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8.5周
- 格式:doc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5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8.2周今天复习:苏联建设经验教训【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纵观近3年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这一专题,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
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2016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该注重“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作用、赫勃戈三人改革的递进关系等知识点的复习与练习。
具体预测如下: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此特别注意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措施、特点和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应该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应该抓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模式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
3.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赫鲁晓夫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他也曾对官僚主义进行批判,对官僚主义犯罪进行制裁,但这些都是依靠个人权力进行的。
他的改革没有给人民带来经济上的实惠,也没有给人民带来政治上的权力。
可以说赫鲁晓夫改革对现实的借鉴意义重大,再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着重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同时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措施、特点和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5.2周今天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结构考点一、古代农业【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具体表现在:(1)历史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小农个体经营为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
(3)经济形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形态。
(4)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注重精耕细作。
(5)生产关系: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6)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历史地位: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历史作用:①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②消极:小农经济规模小,具有脆弱性;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
【试题演练】1.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
光绪《富阳县志》载:“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
上述材料反映了()A.明清时期,农民依附关系不断加强B.由明至晚清农村赋税缴纳以土地为主C.明朝以来,农民迁徙自由逐步加强D.近代农村赋税制度经历了根本性变革【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2.3周今天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该专题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联系紧密,契合当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反腐倡廉的社会热点。
关于该专题的预测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可知其历史意义重大,要求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着重考查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高考考查比较少,但如果考查,一般考查的是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启示我们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以史说明认识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性。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契合当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反腐倡廉的社会热点。
一般对该考点的考查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突出依法治国方略考查对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重要作用。
4.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伟大构想,它不仅为解决中国统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一般对该考点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另外还有可能与其他考点混合出题,以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力度,扩大覆盖面。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10.2周今天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本专题主要讲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主要内容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等主要史实。
通过对近些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高考中本专题内容考查所占比例较少,重点在于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非选择题出现较少。
关于该考点的预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1.通过本专题复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以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从仿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从学习西方再到学习苏俄,最终找到一条自己道路的过程,对本部分的复习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2.通过学习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近代的思想解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复习的过程既要准确认识理解教材基础知识,更要结合时代背景与热点内容分析与运用。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着重考查“师夷长技”思想(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姚莹的贡献)和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贡献)。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和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考查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问题与主义”之争。
我要练习1、(2015年江苏卷历史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4.3周今天复习: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考点一、十月革命【名师点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归纳为“一、二、三”一条道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两大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大文件:《四月提纲》、《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俄国社会的三大变化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策略:和平夺权转向武装起义。
国家性质: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的特点与意义1.特点:(1)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性质: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政权。
2.意义:(1)十月革命开创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2)十月革命开创了新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
(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试题演练】1.王康在其《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中说:“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十月革命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结果B.十月革命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C.十月革命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D.十月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答案】C【解析】考点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名师点睛】五四运动可归纳为“一、二、三”一条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两大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三大精神: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有了新型政党的领导。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5.4周今天复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属于高考命题热点区。
从近几年年高考试题分布情况来看,本专题命题的高频区域主要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和影响、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性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曲折发展和特点等。
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大都设臵微观历史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材料分析能力。
关于该考点的预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1.抓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兴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线索,综合分析其表现形式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注意分析其表现形式;结合变动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政治与经济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近代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3.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要从宏观上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曲折发展——萎缩。
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发展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注意从理论层面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因素,深刻认识中国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加深对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的理解。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的表现和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及概况。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着重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发展特征、历史原因和影响。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考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的作用。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6.2周今天复习: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名师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1、第一次变化(1840-1949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开放的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着传统的中华文明,中西文化相互交汇与碰撞,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影响中国。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
2、第二次变化(1949-1978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与呆板。
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第三次变化(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Z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I口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屮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3.5周今天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考点一、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名师点睛】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原因(1)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2)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3)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4)外部原因:欧洲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1)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创制法律。
(2)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权力受议会和内阁的制约,是议会共和制政体。
(3)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但内阁部长须对议会负责。
法国的共和体制的认识一大特点: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一个标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一项制度:议会制共和制。
两大权力:立法权属于参众两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
【试题演练】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
”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考点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名师点睛】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德意志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皇帝控制行政权和军队,拥有广泛的权力。
(2)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
(3)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无实权,法律须经皇帝批准。
(4)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封建专制、军国主义色彩。
德意志帝国的体制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标志:德意志帝国宪法。
两个特点:不彻底、不完善。
三项权力:皇帝权力至高无上、首相对皇帝负责、帝国国会形同虚设。
【试题演练】1.俾斯麦用强权帮助普鲁士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一时许多与他有关的现象出现:因俾斯麦曾拿香肠说法律,故早在统一过程中就有了“俾斯麦香肠”及以此为主题的漫画(如下图);就连统一后颁布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也有人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7.4周今天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考点、第三次工业革命【名师点睛】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革命。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实质及动力?提示:(1)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试题演练】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梦”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队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考点:当代世界的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当代世界的政治多极化·当代世界的政治多极化的表现我要练习1、(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4)(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成立全国三分之二阁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据《美国宪法修及其正案》(朱曾汶译)(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美国“修宪”的因素;(4分)归纳上表中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给予说明。
(8分)材料二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5.2周今天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结构考点一、古代农业【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具体表现在:(1)历史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小农个体经营为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
(3)经济形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形态。
(4)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注重精耕细作。
(5)生产关系: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6)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历史地位: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历史作用:①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②消极:小农经济规模小,具有脆弱性;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
【试题演练】1.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
光绪《富阳县志》载:“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
上述材料反映了()A.明清时期,农民依附关系不断加强B.由明至晚清农村赋税缴纳以土地为主C.明朝以来,农民迁徙自由逐步加强D.近代农村赋税制度经历了根本性变革【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6.1周今天复习:中国社会生活变迁[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高考命题主要从西学东渐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通过新颖的背景材料(如歌谣、文献资料等),考查引发社会生活变迁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而的原因。
关于该考点的预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1、以时间为线,把本单元分为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四个历史阶段, 横向整合各个时期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相关史实及阶段特征。
2、本单元近年考查的重点是民国时期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试题大多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及历史迁移能力。
注意结合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的变迁,分析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网络。
3、复习本单元要注意运用文明史观及社会史观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辩证分析评价。
如以文明史观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由封建落后到走向近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以社会史观梳理近代以来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
4、利用归纳法和列表法,从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等方而归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从近代化的角度认识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來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一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
我要练习1、(2015年海南卷历史15)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小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5.5周今天复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名师点睛】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②“耕”与“织”的分离。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4.性质:(1)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2)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5.内容6.影响: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试题演练】1.从下表(1876-1911年中外糖料贸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A.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C.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D.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学?考点二、民族工业的兴起【名师点睛】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地位和作用1.特点:(1)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近代中国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资方式,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只能从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轻工业开始。
因此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
(2)地区分布不平衡。
早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8.4周今天复习:苏联建设经验教训考点一、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名师点睛】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试题演练】1.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在辞职时发表电视演说:“国家情况不妙。
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
……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
”这位“总统”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91年”是本题解体的关键。
斯大林执政时间为1924-1953年;赫鲁晓夫执政时间为1953-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间为1964-1982年;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间为1985-1991年。
故答案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我要练习1、(2015年海南卷历史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
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ABC三项时间不符;70年代我国提出“三个世界”的概念,密切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中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正是这一理念的反映,D 项正确。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8.5周今天复习:世界经济两化趋势【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国内经济比较稳定,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由此,其影响深远,考查的重点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要注意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区域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态势并有所加强。
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明显,许多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积极参与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区域经济集团。
与当下的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密切相关,由此,这个知识点的时代感比较强,特别需要注意三大区域集团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3)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这个考点需要注意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着重考查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突出考查三大区域集团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6周周末今天复习:中国特色建设道路考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名师点睛】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1)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的内容是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必要性:(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中日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3.改革的措施:(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改革的效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特别提醒】①改革与发展是辩证关系。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二者紧密结合,互动共进。
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9.3周今天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师点睛】【试题演练】1.“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
”这一评价是针对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应是道家的观点。
儒家主张“仁”“礼”,探索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适应诸侯争霸需求的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上面分析,故C项正确;墨家代表平民、手工工业者下层人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
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学派今天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考点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名师点睛】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试题演练】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第8.1周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第8.1周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第8.1周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8.1周今天复习:资本主义经济调整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名师点睛】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1)含义:“福利国家”的概念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则是20世纪的产物,它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2)形成过程①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3)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4)影响①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②造成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
【试题演练】1.以下关于在美国出现的“新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B。
它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C。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促进了美国长达10年的增长D。
它已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答案】D【解析】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经济”我要练习1、(2015年江苏卷历史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8.5周
今天复习:世界经济两化趋势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国内经济比较稳定,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由此,其影响深远,考查的重点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要注意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区域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态势并有所加强。
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明显,许多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积极参与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区域经济集团。
与当下的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密切相关,由此,这个知识点的时代感比较强,特别需要注意三大区域集团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3)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这个考点需要注意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着重考查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突出考查三大区域集团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重
点考查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性质,同时考查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双重作用(“双刃剑”),还要考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及正确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我要练习
1、(2015年浙江卷文综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7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10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2分)
【答案】(26分)
(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