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45.46 KB
- 文档页数:2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探讨【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5月-2021年11月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32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66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综合康复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相关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评分、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相关指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常规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脑卒中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疾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大多数人的运动和脑神经功能都有一定的障碍,偏瘫是最常见的。
脑卒中偏瘫由于中枢神经损伤而引起的本研究发现,脑卒中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下降,有较高的认知障碍,且有较大的负面情绪,会对病人的生存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康复疗法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和运动功能,而传统的药物和基础康复训练仅注重康复运动功能,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恢复神经功能。
综合康复疗法通过训练饮食、运动等生活能力,采用针刺疗法、物理康复等来调整神经中枢的兴奋性,激活休眠的神经组织,实现代偿,重建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功能[1]。
本研究分析了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5月-2021年11月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32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66例。
其中,对照组男44例,女22例,年龄61-78(65.12±2.21)岁。
观察组男42例,女24例,年龄61-76(65.45±2.24)岁。
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治疗,B组联合针灸治疗,并对比疗效,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结果 B组较A组治疗效果更好,中医症候积分更低,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亦可以积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最终良性影响生活质量与疾病预后水平,值得被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患,该病最常伴的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
该病患者是因为中枢神经机能损伤,协调功能和身体控制能力都会出现一定的下降,故而需要在住院期间中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变其身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1]。
但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虽然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但疗效仍达不到临床期望,而将中医干预手段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疗效[2]。
中药针灸疗法作为传统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有着特殊的意义[3]。
而此次为了进一步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意义,特将60例患者纳入组间对照研究中,以期获得临床满意预期。
现做如下报告: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 (n=30)两组,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其中A组男18例(60.00%)/女12例(40.00%);年龄49-78岁,均值(62.69±5.74)岁;病程1-3月,均值(1.53±0.51)月;体重53-89kg,均值(65.26±7.08)kg。
8中国乡村医药康复训练联合绳带捆绑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钱纪聪 毛文浒 俞佳锋 陈忠强 顾昭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无力、伸肌痉挛和伸肌共同模式等常被认为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1]。
也有部分患者会呈现下肢屈肌协同占优势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支撑和步行转移。
本文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绳带捆绑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异常下肢屈肌协同模式,以观察其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步行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2018年1—12月在嘉兴市中医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均为首次发病,单侧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能配合治疗,可独立或监护下步行至少10m,典型下肢屈肌协同步态,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功能衰竭而影响下肢运动功能,合并出血性疾病,病灶位于脑干、小脑共济失调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
观察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51.6±6.5)岁;病程(44.1±5.7)天;脑出血13例(46.4%),脑梗死15例(53.6%);偏瘫侧:左侧12例(42.9%),右侧16例(57.1%)。
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52.3±7.3)岁;病程(42.3±7.4)天;脑出血11例(39.3%),脑梗死17例(60.3%);偏瘫侧:左侧14例(50.0%),右侧14例(50.0%)。
两组基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每次30分钟,每天2次,每周训练5天,连续6周。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绳带捆绑法(一种具有弹性固定的弹力训练带,专利号为ZL201620323179.9)作者单位:31400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院康复科(钱纪聪、俞佳锋、陈忠强);福建德化县医院康复科(毛文浒);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顾昭华)通信作者:顾昭华,Email:***************进行步态训练,保证每次总训练时间与对照组一致。
目前,脑卒中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首要致残疾病,且致死率高,我国每年的新发脑卒中患者在250万例及以上,且大部分患者均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卒中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特别是步行障碍,是脑卒中致残的一种重要因素[1]。
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神经促通技术为基础的康复疗法来进行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2]。
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传统的训练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将会导致康复治疗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从而加重康复治疗师的负担;且恢复情况也主要依靠康复治疗师的主观判断,没有客观性的定量评估方法,因此会对患者的精准训练产生影响;治疗师的主观经验也会一定程度限制有效的康复效果评估。
近些年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及评估系统)成为了一种新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其不仅可以降低康复治疗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增强康复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3-4]。
因此,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研究,以期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罗玲华黄丽钦陈健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南昌330008[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结果两组治疗前BBS、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临床研究·2012年11月第9卷第31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基金项目]2011河北省秦皇岛市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第二批)项目(项目编号:201101A292)。
[作者简介]徐文玉(1974-),女,吉林桦甸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康复医学研究。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70%~80%脑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1],大部分脑卒中偏瘫患者因丧失了独立步行能力而不能回归社会。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对每一例偏瘫患者来说,能够重新恢复独立步行是康复的主要内容,是偏瘫患者最大的愿望和期待,步行功能的恢复是绝大多数卒中偏瘫患者的终极康复目标[2]。
目前国内外对如何提高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研究较多,疗效不一。
本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予以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探讨二者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5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
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②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为0级;③发病年龄在35~65岁;④生命体征平稳,无认知及听理解障碍;⑤无严重的心脏疾病及影响康复训练的相关并发症;⑥对参与此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听理解及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训练;②心脑肺等多脏器衰竭;③其他限制活动的疾病,如骨折等疾病。
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脑梗塞19例,脑出血11例,平均年龄53.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脑梗塞21例,脑出血9例,平均年龄51.8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训练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常规康复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45min ,疗程1个月。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任小南【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表现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借助三维步态分析方法,观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患者步速、患侧步长、患侧跨步长均大于治疗前(P<0.01)。
治疗后患侧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有明显改善,均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
观察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其中髋关节在内收外展、屈曲伸展方面治疗后有显著改善(P<0.01);膝关节屈曲伸展治疗后改善效果显著(P<0.01);踝关节在内翻外翻、内外旋转、背屈跖屈方面,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1)。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配合三维步态分析方法,可对患者步态情况做定量评价,用于评价患者康复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白求恩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16)006【总页数】2页(P570-571)【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三维步态分析【作者】任小南【作者单位】[1]福州市马尾区医院康复科,35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步态异常、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日常生活能力严重下降,对患者自身、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均带来极大负担,这就要求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1]。
但是,如何对患者步态情况、步行能力进行评价,是多数患者关注的问题。
为此,本文以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分析康复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表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62~75(68.4±4.2)岁;病程6~17(10.4±2.5)个月;脑出血19例,脑梗死17例,均为单侧;右侧瘫痪20例、左侧瘫痪16例。
纳入标准:①以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相关标准为参照[2],并配合MRI、CT检查,确诊疾病类型;②患者均为单侧肢体偏瘫,无下肢手术史、中枢神经系统病史、危重症情况等;③患者均自愿配合康复治疗,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