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十一章 无穷级数 大纲要求
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p 级数的收敛性
3.会用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和根值审敛法,掌握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 4.会用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定理
5.了解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α)1(),1ln(,cos ,sin ,x x x x e x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的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了解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上的简单应用
12.了解傅立叶级数的概念和函数展开成傅立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会将定义在],[l l -上的函数展开为傅立叶级数,会写出傅立叶级数的和的表达式 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㈠本课的基本要求
掌握数项级数以及收敛、发散的定义,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和收敛的必要条件 ㈡本课的重点、难点
数项级数收敛、发散的定义为重点,收敛的必要条件为难点 ㈢教学内容
无穷级数是表示函数、研究函数性质以及进行数值计算的重要工具,本章包括常数项级数与函数项级数两部分。
介绍无穷级数的一些基本内容,并着重讨论如何将函数展开成幂级数及傅里叶级数的问题。
一.数项级数的概念
无穷级数概念的起源是很早的。
在我国,魏晋时代的刘徽就曾经用无穷级数的概念来近似计算圆的面积,略。
另外,无穷级数的思想也早已蕴含在无限循环小数的概念之中。
例如
++++=n 10
3103103312 这就将3
1
表示成了无穷多个分式之和。
由上可以总结出如下两条重要结论:
⑴无穷多个数相加后可能得到一个有限的确定的常数,从而无穷多个数相加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意义的;
⑵一个有限的量有可能用无限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初等数学中我们接触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是在有限多个数(或有限多个函数)之间进行的,而从对上述例子进行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可以在无穷多个数之间进行加法运算。
这就大大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这是人类在理性思维上的重要飞跃,它体现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了极限思想,这个思想就是无穷级数的思想。
定义1:设给定数列 ,,,,21n u u u ,则式子
n u u u +++21
称为常数项无穷级数,简称数项级数或级数。
记作
∑∞
=1
n n
u
,即
∑∞
=1
n n
u
= n u u u +++21 ⑴
其中第n 项n u 称为级数的一般项或通项。
上述级数的定义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定义,因为我们如果一项接一项地加下去,是永远也加不完的,这样的式子是否有和?如果有和,其和是什么?下面我们从有限项的和出发,用极限来研究这个问题。
作级数的前n 项的和 n n u u u S +++= 21 称n S 为级数⑴的n 项部分和,当n 依次取1,2,3,…时,则得到一个新的数列{}n S 。
,,,,2121211n n u u u S u u S u S +++=+==
数列{}n S 称为级数的部分和数列。
定义2:如果级数的部分和数列{}n S 有极限,即S S
n
n =∞
→lim ,则称级数⑴收敛,S 称为级
数⑴的和,记作
S= n u u u +++21=
∑∞
=1
n n
u
如果部分和数列{}n S 没有极限,则称级数⑴发散,发散的级数没有和。
当级数收敛时,其部分和n S 是级数的和S 的近似值,它们之间的差n S S -,称为级数的余项,记为n r ,即
++=-=++21n n n n u u S S r
用级数的部分和n S 作为和S 的近似值,其绝对误差就是n r ,这就是能借助级数作近似计算的基本依据。
按定义,级数
∑∞
=1
n n
u
与数列{}n S 同时收敛或发散,且在收敛时,有
n n n n
s u
lim 1
∞
→∞
==∑,即∑∞
=1
n n u ∑=∞
→=n
i i
n u
1lim
例1.讨论等级数(又称几何级数)
+++++=-∞
=∑120
n n n
aq aq aq a aq
的敛散性,其中
q a ,0≠是级数的公比。
结论:总之,当级数发散。
;当其和为时,等比级数收敛,且,111≥-<q q
a
q
例2.证明
∑
∞
=1
1n n
是发散级数。
)112
11(n n
n
n
=>+
++
例3.判别级数
∑∞
=-+1
)1(
n n n 的敛散性
解:11)1()23)12(-+=-+++-+-=n n n S n
,级数发散。
故得
∞=∞
→n
n S
lim 例4.证明级数
∑∞
=+-1
)12)(12/(1n n n 是收敛的,并求其和
解:∑
∑
∞
=∞
=+--=
+-1
1
)121
121(21)12)(12(1
n n n n n n 21
)1211(21)
1
21
1(21)]121121()5131()311[(21lim
lim =
+-==∴+-=+--++-+-=∞
→∞→n S S n n n S n n n n
2/1该级数收敛,其和为
二.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
由数项级数收敛性的概念,可得出下面由条性质 性质1 设k 为不等于0且与n 无关的常数,则级数
∑∑∞
=∞=1
1
n n
n n ku
u 与级数有相同的敛散性。
性质2 两个收敛级数的对应项相加,所得级数收敛且其和等于两个级数和相加,即设有两个收敛级数:
++++=++++=n n v v v u u u s 2121,σ
则级数σ±+±++±+±s v u v u v u n n 收敛于和 )()()(2211
性质3 在级数的前面部分去掉或加上有限项,不会影响级数的敛散性,不过在收敛时,一般来说级数的和是要改变的。
性质4 收敛级数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仍收敛。
注意:收敛级数去括号后所成的级数不一定收敛,例如 +-+-)11()11(收敛于零,但级数∑∞
=--=
-+-+-1
1
)
1(11111n n 却是发散的。
推论: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发散,则原来的级数也发散。
书上例3运用了这种思想。
三.数项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定理:若级数
∑∞
=1
n n
u
= n u u u +++21收敛,则
0lim =∞
→n
n u
注:此定理仅仅是必要定理,其逆否命题即若0lim ≠∞
→n
n u
,则级数
∑∞
=1
n n
u
发散是判定级数
发散的一种常用方法。
例5.讨论级数
∑∞
=+1110n n n
的敛散性
例6.讨论级数
∑
∞
=-+-11
1
)1(n n n n
的敛散性 例7.讨论级数
∑∞
=+1
)/11ln(n n n 的敛散性
解:01)1
1ln()1
1ln(lim
lim
lim
≠=+=
+=
∞
→∞
→∞
→n n n n n n
n
n u
故该级数发散。
例8.讨论级数
∑∞
=1
)/cos(n n π的敛散性.
例9.利用等比级数、调和级数的敛散性以及无穷级数的性质判定已给级数的敛散性
⑴ +-+-33
229
89898 ⑵ ++++!4!3!2!1
⑶
++++8
1
614121 ⑷ ++++7453321
例10.判定调和级数
∑
∞
=1
1
n n 为发散级数 解:如图的所示,考察区间x
y n 1
]1,1[=+上曲线所围成的曲边梯形面积与阴影部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各矩形面积为
n
A A A A n 1
,,31,21,1321====
所以阴影部分的总面积即为n S ,显然它大于曲边梯形的面积,即
1
111
1
ln 1
1
31211++==>
=
++++=⎰
∑
n n n
i i n x dx x
A n
S
∞=+≥∞
→∞
→)1ln(lim lim n S n n
n 所以调和级数发散。
小结
作业:P.192.3(3),4(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