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28.04 KB
- 文档页数:2
152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简盼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摘 要:悲剧美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一直被人们所提及,是一种感性冲动,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的更迭。
在戏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是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表现出一种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它是艺术中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体裁形式,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经历。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指的是其中的审美意味。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悲剧美学中都谈到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学习前人有关悲剧的讨论下,也给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的理解,他的悲剧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经典的,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到了德国古典时期,黑格尔又做出了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悲剧;冲突;审美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往往是诱发了人们的一种怜悯与恐惧心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等,加深了这一完整事情的戏剧性,逐渐成为一种行动模仿。
只是在这个行动模仿中,整个基调氛围不是那么的轻松,而是处在比较严格、肃穆的一种环境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连串行动的模仿。
悲剧就两个方面来说是严肃的:一方面,它的人物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另一方面,它的动作是可怕和可怜的。
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件事情可怕或可怜并不能构成悲剧,构成悲剧这种超乎人想象的效果是因为在可怜的基础上发生了更为可怕的事情,而且他还说到亲属之间的凶杀是最可怕、最可怜、最泯灭人心的。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知道这种亲属间凶杀的事件有很多,有儿子弑母、夫妻情侣之间残害、大人的痛苦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这些屡被曝出,这些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多年的人,往往也是矛盾最深,最不可调和的,这种恩怨一旦用行动暴力解决就是致命的。
当然人们对这些事件也是极其关注和反思总结的,引起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关心、怜悯、恐惧。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被公认为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唯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
1、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
黑格尔第一个将辩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
黑格尔认为理想的悲剧只能建立在特定的矛盾冲突之上,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
重视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矛盾冲突是由具有实体性的伦理力量构成的。
2、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
一种是由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产生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冲突。
2、悲剧的结局是双方同遭悲剧命运,同归于尽。
冲突中对立的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3、悲剧的效果是看到伦理力量的破坏的恐惧,对于灾祸者伦理力量的怜悯,和看到永恒正义(绝对精神的统一) 的胜利而产生的“和解的感觉.
4、评价
(1)合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悲剧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去解释悲剧,是他运用辨证法则去解释悲剧的内容和本质所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开创了把辩证法应用于悲剧理论的时代,对后世悲剧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把悲剧的本质看做是不同伦理力量之间的冲突,而不是个人之间的矛盾和悲惨遭遇,也是合理的,这种矛盾是种社会性的冲突,比起命运悲剧论和性格悲剧论,无疑是对悲剧理论的重大发展。
(2)局限:黑格尔的理论因来自逻辑的推演,因此极为理性化,特别是对于悲剧人物受难这一点,缺乏深入地分析,而急于实现永恒正义的胜利,所以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观赏时的情感经验。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地位和影响。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悲剧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悲剧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为当代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首先对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以揭示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传统中的位置。
接着,本文将详细介绍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悲剧冲突、悲剧人物、悲剧精神等方面,以展现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探讨其对后世戏剧理论研究和戏剧创作的影响。
本文还将对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在当代戏剧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黑格尔悲剧理论的理解,推动西方悲剧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当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站在哲学的高度,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对悲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悲剧观。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的实质是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和调和。
这两种力量各自坚持自己的正义性,但又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要求,最终必然导致冲突和毁灭。
这种冲突和毁灭并不是悲剧的终点,而是悲剧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
通过这种冲突和毁灭,两种伦理力量都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悲剧人物在悲剧冲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冲突的制造者,更是冲突的解决者。
悲剧人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性格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行动和命运中。
正是这种内在矛盾的存在,使得悲剧人物在冲突中表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成为了悲剧冲突的核心。
在悲剧冲突的解决方式上,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永恒正义”原则。
黑格尔美学思想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
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
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
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
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
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
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
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
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
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
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历史意义黑格尔关于悲剧理论的论述虽然不多,但是悲剧理论在他的的美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对于悲剧的解释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马克思恩格斯,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理论进行了研究。
在《诗学》第六章中,他第一次对悲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1]这个定义涉及到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悲剧的一些特征,但他并没有真正涉及到悲剧的内在机制,这样便不能具体地解释悲剧效果产生的原因,于是遭到了黑格尔的严厉斥责。
黑格尔指出,“亚里士多德曾认为悲剧的真正作用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
他所指的并不是对自我主体性格协调或不协调的那种单纯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即好感和反感。
”[2](P287-288)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最肤浅的看法,“艺术作品的任务只是把精神的理性和真理表现出来。
”[3]黑格尔要求“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我们必不能死守着恐惧和哀怜这两种单纯的情感,而是要站在内容原则的立场上,要注意内容的艺术表现才能净化这些情感。
”[4]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两种情感,黑格尔作了不同的解释。
他说: “人感到恐惧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碰到外界有限事物的威力,一是认识到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的威力。
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他自己。
像恐惧一样,哀怜也有两种对象。
一种就是对于旁人的灾祸和苦痛的同情,这是一种有限的消极的平凡感情。
这种怜悯是小乡镇妇女们特别容易感觉到的。
高尚伟大的人的同情和怜悯却不应采取这种方式。
因为就只突出灾祸的空虚的消极方式,其中就含有贬低受灾祸者的意味。
粗辨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内容摘要: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位巨人,梳理他们理论上的异同自然意义重大。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的悲剧理论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可比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过失说、冲突论正文:要对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进行比较,首先就要比较二者对于悲剧形成的原因的理论。
他们都认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冲突的出现。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形成的原因持“过失说”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悲剧是由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
另一方面又认为悲剧人物遭受厄运是由自己的某种过失或人性弱点造成的,悲剧人物并非完美无缺,而是与我们相似。
因此,遭殃是必不可免的。
亚里士多德这种祸不完全自取,又有几分自取的所谓“过失说”。
“过失说”道出了悲剧的本质就是好人犯了错误,亚里士多德理想的悲剧人物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而黑格尔则将悲剧的发生归结于伦理冲突,提出了“悲剧冲突论”。
伦理实体通过情致作用于悲剧人物.于是人物之间,不同的人物性格之间,不同人物所代表的伦理力量之间发生冲突。
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有三种最常见的类型,第一种是由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导致的冲突。
但他认为这种悲剧冲突还只是外在的自然力量,是一些偶然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悲剧意义,还构不成真正有价值的悲剧冲突。
第二种是有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
但这种冲突又只是天生情欲,仍属外在的自然力量,在心灵的旨趣和矛盾中仍不是本质的东西,故而只能构成悲剧冲突的基础和背景,不能构成本质性的悲剧冲突。
第三种是由心灵性的差异产生的分裂。
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这才是最理想的悲剧冲突。
黑格尔认为,“在这些事例的冲突中,要点在于当事人所征求的对象本身是道德的,真实的,神圣的”。
也就是说,就人物各自的立场来看,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其行动都有正确的理由,但在现实生活中,某一理想的实现,又必然会破坏或损害其对立面,因而它们又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符合理性的,因此这样的冲突也就最能表现悲剧。
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作者:王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黑格尔所谓的悲剧冲突,它不是以“善恶”为基础的,而是在伦理意义上两种完全处于同等的而又是对立的善与善之间的冲突。
这种善与善之间的冲突的起因是它们各自的片面性。
正是这种冲突的双方“是同样正义的,然而在行动所造成的它们的对立中都同样是不正义的”情形,才构成了这种悲剧的“善与善”的冲突及其代表人物的毁灭,从而达到“和解”,获得永恒正义的胜利。
这就是黑格尔悲剧学说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悲剧冲突;悲剧冲突的“和解”;悲剧效果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63-01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悲剧理论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的悲剧论自然成为其美学体系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对悲剧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理论家不乏其人,但是,真正能与亚里士多德项背的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黑格尔。
黑格尔以其哲学巨人的恢宏气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个以独创的精神对悲剧作了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
他对悲剧理论的杰出贡献就在于:他首先认为悲剧是最适合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他第一个把矛盾冲突的学说真正运用于悲剧学说。
一、悲剧冲突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就是表现两种对立的普通伦理力量的冲突及其和解.黑格尔将悲剧冲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单纯的物理的或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情形就其性质来说是消极的和邪恶的。
第二种是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心灵冲突。
这种冲突就其范围而言是颇为广大的,其中包括那些由自然形成的家庭出身、血缘关系、阶级地位、王位继承和其他权力世袭等。
此外,还有人的自然秉性和脾性等,如有人生性好斗,有人生性软弱,有人生性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等。
总之,这种冲突不是以自然的家庭出身为基础,就是以天生的性情所造成的主观情欲为前提。
第三种冲突,就是“由心灵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本质性的冲突,也是最理想的冲突。
论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悲剧理论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的发展,出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伏尔泰、莱辛、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
这些悲剧理论家的理论经过后人的肯定与批判、继承与发展,成为悲剧理论的宝贵财富。
悲剧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著名悲剧诗人,他们的传世悲剧作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作为光彩照人的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倍受后人的推崇。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悲剧诗人往往给神话以新的解释,借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自己对于各种事物的看法。
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命运是生前注定的,无法加以改变;但是他们也尊重人类的自由意志,并在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中建立悲剧主题,教导人们怎样积极的从事生活和斗争。
在繁荣的悲剧创作上,柏拉图对悲剧的本质、审美感受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悲剧的本质是悲剧性,取决于悲剧主人公的悲剧性。
悲剧主人公是“一个宣扬自己美德而又表演出极端痛苦的人”,“美德”和命运及外界环境的冲突造成了悲剧性的产生。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和悲剧效果进行了详细地探讨,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悲剧概念,还总结了悲剧的六种基本元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情节。
他对悲剧定义、基本元素、主人公、悲剧效果的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开创了悲剧理论的诗学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在沉默了千年的欧洲悲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就在这悲剧艺术之花竞艳开放的同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各国悲剧理论领域也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涌现出了像特里西诺、斯卡里格、明屠尔诺、钦提奥、卡斯特尔维特罗这样一些杰出的悲剧理论家,他们作为人文主义悲剧学说的主要代表,重新对悲剧艺术作出了新的理论思考,其中在这方面最有成就的是卡斯特尔维特罗,他就是以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通过对其作诊释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论点而闻名于世,从而为文艺复兴和法国古典主义的悲戏剧评论提供了准则。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摘要: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论述了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及其在悲剧史上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黑格尔强调悲剧的结局是局部善的、合理的东西的毁灭,而全面、正确、进步的伦理观念——“永恒正义”则在悲剧所认为的痛苦和毁灭中得到保存和升华。
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是一种有冲突无是非理论,并且有其积极意义。
关键词:辩证法;悲剧冲突;“有冲突无是非”说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来源,而最能体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则是他的悲剧冲突理论。
黑格尔是第一个把矛盾冲突学说真正应用于悲剧理论的哲学家,他认为“悲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适合于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如果我们研读黑格尔的悲剧学说,就会发现,黑格尔正是在用悲剧来实践他的辩证法理论。
一黑格尔通过矛盾法则来说明悲剧冲突的性质,认为悲剧不是因为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那只是表面的现象,悲剧冲突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人类的意志理念具有能动作用,是绝对理念分化出来即对立统一体,因而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相对于绝对正确的“永恒正义”来说,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在冲突当中,各自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两种善的斗争,必然引起悲剧性的冲突。
黑格尔借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安提戈涅》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剧中,国王克瑞翁代表的是第二种伦理力量,即国家的安全荣誉;安提戈涅则代表第一种伦理力量即家庭伦理道德。
在黑格尔看来,这两种理念都是合乎理性的,是善的。
但由于片面维护和坚持自己所代表的那部分力量,互相损害,因而又都有不合理的因素。
他们产生矛盾,进行斗争,导致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
假若安提戈涅让哥哥暴尸荒野则违背了她所代表的家庭伦理道德,从而否定了自己;假如埋葬了哥哥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与父亲克瑞翁发生冲突。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四节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一、悲剧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篇幅并不大(见《美学》第三卷下册),但十分重要,因为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悲剧被置于一切艺术形式之上,是最高的艺术形式;同时黑格尔他将悲剧视为全部艺术发展的总结。
另外,悲剧理论最充分地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他对悲剧问题的研究完全是哲学基础之上。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要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悲剧冲突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因而冲突双方各具片面的正义性。
第二,悲剧冲突,应当是无可排解的必然性冲突,因而冲突的双方必然在悲剧中共同毁灭。
关于“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黑格尔明确提出:理想的悲剧冲突,不应是由于个人原因和偶然因素而形成的;如果不能分别代表一定的“普遍力量”、即一定的伦理理想,就没有形成冲突的足够理由。
另外,冲突双方所代表的“普遍力量”或者伦理理想,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果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也不会成为理想的悲剧性冲突。
如他所说:“……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各有自己的“辩护理由”却要毁灭“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一种“伦理理想”却要破坏另一种“伦理理想”,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正义性”,亦即“维护伦理理想”所导致的“罪过”。
他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为例,《安提戈涅》之所以是一出理想的悲剧,就因为一方代表着骨肉亲情,一方代表着国家利益;就任何单独一方而言都是合理的、正义的,但是这两种合理、正义的“普遍力量”却恰好都必须破坏对方。
浅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作者:吴文忠涂力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1期[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从三方面分析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即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永恒正义不是一种寂然不动的实体,而应该是在悲剧冲突中不断地得到彰显,得到超越。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哲学思想永恒正义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论及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时,曾说过:“哲学家谈悲剧总是不那么在行。
在悲剧问题上求教于哲学家往往是越说越糊涂。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还是别有深意?显然,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本文就来谈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必须先了解其哲学思想。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他认为逻辑推演的过程就是思想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反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是“客观的”,是事物的本质。
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由此建立起了其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辩证发展的,他反对“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认为正反两面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不把反面看作对正面的简单否定,而把它看作构成正面的内部环节,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是纯粹的黑暗”。
嘿格尔把“绝对精神”分为三个基本阶段:逻辑、自然和精神。
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主要就是对这三个阶段的描述。
“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形式来认识自己,哲学是“绝对精神”的完成形式,宗教介乎哲学和艺术之间,而艺术只是精神对自身的一种感性的、直观的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的一个特殊应用,悲剧中,相互对立的双方构成“冲突”,而对立上面的统一,即是通过“和解”的方式。
在比较中继承和发展悲剧观——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比较08级汉语言文学4班蒋艳芳01b10440809摘要: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是西方文论的两位哲学和文艺学大师,他们俩在对悲剧观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双方在悲剧观定义、悲剧观起因、悲剧观效果等方面来看两位大师对悲剧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观;摹仿;情节;过失;罪过;冲突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是西方文论的两位哲学和文艺学大师,他们俩在对悲剧观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是较早的、较系统的提出悲剧观的大师之一,他对悲剧观的定义、及对悲剧情节、悲剧效果等的重视对后世影响很大,黑格尔就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他理解中的悲剧观—悲剧冲突说。
悲剧观在这些大师的手里慢慢成熟,直至恩格斯和鲁迅时代,臻于完美。
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且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给悲剧下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严肃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感情把握,他认为严肃能使悲剧的题材区别于史诗、喜剧、和讽刺诗的题材。
悲剧的关键因素是情节,悲剧的起因主要是过失说,即悲剧人物的最好道德性格是“不十分善良,也不是十分公正。
”就是这种善良人犯的错误才会让人怜悯,才会实现悲剧效果。
也正因为这样的过失说让悲剧效果具有很强的道德意义——由怜悯和恐惧进而达到净化陶冶的目的。
可以看出, “净化”的结果是使现实社会的人受到感化。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以“真”为基础, 以“善”为归宿的“道德化”悲剧理论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
黑格尔说:“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 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
黑格尔悲剧美学理论简析黑格尔悲剧理论,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黑格尔最爱引述的悲剧实例是《安提戈涅》。
理论介绍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氏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
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冲突双方在实现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
悲剧冲突必然导致四种方式的“和解”,它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和分裂了的伦理实体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
理论分析以《安提戈涅》为例, 国王克瑞翁所代表的是第二种伦理力量, 安提戈涅则是第一种伦理力量的代表。
假如安提戈涅让哥哥暴尸荒野则违背了她所代表的家庭伦理道德, 从而否定了自己, 假如埋葬了哥哥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与国王克瑞翁发生冲突, 但是,“一切外化为实际客观存在的概念都要服从个别具体化的原则。
”安提戈涅选择了前者与国王发生冲突, 被国王囚禁在石牢中, 结果自杀了, 因而导致王子海蒙(已与安提戈涅订婚) 和王后的自杀, 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孤苦寂寞地空守王位。
在黑格尔看来, 家庭伦理和国家的安全荣誉两这种伦理力量本来处于和平统一状态, 在悲剧里外化为不同的人物性格(克瑞翁和安提戈涅) , 这两者由于实在的片面性, 他们都是合理的: 国王必须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 从而处死安提戈涅的哥哥; 而安提戈涅由于家庭的伦理道德, 必须收葬哥哥。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
“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引言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
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
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
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
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
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
席勒的冲突论与黑格尔的冲突论有人指出:冲突论的悲剧理论绝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由黑格尔开创的。
实际上,在西方美学史上,冲突说的悲剧理论应该是由席勒把悲剧与崇高范畴密切联系起来以后才开始形成的,并经过了黑格尔的进一步发挥而成为了伦理冲突说的悲剧理论,再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批判继承下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冲突说的悲剧理论。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席勒的激情崇高的冲突说应该是个转折的关键:其一,把悲剧与崇高范畴密切联系起来就是把悲剧由古典主义诗学的行动和命运的支配说(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转向了感性与理性的冲突说,因为崇高的审美特点就在于对象引起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冲突,从而使人由感性的痛苦转化到理性的快感。
因此,悲剧是人面对对象所引发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冲突的结果。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首先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批判了它的宿命论和行动支配说,走向了冲突说。
其二,把悲剧视为激情崇高的集中表现,就必然地把悲剧引向了伦理的冲突说。
黑格尔正是在席勒的这种基础之上形成了他的伦理冲突说的悲剧理论:悲剧是伦理冲突的表现,悲剧冲突是两种具有片面真理的伦理力量的必然性冲突,在这种冲突之中那两种伦理力量必然地两败俱伤,从而宣布永恒正义的(绝对精神的)最终胜利。
其三,席勒和黑格尔都在伦理道德的冲突层面上停步不前了,因为他们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使他们看不到人类更高的社会实践的伟大作用。
他们只看到人类的伦理道德活动,并把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当作人类的本质,他们不能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上是社会实践的,因此他们无法真正把握人类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人类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在社会历史的实践之中必然的矛盾冲突。
显然,这种对席勒的悲剧冲突的把握不是从席勒悲剧思想本身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理论出发的,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席勒的悲剧思想。
首先,这种对席勒的悲剧冲突的把握拔高了席勒的悲剧美学思想。
有人认为,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首先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批判了它的宿命论和行动支配说,走向了冲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