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oc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7课第1框题内容,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它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本框着重从世界观角度阐释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及条件性,为下一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也是高考必考内容,常常以选择和非选择形式来考察2、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因为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观点又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所以要想学会辩证的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首先要把握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突破:先通过联系生活中具体事例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举例世界是普遍联系,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哲学。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物,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这两者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了难点了。
针对这个难点,我将采用图片,漫画形式等多种手段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较弱。
而哲学是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教师招聘政治学科考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详解_在教师招聘笔试中,《生活与哲学》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知识点历来是考查的重点,经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
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特征等,下面我们将就此知识点与大家分享。
【考点精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征联系的特征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2)表现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他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联系具有普遍性(1)表现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具有多样性(1)原因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并且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2)表现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方法论要求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1.2 教学内容定义普遍联系解释普遍联系的概念探讨普遍联系在生活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普遍联系的定义和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展示普遍联系的应用第二章:普遍联系的理论基础2.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普遍联系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法和系统论。
2.2 教学内容辩证法:介绍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系统论:介绍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辩证法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例,运用辩证法和系统论进行分析第三章:普遍联系在自然界的应用3.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普遍联系在自然界中的应用,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气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实例实验法:进行简单的生态实验,观察和体验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第四章:普遍联系在人类社会的应用4.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普遍联系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4.2 教学内容社会关系: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经济全球化: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的实例调查研究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和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第五章:普遍联系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5.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普遍联系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5.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介绍心理健康与身体、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联系生活习惯:探讨生活习惯对个人健康和生活的影响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的实例自我反思法: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第六章:普遍联系与可持续发展6.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普遍联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授课班级:高二.7班教者:王筱筠课型:授新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分析关于联系的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相关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内在联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具有条件性。
【教学方法】归纳法、案例法、讲授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的出席情况。
2、导入新课:老师:几年前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大家还有印象吗?2008年的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受到了影响。
投影显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有着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了(PPT上显示相关的图)。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东莞的大型港资企业合俊玩具公司倒闭(PPT上显示相关图)。
问题讨论:通过前面的两段材料,思考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企业经营困难有什么联系,并能得到什么启示?给2分钟的思考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老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能准确看到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企业倒闭直接存在的联系,美国与中国相距得很远,但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使我国的很多企业受到了制约。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
今天,我们就以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3、讲授新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板书)知识点(一)联系的含义(板书):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思考:请同学们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联系的基本形式。
2.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联系的基本形式3. 世界的普遍联系4.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5. 实践与联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联系的基本形式,世界的普遍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教学难点: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形式,阐述世界的普遍联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4. 实践操作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联系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形式,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本质。
3. 阐述世界的普遍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举例说明联系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体现。
4.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讨论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联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联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联系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以及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联系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其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