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放大镜》
- 格式:ppt
- 大小:3.68 MB
- 文档页数:15
放大镜-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能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3.能够根据放大镜的原理制作简单的放大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熟悉放大镜的结构和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的学生进行引导。
三、教学准备
1.放大镜
2.实验桌
3.物体样品(如:小片纸,小虫子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1.向学生展示一个小片纸,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纸片上的文字。
2.询问学生:如果这个纸片太小看不清楚该怎么办?
3.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并解释放大镜起到的作用。
2. 知识讲解
1.展示放大镜,介绍其结构和原理。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让学生体会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
3.让学生互相展示他们观察到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物体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3. 练习和应用
1.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动植物、细菌等。可以准备一些样品,让学生自行观察。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大镜不能使所有的物体变得更加清晰?
4. 拓展延伸
1.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并与放大镜进行比较。
2.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放大镜,了解其原理。可以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玻璃球、胶水等。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能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根据放大镜的原理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同时,学生还了解了放大镜不能使所有物体变得更加清晰的原因。通过实际操作和现象的观察,学生对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019-2020年(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放大镜教案1 青岛版六
三制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检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4、了解使用工具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教学准备: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看清自己的指纹或叶子上的叶脉吗?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观察。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4、交流观察时的感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观察得更清楚呢?
5、得出结论:利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得更清楚。
二、探究与实践。
(一)认识放大镜。
1、以小组为单位对放大镜进行观察。
2、说一说放大镜由哪几部分组成。
3、用手触摸放大镜的镜片,找找与普通镜片有什么不同。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补充。
(二)使用放大镜。
1、组内讨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阅读教科书中“方法指导”的内容,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小组内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4、组内交流使用放大镜前后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
5、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结论进行补充、总结。
三、拓展与创新。
找一找,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放大镜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图片。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放大镜的组成:镜框镜片镜柄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放大镜》教案
发城一小程荣超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15.《放大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5课《放大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工具是个好帮手》隶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旨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本节课要落实的课标要点是:认识放大镜并了解其功能。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本课问题与猜测部分“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呢”,通过展示两名学生分别在观察植物和树叶,提出问题,意在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其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泡泡语提示“用放大镜试试”,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致的观察。
探究与实践板块分为两部分,活动一“认识放大镜”,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用手触摸镜片,感知放大镜镜片与普通玻璃的不同,认识放大镜的构造,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二“使用放大镜”,结合观察叶片、邮票、指纹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意识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的的能力。
拓展与创新板块“找一找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工具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人们的好
帮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放大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并不一定很了解,本课应该给学生观察使用放大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描述、对比等方式,感受工具是人类的好帮手。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由2部分组成。
“认识放大镜。”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用手触摸镜片,感知放大镜镜片与普通玻璃的不同;认识放大镜的构造。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用放大镜。”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叶片、邮票、指纹;让学生描述使用放大镜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意识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拓展与创新让学生寻找并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是人类感官功能的延伸。
学习目标
1.知道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4.了解使用工具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准备
放大镜、邮票、有关放大镜的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
师:课前教师准备了邮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邮票上印有什么图案?
(学生观察邮票。)
师:邮票上印有我国最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邮票上的长城那么小,怎样才能观察得更清楚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借助工具——放大镜来观察是最科学的方法。那我们就在放大镜的帮助下,一起来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吧。
(板书: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用肉眼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学生会发现观察很困难,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呢”,从而引出工具——放大镜,自然地引出本节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