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605.00 KB
- 文档页数:8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练习练习(1)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答案】A 【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
根据图例,可直接判断出结论A正确。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答案】D 【解析】②阶段为工业社会,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体污染 B.臭氧层空洞 C.全球变暖 D.水资源短缺【答案】C 【解析】图示北极熊站立在即将融化的冰川上,反映两极冰川大量融化,这与全球变暖有关。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A.酸雨危害加剧 B.各地降水增多 C.高山雪线上升 D.陆地面积增大【答案】C 【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高山雪线上升,陆地面积减小。
而其他三项与全球关系不是很明显。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5~6题。
5.上述资料表明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C.毁林开荒现象严重D.人口增长过快【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的资料可以看出,该区域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说明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从而导致生态恶化,粮食单产下降。
6.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A.风沙危害加重 B.光照条件变差C.气候的大陆性减弱 D.水土流失加剧【答案】D 【解析】该地森林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上升,说明水土流失加剧。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制约作用较强B.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C.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被动适应自然D.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始于20世纪80年代2.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革命以后,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3.风水学以天地为观察对象,以人为依归,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风水学与古代人地思想较为一致的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论 C.适应论 D.天人相关论读某区域某历史时期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4.该历史时期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5.环境问题变得日趋尖锐是在以下哪个时期( )A.农业革命以后 B.产业革命以后 C.二战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读下面①②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下列各题。
6.图①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7.图②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 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 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8.关于农业革命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B.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没有科学的认识C.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D.大规模地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地球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 )A.狩猎—采集时期 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 D.信息社会时期10.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 )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 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C.东北排干湿地、开垦荒地 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ⅱ中图版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练习一、选择题1、远古时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人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对生物资源破坏严重B、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在程度和规模上都较大C、人类生产能力极低,活动区域基本固定不变D、人敬畏于环境,依赖于环境2、农业文明时代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表现为〔〕。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环境污染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④矿产资源枯竭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3、人地关系全面呈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
A、采猎文明时期B、工业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D、信息社会4、以下正确表达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历史演变过程的是〔〕。
A、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协调B、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C、改造自然→崇拜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D、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5、以下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那么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又从不同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
回答6~8题。
6、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
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属性B、社会属性C、经济属性D、环境属性7、以下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A、增加绿地面积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D、预防和治理污染8、以下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那么的是〔〕。
A、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C、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9、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在不同文明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大量猎取动植物,人地关系极不协调B.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经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C.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学进步,人地关系基本协调D.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系统和科学2、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 )A.15世纪以来 B.16世纪以来C.18世纪以来 D.19世纪以来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即( )A.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B.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C.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D.环境污染,生态破坏4、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 A.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5、“解决全球变暖,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6、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并未恶化B.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一些科学的萌芽C.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D.大规模的耕地灌溉使生态系统更稳定7、关于环境问题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有( )A.乡村只有生态破坏,而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B.乡村环境问题主要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和农业生产不合理而形成C.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严重D.环境问题都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8、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违背了(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9、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有( )A.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B.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C.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D.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10、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当今意义的环境问题②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点也会不同③人类社会越是发展,环境问题越是严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阅读下列言论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①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③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④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 ⑤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1.流行于中国古代民间的相地术也称风水术,古代许多民居,甚至许多城市、乡村选址都是严格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踏勘后确定的。
“风水学”反映人地关系思想与________一致( )。
A.① B.② C.③ D.④2.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3.反映天人相关思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①反映的是环境决定论;“风水”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③反映的思想相同;②反映了人定胜天的思想;④反映了天人相关论的思想;⑤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案 1.C 2.D 3.D“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的。
“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据此完成4~5题。
4.“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定胜天思想C.人地对抗性思想D.和谐论思想5.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D.人地关系和谐,地理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济”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并不产生污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活动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新授课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检测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图1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 采集与渔猎B. 耕作与灌溉C. 采矿与冶炼D. 建坝与筑路 2.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 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 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 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 寻求人地协调图2为“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图1图23.图中a、b、c分布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 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 b为酸雨严重区C. c为荒漠化严重区D. 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4.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①森林的砍伐② 工业排放的废气③ 建筑工地上的扬尘④ 汽车的尾气⑤ 家庭炉灶烧煤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②④⑤⑥D. ②⑤5.图3中漫画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图3A. 扩大湿地面积B. 大量排放污水C. 过度开采地下水D.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图4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 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 崇拜B. 依赖C. 征服D. 友好 7. 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①③②D. ②③① 图5为“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8题。
4. 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B. 臭氧层空洞C. 水土流失D. 全球变暖二、综合题图4图59. 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图中序号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
① , ② , ③ , ④ 。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训练题(带解析)一、选择题(2019·淄博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2.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解析:1.A 2.D 3.A 第1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
第2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
第3题,根据图示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影响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表为某时段卫星监测的部分地区PM2.5数值表。
读表完成4~6题。
注:朱夫盆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
4.朱夫盆地和刚果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气候B.气候、植被C.植被、人类活动D.人类活动、地形5.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B.人类活动C.气候D.地形6.降低四川盆地PM2.5数值的主要措施是( )A.节能减排B.人工降雨C.加强监测D.植树种草解析:4.B 5.B 6.A 第4题,朱夫盆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植被稀少,PM2.5数值大;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有茂密的热带雨林,PM2.5数值小。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11.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组一环境问题1.(xx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其合理的解释是(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解析: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流出北冰洋的寒流增强,暖流减弱,导致欧洲西北部冬季温度偏低,故选B项。
上升流是寒流,上升流减弱应该导致温度上升,故不选A项。
极地东风带北移应该导致影响欧洲西部的偏北风减弱,故不选C项。
全球变暖应该导致中纬度降水减少,故不选D项。
答案:B(xx年高考大纲全国文综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2~4题。
2.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3.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4.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解析:第2题,本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
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
第3题,本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
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项正确。
第4题,本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
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项错误。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著名地理学家F·拉采尔是( )A.法国人B.德国人C.英国人D.美国人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A、地球上的所有纬度都适合人类居住B、热带最适合人类居住C、温带最适合人类居住D、寒带最适合人类居住3.人类认识环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围绕着( )进行。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类文明发展C.知识的积累 D.工业的推进,科技进步4.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才开始出现矛盾D.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5.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B. 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C. 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6.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
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7、下列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A、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D、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8、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A、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B、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C、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D、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9.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何种思想(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C.可持续发展论D.天人相关论10、“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应持的环境观是( )A.环境决定论B.天人合一论C.可能论 D.可持续发展11.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12.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年代是()A.古代,源远流长 B.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开始1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开始出现于( )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现代文明的信息社会14下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②可持续发展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来的③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④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5.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16、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是在( )A 、农业社会后B 、工业社会后C 、新技术革命后D 、21世纪后17.关于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B .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C .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和强度加大,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D .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肤浅18.关于环境问题及历史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始社会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的破坏B .农业社会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威胁C .工业社会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有所减少D .20世纪中叶以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日俱增分析下图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完成19~21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A组学业基础1.(浙江2017联考)“制天命而用之”体现的古代人地关系思想是()A.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C.天人相关论D.人地协调论2.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③②④①(江苏泰兴一中2018高二期中)“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
下图是我国某地居住景观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有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土壤盐碱化B.洪水泛滥C.地层下陷D.水土流失4.现代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人为破坏植被B.黄土垂直节理发育C.夏季多暴雨D.土质疏松(广西玉林兴业中学2018模拟)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子饲养者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鸭子的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问题。
5.“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6.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①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A.①②B.②④C.①③B组应考能力(湖南师大附中2017模拟)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长江人海口处。
崇明东滩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簾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
互花米草是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基础巩固读“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崇拜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
寻求人地协调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A.原始文明B。
农业文明C。
工业文明 D.环境文明解析: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加快,人们开始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高,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环境问题日趋尖锐,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答案:1。
C 2.C3下列人类社会形态与人类的环境观念、环境问题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原始文明时代—-崇拜自然—-没有环境问题B.农业文明时代——改造自然--环境问题已显露出来C.工业文明时代——征服自然——环境问题只发生在局部地区D。
环境文明时代——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已得到解决解析: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对自然是崇拜和依赖的,那时的环境问题非常轻微,但并非没有环境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环境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试图征服自然,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在局部地区已演变成社会公害,全球范围内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已危及人类生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逐渐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和逐步治理,但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
答案:B4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
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
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C。
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D。
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解析: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等.A项属噪声污染,B项属水污染,C项属大气污染.答案:D5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②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③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相同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A。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析图中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回答1~3题。
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与图中一致的是()A.观点一 B.观点二C.观点三D.都不是2.图中三种观点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演变顺序是()A.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B.观点二、观点三、观点一C.观点三、观点一、观点二D.观点一、观点三、观点二3.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4~6题。
4.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a.指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持续发展b.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c.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d.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A.a、bB.a、cC.b、dD.a、d5.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分别是()A.①经济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B.①生态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C.①社会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D.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生态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6.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A.提供环境资源B.产生生活废弃物C.产生生产废弃物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
据此回答7~8题。
7.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以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例题【例】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中对应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框图、箭头方向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氟氯氢可以消耗臭氧造成臭氧空洞;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入空中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滥伐和木材过度生产使森林锐减。
第(2)题对环境恶化原因的分析应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大的方面,主要是人为原因。
第(3)题根据材料提出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提出的防治建议,虽然可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但主要应该针对原因中的人为因素,即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点评:本题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国际合作。
【例】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2)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3)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4)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图示区域是中亚的咸海周边地区,可以从湖泊的轮廓及注入河流判断,也可以根据该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来判断。
中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一、选择题1.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有了科学的萌芽时期是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18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时期D.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化时期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B.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C.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3.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A.以人为本,人定胜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A、地球上的所有纬度都适合人类居住B、热带最适合人类居住C、温带最适合人类居住D、寒带最适合人类居住5、下列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认的观点是A、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D、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6、著名地理学家F.拉采尔是A、法国人B、德国人C、英国人D、美国人7.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才开始出现矛盾D.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8,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B、可持续发展论D、天人相关论9.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是在A、农业社会后B、工业社会后C、新技术革命后D、21世纪后二、综合题10、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和理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完成下表:(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变,由到,由到。
课时作业(十五)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地方病主要是某些地方缺少某种元素或某种元素过多导致的,属于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A项正确;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灌溉导致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人类破坏植被、不合理地开矿等活动有关,公害病指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以人为原因为主,B、C、D项错误。
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
滑坡、泥石流主要由暴雨诱发,以自然原因为主;火山爆发、台风属
于自然现象;水土流失主要是人类过度破坏地表植被等导致的;地面塌陷与人类不合理地开采地下矿产等有关;环境污染和森林火灾主要是人为活动引起的,所以B项正确。
3.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自然原因
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以人为原因为主,A项错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属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B项错误;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C项错误;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D项正确。
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
结合漫画“挥汗如雨”(下图),回答4~5题。
4.造成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
A.时空分布不均B.需求结构不合理
C.人均拥有量少D.生产利用效率低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浙江处于季风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这是其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自然原因,故A项正确。
需求结构不合理,与水资源短缺关系不大;该省位于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人均拥有量较多;生产利用效率低是人为原因。
5.漫画中人类过度的行为最可能导致()
A.水质下降B.地面沉降
C.降水增多D.土壤酸化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影响。
漫画反映了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这会使地面下沉,故B项正确。
过度抽取地下水对水质、降水量、土壤酸化影响不大。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等,使“氮污染”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据此回答6~7题。
6.资料显示,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浓度很高,形成原因与这些地区()
A.大量使用氮肥有关
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有关
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有关
D.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有关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因大量使用氮肥而使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增高,而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城市以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小,A项错误;氟氯烃的排放与二氧化氮浓度无关,B项错误;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含有二氧化氮,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城市车辆多,汽车尾气排
放量大,使大气中二氧化氮浓度增高,C项正确。
养殖场一般布局在城市郊区或农村,大城市上空的二氧化氮浓度与其无关,D项错误。
7.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
A.抑制海水水面蒸发
B.水体富营养化
C.水循环速度改变
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无机氮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使近海的营养物质增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B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多个观测点PM2.5的实测数值。
据此回答8~10题。
8.以下关于三个监测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地中C监测点污染程度一直居高不下
B.三地污染程度早晨严重与逆温现象有关
C.三地中A、C两监测点污染程度一天内差异最大
D.12时以后三地污染程度下降是因为污染物排放减少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的成因。
早晨气温达一天中最低,大气对流运动较弱,易形成逆温,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程度较严重,故B项正确。
三地中C监测点污染程度在18时至21时污染程度较低;三地中C监测点污染程度一天中差异最大;12时以后气温达一天中最高,大气对流运动剧烈,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程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并没有减少。
9.结合上图,一天内最适合体育活动的时间是()
A.6~9时B.9~12时
C.12~15时D.18~21时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程度的判断。
体育活动应安排在气温相对较低,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时段,图中18~21时符合,故D项正确。
虽然12~15时环境污染程度较低,但气温较高,不适宜体育活动;其他时间段环境污染程度均较高。
10.能够减轻雾霾天气的根本措施是()
A.控制可吸入性悬浮颗粒物的排放
B.增强水平运动的气流吹散雾霾
C.人工增雨减轻雾霾
D.消除逆温减轻雾霾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减轻环境污染的措施。
控制可吸入性颗粒物的排放是减轻雾霾天气的根本措施,故A项正确。
11.下面的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是()
A.大气污染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D.矿产资源的减少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分类和成因。
环境问
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环境问题分为四种: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A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过多排放温室气体所致,属于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B项正确;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问题,C项错误;矿产资源的减少属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D项错误。
(基础题)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的生存。
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
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
据此回答12~13题。
12.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A.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B.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C.适应论的思想
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该句话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13.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14.读大气的“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污染现象①②中,示意光化学烟雾的是________,示意酸雨的是________。
(2)简述防范与防治图示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②①(2)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改造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解析:第(1)题,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汽车排放大量污染物有关,适宜的气象条件下产生光化学烟雾。
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煤释放酸性气体,导致雨水呈酸性。
第(2)题,控制污染物排放是根本途径。
15.2012年11月26日~12月7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
气候大会通过《京都议定书》修正案等一揽子决议,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很大,最明显的除全球气候变暖以外,还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2)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环境问题,请你从地理的角度说出开展“无车日”活动的积极意义。
答案:(1)酸雨'臭氧层破坏(2)缓解交通拥堵,节约能源,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大气污染。
解析: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
“无车日”对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