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相中N_溴代丁二酰亚胺氧化_紫罗兰酮制备4_氧代_紫罗兰酮
- 格式:pdf
- 大小:314.15 KB
- 文档页数:3
紫罗兰酮的合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和利用柠檬醛直接合成假紫罗兰酮的缩合反应的步骤及影响产率的因素,确立化学反应的条件。
2.掌握由假性紫罗兰酮合成紫罗兰酮的方法与步骤。
并初步探讨在本实验的基础上用什么方法可将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分离开。
3.初步了解了紫罗兰酮在有机合成及工业上的应用。
实验原理:紫罗兰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香精,香水和化妆品等产品中十分重要的香料。
它是一种萜,它存在于精油中,为α-和β-紫罗兰酮的混合物,紫罗兰酮为浅黄色粘稠液体。
它是配制高档香精的原料,其用量大,用途广。
紫罗兰酮有三种异构体: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γ-紫罗兰酮CH 3H 3CH CCH 3C HC OCH 3CH 3H 3CH CCH 3C H COCH 3CH 3H 3CH CCH 2C HC OCH 3α-紫罗兰酮 β-紫罗兰酮 γ-紫罗兰酮在合成在中,现在合成紫罗兰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合成法,即以乙炔和丙酮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和以异戊二烯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对纯度要求很高的β-紫罗兰酮(医药工业用)可采用全合成路线,另一种是半合成路线,即以天然精油中所含的柠檬醛和松节油中的α-蒎烯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目前多采用柠檬醛来合成工业紫罗兰酮,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从亚热带生长的柠檬草中提取柠檬醛,现在都改用中国的苍山子精油为原料提取柠檬醛.苍山子精油里面含有的柠檬醛含量很高,质量分数高达60%-90%,而且产量较高,于是本次实验也采用的是柠檬醛和丙酮来合成紫罗兰酮.含α-H 原子的醛(酮)的α-H 原子具有活性,会在碱环境中脱去,而与双键氧相连的碳原子因为电子对偏离呈正电性,会与负电的碳结合,形成缩合产物,即含有一个羟基和一个羰基的化合物.其中正碳那边连接的是为羟基,此时的产物即为假性的紫罗兰酮,然后同样在碱性的条件下,加热,会促使假性紫罗兰酮脱去一分子的水生成烯,即为紫罗兰酮。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100ml三口瓶1个、磁力搅拌器1个,50ml锥形瓶2个,温度计1支(量程为100℃),水浴锅一个,冰50ml,250ml烧杯1个,分液漏斗1个,滴管1个,10ml量筒1个;柠檬醛10ml(0.891g/L)丙酮30ml(0.7898 g/L)NaOH溶液5ml(质量分数5%)硫酸5ml甲苯18ml表:主要物料及其物理常数名称分子量沸点密度溶解度柠檬醛152.23 232℃0.891 水:1.4511~1.4570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 气相色谱图:7.576.565.554.543.532.521.510.53,8003,6003,4003,2003,0002,8002,6002,4002,200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S P W 0.00S T H 50.00U N K N O W N _1U N K N O W N _2U N K N O W N _3U N K N O W N _6U N K N O W N _7U N K N O W N _8mV各组分含量:由实验数据可知纯α-紫罗兰酮的产量较高:分析原因如下:1.丙酮与柠檬醛配比影响,本实验配比为3;1,不适宜的配比,可加剧柠檬醛、丙酮的自身缩合,柠檬醛与假性紫罗兰酮的连串反应及柠檬醛与水的平行反应等一系列副反应的发生,使假性紫罗兰酮的合成收率偏低,最终使紫罗兰酮的合成收率偏低。
【文章编号】1009-3702(2000)02-0020-044-氧代-β-紫罗兰醇的合成黄永华,龙 姝(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课部,湖南长沙 410015)【摘要】以β-紫罗兰酮为原料,通过氧化和还原两步反应合成了4-氧代-β-紫罗兰醇。
该产物通过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检测,且其产率比文献值高出1615%。
【关键词】4-氧代-β-紫罗兰醇;β-紫罗兰酮;合成;气-质联用仪【中图分类号】O62314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1999-11-28[作者简介]黄永华(1969-),男,湖北汉川人,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应用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很多植物中含有类胡罗卜素物质,这些物质通过降解可以得到紫罗兰酮系列衍生物,而这些衍生物基本上都是很有用的香料[1]。
文献[2]报道了植物中含有的3-氧代-α-紫罗兰醇的绝对构型及其合成,其采用四步反应合成:①α-紫罗兰酮还原α-紫罗兰醇②α-紫罗兰醇酯化α-紫罗兰醇乙酸酯③α-紫罗兰醇乙酸酯氧化3-氧代-α-紫罗兰醇乙酸酯④3-氧代-α-紫罗兰醇乙酸酯水解3-氧代-α-紫罗兰醇此反应路线复杂繁琐,总收率只有约517%。
4-氧代-β-紫罗兰醇为3-氧代-α-紫罗兰醇的异构体,它们有相似的结构特征,也是紫罗兰酮的衍生物,其合成也采用了类似3-氧代-α-紫罗兰醇的四步合成法[3],也是一种潜在的重要香料,可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4]。
本研究以β-紫罗兰酮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4-氧代-β-紫罗兰醇,过程大大简化,且收率大大提高。
1 合成实验111 仪器、药品气相色谱(HP6890)-质谱(HP5973)联用仪;β-紫罗兰酮(国产,96%);硼氢化钠(AR 、进口分装);三氧化铬、叔丁醇、苯、乙酸酐、草酸、乙醚、正己烷、甲醇、丙酮(均为AR 、国产)。
112 合成实验11211 4-氧代-β-紫罗兰酮(Ⅰ)的合成 将13gβ-紫罗兰酮,100ml 苯,50ml 冰乙酸,4ml 乙酸酐混匀,置于500ml 三颈烧瓶。
nhpi催化下的烯丙位氧化及紫罗兰酮衍生物的合成
NHPi(N-溴代苯基哌啶-2-酮)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催化剂,常用于烯丙位的氧化反应。
下面是使用NHPi催化下的烯丙位氧化及紫罗兰酮衍生物的合成步骤:
1. 首先,准备反应物:烯丙基化合物和NHPi。
2. 将烯丙基化合物和NHPi加入反应容器中。
3. 加入适量的氧化剂,常用的氧化剂包括叔丁基过氧化物(TBHP)或N-溴代苯基哌啶-2-酮(NHPi)的氧化产物。
4. 反应体系通常需要在惰性气氛下进行,例如氮气保护。
5. 反应体系通常需要在适当的溶剂中进行,常用的溶剂包括二甲基亚砜(DMSO)或二甲基甲酰胺(DMF)。
6. 反应体系通常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常用的温度范围为室温至80°C。
7. 反应进行一定的时间后,可以通过薄层色谱法(TLC)或气相色谱法(GC)监测反应进程。
8. 反应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进行提取和纯化,常用的方法包括萃取、溶剂蒸馏和柱层析等。
9. 最后,通过适当的结构表征方法(如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或质谱法(MS))确认目标产物的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反应条件和步骤可能因具体的烯丙基化合物和NHPi的结构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具体实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
同时,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并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Al2O3负载催化空气氧化3-氧代-α-紫罗兰酮合成1-羟基-4-氧代-α-紫罗兰酮唐瑞仁;李菲;张瑞荣;周亚平【摘要】以空气为氧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研究三氧化铝负载下催化氧化3-氧代-α-紫罗兰酮合成1-羟基-4-氧代-α-紫罗兰酮的反应,考察制备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空气湿度、Al2O3用量和Al2O3酸碱性等对反应的影响.反应产物用CHCl3-CH3OH混合溶剂进行洗涤与催化剂分离,目标产物结构经GC-MS和1HNMR等测试技术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此催化体系中,室温条件下,以粒度为37.5~75.0 μm的中性或碱性Al2O3为载体,氧化铝和反应底物的质量比为10:1,通入未经干燥的空气充分反应20 h后,3-氧代-α-紫罗兰酮转化率可到100%,目标化合物1-羟基-4-氧代-α-紫罗兰酮收率达85%;催化剂循环使用重复性良好.【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41)004【总页数】6页(P1281-1286)【关键词】氧化铝;负载;催化氧化;3-氧代α-紫罗兰酮【作者】唐瑞仁;李菲;张瑞荣;周亚平【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2.41-羟基-4-氧代-α-紫罗兰酮是合成稀有香料脱落酸的重要中间体[1-2],也是一种重要的香料[3],被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4]。
其合成通常以α-紫罗兰酮或3-氧代-α-紫罗兰酮为原料,通过氧化得到。
有专利报道[5]:在强碱叔丁醇钾体系中,以二甲亚砜为溶剂,可将3-氧代-α-紫罗兰酮氧化为1-羟基-4-氧代-α-紫罗兰酮,产率只有35%;Bum等[6]用叔丁基铬酸盐为氧化剂,将α-紫罗兰酮直接被氧化为 1-羟基-4-氧代-α-紫罗兰酮,总收率达41%,或用三氧化铬为氧化剂,收率为27%。
n-溴代丁二酰亚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
它的水解反应是制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化学工程与生产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反应。
本文将介绍n-溴代丁二酰亚胺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和相关知识。
1. 反应方程式:n-溴代丁二酰亚胺与水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4H6BrNO3 + H2O → C4H7NO3 + HBr该反应是一个水解反应,n-溴代丁二酰亚胺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丁二酰亚胺和氢溴酸。
2. 反应机理:n-溴代丁二酰亚胺与水的反应机理如下:n-溴代丁二酰亚胺分子中的溴原子与水中的氢氧化成羟基,生成丁二酰亚胺和氢溴酸。
在该反应中,n-溴代丁二酰亚胺分子发生水解,开环产物是丁二酰亚胺,而溴离子则和水中的氢离子结合形成氢溴酸。
3. 反应条件:n-溴代丁二酰亚胺与水反应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和溶剂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该反应在常温下即可进行,但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通常会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加速反应速率。
4. 反应应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与水的反应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反应之一,该反应产物丁二酰亚胺在医药、农药和染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该反应可以制备丁二酰亚胺,为进一步合成目标产物提供了重要的中间体。
本文简要介绍了n-溴代丁二酰亚胺与水的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和应用。
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化学工程与生产实践也有着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5. 反应条件的优化:n-溴代丁二酰亚胺与水反应的条件优化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会针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1) 温度控制:反应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提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产物的副反应和分解。
在工业生产中需要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以提高反应速率的同时保证反应产物的纯度和产率。
n-碘代丁二酰亚胺质量标准
一、外观
白色至浅黄色结晶,无可见杂质和游离碘。
二、熔点
熔点范围为152-155℃,熔点温度的允许偏差为±3℃。
三、纯度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纯度应不小于98%。
四、水分
水分含量应小于1%,以重量计。
五、游离碘
游离碘的含量应小于0.5%,以重量计。
六、硫酸盐
硫酸盐的含量应小于0.1%,以重量计。
七、氯化物
氯化物的含量应小于0.1%,以重量计。
八、重金属
重金属的含量应小于10ppm。
九、炽灼残渣
炽灼残渣的含量应小于0.2%,以重量计。
十、丙酮不溶物
丙酮不溶物的含量应小于0.1%。
N-溴代丁二酰亚胺检测方法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本品易溶于水,略溶于甲醇并在其中不稳定鉴别 1.本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应与对照图谱一致2.本品的熔点为173-183℃3.本品显溴化物鉴别反应检查 1.重金属取本品0.1g,依法检查(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Ⅷ第三法),含重金属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二十。
2.硫酸盐取本品1克,炽灼残渣后,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ⅧB)与标准硫酸钾溶液相比不得更深(0.5%)3.氯化物取本品0.2克,置锥形瓶中,加水溶解,加硝酸0.5ml,再加硝酸银5滴,与对照液(标准氯化钠7.0ml,硝酸5ml,硝酸银5滴制成)比较,不得更浓(0.005%)4.铵盐不得大于0.01%有效溴精确称取NBS样品0.2克(准确至0.0001),加100ml蒸馏水溶解,全溶后加冰醋酸5ml,再加15%碘化钾10ml,盖紧碘量瓶塞子摇匀,用蒸馏水封口,放置暗处15分钟后取出振摇,然后用0.1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颜色由红棕色转变为浅黄色,加2ml0.5%淀粉指示剂振摇,滴定至蓝色消失。
计算方法其中:0.03996-NBS的毫克当量数;N-硫代硫酸钠的摩尔浓度;V-消耗硫代硫酸钠的体积数0.5%淀粉指示剂取可溶性淀粉0.5克,加水5ml搅匀后,缓缓倾入100ml沸水中,随加随搅拌,继续煮沸2分钟,放冷,倾取上层清液,即得。
本液随用随配。
水分精确称取1克样品(准确至0.0001),80℃真空干燥1小时。
含量测定本品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含量色谱条件4.6mm×250mm ODS柱5μm试样溶液的制备取样品0.1克适量加流动相100ml置超声波中震荡使溶解,制成1mg/ml的溶液,进样20μl,用归一化法测定其含量,不得少于98.0%。
N-溴代丁二酰亚胺1 范围4. 试验方法4.1 外观目测。
4.2 含量4.2.1 测试步骤精确称取N-溴代丁二酰亚胺样品0.2g(准确至0.0001)加100ml蒸馏水溶解,等完全溶解后加冰醋酸5ml,再加15﹪碘化钾10ml盖紧碘量瓶塞摇匀,用蒸馏水封口,放置暗处15分钟后取出振摇,然后用0.1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定至终点时,颜色由红棕色转变为浅黄色,加2ml0.5﹪淀粉指示剂振摇,滴定至蓝色消失。
4-氧代-β-紫罗兰酮的制备方法陈凯;严共高;胡雅楠;罗秋露;帅莎莎;洪越月;刘迪依【摘要】以β-紫罗兰酮为原料,先在催化剂作用下通氧气氧化,再与盐酸羟胺反应得到二肟基紫罗兰酮,在酸作用下水解为重要的医药化工中间体4-氧代-β-紫罗兰酮.【期刊名称】《安徽化工》【年(卷),期】2015(041)005【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β-紫罗兰酮;NHPI;肟化反应;肟基紫罗兰酮;4-氧代-β-紫罗兰酮【作者】陈凯;严共高;胡雅楠;罗秋露;帅莎莎;洪越月;刘迪依【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2.41 前言4-氧代-β-紫罗兰酮属高萜类植物的降解产物,是重要的香料,对各种卷烟有显著的加香效果,主要用于卷烟加香、香精调配及类胡萝卜素药物合成中间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2]。
4-氧代-β-紫罗兰酮合成的报道较多,主要有铬盐氧化法[3]、氯酸钠氧化法[4]、生物氧化法[5]、电解氧化法[6]、分子氧氧化法[7]。
由于氧化法原料、产物、副产物都是高沸点物质,且沸点接近,极性相差不大,难以真空精馏或重结晶,因此文献报道一般都采用柱层析分离提纯,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8]。
本文提供一种4-氧代-β-紫罗兰酮制备方法(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CN 103880705 B):以β-紫罗兰酮为原料,先在催化剂作用下通氧气氧化,再与盐酸羟胺反应得到二肟基紫罗兰酮,再于酸作用下水解为4-氧代-β-紫罗兰酮。
其合成线路如下:2 实验部分2.1 仪器与试剂核磁共振仪,AVANCEDMXⅡⅠ400M(TMS内标,Bruker公司);气质联用仪,MS5973N-GC6890N(美国安捷伦公司);液相色谱仪,安捷伦1260。
N-溴代丁二酰亚胺绿色合成工艺条件的探究
王聪;王利民;王芳;肖孝辉
【期刊名称】《精细化工中间体》
【年(卷),期】2011(41)2
【摘要】以溴酸钠、溴化钠、硫酸、丁二酰亚胺为主要原料,研究了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的绿色化合成工艺。
优化工艺条件为:原料配比n(溴酸钠)∶n (溴化钠)∶n(硫酸)∶n(丁二酰亚胺)=1∶2∶1.7∶2.6,溶剂水90 mL,反应温度为20~40℃,反应时间为2.5 h,此条件下产品收率87%,有效溴含量为44.3%,纯度98.6%。
【总页数】3页(P63-65)
【关键词】N-溴代丁二酰亚胺;溴酸钠;溴化钠;硫酸;丁二酰亚胺;绿色合成工艺【作者】王聪;王利民;王芳;肖孝辉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31
【相关文献】
1.N-溴丁二酰亚胺/吡啶氧化合成己二酰基双偶氮化合物 [J], 姜小莹;李建平;李晓波
2.β-硝基苯乙烯衍生物与丙烯酰胺及N-溴代丁二酰亚胺的区域专一性氨溴加成反应 [J], 杜曼飞;侯丹;惠文萍;陈战国
3.N-溴代丁二酰亚胺氧化γ(δ)-内酯合成4(5)-氧代羧酸 [J], 黄淑芳;朱卓越
4.N-溴代丁二酰亚胺-二甲基甲酰胺系统对芳伯胺的单溴代反应 [J], 杨洪勤;蔡俊超
5.一种简便的N-取代丁二酰亚胺和N-取代戊二酰亚胺合成法 [J], 丁平羽;于德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罗兰酮的全合成及表征摘要本实验以柠檬醛和丙酮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合成了假性紫罗兰酮,再经环化反应合成了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
然后还对产物进行折光率测定和紫外光谱的测定。
关键词:缩合反应,假性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一、 实验原理紫罗兰酮的气味因与紫罗兰花朵散发出来的香气相同而得名,它又称环柠檬烯丙酮,是一种重要的合成香料。
紫罗兰酮的分子式为C 13H 20O ,根据其双键位置的不同,存在α、β、γ3种异构体,在自然界中多以α和β两种异构体的混合体形式存在,γ体较为罕见。
其结构如下:Oα-紫罗兰酮 Oβ-紫罗兰酮 Oγ-紫罗兰酮紫罗兰酮的各异构体因结构上双键位置不同而出现了香气差异:α-紫罗兰酮具有类似于紫罗兰花和鸢尾的甜香,被稀释后则具有柔和而浓郁的紫罗兰花香;β-紫罗兰酮香气较柔和而木香稍重,具有覆盆子香气,被稀释后具有类似紫罗兰花和柏木香气,有似悬钩子果香低韵;γ-紫罗兰酮具有类似香堇型香气,更具龙涎香气息。
柠橡醛与丙酮的反应, 环合生成紫罗兰酮的路线,方程式为:+OO+OO紫罗兰酮的合成分两步进行:(1) 柠檬醛(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在碱性条件下与丙酮缩合,生成中间体假紫罗兰酮; (2) 假紫罗兰酮在酸催化剂作用下环化合成紫罗兰酮。
其中 (1) 第一步碱浓度对反应有影响(将在第四部分影响因素中再做详细讨论)。
(2) 第二步环化过程中,酸不同可控制环化选择性。
;如用硫酸环化,则β-紫罗兰酮为主要产物;当使用Lewis 酸如三氟化硼乙醚时,主要得到γ-紫罗兰酮。
CHOOcitralpseudoiononesH 2SO 4α-ionone β-ionone γ-ionone实验中涉及的羟醛缩合机理,均以以下步骤来表示:C RO CH 3HR CH 2OHCH 2CCH 3O+H脱水RCHCHCCH 3O关环反应的实验机理为:OO+AO+OOO++二、仪器与药品1、仪器三口烧瓶、磁力搅拌器、温度计、烧杯、球形冷凝管、回流冷凝器、蒸馏瓶、克氏蒸馏瓶、分液漏斗、油泵减压蒸馏装置、旋蒸装置、多头接液管、水浴锅、玻璃棒、阿贝折光仪。
二溴代萘酰亚胺的高效合成王赟;张桂兰;林建斌【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63)1【摘要】[目的]母核卤代的萘二酰亚胺(NDI)是制备各种NDI衍生物的重要前体,通过萘核C—X(X=Br,I)的定向转化,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分子能级,还有利于实现分子间的可控组装,是高效创制新型萘酰亚胺材料的有效手段,但传统合成卤代NDI的方法往往存在着合成效率低、选择性差等问题.为提高溴代NDI的合成效率,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提高溴化反应中溴源的回流程度和改善酰亚胺反应中二溴代萘四甲酸二酐(NDA-2Br)在反应溶剂中的溶解度,以2-乙基己基胺为研究对象,优化了酰亚胺反应的溶剂体系及时间,并将优化的溶剂体系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胺.[结果]将溴化反应改用耐压瓶为反应容器后,在80℃下反应12 h合成的NDA-2Br产率达92%;优化后的酰亚胺反应溶剂体系为V(二甲亚砜)∶V(乙酸)=1∶2,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可高效合成二溴代NDI.[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缩短了反应时间,避免了亲核取代副产物的生成,高效合成了二溴代NDI,具有操作简单、产物单一、可大量制备等优点.【总页数】6页(P43-48)【作者】王赟;张桂兰;林建斌【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5.23【相关文献】1.N-溴代丁二酰亚胺氧化γ(δ)-内酯合成4(5)-氧代羧酸2.β,β-二氰基苯乙烯/酰胺/N-溴代丁二酰亚胺三组分合成相应的邻溴代胺3.N-溴代丁二酰亚胺催化水杨醛与麦氏酸反应合成香豆素-3-羧酸4.N-氯代丁二酰亚胺促进下萘醌并呋喃衍生物的高效合成5.α-氰基肉桂酸乙酯/酰胺/N-溴代丁二酰亚胺三组分合成2-噁唑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氯代丁二酰亚胺的化学发光反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N-氯代丁二酰亚胺的化学发光反应研究
背景:
化学发光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它是指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化学反应产物能够发出
光的现象。
化学发光反应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以及生物学研究等领域中。
N-氯代丁二酰亚胺(NBD-Cl)就是一种常用的发光试剂,它可以和许多生物大分子如
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发生化学反应,在水溶液中产生明亮的荧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NBD-Cl在化学反应中发光的机理以及影响其发光产率的因素。
研究内容:
1. NBD-Cl的合成和化学性质研究。
2. 探究NBD-Cl在不同条件下发光产率的变化规律,如温度、PH等。
3. 研究NBD-Cl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化学反应机理,分析其发光机理。
4. 探究NBD-Cl在细胞内的应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研究方法:
1. 合成NBD-Cl,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
2.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NBD-Cl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光产率。
3. 利用质谱等分析方法研究NBD-Cl与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反应机理。
4. 利用显微镜等技术观察NBD-Cl在细胞内的荧光表现。
预期成果:
1. 掌握NBD-Cl的合成方法并对其进行表征。
2. 揭示NBD-Cl在化学反应中发光的机理以及影响发光产率的因素。
3. 明确NBD-Cl与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反应机理,为其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理
论基础。
4. 探究NBD-Cl在细胞内的应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2010年第30卷有 机 化 学V ol. 30, 2010 * E-mail: ch enxiong@Received July 13, 2009; revised January 11, 2010; accepted February 11, 2010.·研究简报·水相中N -溴代丁二酰亚胺氧化β-紫罗兰酮制备4-氧代-β-紫罗兰酮陈 雄*,a杨华武a 黎艳玲a 朱卓越a 李银辉b 许新华*,b(a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长沙 410007)(b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长沙 410082)摘要 以水作溶剂, 在氢氧化钠存在下, N -溴代丁二酰亚胺能有效氧化β-紫罗兰酮、β-甲基紫罗兰酮、β-大马酮、β-环柠檬醛, 一步法转化为相应的4-氧代产物, 产率适中.关键词 水相; 4-氧代-β-紫罗兰酮; 烯丙位氧化; β-紫罗兰酮; N -溴代丁二酰亚胺Preparation of 4-Oxo-β-ionone by Allylic Oxidation of β-Lonone withN -Bromosuccinimide in Aqueous PhaseChen, Xiong *,aYang, Huawu a Li, Yanling a Zhu, Zhuoyue aLi, Yinhui b Xu, Xinhua *,b(Technology Center , China Tobacco Hunan Industrial Corporation , Changsha 410007)(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Hunan University , Changsha 410082)Abstract β-Ionone, β-methyl ionone, β-damascone and β-cyclocitral can be readily converted respectively to the 4-oxo products in moderate y ields, when treated with N -bromosuccinimide in aqueous sodium hy -droxide solution. Keywords aqueous phase; 4-oxo-β-ionone; allylic oxidation; β-ionone; N -bromosuccinimide4-氧代-β-紫罗兰酮(2a )可作为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原料, 也是一种有用的香料, 天然存在于卷烟中, 可使烟气柔和细腻. 通过直接烯丙位氧化β-紫罗兰酮制备4-氧代-β-紫罗兰酮有许多报道, 所用的氧化剂包括铬(VI)试剂[1]、卤酸盐[2]、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分子氧[3]与过氧叔丁醇[4]等. 另外, 烯丙位电氧化β-紫罗兰酮[5]及生物转化β-紫罗兰酮制备4-氧代-β-紫罗兰酮[6]也有报道. 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 如都需要使用有机溶剂或对环境有害的铬试剂及昂贵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等. N -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作为烯丙位溴代剂、氧化剂、催化剂、引发剂[7]在有机反应中被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目前文献方法研究4-氧代-β-紫罗兰酮的不足, 我们考查了水相中, 没有重金属参与下, N -溴代丁二酰亚胺氧化β-紫罗兰酮的反应. 本文报道这一研究结果.1 实验1.1 仪器及试剂核磁共振谱采用VARIAN INOVA-300MHz 型核磁共振仪, 以CDCl 3为溶剂, TMS 为内标; GC-MS 采用Agilent 6890-5973型气质联用仪; 熔点用Yanaco 熔点仪测定. β-紫罗兰酮、β-大马酮、β-甲基紫罗兰酮、β-环柠檬醛、7,8-二氢-β-紫罗兰酮、茶螺烷均为市售纯度>92%的试剂, N -溴代丁二酰亚胺为分析纯试剂, 所有试剂未经进一步处理. 1.2 一般合成步骤以氧化β-紫罗兰酮为例. 将β-紫罗兰酮(1.92 g, 10 mmol)与氢氧化钠溶液(0.60 g 氢氧化钠溶于20 mL 水中)的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 1 h 内将NBS 粉末(3.60 g,1064有机化学V ol. 30, 201021.0 mmol)分批加入, 加毕继续搅拌3 h. 反应混合物通过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再经浓缩、柱色谱分离纯化即得4-氧代-β-紫罗兰酮, 分离收率为58%. 产物经1H NMR, 13C NMR和MS表征.2a: 白色粉末, m.p. 50~52 ℃ (lit.[1a] 51~52 ℃); 1H NMR δ: 1.20 (s, 6H), 1.80 (d, J=0.9 Hz, 3H), 1.88~1.93 (m, 2H), 2.36 (s, 3H), 2.52~2.57 (m, 2H), 6.19 (d, J=16.5 Hz, 1H), 7.25 (dd, J=16.5, 0.9 Hz, 1H); 13C NMR δ: 13.3, 27.2, 27.9, 34.1, 35.4, 37.2, 131.3, 133.5, 140.3, 157.7, 197.4, 198.5; MS m/z (%): 206 (M+, 58), 163 (100).2b: 白色粉末, m.p. 52~53 ℃ (lit.[1a] 53~54 ℃); 1H NMR δ: 1.16 (t, J=7.5 Hz, 3H), 1.19 (s, 6H), 1.80 (d, J=1.2 Hz, 3H), 1.87~1.91 (m, 2H), 2.51~2.56 (m, 2H), 2.65 (q, J=7.5 Hz, 2H), 6.21 (d, J=16.5 Hz, 1H), 7.28 (dd, J=16.5,1.2 Hz, 1H); 13C NMR δ: 7.9, 13.4, 27.3, 29.7, 34.2, 35.5, 35.6, 37.3, 131.3, 132.5, 139.3, 158.1, 198.6, 199.9; MS m/z (%): 220 (M+, 67), 163 (100).2c: 白色粉末, m.p. 48~49 ℃ (lit.[8] 48~50 ℃); 1H NMR δ: 1.20 (s, 6H), 1.62 (s, 3H), 1.93 (t, J=6.6 Hz, 2H), 1.98 (dd, J=6.9, 1.5 Hz, 3H), 2.57 (t, J=6.6 Hz, 2H), 6.20 (dq, J=15.9, 1.5 Hz, 1H), 6.75 (dq, J=15.9, 6.9 Hz, 1H); 13C NMR δ: 13.1, 18.7, 27.2, 34.2, 34.6, 38.0, 129.4, 132.8, 148.0, 160.8, 197.8, 198.8; MS m/z (%): 206 (M+, 37), 69 (100).2d: 白色粉末, m.p. 185~187 ℃ (lit.[9] 187~189 ℃); 1H NMR δ: 1.32 (s, 6H), 1.84 (s, 3H), 1.94 (t, J=6.8 Hz, 2H), 2.59 (t, J=6.8 Hz, 2H), 8.60 (bes, 1H); 13C NMR δ: 13.1, 26.8, 34.1, 34.1, 37.4, 131.2, 154.0, 172.6, 199.0; MS m/z (%): 182 (M+, 48), 154 (100).2 结果与讨论以1a为模型考察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当1a, NBS, NaOH的量为10, 20, 20 mmol, 水为20 mL 时, 实验表明, 在温度低于15 ℃时反应速度较慢, 温度高于35 ℃有副产物产生. 最佳反应温度是20~30 ℃, 反应时间4 h. 在此温度和反应时间条件下, 考察了投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当原料β-紫罗兰酮与NBS在水中反应不加入氢氧化钠时(Entry 1), 2a的产率仅为28%, 加入氢氧化钠后生成2a的选择性明显提高(Entries 2~5), β-紫罗兰酮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5比较合适, 更多的碱导致3,4-脱氢-β-紫罗兰酮的增多, 水的用量对反应选择性也有影响, V(水)∶V(1a)≥10∶1时可以减少3,4-脱氢-β-紫罗兰酮的产生. β-紫罗兰酮与NBS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2.1能使β-紫罗兰酮转化完全, 更多的NBS导致溴代4-氧代-β-紫罗兰酮生成. 反应的优化条件确定为β-紫罗兰酮、氢氧化钠、NBS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5∶2.1, 反应温度20~30 ℃, V(水)∶V(1a)≈10∶1, 反应时间4 h.表1反应物比例对反应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ratios of reactantsEntry1a/mmol NBS/mmol NaOH/mmol H2O/mL Yield/% of 2a 110 22 0 15 28 210 20 20 20 42 310 20 18 20 46 410 22 14 10 51 510 21 15 20 58上述条件应用于氧化β-大马酮、β-甲基紫罗兰酮、β-环柠檬醛, 同样使这些底物适中产率的转化为相应的4-氧代产物, 结果见表2.如果将表1 Entry 5中NBS的用量改为10 mmol, 通过GC-MS分析可以发现β-紫罗兰酮的转化率降低(约为54%), 主产物为4-羟基-β-紫罗兰酮, 同时有3,4-脱氢-β-紫罗兰酮和4-氧代-β-紫罗兰酮生成. 因此, 反应机理可能为NBS先使β-紫罗兰酮转化为4-溴-β-紫罗兰酮, 后溴被氢氧根离子取代, 所产生的4-羟基-β-紫罗兰酮被NBS继续氧化为4-氧代-β-紫罗兰酮(Scheme 1).Scheme 1No. 7 陈雄等:水相中N-溴代丁二酰亚胺氧化β-紫罗兰酮制备4-氧代-β-紫罗兰酮1065表2 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烯丙位氧化1aTable 2 Allylic oxidation of 1 by N-bromosuccinimideCompd. 1Time/h Product Yield/%4 58b449b641b453b4 3c4 0ca 10 mmol of 1 and 21 mmol of NBS in aqueous 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15 mmol of s odium hydroxide dis s olved in 20 mL of water), r.t.; b isolatedyield; c determined by GC-MS.本文报道水相中制备4-氧代-β-紫罗兰酮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方法, 条件温和、操作简便, 反应过程中避免使用了有机溶剂和重金属试剂, 为4-氧代-β-紫罗兰酮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制备提供了另一条可行的途径.References1 (a) Elisabeth, B.; Robert, A.; Kurt, B.; Hans, G. W. L.;Hans, M.; Robert, K. M.; Willy, S.; Hans, P. W. Helv.Chim. Acta1981, 64, 2419.(b) Robert, K. M.; Hans, M.; Klaus, N.; John, J. D. Helv.Chim. Acta1978, 61, 2881.(c) Gérard, A.; M ireille, B. D.; M ichèle, M.; Robert, A.Tetrahedron Lett. 1997, 38(5), 815.2 Hagen, J.; Joachim, P. US 4209450, 1980 [Chem. Abstr.1980, 93, 204049c].3 Yang, H.-W.; Tang, R.-R.; Li, Y.-L.; Chen, X.; Zhao, Y.;Su, L.-X.; Yin, D.-H.; Liu, J.-F. CN 101244993, 2008[Chem. Abstr. 2008, 149, 355445].4 Yin, D.-F.; Chen, Y.; Shi, L.; Xiao, F. Chin. J. Synth. Chem.2008, 16(4), 418 (in Chinese).(尹大锋, 陈勇, 史琳, 肖飞, 合成化学, 2008, 16(4), 418.)5 Antonio, G.; Gerard, P. M.; James, H. P. U. J. Chem. Soc.,Chem. Commun. 1987, 41.6 Hiroyuki, I.; Satoshi, T. Biochem. J. 1970, 119, 281.7 (a) Sui, X.-F.; Yuan, J.-Y.; Zhou, M.; He, Y.-H. Chin. J.Org. Chem. 2006, 26(11), 1518 (in Chinese).(隋晓锋, 袁金颖, 周密, 何永洪, 有机化学, 2006, 26(11),1518.)(b) Robert, F. Chem. Rev. 1963, 21.8 Campagnole, M.; Delmond, B. Synth. Commun. 2007, 37,1077.9 Heather, J. B.; Mittal, R. S. D.; Sih, C. J. J. Am. Chem. Soc.1976, 98, 3661.(Y0907132 Qin, X.; Lu,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