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副标题:探寻该考点解题思维所在,找寻更好的解题途径,明确解题应当注意的各方面问题关键词:解题思维,途径,问题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一、解题思维:(一)、抓住重要语句。
文章或语段中的重要语句是我们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比较明确的一类文章,文中的重要语句,就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依据。
比如,议论文中的起始句、终结句、论点句,散文中的卒章显至句、议论抒情句。
(二)、着眼标志词语。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在文章或语段中分散显现,有的是散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就应当作综合的归纳分析。
文章或语段中的一些标志词,如“认为”、“以为”、“感到”等之类的词语,往往是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也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动态,归纳起来便于梳理,便于把握。
(三)、注意提示语、附加语。
提示语、附加语往往为解答问题指明方向,使我们明确答题的重心、范围。
提示语主要指文段以及试题出现的提示性语言,附加语包括注解、题解、时间、背景等,它往往对分析作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启迪性。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解读。
要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寻找作者的思路,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观点态度强加在作者之上。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主标题:挑选整合信息技巧
副标题:总结挑选整合信息的有关技巧,能够正确的答题。
重点词:挑选,整合,技巧
难度: 2
重要程度: 3
内容:
挑选整合信息技巧
一.据题溯源,锁定有关信息
关于阐述类中的选择题的判断,重点在于认真阅读全文,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认真审读
题干要求以及选项内容,而后据此在文中找到与选项信息有关的信息,而后就把原文信息
与选项对应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逐字逐句比较,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哪些词语、分
句的次序变了,或许句子的意思能否变了,这样就能对选项信息的正确与否作出正确的判
断。
如解答上边第 1 题的 A 项,重点在于找到文中第二段的第三、四两句;对 B 项的判断,要找到第二段中的倒数第二段这一重点句;对 C 项的判断,我们能够先依据题干中的信息
去找到文中第三段中的第二句。
二.辨别圈套,挑选整合信息
阐述类的选择题常常重视考察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而在对文章局部内容表达时,命题者常常会设置夸张其词、偷换观点、误解原意、张冠李戴、惹是生非、混杂范围、弄错条件、
断章取义、弄错时态模态、以偏概全、遗漏信息、答非所问等圈套,熟习这些圈套的特点,
常常能够又快又正确的判断出选项的说法正确与否。
如对上边第 1 小题中的 A 项,就犯有曲解原意的错误, B 项就犯有夸张其辞的错误, C 项犯有张冠李戴的错误。
答题时,只需我们依据命题者常常设置的一些圈套来加以剖析,就很简单确立选项中设置的圈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二:新时代文学迄今为止已近十年,新时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精准地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实、立体、全面地构建中国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历史回顾、现实关怀和未来构想,建构既属于中国本土也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文艺和社科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研究和探讨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标识性概念、开辟学术新领域等方面,取得不少突破性成绩,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方法路径的创新性提升。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不分版本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副标题:明确该考点相关内容,注意解题方法,探究考卷中设误的一些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设误,常用,六种,方法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区分,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区分。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和简练。
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根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根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浅薄、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准确把握重点语段,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到达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如何筛选并整合信息?这个问题真的有点大了。
这样吧泛泛地说一下吧。
首先,要读懂整个文本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嘛,总要有所阐发的,这个论点不像小说的主题那样隐晦,需要探究,而是大多数都很表面化,注意开头结尾段落的总起或总结句。
弄清楚作者观点所在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步,需要有整体感知能力。
其次,弄清楚每自然段表达的核心内容。
一般的论述类文本段落较少,每读一段问问自己这段作者表达了什么意思,概括时注意段落的结构,结论性句子,总结性句子不要错过。
这个步骤中需要你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第三,在第二步基础上,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明确是并列、递进、因果、条件、转折等哪些关系,这样文本的结构就理清了。
常见的结构是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以上三步你就弄清楚了这个文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两个问题,也就是说你基本读懂文本了,这样,用我的话说,你才有资格答题了。
以上三步阅读顺序对于水平高一些的读者来说,会颠倒的,一般是一边读文本感知每段内容一边分析段落关系,理清结构,然后明确本文的观点,也就是一步到位。
至于筛选信息能力,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你按照一定的要求或标准(往往是题干要求),把相应的信息筛选提取出来。
比方说我有一篮子豆,各种豆子都有。
我让你挑出红色豆子黑色豆子绿色豆子是很简单的事情,让你挑出长的扁圆的大的小的豆子也不难,让你挑出蛋白质油脂含量高的就难了,因为你要清楚各种豆子的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怎么知道呢?文本中一定有相应的信息的。
找到了,就好筛选了。
还有整合信息能力,有时间再聊吧,阅读训练是系统工程,多读多练,掌握并熟悉方法,需要时间和耐心,希望我以上内容对您有用。
高考语文备考:筛选整合信息题解答技巧筛选整合中的信息,是语高考阅读题中重要的阅读能力,是三个层级六个能力点中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在试卷中占的比例越越大。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的理解。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一般就本身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主旨的语句;④中的概括句;⑤中的过渡句;⑥的标题;⑦后的注释等。
从试题的形式看,筛选整合信息题在考题中往往用专题式和开放式两种。
专题式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集中筛选整合,是分散的信息向一点聚集。
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题: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第3题:对“历史脉”理解不符合意的一项是()(3分)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脉相协调要有化底色和基调调。
第6题: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1分)第20题: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分)这些题目就是典型的例子。
开放式是不针对特定问题的题目,一般采取选择题的形式。
有单选和多选之分;有回答正确和错误之别。
最常见的题型是:①下列解说,符合(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或多项)是()。
②对本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或多项)是()。
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0题:对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本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如何解答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类试题不分版本主标题:如何解答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类试题副标题:利用高考试题,寻求方法上的突破,认真解答试题,力争选择题不失分。
关键词:如何,解答,试题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1、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需要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对相关信息的准确索检,以及相关知识的储藏和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
这四个方面是根本的要求,缺一不可。
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探究,会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是一种推理。
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确认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语言转换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而是侧重于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
因此,仅仅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词语、句子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3、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
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而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表示事物出现的先与后、主与次、片面与全面和已然、未然、将然以及偶然、必然等等,试题中常见语言形式有“已经成为〞,“今后必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翻开思路的钥匙。
5、推断不能只是看选项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文意,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要求能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进行由此推彼、由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1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5、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2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1 思路: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其次要画出要点以便提高做题效率,最后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2 规范解答:点题.分条(很重要,防止遗漏关键点,提高老师对你的印象分。
).升华(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由家庭到社会等等。
)3 举例解答:连自己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08江苏卷)理解:1.要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
2.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
3.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3点全部由斜体得出)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 .基本.大致.最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4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方法1 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
主标题:如何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副标题:寻求一定的方式方法,准确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以求提升答题效率。
关键词:如何,筛选,整合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1.舍与取舍去无用、次要信息,提取有用、主要信息,尤其要把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语摘取出来。
例如“现场矫正”的第1题,有考生提取为“拜胡沁园为师”,这个答案就没有把最主要的信息,即关键词语“学工笔画”提取出来。
只要能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其他的都可舍去。
2.分与合(1)对于信息最集中的段落,采取分层提取的方法。
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问题。
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直接观测到暗物质,是因为暗物质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而且在推测的暗物质成分中,其是由一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的弱,只能产生较小的能量,很难被现有科技水平的观测工具探测到。
暗物质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的原因有哪些?分析:所给段落是一个因果复句,答案在“因”句。
而“因”句以“而且”为界分为两个层次,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
于是分层提取为:a.暗物质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b.暗物质由一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现有科技水平的观测工具很难探测到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弱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较小的能量。
(2)对于同一类信息,较分散的信息采取合并、归类的办法。
如题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体现了……”等用语,一般都要求将信息归类,归到某一方面中去。
3.添(换)与转在保留关键信息(关键词语)的前提下适当添(换)一些词语,使信息转为合乎答案要求的文字。
转,有时要将否定性信息转为肯定性信息,将侧面信息转为正面信息。
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问题。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形式副标题:全面分析高考试题,把握这一考点考查情况,明确高考命题形式。
关键词:分析概括,概述,命题形式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从阅读材料中概括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的分析文章所述的事件或所说的道理的具体内容。
有些文章,其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很难给人以明确的解释,而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比较容易掌握。
对于读者来说,首先把握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高考试题从目前看,考查这方面的内容更多一些。
出题的形式,或者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或者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或概括简答等等,因而要将文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筛选,抓住重要信息材料,联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仔细推敲、揣摩、分辨正误,并能表述出来。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1.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2.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但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够明显。
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评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9年第44期解题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一个必考点。
信息的筛选是指同学们从阅读文段中选取符合题目要求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来回答问题;信息的整合是指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归纳,使之符合考试题目要求。
一、审清题干,明确要求,锁定区间审清题干,才能明确筛选和整合的要求及信息指向的区间。
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选项;其次,要明确题干中筛选和整合信息涉及的区间。
一般来说,题干涉及的信息区间是全文,但也有例外。
如【2014年全国课标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第一题的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涉及的信息区间就是局部区间。
同学们若能仔细留心,快速锁定信息区间,做题就能事半功倍。
再如【2014年辽宁卷】《幸福的哲学》第一题的题干是“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则是在话题上有所限制,四个选项的内容必须符合“幸福”这一话题范畴。
二、立足整体,宏观把握,细研局部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要有整体思维,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段落乃至全文的内容,要在整体框架内进行比对,否则,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
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1卷】《美的奥秘》第3题的选项D,考查人们喜欢欣赏悲剧的原因。
根据原文第1段亚里士多德的话可知,悲剧确实“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
同学们如果仅仅着眼此处信息,就极易产生误判。
实际上,根据原文第2段和第5段,“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可知悲剧也能使人获得快感,同样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D项的概括是错误的。
此外,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要求对局部信息仔细研读、梳理,寻找遥远信息,发现隐蔽信息,挖掘潜在信息,确立重要信息,并理清各种信息间的关系。
三、识破陷阱,认真比对,去伪存真攻破此类题型常用的是“比对法”。
“比对”,要对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式有所了解、认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答题技巧汇总,绝对干货,不看可惜今天给大家整理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汇总,大家一定要仔细看看,看懂之后做类型题巩固下。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一种认识、发现和感受,也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信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
阅读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
③文章中的标题、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等。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命题重点,三道题中占了两道。
从命题实践看,这两道题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所谓局部信息筛选题,具有以下特点:①筛选标准明确、具体。
②重要信息筛选的区域相对较小。
③重在判断重要信息的正误。
④筛选的内容主要围绕论述类文本的观点与材料、文意概括展开的。
具体的筛选内容和题型如下:(1)易混重要概念辨析的信息筛选判断。
(2)观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就是把握观点和论据的关系。
观点往往出现在引材料、举例子的前后,或者出现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中。
围绕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证的,或者列举了哪些材料支撑观点的。
试题往往给出观点,要求判断支撑它的材料信息的正或误。
做筛选局部重要信息题的技巧技巧一: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选择题中,只有这道局部信息筛选题的审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题干既是筛选的标准,又是确定筛选范围的依据。
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
因此,必须认真审读题干,以明确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
技巧二: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概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
着力考查点: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题干。
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
第二步,确定区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三步,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
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题技巧——先分层切片,再3级比对步骤一:先将选项切片,分点找对应,定位信息源[为什么切] 因为选项是对文中多个信息点的概括、归纳和整合,一个选项包含了文中多个信息点,其中一般会有信息点被设误。
这多个信息点我们都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若不细切分,就比对不细,导致错误信息点的“漏网”而误判。
[如何切] 基本原则是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
如果是切分复句,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个片断;如果是切分单句,可以按照句子主干(主谓宾)的结构切分;有时将较长单句中的某些短语(多充当修饰重要概念的成分)切为片断。
[如何找] 总的原则是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源。
而实际情况是,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程度较低,与原文中的信息对应程度强,切片后能直接迅速地找到信息源;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性强,是跨句子、跨段落的信息整合,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切片后须先将原文相关的关键词句的意义提炼压缩,然后再确定信息源。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三方面突破不分版本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三方面突破副标题: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即可准确解读题目,提高答题效率。
关键词:筛选,整合,三方面,突破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一、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必须明确“重要信息〞的内涵或外延。
事物的内涵,是指事物本质特有的属性;外延是事物的数量范围特征。
命题者可用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的方法来改变属性,也可以通过改变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或数量多少等方法来改变外延。
如XXXX年天津卷第7题的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这里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的,原文中只有微博粉丝,并没有传统粉丝。
命题人显然成心扩大了外延。
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在解题时,可分三步来进行。
1.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2.回到原文当中去找到对应区域;3.认真比对选项中变更过的信息和原文信息的内涵和外延。
比对时要特别注意概念的根本特征、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
二、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必须理清“重要信息〞间的逻辑关系。
论述文本中,有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内在关系,如条件关系、种属关系、因果关系等。
这些关系有着很强的逻辑性。
推导转换的要求也很高,容易出错。
如XXXX年湖北卷第7题的B项:“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根据原文“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可知,该选项强加了因果关系。
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在解题时,可分四步来进行。
1.认真阅读每一选项,逐项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关键区域;2.结合关键区域的上下文,找全所有包含所需信息的区域;3.联系上下文,仔细查看选项中所包含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错误。
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述副标题:概述考点内容,解释相关重要信息,根据例题阐释考点,寻求答题方法。
关键词:筛选,整合,信息难度:2重要程度:2内容:【考点提要】“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文中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
可以是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也可以是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形式和手法,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等。
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
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
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例1 2010年高考山东卷: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谈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提要积累法--兼说“筛选整合”王建升【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5-6)【作者】王建升【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渭南高级中学 714000【正文语种】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纲规定的必考内容,也是高考语文极具变化性与区分度的板块。
它命题材料广泛,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文本具有新、宽、严、精的特点,题干客观、主观型兼顾,可以根据整体试卷命制要求进行设置,难易宏微主客时空变化丰富,考查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各个层面。
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备考的一个潜在难点。
在以往的备考训练中,学生大多停留在习题技巧解析层面,而对文本的解读把握模糊、片面,失去了解题过程中清晰有序的依据,解答习题时存在感性蒙猜、跳窜反复、单一对应等突出问题。
题做完了而文本内容未圈点一字,一片空白,这空白也正是解题思路模糊的直观体现。
每年高考,论述类文本作答的“悲喜剧”都要上演。
当前,论述类文本备考训练存在着“四缺”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二是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三是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表达肤浅;四是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抓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基本能力训练点,运用提要积累法,能突破文本理解这个难点。
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能力层次要求是这样表述的: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研读这些要求后就会发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这个板块承上启下的依据性能力点。
筛选关联着重要概念与句子,整合则统领着结构思路、要点中心与观点态度。
整合有内外之分,能力层次要求属于内在整合,它必须借助于简明的外在文本材料去展开。
主标题:筛选整合信息技巧
副标题:总结筛选整合信息的相关技巧,能够准确的答题。
关键词:筛选,整合,技巧
难度:2
重要程度:3
内容:
筛选整合信息技巧
一.据题溯源,锁定相关信息
对于论述类中的选择题的判断,关键在于认真阅读全文,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仔细审读题干要求以及选项内容,然后据此在文中找到与选项信息相关的信息,然后就把原文信息与选项对应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逐字逐句对照,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哪些词语、分句的顺序变了,或者句子的意思是否变了,这样就能对选项信息的正确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
如解答上面第1题的 A项,关键在于找到文中第二段的第三、四两句;对B项的判断,要找到第二段中的倒数第二段这一关键句;对C项的判断,我们可以先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去找到文中第三段中的第二句。
二.识别陷阱,筛选整合信息
论述类的选择题往往侧重考查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而在对文章局部内容叙述时,命题者往往会设置夸大其词、偷换概念、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弄错条件、断章取义、弄错时态模态、以偏概全、遗漏信息、答非所问等陷阱,熟悉这些陷阱的特征,往往能够又快又准确的判断出选项的说法正确与否。
如对上面第1小题中的A项,就犯有曲解原意的错误,B项就犯有夸大其辞的错误,C项犯有张冠李戴的错误。
答题时,只要我们根据命题者常常设置的一些陷阱来加以分析,就很容易确定选项中设置的陷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