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8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复习练案岳麓版必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纲]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课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程朱理学1.背景(1)______________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__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内容(1)二程的思想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提出“____________”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的思想①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__________________”。
②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意义(1)程朱理学适应了____________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________________。
(2)朱熹编著的《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1.陆九渊把“______”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____________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题。
提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学说。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____________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混易错从体验方法上看,程朱理学是“格物致知”;阳明心学是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一宋明理学1.背景(1)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2)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五子。
(1)周敦颐、邵雍: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统一的本原。
(2)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3)“二程”: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3.成熟:朱熹理学。
(1)内容⎩⎪⎨⎪⎧①理气论:理气互相依存,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③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影响: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 王阳明心学1.形成背景(1)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1)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
(3)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4.影响(1)积极⎩⎪⎨⎪⎧①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影响深远。
②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图解历史】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考法1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典例』 (2017·江苏单科,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D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压抑人性,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C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更多高考资讯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一、理学与心学的异同点有哪些?1.相同点(1)在思想范围上,都属于儒学范畴(2)在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在目的上,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在地位和影响上,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不同点(1)从对宇宙的认识看,理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理,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从道德主张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去恶。
二、理学对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是什么?1.新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影响(1)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消极观念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一 宋明理学知识点一 程朱理学 1.背景(1)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2)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五子。
(1)周敦颐、邵雍: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统一的本原。
(2)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3)“二程”: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3.成熟:朱熹理学。
(1)内容⎩⎪⎨⎪⎧①理气论:理气互相依存,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③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影响: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 王阳明心学 1.形成背景(1)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1)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
(3)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4.影响(1)积极⎩⎪⎨⎪⎧①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影响深远。
②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图解历史】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考法1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典例』 (2017·江苏单科,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D 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压抑人性,A 项和B 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C 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1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一、宋明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
(2)隋唐时期,“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5.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轻巧识记]1.“二程”的思想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2.朱熹的思想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概念阐释]“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束缚人们思想,人们要求个性自由发展。
(4)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2.李贽的进步思想(1)主张⎩⎪⎨⎪⎧ 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轻巧识记]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可归纳为“一、三、四、四”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确立于明朝)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点1| 宋明理学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易混辨析]“三教合一”并不等同于“三教合并”“三教合一”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而是佛、道、儒的融合、渗透,为儒学的新发展、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内容派别代表主要观点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学伦理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王守仁“致良知”“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评价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宋明理学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②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③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④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8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复习练案岳麓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C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解析] “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C项正确;A项错误;B项错在“普遍”二字;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开始于东汉以后,D项错误。
2.(2016·惠州)清人陈元龙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伤须眉之陷溺,悼脂粉之痴迷,戏著《妒律》”,主张根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
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
”《妒律》的写作是导学号 42442363( C ) A.对妇女家庭地位提升的不满
B.对贞节烈妇行为的间接表彰
C.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
D.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
[解析] 材料并不能看出妇女地位提升及作者对此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与贞节烈妇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主张根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
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可以看出其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故C项正确;材料与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
3.(2016·成都)西晋时,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
高僧与名士的互动导学号 42442364( D ) A.改变了西晋的宗教政策
B.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D.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
[解析] 高僧与名士的互动,不会直接导致宗教政策的改变,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与材料“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一些佛教高僧主
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可知高僧与名士的互动,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故D项正确。
4.(2017·银川)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导学号 42442365( B )
A.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顺应天意,无为而治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郡守、县令,民之师帅”表明为政者应发挥楷模作用;“敬天保民、德治、仁政、天人感应、正君心”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故B项正确;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属于朱熹的思想,而非孔子、孟子、董仲舒的思想,故D项错误。
5.(2016·淮南)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
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导学号 42442366( B )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解析] 根据材料中“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说明藩镇势力的强大削弱中央集权,但是却与最初大儒担任到出现藩镇军将的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由唐朝前期基本都是大儒到德宗后,有一部分是大儒,而且国子祭酒社会地位的下降,说明统治者有意为之,故B项正确;儒学是否遭到佛道的冲击,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C项错误;儒学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6.(2016·安徽示范高中)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
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
这表明导学号 42442367( D )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解析] 儒家思想发展不会导致孔庙礼仪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故A项错误;从“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可知,隋唐时期国家已经推崇孔庙礼仪,故B项错误;儒学独尊是指儒学的地位高于其他思想学派,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可知,儒学地位被官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