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思考李外河村小学李忠16、3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课教学,是引领学生走进精彩纷呈的世界,探索理想的自然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他们认识科学,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实施教育课程改革,有效的进行科学课教学,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还孩子们的快乐童年?以下谈谈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创新中享受快乐。
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几乎应体现在小学的每节科学课中,它是新课改的灵魂。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这个过程推导出结论。
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
我们的教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主宰孩子的生命。
”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
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
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付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推动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变革,各地教育部门也纷纷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更适合学生成长的科学课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想就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科学课程改革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传统的科学课程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为主,学生缺乏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实践经验。
科学课程改革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增加生活实践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课程改革应重视跨学科融合。
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应仅限于科学课程本身,而是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知识的联通和交叉。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相关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体感知中学习科学知识,增加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关联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科学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
科学课程不仅是为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
传统的科学课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对科学知识缺乏兴趣和热情。
在科学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情感影响下,更好地学习和探究科学。
第四,科学课程改革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科学知识不应该是死的,而是活的,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
在科学课程改革中,可以引入一些项目式学习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改革,不仅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和跨学科融合。
只有在这样一个全面的改革中,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
小学科学课课后教学反思介绍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着教学内容的重复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课课后教学进行反思,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引入新的教学资源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教学资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物模型、科学实验器材等来展示和解释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
通过引入这些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些任务可以是开放性的、有探究性的,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继续进行学习和探究。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者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并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包括观察和提问的能力、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能力、问题解决和创新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在课后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以便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支持孩子的学习。
在课后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和解答一些科学问题,以增加家长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家长征询他们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结论通过对小学科学课课后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将成为这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使用《科学》教材以来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
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
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2.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
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
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
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二、科学课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
这主要是因为: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学趣,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耳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
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6篇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1这次,我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师新教材培训班学习,通过观摩示范课,课例实践等活动,的确受益匪浅,并对新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这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1、创设有趣的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一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2、教学学习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本班实际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的教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与教学有机融为一体。
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生活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
二、学习方式1、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准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变成走过程、形式化,没有必要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某个知识点上意见发生分歧或需多方面解决问题时,适时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2、注重体验勤于动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3、培养学生边看书边思考的习惯当学生初步形成课堂常规,有了一定的自制时,便采取讲一讲、看一看的方法。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完善,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进行思考,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科学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学龄前儿童是以感知和认知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科学的奥秘,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科学知识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应该将生物、物理、化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科学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或者设计启发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还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支持。
教师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科学教育的质量。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供专业的科学教育培训和相关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提高科学教育水平,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跨学科整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和教师支持等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希望未来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更多对科学感兴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对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小学科学课作为小学教育阶段唯一的理科综合科目,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探究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是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是科学探究程序中的“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入“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象活动。
因此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在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即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
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
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三点:(1)简单明了,指向明确;(2)情理之中,预料之外;(3)时间要短,易于收放。
2.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小学科学课的氛围很重要。
如果每个学生都安安分分地坐着听,老师说一才做一,那跟按部就班地学习没两样;如果学生过于活跃,那整节课带来的只有混乱的感觉,最后只能一无所获。
学习气氛是需要老师引导的,我们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就能很好地协调这一点。
探究式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给予学生释然的感觉,更具有成就感。
通过自己的探索从未知变知之,不难理解有些学生会开心地说上科学课比较有意思。
3.教师要整合仪器室器材笔者曾做过调查,按照小学一、二类标准配备的仪器室器材中,有一半以上可以再整合到《科学》教学中,如计量仪器、通用仪器、大部分的玻璃仪器、部分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热学仪器、各种标本、模型、药品、各种工具箱等,都可以直接或有目的地选择一部分加以整合、应用,这是短时期内解决《科学》课探究活动所需器材的主要途径。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科学课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思考。
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针对新时期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探索与思考,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践行性教学在新时期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践行性教学,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探究、发现、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践行性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尝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知识是综合性的,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的培养其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注重学科之间的互动在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互动。
科学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数学、语文、艺术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探索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需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讲故事、提问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本论文为提纲式论文,简单扩充就可以成为一篇完善的论文。
欢迎你使用!
小学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引言
小学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等方面,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探讨,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为未来的科技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材内容需要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而,现实中的教材内容往往过于枯燥、抽象,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我们需要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其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快乐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育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观察、讨论等等,这些方法都极大地促进了小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安排
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等因素。
在安排课程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逐渐形成科学思维和方法,进而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小学科学教育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起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以培养有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小学科学课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新时期探索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现实,注重实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是有限的,因此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立足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贯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和术语,而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和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操作来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
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探究精神,强化问题意识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开展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他们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多角度引导,开发学生思维科学课教学需要多角度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实验、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学内容的视觉化和立体感。
老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注重生活联系,促进知识迁移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促进知识迁移。
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例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入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普适性。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同感,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科学课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一、将科学课纳入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推进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自主地参与学习,提出了“发现、探究、实践”、“体验、认知、锻炼”等教学理念,要求小学科学课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拓宽教学内容,引入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基本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实践和合作解决问题,并及时反思和总结。
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实践传统的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没有很好地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实践。
可以通过观察实物,设计实验和模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等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
四、拓宽教学内容,引入课外实践活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常识和科学修养。
还可以引入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科技创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注重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小学科学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可能是一种方法和工具,但它更是一种精神和态度。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本文将对新时期小学科学课的探索与思考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新时期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的原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强调探究性学习新时期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探究性学习则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
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给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验观测、资料收集和分析,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原理和知识。
三、注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科学探索和创造性实验等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
四、跨学科教学新时期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跨学科教学。
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与语文、数学、社会等学科的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践。
在小学科学课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记录和整理,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报告写作能力;在数学课中可以通过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在社会课中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历史等知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反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探究式学习,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小学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这意味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以及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科学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再次,新课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科学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科学的魅力。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例如,可以将科学知识与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我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1. 教学内容的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科学知识已经过时。
作为教师,我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入最新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发展。
2. 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我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科学课教学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关键课程,如何合理安排小学科学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非常重要。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合理选择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活动、观察活动和讨论问题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我们还应注重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探索、积极动手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创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思考。
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新时期小学生。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新的时期,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中。
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此展开探讨。
一、重视实践教学在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还不十分发达,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内容。
同时,实践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引导创新思维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创新。
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还应该通过课外参观、科普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科技意识,让学生了解科技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只有与能力相结合,才能最终产生更好的效果。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四、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学会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1. 引言1.1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确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也包括德育与情感方面的目标。
通过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当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时,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勇于面对困难挑战。
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只有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1.2 现实挑战与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科学课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和需求。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
传统的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的需求,教师需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实践。
跨学科整合也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科学知识日新月异,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跨学科整合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需求,教师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加强教学资源共享,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如何理解与实施这一点,我想首先需要我们科学教师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彻底抛弃“授受式”的传统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上知识之外,尚有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些目标必须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勇于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
因此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如《沉浮的秘密》这一内容,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生说小纸片和石头沉,木块和铁盖浮,问题出现了,于是就有学生自然地提出疑问: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呢?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又如《把液体倒进水里去》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固体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师要表扬会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
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从活动和体验中产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地从无问题到有问题,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到能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从提出比较浅显的、一般的问题到提出比较深刻的、典型的问题。
学法教法研究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二、利用多种有趣方法激发学生识字。
“教无定法,但贵在有法。
”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更可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1.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直观体验中识字多媒体技术可将死板的方块字形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变成有趣的形象。
例如讲授的《口耳目》一课,就是让学生认识12个象形字。
我利用课件的动画将象形字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字。
再如教学象形字“分”时,我用FLASH 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个简笔画“一把刀把西瓜分成两半”然后逐渐变成象形的“分”,最后出现简体字“分”,在这种情境体验中,学生对“分”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不仅把“分”的字型牢记于心,同时对祖国的汉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感悟。
2.创设对比情境,在比较中识字面对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多音字教学时,我注意创设换偏旁、辨字形、析字意、纠错别字、入语境等对比情境,学生通过区别比较体验,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加深印象,提高识字的准确率。
如:“人、无、午”和“入、天、牛”字的比较。
这样比较法识字,可以加深学生对形近字的区别,以防写错别字。
3.创设体态情境,在体态表演中识字汉字中有许多会意字,面对善长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我经常创设恰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情境,课堂教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如在教学“抱、跑”两个生字,我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说说老师此时在做什么?老师用什么在抱?(提手旁)所以我把这个提手旁先描红。
再说说老师用什么跑步?(足字旁)我就把这个足字旁描红。
又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演一演“拉、捡、推、拍、挤”等动作,用表情来表现“哭、笑、惊、呆”等表情,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生字,从而强化了认识,其识记效果怎能不佳?4.编顺口溜、儿歌识字平日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反思引言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问题一: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过于抽象,往往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脱节。
例如,在学习天体运行的时候,我们给学生讲解行星的运动轨迹和引力定律,但孩子们无法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这导致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学习引力定律时,可以通过掉落物体和摆球等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测量物体受力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力的作用。
问题二:缺乏实践探究环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实践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往往被忽视。
教师过多地注重讲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而来的深刻理解和记忆。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建议在科学课程中增加实践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培育植物,并观察其生长变化,通过实践来理解植物的需求和生长规律。
问题三:评价方式单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书面测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的单一性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口头报告、实验报告和实践成果展示等。
这样可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我们应该关注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性,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增加实践探究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对科学感兴趣和热爱的优秀学生。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如何理解与实施这一点,我想首先需要我们科学教师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彻底抛弃“授受式”的传统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上知识之外,尚有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些目标必须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勇于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
因此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如《沉浮的秘密》这一内容,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生说小纸片和石头沉,木块和铁盖浮,问题出现了,于是就有学生自然地提出疑问: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呢?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又如《把液体倒进水里去》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固体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师要表扬会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
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从活动和体验中产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地从无问题到有问题,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到能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从提出比较浅显的、一般的问题到提出比较深刻的、典型的问题。
如《电磁铁》一课,教学时教师先演示用磁铁吸大头针,然后出示一个熏过火的大铁钉,把大铁钉靠近大头针,教师提出问题“大头针能被吸起来吗?”拉开探究活动的序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时再演示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铁钉上,把电池接通到导线的两端,让大铁钉吸起大头针。
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制作这样一个装置,让他们尽情地玩一玩,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引导对“如果切断电流会怎样?”这一问题的思考,并且让孩子们给这个装置起个名字,然后统计每个小组制作的电磁铁每次吸上来多少个大头针,让学生们分析统计到的数据,这时很自然地就会产生问题:为什么各组吸上来的大头针数量有多有少?进一步引出需要进行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使他们乐于探究。
3.通过精心创设情境,正确引导和训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的潜力和好奇心是无边无际的,是我们想也想不到的。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创设典型的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如听完故事提出问题,做游戏提问题,看课件提问题做实验等,特别是在情境中学生感到困惑产生认识矛盾时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如《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一课,教师做热喷泉实验,看到烧瓶中的红色水一下喷得很高,像喷泉一样,学生被吸引住了,教师加以引导,进行自主探究。
又如《变色花》一课,教学时先出示一朵自制的白色纸花,问学生“这朵纸花漂亮吗?”这时就会有学生提出“要是有颜色就好看多了。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装有紫甘蓝水的小喷壶,往白色纸花的花朵上喷洒,一会儿“奇迹”出现了,学生发现白色纸花变了花朵变成红色了,他们很好奇,便会产生问题: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纸花会变色?接着教师又往纸花的枝叶上喷洒,枝叶变成了绿色.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一瓶溶液,能使白色纸花的花朵和枝叶变成不同的颜色?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
4.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每一位科学课的教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
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
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例如在四年级科学探究打足气的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中,学生通过注射器,感受到了压缩空气有弹性.我问:乒乓球里有压缩空气吗?猜测一下,为什么?怎样证明?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高涨起来了!出示一把空气枪,想知道空气枪内部是怎样把子弹打出去的吗?学生分组探究后又问:你能利用压缩空气做一把空气枪吗?用探究来了解科学,用科学探究来认识周围的现实世界。
二、科学课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
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
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和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实验不仅要学生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而且要用眼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脑想,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策略,是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并非简单的动手操作。
在进行探究实验中,学生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认真观察,细心测量,要搜集事实材料,用语言、图画、表格、数字等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实验的结果,表述自己的感知和体验,要自觉地把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的预测或猜想进行对照。
这样在实验中启动探究,促进探究,深化探究,升华探究使探究活动不断向深层次发展,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学习的探究能力。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课教学要在探究中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常为学生不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茫然无策.然而学源于思,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诱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注意,开展持久自主探究的根本保证.教学中必需应用一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基础。
观察很重要.科学课学习要求让学生能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科学课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占主导地位,学习活动中粗心观察不仔细的学生占较大比例,如果对学生说,请你仔细观察,效果往往不大,也难持久.
小学生对气功魔术等倍感神秘,如能巧妙利用,使其领悟出观察的重要性,将对其受益终身.我曾用红黄二张同样大小的纸变魔术,先叫学生仔细观察黄纸在前,用笔一卷再打开,变成红纸在前.猜猜是怎么变的,你观察清楚了吗?教师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小魔术,让仔细观察的意识深入每人心田,再鼓励孩子认真的多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多观察身边的世界,多猜一猜想一想比一比,使观察能力与学生认知能力一起发展.
2.设置结构性的研究材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小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和生命世界.良好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感知,材料的结构性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效果.充分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能增长学生的感性认识.
趣味性的材料能激发学生认识探究的兴趣,典型性的材料则是完成探究学习任务的根本保证.“纸的观察”就应选用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各不相同的,常见的纸提供观察,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差异,通过讨论研究知道共性;同时也为后继的造纸和研究不同用途的纸做准备.高锰酸钾和沙子的对比“溶解”,材料易找,又能从对比中认识理解溶解是化成极细微粒扩散开来.又如热水瓶吞鸡蛋,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力,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为什么.观察蜗牛的运动与蜗牛的赛跑,则需提前对材料处理,告诉学生蜗牛饿了二三天,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明确观察目标,提高课堂观察效率,完成赛跑.总之,新课程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且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教学要把科学学习的机会平等地提供给每个学生。
新课程给我们每个科学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有广博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储备和极大的耐心,科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素质教育实践探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