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 导学卡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光合作用以及树木对环境的重要作用。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适用对象:小学4年级至6年级的学生教材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太阳和树木的照片。
2. 树叶和树干的剪影,用于活动中的制作。
3. 白板和可擦笔。
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话题(5分钟)2. 在白板上写下“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个题目,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题目的意思。
1. 引导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解释树木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
2. 解释太阳作为我们的能源供应商,为树木和其他植物提供光和热能。
1. 分发树叶和树干剪影给每个学生。
2. 让学生观察树叶和树干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描述这些特征。
3. 引导学生观察树叶和树干的差异,并解释树叶充当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而树干则提供支撑和传导。
2.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绘制一棵树的图画。
3.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绘制的树与离太阳最近的树之间的联系,例如:树叶的形状、颜色、位置等。
1. 让学生轮流分享他们绘制的树,并解释他们的想法和理由。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太阳对树木的生长和发展如此重要。
3.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保护环境和树木的想法和建议。
1. 总结本课的内容,强调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以及树木对环境的贡献。
评估:观察学生在绘图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太阳和树木的理解程度。
可以编写一份简短的问答或绘图作业,以方便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拓展活动:可以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树木,并记录它们与离太阳距离的关系。
学生还可以收集树叶样本并制作一个小的树叶相册,了解不同树叶的形状和特征。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的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图片。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相关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关于“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短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对树的描绘,理解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有哪些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树离太阳最近,你们认为这是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树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树木,让它们更好地生长?3. 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木的手工作品,展示对树木的认识和热爱。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第一篇: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1知识目标:学习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2.教学难点:理解含蓄、隽永的语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一)品读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2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二)品读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理解文意蕴。
问题: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2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三)品读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拓展训练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四、堂小结五、外练习完成《语文习题册》题六、学后反思第二篇:离太阳最近的树离太阳最近的树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皱褶逶迤遒劲訇然尸骸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A.忖.度(duó)濒.临(pìn)迁谪.(zhé)B.踽.踽(jǔ)殽.函(xiáo)够呛.(qiànɡ)C.沙砾.(lë)娇嗔.(zhēn)凝噎.(yē)D.睿.智(ruë)醴.酪(lǐ)訇.然(yán)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沙砾镂空健硕本末倒置 B.焦炭訇然蕴含盘根错节 C.逶迤药捻铁锹餐风露宿 D.遒劲苍穹皱摺触目惊心4.下列作家、作品和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A.毕淑敏——《致橡树》——诗歌(2015年)B.苏洵——《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 C.汪曾祺——《我的母亲》——散文 D.曹禺——《雷雨》——话剧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B.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C.没有绿色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爱情,没有爱情哪有歌声?D.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6.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A.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案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目标:1. 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并能够描述其特征。
2. 学习太阳、地球和树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太阳、地球和树的图片或模型。
3. 班级地理位置图(可选)。
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为什么?2. 展示太阳、地球和树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树的位置,引入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概念。
探究(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并给出理由。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答案和理由。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是赤道上的树,并解释其原因。
拓展(15分钟):1. 展示班级地理位置图(或使用百度地图等在线工具),让学生观察赤道的位置。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上的树离太阳最近?3. 解释赤道上的树离太阳最近的原因: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表面运动速度最快,赤道上的树距离地球中心最远,所以离太阳最近。
巩固(15分钟):1.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上完成相关练习,如填空题、选择题等。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离太阳最近的树是赤道上的树,并解释原因。
2. 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精神,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知识。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更多关于太阳、地球和树之间关系的信息,并向全班分享。
2.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树木分布情况,并与课堂所学进行对比。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与表达能力。
2.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的完成情况和答案正确性。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及反思《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及反思户县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杨苗圃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上的是《离太阳最近的树》,现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本套语文教材是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套教材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淡化“学科本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突出了职教特色。
全套5册教材分为3个模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基础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基础科学文化素养”;职业模块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拓展模块侧重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与理解中的第二篇。
作者通过描写红柳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固沙能力,以及它被人们砍伐殆尽的悲剧,表达了作者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心声。
(二)学情分析大家都知道,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的学困生,有的连初中最基本的知识都未能掌握;不少学生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目标,学习漫无目的;学生对学习没有自信心,他们很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鉴于此,我认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让学生在激励、鼓舞中获得快乐,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保护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身上丰富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根据教材理念、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课的教学我设置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第二课时主要是感受作者保护生存环境的强烈心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珍爱自然资源,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树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何称它为“离太阳最近的树”?(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体验感。
5.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树木的尊重和爱护。
(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树木。
8. 板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特点:高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赞美:作者对树木的喜爱和敬意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树的认知有多少?树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探讨树与人类的关系。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树的文章,表达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案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特别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2. 了解地球上的树木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3. 学习使用地理位置和季节等信息,解答与太阳距离最近的树木相关的问题。
适用年级:初中地理(七年级)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太阳系模型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太阳系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探究(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特别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2.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3. 展示地球上的树木分布情况的图片或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树木种类。
4. 提问: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你认为离太阳最近的树木可能位于哪个地区?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离太阳最近的树木是否会一直在同一个地方?2. 使用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3. 解释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地球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提问:离太阳最近的树木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吗?为什么?巩固(10分钟):1. 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使用地理位置和季节等信息,讨论并回答与太阳距离最近的树木相关的问题。
2.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总结(5分钟):1. 总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以及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地球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强调离太阳最近的树木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并解释原因。
扩展活动:1. 学生可通过实地考察或互联网搜索,了解不同地区离太阳最近的树木的变化情况,并撰写一份报告。
2. 学生可设计一个展板或海报,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和离太阳最近的树木的变化情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案主题: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目标:1. 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并了解它的特点;2. 了解太阳对树木的影响;3. 探讨太阳和树木之间的关系;4.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1. 彩色图片或幻灯片展示离太阳最近的树(如巨型红杉);2. 绘画纸和彩色铅笔;3. 地图或世界地球仪;4. 太阳能玩具或模型;5. 图书馆书籍和互联网资源。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张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图片,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棵树是什么。
2. 引导学生猜测这棵树的特点和名字。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巨型红杉的图片,并介绍它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之一。
2. 与学生讨论巨型红杉的特点,如它的高度、年龄和生长环境。
3.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巨型红杉有更深入的了解。
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树木的影响。
例如,太阳提供光线和热量,帮助树木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长等。
2. 分组讨论太阳和树木之间的关系,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实验(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颗种子或幼苗。
2. 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他们种植的种子或幼苗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状况,如直射光和遮阴。
3. 学生可以用绘画纸和彩色铅笔绘制他们观察到的变化。
总结(10分钟):1. 总结讨论的结果,强调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
2. 回顾学生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分享观察和发现。
拓展活动:1.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书籍或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种类和它们的特点。
2. 带领学生做一个太阳能实验,以展示太阳的能量如何转化为可用的能源。
3. 给学生机会去户外,观察不同树木在阳光下的生长状况。
评估:1. 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记录来评估他们对太阳和树木关系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实验记录,评估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01作者介绍本文作者为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她的作品多涉及人性、自然等主题。
02文章概述本文讲述了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珍稀树种——红柳,它们离太阳最近,却面临着被砍伐的威胁。
03主题思想文章通过红柳的遭遇,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珍惜地球上的每一份生命。
《离太阳最近的树》简介03了解红柳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价值,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知识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情感目标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授课过程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结合环保话题,展开拓展性学习和思考。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环保实践活动。
01文章结构02写作特点文章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从描述红柳的外貌特征到揭示其内在精神,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将红柳的坚韧和顽强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文章还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了红柳在恶劣环境下的独特魅力。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红柳的外貌特征,既表现了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又展示了其独特的美感。
“我被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震撼。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红柳的敬仰和赞叹之情,也揭示了红柳在高原上的重要地位。
“它的根系竟如此强大,有如盘卷的金属。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红柳根系的强大和生命力的顽强。
文章通过描绘红柳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歌颂了其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歌颂红柳精神文章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呼吁环境保护红柳的消亡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之深,作者借此反思人类的行为,警示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语文《XX课题》导学案编写时间:学案编号:审核人:【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引导学生迅速找出关键词句,能按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
3、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句2、感受红柳的形象及其固沙功能,体会作者对红柳遭到毁灭的痛心感情。
3、使学生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学法指导】朗读法、问题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2、图片【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介绍阿里,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也只有5000左右,所以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的第三极”。
那里的自然环境特别恶劣:酷冷,缺氧。
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但这里以前竟然生存着一种植物,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
不过,当时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作家毕淑敏用文字记下了这个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离太阳最近的树》,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人们为什么会毁灭掉它。
(二)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2、读课文,字词积累(1)、给下列汉字注音:寥寂()皱褶()镐头( ) 逶迤( ) 沙砾( ) 弥久( ) 訇然( ) 背风( ) 药捻( ) 尸骸( ) 苍穹( ) 遒劲( ) (2)、解释下列词语:不可思议:浩浩荡荡:本末倒置:盘根错节:生死相依:触目惊心(三)、走进课文1、朗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明确:(2)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段,感受红柳树的形象。
离太阳最近的树导学卡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4.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运用“筛选”式阅读法、跳读法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学习方法:导读法、讨论法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导语: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
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
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自主探究,个体建构
1、作者档案:介绍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明确: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生,山东省文登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处方》。
2007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2、初读课文:按组轮流阅读课文。
(读课文过程中标注序号)
3、字词积累: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展示生字掌握情况。
(在教材上标画出来)
4、请学生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三、小组讨论,合作提升
1、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红柳的语句,梳理出以红柳为线索的行文思路。
2、本文段落层次结构如何划分?
四、互动展示,评研深化
教师提出展示要求,并明确点评任务。
对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由教师引领到位。
各小组展示合作成果,后展示的小组不能重复前面小组的成果,只能说出自已小组的不同思考。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一题、二题
第二课时
二、自主探究,个体建构
(一)跳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3.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
三、小组讨论,合作提升
4.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5.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四、互动展示,评研深化
教师提出展示要求,并明确点评任务。
对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由教师引领到位。
各小组展示合作成果,后展示的小组不能重复前面小组的成果,只能说出自已小组的不同思考。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三、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