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江--原子的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90.59 KB
- 文档页数:9
原子结构讲解
原子结构是指原子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表示原子结构的图示,它用圆圈和小圈分别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列的,从里到外分别称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等。
每层最多可以排2×(n)^2个电子,其中n表示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不
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原子的性质由其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
根据电子排布的不同,原子可以分为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和稀有气体原子。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金属的特性;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
于或等于4,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非金属的特性;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表现出稀有气体的特性。
以上就是原子结构的简要介绍,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化学书籍或咨询化学专家。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是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的基石。
通过了解原子的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原子的结构以及相关的高中知识点。
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的核子,而电子则围绕核子在不同轨道或能级中运动。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核的电荷为正,并且电子的负电荷与核中的质子数相等,使得原子整体是电中性的。
2. 原子的结构模型2.1 托姆孙模型托姆孙模型是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粒子。
根据这个模型,原子是一个均匀带正电荷的球体,电子均匀分布在球体上。
2.2 鲁瑟福模型鲁瑟福模型是在托姆孙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个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而电子则围绕核运动。
这个模型还指出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核内。
2.3 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是基于量子力学理论的。
根据这个模型,原子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或能级中运动,每个轨道或能级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不同能级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3. 原子的能级和电子排布原子的能级表示电子的能量状态,一般用数字或字母表示。
第一能级最靠近原子核,能量最低,依次类推。
每个能级有一定数量的子能级,每个子能级又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以下几个原则:•能级顺序原则:电子在填充能级时,按照能级的顺序填充。
•电子尽量填满一个轨道:每个轨道能容纳一对电子,它们的自旋相反。
•能量最低原则:电子优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4. 原子的化学键和性质原子间的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的。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原子的化学键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不同原子的化学键特性不同,导致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行为。
例如,金属由于其金属键的特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5. 原子的辐射和能级跃迁原子在吸收或释放能量时,电子可以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高中化学孙老师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1. 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基本组成(2)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3)原子核的结构(4)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定义2. 元素的周期表(1)元素的分类和周期律(2)元素的周期性规律(3)元素的周期性性质3. 化学键(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4)键的性质和应用4. 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态和性质(2)密度、颜色、溶解度等常见物质性质(3)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1. 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类型(2)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则(3)平衡状态和速率常数(1)平衡常量和平衡表达式(2)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平衡常数和数值计算3. 化学反应热力学(1)热力学基本概念(2)内能、焓、熵的定义(3)热化学方程式4. 化学动力学(1)动力学基本概念(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3)表观活化能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应用1. 酸碱盐(1)酸、碱、盐的性质和应用(2)酸碱中和反应(3)酸碱盐的离子反应2. 金属(1)金属的性质和分类(2)金属的腐蚀和防腐蚀(3)金属合金3. 非金属(1)非金属的性质和分类(2)非金属的应用(3)非金属的离子和共价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2)共价键的构成和键能(3)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和应用四、化学实验和化学分析1.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1)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2)化学实验的安全和规范(3)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2. 化学分析(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2)溶液的稀释和浓度计算(3)离子反应和沉淀反应3. 化学合成(1)化合物的合成方法(2)化合物的纯度和检验方法(3)化合物的应用和制备五、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1. 环境净化(1)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来源(2)环境净化方法和原理(3)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2. 能源利用(1)化石燃料的利用和存在问题(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优势(3)能源技术的发展和趋势以上是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课题2 原子的结构(1)一、对本节课的基本理解和认识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性质:本课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以观察物质的独特视角引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
本课是在前面已经学过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基础上展开的,继续探索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以及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是前面相关的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因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地位:本单元教材教学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其中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的课题2。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是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的原子构成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作用:通过本课的原子构成的学习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为学好离子、元素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又是今后学习化学计算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1.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使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认识原子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通过类比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通过原子结构发现史了解科学研究的历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4.结合X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
难点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仪器药品无演示文稿PPT、动画(原子的发现过程)其他资源导学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导课: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说出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抛开化学变化原子可不可以再分?若可分能分成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从今学生思考抢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09-05-12 10:30:33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作者:宋唯●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第一节《原子结构》。
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宇宙大爆炸)入手,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在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后,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展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原子基态与激发态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子跃迁和光谱分析;根据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导出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旨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所学仅仅局限于对原子构成的简单识记上。
高中阶段在新课标化学教材(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节中,主要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讲授了原子结构的知识。
而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概念、原理(如泡利原理、洪特规则等)都很陌生。
另外,学生对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与原子基本性质(如电子运动与光谱的关系)之间的关系了解很少,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将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知识。
除此之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理论的理解较深刻,并且能够将学到的理论快速应用于问题解决中。
●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元素在宇宙中的含量。
(2)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能够区分主要的原子结构理论创始人及其理论内容。
(3)理解能层(电子层)和能级(电子亚层)的概念,熟练使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能层和能级,掌握原子核外电子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够利用这两种关系判断电子能量的高低。
(4)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并能利用构造原理排布原子的核外电子。
(5)理解电子排布式及简化电子排布式的含义,能用电子排布式和简化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构造原理及其应用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归纳法和类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