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2、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划分标准和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难点:地球仪三、教学用具地球仪四、教学内容与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三要素有哪些?2、怎样使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3、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导入新课」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自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阅读P14并回答:当时的两种错误认识1、“盖天说”------“天园地方”“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2、学生阅读P15“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讨论:⑴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⑵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什么形的?(学生可能回答园形,要向学生纠正:是球形)⑶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讨论后归纳: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大地球形说”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3、现代宇宙观察研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的大小1、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想了解电脑的全貌会难,太抽象,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轴1、地轴和南北两极利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纬线和纬度⑴纬线观察纬线从赤道向两极有何变化?学生讨论,总结纬线特点⑵纬度:①0°纬线—赤道②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③纬度的判别强调纬度必须说明南纬还是北纬。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内容。
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划分等三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同时,学生对于地球的划分,如时区、纬度、经度等知识点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的运动,熟悉地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地球的划分,如时区、纬度、经度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用具。
3.设计好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地球有什么了解?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哪些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等教学用具,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知识点。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然后,教师通过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4.巩固(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判断题、选择题等,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进行解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第一篇:2.1 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教学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一、地球的形状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二、地球的大小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地球仪(活动)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学生上台指出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2课时复习前一节的内容(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一)经线和纬线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概念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纬线经线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经纬度划分半球划分纬度经度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初中湘教版认识地球教案课程标准: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 知道地球的大小。
3.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1.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2. 描述地球的大小;3. 经度、纬度;4. 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5. 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的图片、经纬网图、地球大小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是球体?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的大小,如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
2. 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划分,以及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3. 讲解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让学生利用地球仪,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经纬度的理解。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经纬度的划分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去追求真理?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地球经纬网图。
2. 结合教材,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在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认识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2)运用地球仪,能说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掌握中低高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读图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经度、纬度的划分;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3.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等学习内容;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小组探究、列表比较、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球,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人类对“球”形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二、新课学习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师:古代是怎样看待天地关系的?(生答)明确:“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
一些人想象中的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而“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X衡提出来的,他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像一个蛋黄。
多媒体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生读图回答: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师: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师:地球卫星照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
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主观猜测——环球航行——精确测量)提问: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形状的过程,你有何感悟?(学生回答。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是椭球形而不是完全的球形?”-教师解释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的赤道稍微膨胀,使得地球呈现椭球形状。
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2.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3.学习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方法;4.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基本特征;2.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3.掌握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方法;4.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2.学生掌握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首先,老师给学生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简单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基本特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地球的认识。
2. 地球的基本特征1.形状:地球是一个略带扁球形的天体;2.大小: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42千米;3.颜色:地球呈蓝色,约71%的地球表面是海洋。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述出来,帮助他们记忆。
3. 地球的运动规律1.公转: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2.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3.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有一个倾角。
利用PPT或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4. 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1.经纬度:介绍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应用,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纬线和经线,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2.地图的使用:介绍地图的种类及其用途,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地图。
老师可以使用地球仪或在线地图软件向学生展示经纬度的应用和地图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5. 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1.人类和地球:介绍人类生态足迹和生态问题对地球造成的影响;2.环境问题:介绍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通过PPT、视频等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应对方法。
五、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学生听讲;2.听课笔记、互动问答、小组讨论;3.个性化教学、情境教学。
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1.2.认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初步识别洲和洋。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2.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作为地球主人应有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1.1.介绍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大气层、水层、地壳和核心。
1.2.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2.陆地和水体的分布2.1.讨论陆地和水体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2.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地球仪的使用3.1.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识别不同的地理位置。
3.2.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探索。
4.洲和洋的初步认识4.1.介绍世界主要的洲和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4.2.讨论各洲和洋的地理特征及其经济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1.开场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知道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1.2.引入视频片段,展示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讲解新知2.1.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2.2.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讨论3.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实践操作4.1.学生分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4.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地球仪标出其位置,并简要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总结反馈5.1.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经过阅读地球仪培育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经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育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法、谈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学习在太古年代与现代期间对地球开头的不一样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谛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看法。
【教课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课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己没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指引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发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第一看到船的桅杆,而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第一看到的是前方的马匹,而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研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正确地描述?地球终归有多大?请同学们环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 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 1:在太古期间因为遇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 1522 年 9 月完成了全世界航行,证了然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发问:如何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 2:地球究竟有多大?你能用详细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 4 万千明确:地球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均匀半径约米;地球极半径6357 千米;赤道半径6378 千米。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等基本概念。
教材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建立地球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途径,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途径,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
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
2.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若干个地球仪,供学生观察、实践。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地理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结构,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地球基本概念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拓展学生地理思维。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一节是选自湘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自学自画、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
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1.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最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教案.doc《认识地球》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4、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6、知道经纬网含义和作用。
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本14~~ 19 页,完成下列问题)1、地球的形状_______ 。
2、了解地球的基本数据: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3、在图2~~ 6 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两极。
4、纬线的概念:纬线指示方向,所有纬线长度(相等、不等)最长的纬线是,长千米,纬线是(圆、半圆)?5、纬度,划分南北纬的界线是南纬用字母表示。
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7、经线的概念。
经线指示方向,经线是(圆、半圆),所有经线长度(相等、不等)8、什么是经度,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是。
东经度用字母表示,东经度用字母表示。
9、划分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是。
10、人们规定,为低纬度地区,为中纬度地区,为高纬度地区。
二、共同探究1、完成连线题经线约6 371千米纬线约4万千米赤道周长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 A地球表面积 B2、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会怎样3、如果某人沿着任何一条纬线走,方向不变,能否回到原地?如果沿着任何一条经线走,不改变方向,是否又能回到原出发点?4、如果想建一座房子使它的窗户四面朝北,这座房子应建在什么地方?三、阅读课本19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经纬网?。
(2)经纬网有何用途?。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1. 【想一想】假如一架飞机从北京沿同一经线圈飞行,不改变飞行方向,能不能飞回到北京?为什么?2、【是真是假】家住北京的小民,一天接到远洋航船上工作的爸爸打来的电话。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认识地球》
学习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自制地球仪
〔1〕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彩笔等。
〔2〕在乒乓球上绘制〔两极与赤道〕:沿乒乓球两半接口处用红彩笔绘一个大圆圈,上书“赤道”;到赤道等距的点凿两个小孔,一小孔注明“N”,即北极,
另一小孔注明“S”,即南极。
纬线:作赤道的平行线,即得到长度小于赤道的圆圈。
经线:作连接南、北两极最近的线,得到长度相等的半圆。
〔3〕把铁丝弯成底座的形状,代表地轴
的铁丝直线与地面成66.5°的夹角,所弯半圆比乒乓球稍大一点。
代表地轴的铁丝穿过乒乓球两极,并固定底座。
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对经线和纬线的学习,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不论是用手触摸地球仪;在上面找特殊经线和纬线;还是划一条经
线和纬线;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注重对比法的学习。
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赤道是()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呢?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教案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经纬网含义和作用。
2、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网的使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疑问:谁能告诉老师,足球的气门芯位于足球表面的什么位置?如果在地球以上粘贴一个“气门芯”标记,能确定出气门芯的位置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用经纬网定位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经纬网?
(2)经纬网有何用途?
(3)给出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位置:
40°N120°E、 25°S90°W、 72°N20°W、 55°S120°E
(4)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纽约、伦敦、悉尼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肥城某中学李明同学想分别邀请巴西、法国和美国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经度160°的地方一同度假。
他们能聚会在一起吗?
【教师精讲点拨】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错。
【探究结论】不会聚会在一起。
可能会有(40°N,160°E)、(40°N,160°W)、(40°S,160°E)、(40°S,160°W)四个地点。
学习任务(二)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1、自主学习:自己制作小地球仪,要求
(1)在小乒乓球画出:南北两极、赤道,并且每隔30°画一条经线和纬线。
(2)标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3)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
在南北两极点各钻一个小孔,用铁丝为地球仪制作一个支架。
2、小组交流:在小组间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各纬线之间的平行、经线之间的匀称。
地球仪的倾斜角度。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 【想一想】假如一架飞机从沿同一经线圈飞行,不改变飞行方向,能不能飞回到?为什么?
2、【是真是假】家住的小民,一天接到远洋航船上工作的爸爸打来的电话。
爸爸说:“我们的轮船正停在这样一个地方;轮船的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
”小民的爸爸电话所说的地方是真的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以及经纬网的使用。
1. 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
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
第二步:判断方向方法: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C点的什么方向。
第三步: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
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2. 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关键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
然后根据方向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做课本21页活动题
2、地球上的某点,其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东侧为东半球,西侧为西半球,该点是( )
A、30°N,160°E
B、30°N,20°W
C、30°S,20°W
D、30°S,160°E
3、与60°W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
A、60°E
B、120°W
C、120°E
D、0°
4、关于右图中A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的纬度是20°,经度是15°
B.A点的纬度是20°N,经度是15°E
C.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A点位于东半球
D.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A点位于南半球
5、下图的四个区域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6、(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B:
C:D: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
(填代号)
7、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 、;
B. 、。
六、附板书设计:
1、用经纬网定位
2、小地球仪的制作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