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杠杆物理试讲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杠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举例说明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杠杆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平衡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0《杠杆的应用》人教版(201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学生能够判断杠杆的类型(一等杠杆、二等杠杆、三等杠杆)。
3.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杠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杠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1.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杠杆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作用和原理。
2. 学生分享对杠杆的认知和经验。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杠杆的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一等杠杆、二等杠杆、三等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不同杠杆的类型。
四、杠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杠杆的应用。
五、解决问题,运用杠杆原理(10分钟)1. 教师给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杠杆的教学,学生能够:
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学习并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杠杆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杠杆的教学资料和实物模型
杠杆的计算工具和练习题
讲解和演示的教具和示范
教学步骤
步骤一: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教师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杠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步骤二:学习并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师教授学生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学会进行杠杆的计算和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杠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杠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观察学生对杠杆定义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杠杆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和应用
评估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物理学概念和应用,拓宽学生的物理学视野和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物理学社团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追求。
《杠杆》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文,学生将能够理解杠杆的观点、原理和应用,掌握杠杆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方法。
导学内容:
一、认识杠杆
1.1 什么是杠杆?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装置,由一个固定点、一个支点和一个作用力点组成。
通过杠杆的作用,可以将输入力量转化为输出力量,从而起到放大或减小力量的作用。
1.2 杠杆的分类
根据支点位置和作用力点位置的不同,杠杆可以分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1.3 杠杆的原理
杠杆的原理是根据力矩守恒定律,即力矩的乘积在两端相等。
通过调整支点和作用力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杆的力量放大倍数。
二、杠杆的应用
2.1 杠杆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在平时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开瓶器、剪刀、门锁等都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2.2 杠杆在工作中的应用
在工作中,杠杆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起重机、桥梁等都是利用了杠杆原理来增加工作效率。
2.3 如何选择合适的杠杆
选择合适的杠杆需要思量支点位置、作用力点位置和力矩的大小,只有合理选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导学活动:
1. 请同砚们结合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例子,描述一下杠杆的应用,并分析其原理。
2. 请同砚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杠杆的力矩守恒定律。
3. 请同砚们在团队合作中,设计一个创意产品,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功能。
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杠杆的观点、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杠杆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方法。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应用途景,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杠杆原理初中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
2.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 学生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使用过的机械,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过的机械,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机械都是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
1. 教师讲解杠杆的定义,即能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教师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的乘积相等,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四、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杠杆称重,让学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2. 学生通过计算和实验验证,解决实际问题。
五、巩固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和平衡条件。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杠杆的五要素示意图,巩固知识点。
2. 学生通过课后实践,观察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了解杠杆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实际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和平衡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杠杆原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识别并画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基本结构及其平衡条件。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2.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
2. 探究杠杆的基本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原理,从而总结出杠杆的五要素。
3. 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合作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 杠杆的类型: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3. 力臂的概念: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2. 能够判断各种生活中的杠杆类型,并运用杠杆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类型的判断,力臂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为什么能起到省力或费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转动原理。
3.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讲解杠杆类型的判断方法,如撬棒是省力杠杆,剪刀是费力杠杆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天平秤、吊车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一个省力杠杆,并实际制作和测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1. 杠杆: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 杠杆的类型:省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3.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杠杆一定是硬棒。
()动力臂越长,杠杆越省力。
()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2. 选择题: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 撬棒B. 剪刀C. 钳子D. 天平3. 计算题:一根杠杆,动力臂为1m,阻力臂为0.5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杠杆教学设计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要求: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课型:探究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看录像片或图片看录像片:(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
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
”这说明杠杆能产生巨大的力。
那什么是杠杆呢?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 杠杆: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1.学生自备的工具。
(剪刀、直尺、木棍等)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其中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
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杠杆的分类、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验证杠杆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 学生认识到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五要素。
- 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 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应用。
- 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杠杆模型、测力计、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 多媒体课件,包括杠杆原理的动画演示、实例分析等。
- 相关的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 实验报告单。
- 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的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如剪刀、钳子、撬棍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原理。
2. 提问:为什么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省力或省距离?(二)新课讲授1. 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通过动画演示,讲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3. 推导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4. 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类型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比例关系。
3.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五要素。
2. 强调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应用。
3. 回顾实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和经验。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单,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14篇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知识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板书:二、杠杆的应用二、讲述三种杠杆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
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三、分析实际的杠杆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学生回答)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一三-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
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一三-5中的橇箱盖为例。
四、天平和秤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
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
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
讨论案秤和�五、小结六、布置作业(略)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3篇)《杠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3、课时:1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学生准备:1.请同学们阅读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然后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接着探究使杠杆平衡时需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入力臂的概念(如何突破该难点后面将作为重点分析);最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探究点一:杠杆出示: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64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动力是;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的距离;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力臂的做法:3.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4.观察,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第1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起点基于学生的已有基础理性思维是科学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探究学习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杠杆的平衡》一课取材于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研究》。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
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从科学探究层面上分析,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这些方面六年级学生已经比较清晰,而实验到初步结论到验证再到结论,这种探究活动方式对学生还是初次经历,理解体验验证工作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成了本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一种敏感的捕捉数据、发现规律本领,也是本课教学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的重要发展,相信这种素养将对学生今后的更多实践活动提供“飞翔的翅膀”。
本课教学大胆对原教材进行取舍,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二、构建一个典型的科学学习过程新课程强调“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
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悉心引领学生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针对问题寻找实验,感受结论与定论的发展关系,理解验证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理解科学是可以反复验证的。
这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初中生杠杆平衡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 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矩的概念。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作用。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实验演示:- 教师演示杠杆平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杠杆两端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力臂的长度。
3. 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杠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学生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力臂的长度,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的变化。
4. 数据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杠杆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5. 知识应用:- 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平衡点位置。
- 学生通过实际应用,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杠杆的教学设计过程杠杆作为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授杠杆的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引入杠杆的概念和原理、示范演示杠杆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杠杆、巩固杠杆的概念和原理、练习与应用以及检查与反馈等环节。
1. 引入杠杆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和相关概念,例如杠杆的定义、力、力臂、力点等。
然后,通过实物对象、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一些杠杆的实例和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存在和常见应用。
2. 示范演示杠杆的实验为了加深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杠杆实验的示范演示。
比如使用简易杠杆平衡实验装置,演示如何通过调整力、力臂的大小来平衡杠杆上的物体。
教师要逐步让学生观察所示实验过程中物体在杠杆上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原理。
3. 让学生动手操作杠杆在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杠杆的实验。
学生可以使用简易杠杆装置进行杠杆平衡实验,自己调整力的大小和力臂的位置,并记录实验数据,进一步感受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原理。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杠杆的机械平衡原理。
4. 巩固杠杆的概念和原理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并确认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原理。
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不同杠杆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预测杠杆的运动状态。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理解杠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5. 练习与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杠杆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和作业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求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长度的计算、力的大小的估算等等。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杠杆的原理,并掌握杠杆的应用技巧。
6. 检查与反馈教师要定期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与反馈。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学生报告、进行个案研究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杠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高中物理杠杆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原理;
能够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杠杆问题;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重难点:
杠杆的定义和作用原理;
力的平衡条件在杠杆问题中的应用;
实际生活中的杠杆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
教学PPT、实验仪器、实验材料、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杠杆,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并解释杠杆的作用原理。
讲解:介绍力的平衡条件在杠杆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在杠杆上的力的平衡条件,
并通过示意图和公式进行解释。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杠杆的作用,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杠杆平衡时的力的
大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练习: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题,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杠杆问题,加深对杠杆作用的理
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多加思考
和实践。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生活中的杠杆作用,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初中数学杠杆平衡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数学推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杠杆平衡的条件。
2. 难点: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引起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提问:什么是杠杆?杠杆有哪些要素?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
引导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概念。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在平衡状态下的各种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4. 数学推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通过图示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的原理。
5. 应用拓展: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解答。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物理学的实际意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杠杆现象,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和推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杠杆教学设计概述杠杆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我探究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设计方式。
该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在于教育者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与学生互动与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我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
因此,在使用杠杆教学设计之前,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尽可能创造一个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
杠杆教学设计的特点1.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能力。
2.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育者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与学生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4.教育者需要在教学中紧密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
5.杠杆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杠杆教学设计的具体实践第一步:确定教学目标教育者在开始杠杆教学设计之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育者必须清楚自己想要学生达到的目标,并在课程开始之前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第二步:设计学习任务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设计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探究能力。
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去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相应的知识。
第三步:利用教学工具在设计学习任务后,教育者可以使用多种教学工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互动式课堂、教学游戏、群体讨论等等。
这些工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四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与学生互动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育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教学。
第五步:及时给予反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育者必须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杠杆教学设计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我探究能力为主要目的。
教育者在使用杠杆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课题:杠杆的应用
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的应用分三种情况及三种杠杆的特点,会举例说明。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1、会判断三种杠杆的分类及其特点。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起子(汽水一瓶)、镊子、天平、多媒体。
设计思想: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关于杠杆的资料,然后完成小论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或“杠
杆的分类”。
2、根据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启发学生多举出生活、生
产中应用杠杆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动手通过实验,提出杠
杆可分为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
上升到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只要您让我有一个地方站着,我就可以把地球推动起来。
”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对国王说。
“哈哈!你太吹牛了!”国王大笑着说:“你先给我推动一样东西看看,看你讲的话怎么样。
”当时,国王造了一只很大的船,可是没有办法推到水里去。
即使把全城的人都集合起来,恐怕也不能推动。
国王对阿基米德说:“那么,就请你来帮忙吧,把这条船推动到水里去吧,我的吹牛家!” 阿基米德满口答应。
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械,末端留了一条拉绳,然后请国王来看表演。
这一天,海边,人山人海。
那艘大船,长十几丈,高几层楼,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
阿基米德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手里拿着绳子,先看了看,然后这么轻轻一拉。
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渐渐地向海里滑去就象耍魔术一样。
国王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有上帝在相助?”顿时,岸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在这个小故事里,聪明的阿基米德巧妙地运用了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杠杆的应用,杠杆对人们有什么应用呢?
(投影)(动画1翘翘板)
从幼儿园放学后的小明、小伟和大勇正在玩翘翘板,他们三人一起站在翘翘板上,站在同一边的小明、小伟一下子将大勇翘了起来,大勇怎样才能将他们两人翘起来呢?
对,大勇迅速滑向翘翘板的外端,也就是增加大勇的力臂,这样大勇一个人就可以将他们两个人翘起来。
对于大勇翘翘板这时候就是一个省力杠杆。
这时小明、小伟怎样才能将大勇再次翘起来?
他们可以象大勇一样,通过增加力臂的方法,滑向翘翘板的外端;还可以再加上一个人,通过三个人的力量将大勇翘起来。
这时对于他们三人翘翘板这时候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通过上面的动画,可知,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另外还有一种等臂杠杆。
下面请同学通过列举事例或实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杠杆的作用,并加以区分。
先举例说明省力杠杆:
1、羊角锤拔钉子。
2、起子扣汽水。
3、压水机的压水
通过以上两例可知它们都省了力,用较小的动力就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它们是省力杠杆。
请同学们看投影:
动画2:压水机的压水,压水机的手柄杠杆示意图
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示意图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
(板书)一、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省力但费距离。
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杆?
出示省力杠杆如:铡刀(图)、瓶盖起子(图)、独轮车(图)讨论:阿基米德运用了发散性思维设想如果动力臂“无限长”,就可以承受“无限大”的阻力,于是沉重的东西都可“撬动”起来。
但是
如果阿基米德把地球撬起1/10000毫米那么一点的话,他就将在空中划过一个很大很大的弧,一辈子也走不到头。
二、费力杠杆
下面请同学列举事例或实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费力杠杆:
1、长木棒提东西。
(钓鱼竿)
2、火钳
动画3:铁锹挖土
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示意图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
(板书)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费力但省距离。
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杆?
筷子、镊子等
简介筷子:筷子,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的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人类学家认为,中国最古老的筷子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几百年。
三、等臂杠杆
(动画3)天平
特点: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例:天平。
等臂杠杆最重要的应用是天平。
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四、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悟到杠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且知道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大约在三千多年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井上汲水的桔槔,还有能够做精确称量的天平和杆秤。
在古书《墨经》就有记载,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同学们应该为我国这样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到自豪。
五:巩固练习:
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小明用鱼竿钓鱼
B、小华用镊子夹邮票
C、妈妈用剪刀剪布料
D、大勇用老虎钳剪铁丝
2、关于使用杠杆时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阻力臂长的杠杆费力
B、用动力臂长的杠杆省力
C、用阻力臂大于动力臂的杠杆费力
D、用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