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给骨干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8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教育实践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可以说,通过培养与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让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对新课程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本文就如何培养、培训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教师问题展开了粗浅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教师培训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对新课改的成功与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新课改的预定目标就很难实现。
但实际上,面对新课改,在一线教师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知识结构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制约等原因,有心进行新课改的教师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难怪一些教师会调侃“新课改轰轰烈烈,小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保守性强、囿于常规,对新课改持消极、甚至反对的态度,一旦新课改遭到了教师的阻抗,必然致使课改的效果不甚明显,甚至招致课改的失败。
可见,教师的态度、能力如何,成为制约新课改顺利推进的瓶颈,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既然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适应于新课改的教师?如何培养与培训适应于新课改的教师?这都是我们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当代教师素质的期望与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素质如何将决定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新课改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
(一)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一线教师只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才能开展好新课改要求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1.教师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做好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教学任务的探索者、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换一本教科书,或是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多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四点: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向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理念的及时更新。
教师要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走出来,重点处理好以下转变:首先,要及时完成由“人类灵魂工程师〞到学生的“精神指引者〞的转变。
传统理念中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新课改提倡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做学生灵魂的引领者和净化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道德说教者〞和“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自我选择。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鼓励者〞、“精神的指引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
其次是教师要及时完成由专家到学友的理念转变。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的益友。
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应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当“裁判〞,在剧烈的争论中做“主持人〞。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主宰的天地,去“主导〞学生,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索,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难题,和学生一起成长。
再次是教师要及时完成由“园丁〞到“人生的引路人〞的转变。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开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的人生开展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向,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或某种固定模式限制学生的开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就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探讨。
首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学生家长合作,善于与社会各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善于进行教育研究,不断地反思教育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最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操。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做学生的引路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任。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操。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要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1、结合自身体会,?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2、请结合实际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了自身的诸多特征:(1)综合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学习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口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须要更多地发挥创造性.(2)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组织课题组,到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3)探究性与创造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探究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实践性与过程性——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互动性与灵活性——探究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来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其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6)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有的专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有的专题更偏向学术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强调层次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超越性的一面,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测,从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向自我挑战和超越自己.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对策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位置;对策三,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对策四,选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答:(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主观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较弱,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2.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广大青年教师追求的心理目标.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师表,热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认识不深,对为人师表要求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不足,往往呈现出心顺了大干一场,心不顺就对付一阵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循循善诱精神.这种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在初涉教师角色中,表现出情绪不稳,情感起伏较大的特征.3.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华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初涉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级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参加讲师评聘,又考虑必须认真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变态的发生.(二)成熟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形成因素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阶段中,集中表现为完善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据调查分析,此阶段青年教师大体有三类设计方案,其心理冲突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因素为:1.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较早地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较为融洽,进而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他们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力争再上一层楼.他们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有时因某种挫折或困惑,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急躁不安的情绪.2.先紧后松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晋升为讲师,表明自己在初级阶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余何不松弛一下!可见他们的心理特征,集中为甘居中游与不甘落后的心理冲突,突出表现在自以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教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会产生一些情感振荡和情绪起伏.3.放慢完善教师人格型在初级阶段中,有少数教师较长时间陷入不切实际的旋涡之中,他们迟迟进入不了教师角色.后几经挣脱,方减轻些心理冲突,终于评上了讲师,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转移兴趣中心,热衷于家庭生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至于完善教师人格就慢慢来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么苦自己为宗旨,进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追求安逸与害怕落伍的冲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当的心理调节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师人格,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实施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哪些建议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学习⽅式上的⾃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核⼼,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获得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等等。
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的许多教学⽅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法,树⽴新的学⽣观,让学⽣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突出学⽣的主体地位,⼀切以学⽣的发展为根本,努⼒培养和提⾼学⽣创新能⼒、实践能⼒和科学⼈⽂素养。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学⽣的学习⽅式上做了⼀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的探究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培养出来的学⽣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能⼒,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学习的⽬的。
古⼈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程改⾰所提倡的就是要让学⽣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在课堂教学中,树⽴探究式教学的观念是必要的。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主动探究问题的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改⾰的需要。
在讲授教材中《我和⽗母》这⼀课时,就可以要求学⽣从两个⾓度去讨论我和⽗母发⽣“爱的冲突”的原因,⼀个是从⽗母的⾓度去讨论,⼀个是从学⽣⾃⼰的⾓度去讨论。
不少学⽣或许就会在发⾔中提到“从⽗母的⾓度看,之所以会发⽣‘爱的冲突’是因为,在⽗母的眼⾥,我们依旧是不谙世事的孩⼦,我们的独⽴⾏为往往会令⽗母忧⼼忡忡,⽗母断定,这些不知天⾼地厚、幼稚可笑的⾔⾏,必须严加管教,否则后果堪忧;从学⽣⾃⼰的⾓度看,之所以会发⽣‘爱的冲突’,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有了⾃⼰的看法,希望拥有⾃⼰对事情的决策权,有时巴不得和⽗母保持⼀段距离,常常要想保守⾃⼰的⼀点秘密。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和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也应当不断地适应新的需求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对于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培养。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并探讨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
首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传授知识和灌输方式,而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此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其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要求。
传统的学科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递,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
在新课程中,不同的学科之间有较多的交叉和融合,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来应对。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跨学科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再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适应性和创造力。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适应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中。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因此,教师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创造力。
最后,要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需要从教师教育过程中着手。
教师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教育机构还应当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本身也应当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小学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小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一些主要要求:1. 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学生为本的教学态度: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新课标鼓励教师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5. 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学习体验。
6.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7.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8. 家校合作的加强: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9. 自我反思与持续发展:教师应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10. 社会责任的承担: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1.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12. 环境教育的融入:教师应将环境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自2007 年秋季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高一年级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省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广大高中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精神和我省的系列文件要求与工作部署,抓住前期准备、制度完善与落实、师资培训和“三考一评”等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近一个学期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 模块课时量与教学内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把握不准,尤其在我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高考方案及考试说明没有出台的背景下,又担忧2010 年的高考成绩出现滑坡,由此在模块教学内容深广度的处理上采取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做法,这必然要增加课时,这是导致课时不够的主要原因。
二是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模块中也安排了大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尤其是理化生学科,需要时间较多,每周两课时确实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增加课时。
若为赶进度草草收场,又使课堂教学变得浮躁浅显,影响教学效果。
三是因教材编写时考虑不周和教材体例变化等原因,导致初高中之间、同一学科各模块之间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出现问题,在模块教学时不得不临时补课,也需要增加课时。
如生物学科,因是我省非中考科目,使得大多数初中学校的生物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滑坡,导致高一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出现断层现象和两极分化现象,无法保证高中生物模块教学的顺利进行;再如历史学科,初中教材按编年体编写,内容又相对简化和浅化,再加上也是非中考科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经验积累都显不足,而高中教材是按专题史编写的,专业性较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及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给模块教学带来较大压力,教师不得不补充必要的初中历史知识;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现象。
2.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够首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降低教材难度,淡化知识体系,突出生活主题,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为高中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学习选择和个性发展空间,但也对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和以模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提出了挑战。
新课程名师教学建议100条建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名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是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100条新课程名师教学建议,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理念与方法1.关注学生发展,实施个性化教学。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探究式学习。
3.开展多元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问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5.注重任务驱动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6.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8.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学生学习习惯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预习和复习等。
10.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整理笔记、制定学习计划等。
11.鼓励学生多读书,开拓视野。
12.指导学生培养优秀的审美意识和品位。
1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1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设计。
15.注重课程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强调知识的连贯性。
16.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7.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18.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讲解、讨论、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
19.加强课程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0.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课堂教学活动21.注重课堂秩序,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2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等。
23.利用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5.加强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26.组织学生参加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7.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游戏等,增加趣味性。
五、学生评价与反馈28.掌握各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讨论等。
29.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老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一、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观念问题。
新课程改革所涉及的新理念、新教法、新教材、新要求,对部分老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
老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一些教学方法沿用了几十年,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些方法突然不灵了,有的老教师在心理上往往会难以接受,对改革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在思想上有些抵触,教学依然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
有的老教师虽然感觉到新课程为未来的教育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图景,但由于农村地区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时间久了,对新课改的热情也开始减退,教育教学又回到了自己比较得心应手的传统方式上。
2. 年龄问题。
老教师因为年龄的原因,教学方法不如年轻人灵活,现代教学手段又不会用,在教学中感觉越来越不适应。
有的老教师临近退休,身上的激情与活力逐年减退,加上现在的学生又难管,有的老教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上变得与世无争、安于现状。
3. 压力问题。
不少老教师家庭负担重,工作量大,身体状况差,感觉压力过大。
有的老教师认为:每周20多节课,还要备课、辅导、批改作业、听课、评课、管理班级、迎接上级的检查验收以及应完成学校临时布置的工作,太多的事情牵扯着自己的精力。
面对新课程改革,老教师常常感叹没有时间,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 政策问题。
有的老教师还没有参加过一次新课改培训会和研讨会,对于新课改的性质、目的一无所知。
现在的教育科研部门在组织活动时,白纸黑字明确规定,年龄必须在45岁以下甚至更低。
老教师想参加活动提高业务能力的愿望成了泡影。
这种政策,让老教师失去了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也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如何让老教师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1. 学校不给老教师过早地贴上“老字号”标签。
虽然老教师在体力与精力上不能与年轻教师相提并论,但是,老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是学校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如果不做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
课程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当代教育的重要议题。
然而,在推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讨论课程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我们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解决方案:在课程设计中引入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此外,还可以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步伐。
学生需要学习与未来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解决方案:更新课程内容,将新兴的学科和技术纳入到课程中。
例如,加强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引入创新创业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在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解决方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作品展示、实践项目等多种评价方式。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能够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如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沟通能力等。
四、教师的培训与发展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但目前还存在教师培训与发展的问题。
许多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方案: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提供与课程改革相关的培训课程和资源。
同时,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
五、家长的参与与支持课程改革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但目前还存在家长对课程改革的认知不足和理解偏差的问题。
解决方案:加强家长教育,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理论的深化,课程改革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组织好课堂的总导演,是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同时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师的能力、素质和教学方法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理念的更新,像登山运动员一样,一步一步地往上攀,同时也要善于研究教材、探究教法,这样才能适应充满竞争的时代。
一、要有一张带有微笑的脸微笑是人类最美好、最动人的语言,是产生积极情感效应的源泉和动力。
教师每天以微笑的面容和学生见面,笑着上课,让学生见到你,犹如阴天里见到太阳,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味,并且他们的思想也会处于活泼、兴奋状态,这样就会听得进去、记得牢,那么课堂便会呈现出欢乐的气氛、学生也会有一种如淋甘露感觉。
教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自然、富有人情味,许多学生往往就会喜欢上了该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
如果教师上课时心境变化快,动辄发怒,学生就不仅恐惧,时间长了学生还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二、用无声的语言进行管理良好的课堂纪律才是学生吸取知识的最佳状态。
在课堂严禁大声训斥违纪的学生,以此来维持纪律。
那么在课堂上应怎样管理学生呢?我认为用目光管理的方法极为可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增强语言的表达,可以表示许、反对、劝勉、制止、命令等意向。
为了和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友好关系,要采用委婉暗示法。
如发现个别学生不专心、趴在桌上睡觉或搞小动作等,教师不一定要停下课来公开批评,可以边讲边走到个别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的旁边,给他使个眼色给予提醒。
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至于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纪律也好了。
三、要善于触摸学生平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久别重逢的同事或朋友,除了问好之外,还要情不自禁地握手,那么我们在学生做了一些难题或回答对了的问题时用手轻轻地拍拍他的头,这也是师生间上课的“握手”,然后说“你太聪明了”或“你真了不起”,这样简单的一个动作和一声许,我想对学生起的作用或许是无法估量。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的能力等。
首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
传统教育注重纵向知识的积累,而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横向知识的拓展和深入。
教师应该拥有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融合。
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教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探索。
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创新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自身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各种活动。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主动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再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成为学生的伙伴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最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反思和评估的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和分析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师还应该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只有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师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创新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以及反思和评估的能力。
这些要求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适应和执行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心得和经验。
今天,我想围绕“三新”教育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三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三新”,即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1. 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特点。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结构、教学目标等,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 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需求。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不断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教材的使用与教学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发挥其优势。
以下是我对使用新教材的一些建议:1. 熟悉教材,掌握教材体系。
教师要对新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结构,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2. 灵活运用教材,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多媒体、实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关注教材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要关注教材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新高考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下是我认为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采取的教学策略:1. 关注高考改革方向,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要及时了解高考改革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与高考改革方向相一致。
课改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课改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
此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专家认为,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
而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以数学课为例,近年来,世界数学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学是什么?是发现模式,找关系,发现规律。
因此,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瓦店镇瓦店初中2003年8月,咱们瓦店镇瓦店初中起始年级、起始学科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经历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等多次理论武装的实验教师,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对策,使全部教师走上了教授新思想、新理念的讲台。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问题极为解决方式。
一、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一、推行条件尚未成熟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五六十人一个班的教室里,老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吗?新课程的用意是好的,希望留给老师、学生更多的空间,但事实上,新课程更适宜的土壤是小班化的教育环境。
在目前普遍是一个班五六十人的大环境下,新课程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很难实践,而且客观上做不到。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适宜环境一样是小班化,在大班里老师的管理很难跟的上。
课堂一旦放开,真正的知识点都无法落实。
反而致使新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强的学生更强,基础弱的则更弱。
二、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深切在课下,一提及新课改,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可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
一是对课程改革熟悉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你坐下”改成“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了先进的电教手腕。
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切。
现行利用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
面对如此的教材,关键是把握每一节课的编写用意。
3、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主要体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在知识传承方面,传统的观念以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教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同意者,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
新课标的出台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课标的出台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必须认真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对要求滥熟于心,然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基本技能、数学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养的整体发展。
培训中专家讲的很透彻到位,这应该都是我平时先做的,只是比较粗略,可以说是略知一二罢了。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教学水平的不足。
如何全面地把握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我始终感到自己在这些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教师只有“老黄牛”的精神是不够的。
现在的教师还要时时为自己充电,把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每一堂课,真正让学生自觉地、带着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增强学生习数学的愿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本人,由于工作在农村边远小学,没有更好地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
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网络研修,好处多多。
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
二、加强合作学习,注重情景教学。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懂得合作。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使教师们感到用老一套办法难以驾驭课堂,这就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要真正提高教师的内在素质,必须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
何谓“专业发展”?它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持续发展自己的素养,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
一、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迅猛,仅有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用起来常常捉襟见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教师“一桶水”相对于学生“一杯水”的丰富渊博,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否则,不仅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
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他就会陷入迷惘困惑。
孟子亦云:“思则得也”。
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思考和反思。
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拿来复制粘贴一下就可以了,而要做出科学分析,结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及自身优势,为我所用,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作为教师,不能盲目地迷信专家的权威,坐等专家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不假思索地照搬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而应持怀疑的态度,对之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检验其是否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新课程改革给骨干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乎课程改革的成败,更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更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在实施新课程的几年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走向深化,迅速成长。
我们深深感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于是如何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策略,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发展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当然更离不开教师。
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
而面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
教育改革给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逐渐地形成了。
其中教师发展观,成为了所有教师发展理论的支点。
(一)提升教师自身需要和意识
教师的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重
要作用,一个教师如果具备强烈的自我专业需要和意识,就
不难形成教师发展的终身教育思想。
教师只要形成了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就会主动的、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进而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会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学习的强者。
可是,如何才能不断推动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常新呢,除了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信念、追求外,还需要学校等外部环境的熏陶和推动。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
长久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广大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
使得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考试方法僵死,更为甚者,统考的指挥棒指到哪里,教师就教到哪里,学生就埋头学到哪里。
真可谓是教得尽心,学得认真,教师却变成了课本,变成了机器。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的教师喊着创新教育的口号,课堂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创新教育的讨论、学习开展的轰轰烈烈,而应试教育却也是落实的扎扎实实。
因此,当前教育形式下的教师发展观,就要立足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挖掘教师的创新潜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使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投身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二、教育研究能力
(一)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迫使我们只有去不断“充电”才能游刃有余。
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越来越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那么,随着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很快我们就会感到不能得心应手。
所以,想要在教师专业上有所发展,关键就是学习。
学习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得教师迅速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教师要力图通过不断地“内省”,确立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责任、学习即生命的思想观念,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追求学习的快乐,而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同时,学校也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中各样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是校本研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围绕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实践新课标为主题,利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的方法为教师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时间,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学习活动,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为学习专题,增强教师课改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不断探索,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重视和加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流思想,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教师要树立“科研为先导”的思想,要引导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研,以教育科研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育内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三)积极反思,促进专业技能成长
教师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时间和理论知识上都欠缺,而案例反思无疑是最切合实际又非常有效的小课题研究。
案例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教师应能善于并充分利用外围资源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师本身的敬业精神、自我发展需求、自我钻研与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密不可分。
但不可否认,教师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钻研与努力以及客观
存在的现实条件、学习资源。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从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为教师开辟最大程度的学习空间和阵地。
而高质量的培训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当前围绕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在全国各地缤纷络绎的开展中,形式也各种各样富有特色,有旨在解决共性、前沿、重大问题,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的集中培训;有旨在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教研培训;有旨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也有旨在培养、引领学科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我们的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中,这些培训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培训也给我们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援。
骨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完成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骨干教师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他们具备优良的素质,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必将起着支撑、表率、指导作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工作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因此,要求教师的才能是全面而稳定的,而且必须对教育对象具有潜移默化的
力量。
我们称这种力量为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集先天与后天锻炼而成的。
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受到的家庭与环境影响的优劣、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和思维方法的类型以及平时学习、思考、积累的力度与勤奋程度等因素。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常常把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那些职业素质相对优异、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的教师称为骨干教师。
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关键性的规定,首先,骨干教师是指那些职业素质相对优异者。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观念、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几个方面。
其次,骨干教师是指发挥了其优异素质,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较突出成绩的教师。
很多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业务上很棒,他们经过这一年集中、系统的培训学习,应该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有能力在本学校、在本地起一种示范、辐射、骨干的作用。
把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出来,就可以带动百万名、千万名教师一起奔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骨干教师应把自己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新课程理念进行整合,在整合中提升自己;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
从师德教育到教学实践,树立典范,指导实践,真正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即:骨干教师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支撑作用;骨干教师在教群体中的表率作用;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其他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疑难,创造和推广有效地提高学士素质的教学方法,时常提供一些观摩课、研究课,给其他教师做出榜样或者提出一些引人深入思考的问题;承担一些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以先进的思想,以创新、务实的精神和最新的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影响和教育其他教师,在出成果的同时带出队伍;经常承担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任务,带动一代教师形成教育教学新风气,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
所以,骨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发挥领头作用
骨干教师各种工作中要求走在前,做领头人;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带头人;
并且爱学校、助集体。
二、发挥他们传、帮、带作用
主动承担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承担学校工作及各项科研任务;与新教师对子,指导新教师快速成长;每位骨干教师要有帮、教计划和任务;帮助教研组工作、协助组长工作。
三、发挥骨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作用
承担素质教育科研课题,要有成果;每年有新经验;为学校教师讲座;开办讲座、组织课外小组。
四、发挥骨干教师在电化教学中的作用
(1)承担教学改革;(2)优化教学方法;(3)电教带头人;(4)教学电化开创、探路人。
我国建国以来的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几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