段还有政府托市收购的手段,存货价值不会有大幅度降低。
因此,使用标准仓单质押贷款对于银行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风险。
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引入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是正在积极推行的做法。
(5)政府或中央粮食储备部门目前,我国主要依靠中央粮食储备公司(简称中储粮)进行粮食购销库存来保证实现“三个维护”的目标。
中储粮一家每年在粮食市场上交易量已经高达40%,对粮食市场产生主导性作用,比较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已经产生较为积极的意义,但从经济角度来讲,成本是巨大的。
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量的存粮仓库、设备、生产和管理人员,这里就发生巨大的必要成本,此后还要定期维护更新以及行政管理等成本;其次,它占有绝对的交易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可避免产生垄断行为,对市场机制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虽然当前实施的托市目的是给出一个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在涨价时实行顺价销售,暂且不说这些做法多少有统购统销的意味。
从政府高层对市场的认识、分析、决策、以及到中储粮执行要经历一系列过程,必然产生时滞效应,更不用说对市场运行认识不足产生决策有偏。
新型仓单系统可为减少政府部门在农业市场化中的干预,降低政府调控市场的成本而开辟一条道路。
引入仓单系统后,除了中储粮等粮食流通企业外,大量的农户和粮食加工商将参与市场交易。
我们根据经济学理论知道,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数量无限扩大化将会使市场竞争趋向完全,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在形成良性市场机制后,粮食的市场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就会根据供求关系市场法则自动调节,并不需要政府如以前一样进行经常性干预,只是在市场里出现失灵状况时进场适度干预。
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可以将从农民那里收购的粮食存入公共仓储企业里,以标准仓单形式持有国家储备粮,或者直接从市场上或农民手中购买仓单;即等同于将国家储备粮库存于自建专门粮库的传统形式,转存于公共仓储企业里。
政府通过持有仓单就可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在必要时(如出现异常波动等)可以进场交易仓单而实现宏观调控操作。
由于仓储机构负责现货存货的储存和处理,利用这些仓储的仓储能力,还可以大大地降低国家储粮的成本。
总之,除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外,至少还有几个好处:①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和储存成本;②增加了储备粮的流动属性,必要时可以用来抵押融资;③减少在平抑价格操作时二次出入库手续,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因此,可以说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6)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与仓储企业合作,每一张保单的生成,都默示强制性参加存货财产保险。
由于仓单在客户手中的风险测量困难,排除道德风险的成本很高,保险公司出于效益的考虑,在仓单系统建立初期,很可能只对存货在仓储机构发成的火灾、盗窃、以及由仓储机构的过失引发的风险进行承保。
保险公司为降低赔付率,可以联合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定期对仓储机构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
同时,保险公司也将为仓储机构承保其仓储设施等其他资产,为其提供财产保险。
(7)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建立。
该机构对申请从事标准仓单系统的仓储机构的信用,仓储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作一完整评估。
评估之后,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做出是否给予加工商资格认证的决定,如果给予特许权,向该仓储机构颁发特许经营权证书,准许这些证书持有者对第三方开展标准化仓单业务。
在日常监管过程中,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主要是确保仓储机构合规作业,确保仓单与实物对应,确定和监控仓储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指标,还包括对仓储管理水平、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
最终目的是降低仓储服务需求方监督成本,提高他们的信心。
(8)试点运行该公共仓储业模式至少可以先在粮食主产区(东北、河南、湖南、江西等)进行试点运行,比如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每户农民家庭耕种几十至上百亩作物。
我们在七星农场里看到农户的良田一望无际,地里长着绿油油的水稻和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