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媒产权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制度边界现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5.65 KB
- 文档页数:4
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精选5篇]第一篇: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王声平[提要]建立健全的传媒业产权制度应该是目前中国传媒业体制创新的突破口。
传媒业要真正走向市场,就必须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媒体的产权多元化意味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通过互相参股形成媒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股份制媒体企业以及改变媒体国有产权单一的局面。
通过不同手段对非经营性传媒产业和经营性传媒产业进行多元化改革,使媒体最终实现外部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内部健全的组织结构。
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是媒体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
[关键词]传媒业体制产权多元化我国传媒业[l]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传媒体制改革最为深刻的。
不仅涉及到传媒业的微观体制,而且也包括对传媒业进行监督管理的宏观体制。
目前建立健全的传媒业产权制度应该是我国传媒业体制创新的突破口,并且在今后中国传媒的深层次改革方面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分析我国传媒业体制缺陷及其应对措施是传媒业产权体制创新的出发点。
一、我国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经济”理论。
普遍认为,产权指所有权和从所有权衍生出来的其他财产权构成的财产权系统的统称。
[2]《中国百科全书(1998年版)》给“产权”(property right)下的定义是:“法定主体对构成生产或经营要素的资产享有的最终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的总称。
”实际上“所有权”的出现要比“产权”早得多,“产权”显然起源于“所有权”,但又比“所有权”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
所有权是对某项资产的占有和处分的原始权利,而产权是由这种占有和处分所带来的各种衍生权利。
西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出现以后,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分离,可以被不同的自然人或法人拥有。
而产权制度可以使这些权利拥有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获得平衡。
“所有权”本质上是一定社会中财产权在法律上的表现。
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胡正荣李继东一、审视我国媒介规制变迁2003 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办21号文件),此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分别依据此文件的精神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标志着我国媒介业的改革步入了新的阶段。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将媒介产业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两类:⑴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和重要出版社实行国有事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加活力和改善服务;⑵非新闻宣传性资源、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转制为企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和增强活力为重点。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媒介业改革向着更为多元化、市场化、资本化的方向发展。
但细细审视这些文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比如:其一,虽然打破了以计划事业型为主的单一体制,但公益性事业仍然由国家掌管,政府仍然是公益性事业媒介的主体,只是将经营性资源推向市场,从而形成了国家媒介和商业媒介并举的二元结构,缺少像英国BBC和美国 PBS那样独立于政府和商业的公营媒介机构。
那么公益性事业在党、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为谁服务、替谁说话呢?能像英美的公营媒介那样远离政府和商家吗?在这种二元结构的模式下,谁来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弱势群体?对于国有媒介来说,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又往往又是其内部事务,若剥离了经营性资源,媒介又何以自养?若用商业运营维持生计,媒介又如何能维护公共利益呢?其二,坚持国有为主,国有媒体要在市场中起到龙头、示范和主导作用;而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调整结构,调节利益分配。
国有媒体已被置于优势地位,市场调节又如何发挥作用?其三,仍然没有触及国有媒介的产权问题,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又如何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企业化的运营呢?诸如此类带有中国式的规制问题往往让业界感到困惑,同时会不时地出现实施失效的现象。
传媒行业的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传媒行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挑战。
因此,加强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传媒行业的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传媒行业的版权保护问题传媒行业的版权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盗版和侵权现象普遍存在:传统媒体的作品容易被盗版和侵权,互联网上的盗版问题更加突出。
电影、音乐、图书等作品经常被非法传播和复制,给传媒行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2. 控制版权难度加大:由于信息的快速流动和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传媒作品的版权控制变得困难。
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传播的人难以追踪,使得版权保护的难度大大提高。
3. 跨境版权保护面临困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媒作品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国界,跨境版权保护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于各国版权法律制度的差异,跨境版权保护的协调变得复杂,同时国际上的侵权盗版情况也较为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传媒行业的版权保护:1.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版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高惩罚力度,使侵权行为付出更高代价,为传媒行业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护。
2. 加强技术手段支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数字水印、加密和版权标识技术,提高传媒作品的版权控制能力,减少盗版和侵权现象的发生。
3. 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共同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
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版权保护的准则和机制,形成合力。
二、传媒行业的知识产权问题除了版权保护问题外,传媒行业还面临着知识产权问题,这是一个更加广泛和复杂的议题。
以下是传媒行业的知识产权问题的几个方面:1. 作品创作权保护:传媒行业有大量的作者、编剧、演员等,他们的创作权应得到相关保护。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存在盗用作品或窃取创意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
中国传媒经济体制变迁中国传媒经济体制的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传媒行业基本上是由国有媒体主导的传统宣传宣传,充斥着官方宣传和思想意识形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媒体产业的改革开放,中国传媒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国有媒体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行业一直是国有媒体占主导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媒体的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规律,导致了许多国有媒体陷入了财务困境。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国有媒体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引入了股权改革,促进了媒体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私营媒体的崛起。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私营媒体开始兴起。
与传统的国有媒体相比,私营媒体更加灵活和多元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私营媒体的崛起也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推动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传媒产业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和多元化发展。
传媒产业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而是逐渐向数字媒体、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型媒体领域发展,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传媒产业体系。
第四,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传媒产业也在不断走向国际化。
中国传媒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与国际媒体企业展开合作,进行国际收购和合资,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国际化发展不仅带动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媒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传媒经济体制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传媒产业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媒产业将迈向更高的国际舞台,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实力和活力。
我国传媒产业的政策环境分析与对策我国传媒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它扮演着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但是,在政策环境方面,它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传媒产业的政策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政策环境分析1.1 文化产业政策的缺失我国文化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以文化遗产保护和文艺作品管理为主要目标,对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还比较薄弱。
虽然在近些年,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比起其他行业,政策支持还是不够充分。
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政策缺失更为明显。
1.2 认知上的障碍海内外大量的经验都表明,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高利润,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为财政收入做出贡献。
但是,我们国内在文化产业方面的认知仍然有很大差距,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基层管理者、媒体等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的层面,并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它为社会带来的贡献。
1.3 对外开放的不足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之一,也是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之一。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外开放的进程还比较缓慢。
虽然在文化领域人员、产品、作品出口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对外合作、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推广国内专业的知识产权合作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1.4 行业规范和标准的缺乏目前我国传媒产业还没有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有些传媒从业者和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缺乏真正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企业行为也常常不符合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这些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共同合作,建立相应的标准和监管机制。
二、对策建议2.1 加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好的经营、发展和融合环境,同时可以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2.2 提高全民的文化产业认知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的知识和理念,提高全民的文化产业认知,注重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品牌形象,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关于中国传媒集团产权问题的思考作者:郝彬彬张世海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6期摘要:在计划经济时代,传媒机构被界定为舆论宣传的工具,它们一般隶属于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这些机构的资产一般也归宣传部门支配。
这个问题迄今仍然是困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问题。
当媒介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后,它与原来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必须厘清。
我们可以通过对产权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解放传媒机构的生产力。
关键词:传媒集团产权改革一、中国传媒集团产权问题的提出当前中国的传媒集团治理已经形成三个比较典型的模式,分别是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广东模式,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浙江模式和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上海模式。
这三个治理模式各有特点。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由省政府出资实施授权经营,广东省政府作为出资人,在集团内部设立管委会,管委会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和义务。
在资产的性质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属于国有独资公司,其中管委会既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又作为经营者负责经营管理。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由宁波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委托者和出资人,把国有资产授权给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经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享受出资人的权益。
作为受委托的事业法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享有资产的产权转让、资产担保、收益处置、投资决策等方面的权利,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义务。
广东模式和浙江模式还没有涉及关于产权的问题。
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治理模式就涉及这个问题了。
2007年5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把其下属的《申江服务导报》《人才市场报》《房地产时报》《上海学生英文报》等公司的全部股权以及集团的风火龙物流服务公司的全部股权和中润解放传媒公司的部分股权注入新华传媒,然后借壳上市。
《解放日报》持有新华传媒23.49%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次上市最让学界关注的是,招股说明书中列示的发行人股权结构和发行后股本结构都把上海市委宣传部列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新华出版集团100%的出资人。
研究中国媒体制度变迁的两个理论范式(一)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社会学媒体制度制度变迁合法性机制摘要]: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国媒体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使用了两种理论范式:一种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一种是新制度社会学理论范式。
本文对这两种范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这两种范式的不足之处。
Abstract:MypointofviewisthattheretwotheoryparadigmusedabouttheChinesemediainstitutionalc hange.OneistheNeo-institutionaleconomicsandtheotherisNeo-institutionalsociology.Mypaperanal yzesthetwokindsoftheoryandthepublishedpapers.Attheendofmypaper,Ipointoutthedeficiencyofth etheory.Keywords:Neo-institutionaleconomicsNeo-institutionalsociologymediainstitutioninstitutionalcha ngelegitimacy中国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制度变迁的庞大规模与深刻程度都是当代世界舞台上罕见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走向了现代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向了开放社会。
在改革大潮中,中国新闻媒介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一致,经历了深刻但却平稳的改革。
媒体行业的性质由改革开放之前的党和政府的喉舌演变为今天党和政府的喉舌、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几种性质溶于一体的行业。
对于中国媒体体制改革的研究非常多,许多学者都对这个改革的过程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和记录,并使用各种理论对这种变化进行了解释。
文化传媒产业政策分析近年来,文化传媒产业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与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传媒行业的政策,旨在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对文化传媒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财政方面,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等方式来鼓励行业发展。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文化传媒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增加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底气。
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文化传媒产业的核心资产。
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非常重视,加大了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这为文化传媒企业创作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文化创意的探索。
三、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政府致力于增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促进了文化传媒产业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了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四、培养专业人才政府提出了加强文化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
通过设立相关专业学院、开展培训项目等方式,为文化传媒产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培养不仅提升了行业整体素质,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推动数字化转型政府加大力度推动文化传媒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注重数字内容的开发与传播等方式,促使企业逐步实现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六、加强行业监管政府加强了对文化传媒产业的监管,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通过出台行业标准、设立监管机构等方式,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七、促进文化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政府提倡文化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例如,通过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传媒与旅游业的结合,使得文化传媒产业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同时也能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八、开展文化传媒对外合作政府通过开展文化传媒产业的对外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市场。
例如,通过参展国际文化展览、与外国文化传媒企业合作等方式,使中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中国传媒经济体制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传媒行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管理到市场经济时代的多元化竞争,传媒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本文将就中国传媒经济体制的变迁历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传媒经济体制完全由国家控制和管理。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都属于国有资产,由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和运营。
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保证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传媒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完全符合国家意志。
传媒产业也因为缺乏市场竞争和创新动力而缺乏活力。
一方面,政府向传媒提供资金和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却限制了传媒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这种体制下的传媒经济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传媒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政府开始逐步退出传媒行业,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随之而来的是传媒市场的多元化,媒体的所有权也逐渐多元化。
媒体集团、民营媒体和外资媒体等不断涌现,传媒市场逐渐形成竞争格局。
传媒行业也开始出现了市场化经营和盈利导向的趋势,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的内容多样化,满足了受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市场经济时期的传媒经济体制变革,催生了中国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
传媒公司的经营机制逐渐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转变,媒体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与此民间资本的参与也为传媒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媒体内容更加贴近观众生活,满足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媒体产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时期下的传媒经济体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传媒行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乱象和混乱。
传媒产品的商业化运营也导致了一些纯商业化的投机行为,甚至出现了低俗媒体内容的问题。
传媒产业的不正常发展和乱象,也引发了对传媒市场监管和内容审查的重视。
音视频传媒行业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和措施一、引言音视频传媒行业在数字化时代蓬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版权侵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
为了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相关机构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机制和措施来加强音视频传媒行业的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
二、版权保护机制1. 法律体系建设音视频传媒行业版权保护首先依赖于完善的法律体系。
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如中国实施的《著作权法》,美国实施的《数字千年著作权法案》等等。
这些法律为创作者提供了合法保障,并对侵权行为进行约束。
2. 案件处理机制相关部门设立专门负责侵犯音视频传媒版权案件处理的机构或部门,加强对侵犯者的打击力度。
如中国互联网巡查办公室、美国FBI等,在监测和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上发挥关键作用。
3. 技术手段音视频传媒行业采用技术手段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数字水印、加密技术和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等工具能够有效追踪侵权行为,并提供证据以维护创作者的版权。
4. 合作与宣传不同国家间、不同企业间建立起版权保护的合作关系,加大宣传力度。
音视频传媒公司之间可以达成版权授权合作,利于资源共享和监督,同时也通过广告、宣传活动鼓励消费者支持合法渠道获取音视频产品。
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1. 专利保护音视频传媒技术的创新对于行业的进步至关重要,在实践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新的发明和技术。
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这些创新成果,使其能够留在原始公司或个人名下,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2. 商标注册音视频产品及平台需要有独特的商标来区分自身与其他竞争对手。
注册商标不仅可以确保自身品牌的独特性,还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避免误导和混淆。
3. 著作权保护音视频传媒行业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将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版权声明等措施来确保其合法性和唯一性,以防止他人擅自使用和复制。
4. 教育培训与意识提升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提高从创作者到大众衔接上对知识产权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
刍议我国目前传媒所有制的形式变化新中国成立至今,经济体制经历了3次较大的变革。
与之相应,大众传媒的体制也经历了3次较大的变化。
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传媒完全属于国家所有,被定位为党的喉舌和宣传工具,靠吃“皇粮”运作。
第二次是1978年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传媒也开始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进程。
第三次是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传媒步入市场经济大潮,提出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2年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传媒的所有制形式也生发出一些新种类,“一是新闻传媒内部的一些部门和下属的一些部门,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所有制形式。
二是出现了一大批传媒集团,这些集团的部分成员,其所有制已发生变化,不完全是国家所有制。
三是外部资本包括国外资本参与新闻传媒,使这些新闻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四是部分传媒资本重组,有的实行了股份制。
”①从以上介绍的经济体制改革与传媒体制变迁两者的关系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传媒所有制的变化是随着人们对传媒属性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而进行的。
因此,要精准把握和理解我国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必须弄清我国目前传媒的属性问题。
下面着重从传媒的信息产业属性角度来分析一下我国传媒所有制的形式变化前景。
根据统计数字:目前,全球媒体行业的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并且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书刊、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这些媒体在普及的过程中,形成了产业形态,不但自身创造出了丰厚的利润,而且带动了造纸、印刷、半导体、电子产品、信息产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中国传媒业更是以年增长率28%高速发展,为全世界传媒业所瞩目。
入世后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和中国传媒行业不断开放的市场空间,吸引众多国际一流传媒集团(包括IDG、维亚康母、贝塔斯曼、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蜂拥进入中国市场。
现阶段我国传媒业的总体特点有哪些呢?在性质上,我国传媒业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即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在发展速度上,传媒业则鲜明地体现出快捷性的特点;在经营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多样化经营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双重属性相适应,我国传媒业具有两种界限明确的功能: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我国传媒业在市场领域则更多的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而在管理手段的运用上,我国传媒业更强调的是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统一。
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规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到逐步开放的市场经济时代,再到如今富有活力的网络传媒时代。
然而,媒介规制的变迁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更深层次地涉及到意识形态。
本文将探讨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并进一步分析其意识形态根源。
首先,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现行媒介规制体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
现行的监管机制往往滞后于媒介发展的变化,造成一些监管漏洞和执法难题。
另一方面,媒介规制的执行与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媒介行业的运营行为,但在实际执行与监督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官员行为不规范、办案程序繁琐等,进一步加大了媒介规制的制度困境。
其次,媒介规制变迁的意识形态根源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
在政治方面,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直接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我国,媒介被赋予了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任务,这种意识形态导向成为媒介规制的基础。
同时,政府的媒介规制也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用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经济方面,媒介规制的意识形态根源主要体现在广告市场的竞争与媒体所有权问题。
在广告市场的竞争中,政府对广告市场的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介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利益。
同时,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化问题也导致媒介规制的意识形态根源,因为掌握媒体的所有权意味着对信息的控制和管控。
媒介规制变迁在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都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首先,应加快媒介规制的改革,从制度上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提高执行效力和监督能力。
其次,应加强媒介准入制度,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市场失序和媒体垄断。
此外,应提升行业自律能力,倡导媒体职业道德和责任,以推动媒体行业更好地自律和规范。
最后,政府应保持对媒体政策的审慎和开放,以实现媒体规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整改文化传媒行业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文化传媒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文化传媒行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宣传文化、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愈发突出。
在这个信息时代,各种媒体形式涌现,而知识产权泄露、侵权盗版等问题也时常出现,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盗版问题严重文化传媒行业中存在大量的盗版问题,主要集中在音乐、电影、电视剧等领域。
由于传统的盗版行为被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更加便捷地实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盗版问题日益严重化。
盗版行为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也损害了整个产业链的利益。
2. 法律法规短板尽管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有许多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相对滞后,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和新问题的出现;其次,执法力度不够强劲,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
这些问题使得知识产权保护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
二、保护措施与改进建议为了解决文化传媒行业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改进建议。
1. 健全法律法规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要的一点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并对其进行时时修订和完善,以跟上科技的发展和新问题的出现。
同时,应加大对盗版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执法的有效性和威慑力,确保知识产权的合法运营。
2. 加强平台监管互联网平台是知识产权泄露和盗版的主要传播渠道,因此,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至关重要。
平台应主动进行内容审核和版权监测,对侵权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和制止。
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参与监督,提高整体的版权保护水平。
3. 提高意识和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是重要的一环。
政府应该加强相关教育宣传,通过开展法治教育、知识产权宣传等活动,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4. 创新技术保护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技术保护手段也需不断更新和完善。
文化传媒政策的演进及价值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传媒政策的演进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我国的文化传媒政策与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文化传媒政策立法的主要内容是,摆脱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范式,进行初步的市场化探索,承认了文化市场的地位。
第二阶段为1993年至2000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立法相继出台,在文化传媒政策立法方面,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地位。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2011年,即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一时期各项政策立法,对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总体上是向着深入推进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行。
以下是对于这一时期文化传媒政策的回顾与梳理。
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闻传媒机构集团化的要求,标志着从观念上和实践上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突破性举措。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列提出,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个文件也为将文化传媒区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提供了基础,为进一步改革拓展了认识和实践上的空间。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意见。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体制改革做出全面部署。
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单位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
其他出版社和报刊社都要逐步转制为企业。
2006年3月,中共中央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