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6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李冬雪(上林县生态公益林管理站,广西南宁530500)摘要:为了解决森林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促进林业的发展,本文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上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意义做出了解释,以便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管理;应用中图分类号:S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24-0162-020引言当今,管理森林资源使用的方法以及措施多种多样,但是最被人们接受的、使用最为广泛的仍旧是地理信息系统。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管理国家的森林资源能够进行实时的监控。
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就形成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它不仅有着时代的特点,还能够在大数据时代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就是它的重要作用之一。
1森林资源管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当今,国家对森林资源愈发重视,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了把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上,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森林资源管理当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经验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数字化分析以及处理,再结合实际中观察到的数据与所调查的数据,实现监测这一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不仅调动一个地区的数据库资源,而且对各地区的数据库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在这一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
当今,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监测对应区域的森林分布绘制成图表、实时地观测林业资源,同时了解森林的状况以及预防森林灾害,以此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管理。
1.1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森林法》明确规定,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化的监测,是促进林业整体发展的关键。
如今,因为全球的大气污染愈发严重,大气污染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用科学化的方式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技术,能够使得环境得以优化,以此促进整个林业的发展,有比较重大的意义。
关于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探讨【摘要】改变传统的监测模式,建立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是重点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利用3s技术对传统林业监测手段实行革新。
文章简介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标准、规范要求及组织管理。
【关键词】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为了使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改变传统的监测模式,建立监测地理信息信息系统是重点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利用3s技术对传统林业监测手段实行革新,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为林业主管部门提供一个更直观了解林业真实善的有效途径。
将森林植被、森林动物、森林病虫害等纳入系统进行统一监测预报管理,建立起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评价体系,使资源监测评价实现标准化、定量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决策过程的及时性和决策依据的科学性,将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里程,因此,建立本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地理信息系统(ge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
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它可以迅速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1.技术标准标准化的作用是为了获得在硬件、软件和系统上的综合投资效益,首先具备可移植和互操作性。
信息往往是一个由多种计算机平台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有了标准,可以促进用户从网络的不同节点上获取数据,即从不同硬件环境中获取数据和实现各种应用;其次是可伸缩性,为了适应不同的项目和应用阶段,必须以相同的用户界面在不同大小级别的计算机上运行;第三是通用环境,标准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系统应用环境,如提供通用的用户界面和查询方法等,利用这个通用环境形成与国家数字地球并轨。
2.主要功能(1)实现空间信息的查询、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制图制表等功能,提高劳动效率,保障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引言:现阶段基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中,面临着人手不足,设备落后等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营林效益也受到了负面影响。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推广开来,并且通过专项培训让基层林业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技术手段,代替人工完成森林内部调查、森林资源管理等各项工作,在减轻林业人员压力的同时,促进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森林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优势1.工作流程。
以林场或县为单位,通过把各种林业图表和自然地理数据数字化进入计算机后,应用通用的GIS 平台或采用组件开发技术,使林业资源信息的输入、存储、显示、处理、查询、分析和应用等功能得以实现,通过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结合,为林业生产的科学规划及管理,林业资源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以及相关信息发布和辅助决策的制定提供服务。
2.应用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利用遥感卫星可以全天候、高精度的获取森林内部的各项信息。
然后将获取的数据信息,利用地面接收站,几乎是同步的传输到地理信息系统中。
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数据的整理、分类、统计、计算,并输出分析结果。
整个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相比于以往人工勘察、人工计算的模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林业人员实时的掌握森林内部信息,这就为下一步制定方案、采取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除了时效快以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能够保证数据的全面与细致。
遥感卫星可以完成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同时地理信息系统又可以进行二次调整,所得结果十分精确,为林业人员更加准确、全面的掌握森林信息,做出精准决策也有帮助。
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1.在森林资源动态监管中的应用。
由于森林内部的资源状况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以人工为主开展森林资源调查的方式,所得信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相比之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县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系统,可根据实际经营活动情况及生长模型及时更新数据,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资源状况和消长变化动态提供依据。
生态公益林地籍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完善摘要从生态公益林地籍信息系统在推广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存在问题及林业科学管理的需求出发,分析了该系统的系统结构、应用现状及功能优劣,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现行系统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地籍信息系统;应用;需求;浙江衢州abstract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existin problems and demands of forestry scientific manaement about ecoloical forest woodland profession information system popularization,system structure,application situation,function advantae and disadvantae of the system were analyzed. furthermore,the preliminary suestions for improvin the system were proposed.key wordsecoloical forest;woodland possession information system;application;demand;quzhou zhejian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数字林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林业精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浙江省于2000年开展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部分县市试点,2004年全面启动实施200万hm2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对经营公益林实行经济补偿,2008年全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超过5亿元[1]。
生态公益林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0%)、财政投入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林业重点工程。
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决策、管理、评价的科学化成为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测绘技术在生态公益林管理中的应用案例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在日益增长的面积和数量下,如何高效地管理生态公益林,成为摆在专业人士面前的一大难题。
幸运的是,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案。
首先,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绘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生态公益林的几何信息。
例如,通过遥感图像的解析,可以清晰地呈现林地的分布情况、植被类型以及植被覆盖率等重要信息。
而通过GPS定位,可以确定生态公益林的地理位置以及边界,为后续管理提供准确的空间坐标。
其次,测绘技术还能够帮助实现生态公益林的资源调查和监测。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这为专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调查信息。
通过对这些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生态公益林的植被类型、幼苗密度、树种分布等情况,为进一步的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测绘技术还能够借助地面测量手段,实时监测土壤质量、水质情况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保障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环境。
再次,测绘技术在生态公益林防火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林地表面温度、湿度等数据,并结合地形地貌信息,在生态公益林的易燃区域预先设置火险指数预警系统。
一旦有火灾发生,测绘技术也能够通过无人机和灭火器材的搭载,对燃烧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和实时监控,为灭火行动提供精准数据和指导。
另外,测绘技术也在生态公益林规划和设计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测绘人员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地形地貌进行数字模拟,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模拟评估。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规划者能够更好地预测生态公益林建设后的效果,最大程度地保证其生态功能的发挥。
最后,测绘技术还在生态公益林保护和修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杭州市富阳区公益林封山育林后群落结构变化张骏;徐升华;吴初平;焦洁洁;黄玉洁;高洪娣;沈爱华;袁位高;朱锦茹【摘要】为分析实施封山育林后公益林群落结构、林分质量,探明次生演替趋势,研究公益林封山育林后群落结构变化,根据杭州市富阳区公益林的分布格局与森林类型等基本特征;运用森林生态野外观测、试验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固定监测样地88个,并对固定样地进行跟踪调查,定期研究森林群落相关因子,并运用实测数据对其进行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富阳区公益林林分质量显著提高,2009-2014年5年间阔叶林的幼龄林密度极显著地增加了325.00株/hm2(27.4%,P<0.01),平均胸径显著增长了0.65 cm(8.2%,P<0.05),群落生物量增加了4.53 t/hm2(5.7%);中龄林平均胸径增长了0.23 cm(2.1%),群落生物量极显著地增加了18.55t/hm2(15.9%,P<0.01).5年间针阔混交林3个龄组的密度略有增加,幼龄林的平均胸径增加最多,增加了1.07 cm(12.8%);幼龄林的群落生物量增加最多,极显著地增加了20.59 t/hm2 (20.7%,P<0.01),中龄林的群落生物量极显著地增加了12.14 t/hm2(11.5%,P<0.01).对比富阳区公益林2009年和2014年林龄结构,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减少,近熟林和成熟林面积增加;阔叶林的幼龄林基本不变,中龄林比例下降,向近熟林变化;针阔混交林的幼龄林比例下降,中龄林和近熟林比例提高,说明5年内针阔混交林的幼龄林逐渐进入中龄阶段,同时中龄林也进入中近熟林阶段.富阳区公益林经过5年的封育,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的阔叶树种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针叶林中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和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在阔叶林中木荷(Schima crenata)、朴树(Celtis sinensis)、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的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南酸枣(Choeros pondias axillaris)、女贞(Ligustrum lucidum)、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樟树(Cinnamomum cam phora)、檫木(Sassafras tzumu)、木荷的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柏木、野鸦椿的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林内更新层阔叶树种资源丰富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应采用封育管护,以实现由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方向、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方向发展.对一些郁闭度较高或林内目的树种匮乏的林分应进行适当抚育,通过人工栽培、种植阔叶树等措施,以提高公益林内物种多样性,迅速增加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年(卷),期】2016(042)005【总页数】10页(P607-616)【关键词】林型;林龄;密度;生物量;多样性;相对重要值;次生演替【作者】张骏;徐升华;吴初平;焦洁洁;黄玉洁;高洪娣;沈爱华;袁位高;朱锦茹【作者单位】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杭州310020;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3;富阳区林业局,杭州311400;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3;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3;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3;浙江省林业生态管理中心,杭州310020;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3;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3;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Q16SummaryAccording to basic characteristics(e.g.,distribution pattern,forest type)of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orest in Fuyan,Hangzhou,China,we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standquality,and secondary succession process after the mountain ing the method of forest field observation,experimental analysis,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we established 88 permanent monitoring sampling plots to track forest community factors periodically.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est quality of Fuyang ecological service fores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2009 and 2014.Specifically,the stem density of young broadleaved forest increased by 325.00 individual/hm2(27.4%,P<0.01),its averag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increased by 0.65 cm(8.2%,P<0.05),and its community biomass increased by 4.53 t/hm2(5.7%).The averag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middle-aged broadleaved forest increased by 0.23 cm(2.1%)and its community biomass increased by 18.55 t/hm2(15.9%,P<0.01).The stem density of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t three age classes increased slightly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young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increased the largest by 1.07 cm(12.8%),and its community biomass increased by 20.59 t/hm2(20.7%,P<0.01).The community biomass of middle-ag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lso increased by 12.14 t/hm2(11.5%,P<0.01).Comparing the age structure of Fuyang ecological service forest between 2009 and 2014,the areas of young forest and middle-aged forest reduced,while the areas of premature forest and mature forest increased.The area of young broadleaved forest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nd the middle-aged forest gradually turned intopremature forest.Meanwhile,the area of young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decreased,while the area of middle-aged forest and premature forest increased.Our results showed that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gradually changed into the middle-aged forest at young stage and into the premature forest at middle-aged stage.After five years of mountain closure of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orest in Fuyang,the proportions of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in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broadleaved forest increased.In the coniferous forest,the relatively dominant Cupressus funebris and Dalbergia hupeana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increase.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the relatively dominant Schima crenata,Celtis sinensis and Euscaphis japonica had the largest increase,while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Ligustrum lucidum and Pinus massoniana showed the largest decline.In the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the relatively dominant Cinnamomum camphora,Sassafras tzumu,Schima crenata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increase,while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Cupressus funebris,and Euscaphis japonica displayed the largest decline.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 abundant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resources at renewal layers,the mountain closure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accelerate the succession of coniferous forest to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then to broadleaved forest.For forests with high canopy or few target tree species,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om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measures(e.g.,artificial planting)to promote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ffects.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及环境基础.森林资源状况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和依据,是我国重要的“江河源”“生态源”,直接关系国土生态安全、农业生产生态防护和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影响大气中碳素的吸收储存.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森林的经营管理也逐渐由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相对,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而科学指定的现存或即将营造和改造的不以生产直接的有形产品,而以生产生态效益产品为目的的森林[1].世界上很多地区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质量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4].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虽有一定基础,但与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的监测评估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准确、及时地把握公益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相关部门加强公益林的建设与保护,故对公益林进行定期定位的分析、观测和评价等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公益林及其相关管理也顺应时代需要而不断发展[5].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活动,浙江省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群落遭到巨大的破坏,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为此,浙江省于2001年起全面启动实施“200万公顷生态公益林”计划[6].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267.8万hm2,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达到450元/hm2.次生演替在森林生态学中具有长期研究历史,同时也在生态恢复、植被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用广泛[7].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次生演替,对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和疏林实行定期封山并禁止人为破坏,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也是在公益林中主要采用的育林方式.浙江省也较早地开展了公益林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主要对典型样地的生物量、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专题研究,发布了一系列省级公报和研究成果[8].其中沈琪,等[9]分析了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域中6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张骏,等[10]对浙江省仙居县公益林的生物量动态;钱逸凡,等[6,11]对浙江省中部地区公益林主要群落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生物量和碳储量;毛日华,等[12]对龙泉市公益林的资源结构变化动态;沈爱华,等[13]对全省公益林的物种多样性时空格局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对公益林的次生演替研究主要是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模拟,一直缺乏建立固定样地对公益林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研究,也缺少公益林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后群落结构、林分质量的长期跟踪式研究.本研究以杭州市富阳区公益林封育5年后的群落结构变化趋势为例,探明公益林的次生演替趋势,提出公益林植被恢复和保护策略.1.1 研究区概况杭州市富阳区位于浙江省西部,杭州市西南角,2014年12月13日,由富阳市更名为富阳区.地理位置为119.42°—120.33°E、29.75°—30.20°N(中心位置119.95°E、30.05°N).依其地表水陆形态分为:山地、丘陵面积1439.6 km2,占区境总面积的78.61%;平原、盆地面积299.63 km2,占16.36%;水域面积91.98 km2,占5.02%.富阳区整体地貌以两山夹江为最大特征,平均海拔300.5 m.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基本特点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春夏雨热同步,秋冬光温互补;年平均气温16.27℃,平均相对湿度68%,年平均降雨1 452.5 mm,年平均日照899.9 h,年蒸发量1 235.3mm,年无霜期248 d.自然植被基本为亚热带常绿森林,主要森林树种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现有公益林4.24万hm2,占有林地总面积11.20万hm2的37.83%,占全区总土地面积18.33万hm2的23.11%.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富春江流域两岸,320国道南、北两侧,村庄、水库、风景区和森林公园周围等区域(图1).1.2 设置样地根据不同的林分类型、林龄组成、立地条件、林分组成等因素,采用二阶抽样法,按小班总抽样数量的1%~2%抽取监测小班[1314],全县共设置88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点.在各监测点建立富阳区公益林长期监测样地,具体方法见张骏,等[10,14].并于2009和2014年同一时期对88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样地进行跟踪调查,监测样地投影面积统一为20 m×20 m.1.3 样地调查对选定样地进行群落植被结构、数量特征以及土壤厚度与海拔高度和坡度等指标的复位调查.群落层次的划分同方精云,等[15]在中国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中采用的方法.乔木层:采用每木检尺调查,起测胸径为5.0 cm,测定树高、胸径,下层木测定各树种的平均地径、高度、株数.每木检尺一律用钢围尺,读数记到0.1 cm,上层木检尺位置为树干距上坡根茎1.3 m高度(长度)处,并应长期固定,下木层检尺位置为树干距地面5 cm高度(长度)处.对于附着在树干上的藤本、苔藓等附着物,检尺前应予以清除[10].下木层:沿标准样方的对角设2 m×2 m的小样方3个,调查下木层的盖度、株数和平均高度、各树种数量、地径、高度.草本层:在灌木层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各设1 m× 1 m的小样方,调查草木层种类、盖度和平均高度.胸径:用围尺在胸高位置逐株测量,用断面积加权法求算林分平均胸径和断面积. 树高:用测高标杆测量林木高度,并绘制树高生长曲线,以林分平均胸径所对应的曲线树高作为林分平均树高.1.4 数据统计分析乔木层物种相对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胸高断面积之和+相对频度)/3,灌木和草本层物种的相对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 3,最后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16].2.1 公益林组成结构变化2.1.1 林型结构2014年富阳区公益林中阔叶林面积1.756万hm2,占总面积的41.44%,比2009年减少1.68%;针阔混交林面积1.614万hm2,占总面积的38.09%,比2009年增加2.64%;杉木林面积0.056万hm2,占总面积的1.32%,比2009年减少0.96%;松木林面积0.444万hm2,占总面积的10.48%;竹林面积0.24万hm2,占总面积的5.66%;灌木林面积0.127万hm2,占总面积的3.01%.2.1.2 林龄结构富阳区公益林乔木林龄结构变化为:幼龄林1.984万hm2,占47.57%,2014年比2009年减少了4.6%;中龄林1.811万hm2,占43.39%,减少了2.4%;近熟林0.343万hm2,占8.22%,增加了6.6%;成熟林0.034万hm2,占0.82%,增加了0.4%.富阳区公益林中阔叶林的龄级结构变化见图2,幼龄林基本不变,中龄林比例下降,向近熟林变化,说明5年内阔叶林的4.18%中龄林进入近熟林阶段.富阳区公益林中针阔混交林的龄级结构变化见图2,幼龄林比例下降,中龄林和近熟林比例增加,说明5年内针阔混交林的幼龄林逐渐进入中龄阶段,同时中龄林也进入近熟林阶段.2.1.3 密度结构富阳区公益林在2009—2014年间,阔叶林的幼龄林密度极显著增加325.00株/hm2,中龄林密度显著减少132.69株/hm2;针阔混交林的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密度分别增加43.75株/hm2、56.25株/hm2和68.78株/hm2(表1).2.2 公益林林分质量变化2.2.1 胸径富阳区公益林在2009—2014年间,除了针阔混交林的中龄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平均胸径均增加,其中针阔混交林的幼龄林增加最多,比2009年增加了1.07 cm;其次是阔叶林的幼龄林,平均胸径从7.93 cm显著增长到8.58 cm(表2).2.2.2 群落生物量富阳区公益林阔叶林中龄林的群落生物量2014年最高(135.07±64.86)t/hm2,针阔混交林幼龄林的群落生物量次之(119.85±55.34)t/hm2.针阔混交林幼龄林的群落生物量增加最多,比2009年的极显著增加20.59 t/hm2(P<0.01);其次是阔叶林中龄林的群落生物量,比2009年的极显著增加18.55 t/hm2(P<0.01)(表3).2.2.3 主要树种相对优势度富阳区2009—2014年间公益林中针叶林主要树种相对优势度变化见图3,可见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的相对优势度在针叶林中增加最多,其次相对优势度增加的是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和盐肤木(Rhus chinens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富阳区2009—2014年间公益林中阔叶林主要树种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和相对重要值变化见表4.结果表明,在阔叶林中木荷(Schima crenata)、朴树(Celtis sinensis)、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的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女贞(Ligustrum lucidum)、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富阳区2009—2014年间公益林中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和相对重要值变化见表5,在针阔混交林中,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檫木(Sassafras tzumu)、木荷的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柏木、野鸦椿的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富阳区公益林在封育管理条件下,5年间林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林分结构、树种组成等发生显著变化,不同林分的树种组成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公益林管护时,应根据不同林分进行分类建设和管理,从而维持公益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3.1 封育对林分结构的影响对比富阳区公益林2009年和2014年林龄结构,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减少,近熟林和成熟林面积增加;阔叶林中幼龄林基本不变,中龄林比例下降,向近熟林变化;针阔混交林幼龄林比例下降,中龄林和近熟林比例提高,说明5年内针阔混交林的幼龄林逐渐进入中龄阶段,同时中龄林也进入中近熟林阶段.通过对富阳区固定样地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5年间阔叶林的幼龄林密度极显著增加325.00株/hm2,平均胸径从7.93 cm显著增长到8.58 cm,群落生物量比2009年增加4.53 t/hm2;阔叶林的中龄林密度显著减少132.69株/hm2,平均胸径从11.03 cm增长到11.26 cm,群落生物量2014年最高,比2009年极显著增加18.55 t/hm2.5年间针阔混交林3个龄组的密度略有增加;平均胸径除了中龄林略减少,其余均增加但不显著,其中幼龄林增加最多,增加了1.07 cm;幼龄林的群落生物量增加最多,比2009年极显著增加20.59 t/ hm2,中龄林的群落生物量也比2009年极显著增加12.14 t/hm2.3.2 封育对树种优势度的影响富阳区公益林经过5年的封育,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的阔叶树种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阔叶树种比例为30%~50%增加得最多,高达13.7%,说明部分针叶树种为主的林分,通过封育正逐步向针阔混交林过渡.阔叶树种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的是木荷,其次是樟树,然后是构树和枫香;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的是板栗,其次是青檀和喜树.针叶林中柏木和黄檀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阔叶林中木荷、朴树、野鸦椿的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南酸枣、女贞、马尾松的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针阔混交林中樟树、檫木、木荷的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苦槠、柏木、野鸦椿的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林内更新层阔叶树种资源丰富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宜采用封育管护,实现由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过渡、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方向发展.要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尽力减少人为干扰,创造有利于各树种找到其生存的最适生态位的生境,进而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从而丰富群落的物种成分和空间结构. 抚育是培育林下植被的有效手段[1718],对一些郁闭度较高或林内目的树种匮乏的林分可进行适当抚育,通过人工栽培、种植阔叶树等措施,使植被以较快的速度恢复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9],以提高公益林内物种多样性,迅速增加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相关文献】[1]周国逸,闰俊华.生态公益林补偿理论与实践.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ZHOU G Y,RUN J pens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Public Welfare Forest.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0.(in Chinese)[2]张守攻,朱春全,肖文发.森林可持续经营导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16-235. ZHANG S G,ZHU C Q,XIAO W F.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ForestManagement.Beijing:Chinese Forestry Press,2001:216-235.(in Chinese)[3]高瑞馨,王凤友.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研究概述.防护林科技,2005(4):38-40.GAO R X,WANG F Y.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index system of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4):38-4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4]张丽霞,顾凯平.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1):52-58.ZHANG L X,GU K P.A study on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esources.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2005,27(1):52-5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5]白卫国.关于我国公益林管理的初步思考.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22-26. BAI W G.The preliminary thinking of public forest management in China.State Academy of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Journal,2014(3):22-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6]钱逸凡,伊力塔,张超,等.浙江省中部地区公益林生物量与碳储量.林业科学,2013,49(5):17-23.QIAN Y F,YI L T,ZH ANG C,et al.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of public service forestsin the central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13,49(5):17-2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7] AMICI V,SANTI E,FILIBECK G,et al.Influence of secondary forest succession on plant diversity patterns in a Mediterranean landscape.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13,40(12):2335-2347.[8]李土生,袁位高,江波,等.公益林监测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LI T S,YUAN W G,JIANG B,et al.Monitoring Resource of Public WelfareForest.Beijing:Chinese Forestry Press,2011.(in Chinese)[9]沈琪,张骏,朱锦茹,等.浙江省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生态学报,2005,25(9):2131-2138.SHEN Q,ZHANG J,ZHU J R,et al.Change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restoration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public-welfare forests in Zhejiang,East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9):2131-21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0]张骏,高洪娣,应宝根,等.浙江省仙居县公益林生物量动态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147-150.ZHANG J,GAO H D,YING B G,et al.The biomass dynamic analysis of public waif are forest in Xianju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5(5):147-15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1]钱逸凡,韩冰园,伊力塔,等.浙江中部地区公益林的群落结构.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30(6):830-838.QIAN Y F,H AN B Y,YI L T,et munity structure of a public service forest in central Zhe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2013,30(6):830-8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2]毛日华,张骏,瞿虹,等.龙泉市公益林资源结构变化动态研究.浙江林业科技,2014,34(增刊):15-19.MAO R H,ZHANG J,QU H,et al.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service forest in Longquan county.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2014,34(Suppl.): 15-1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3]沈爱华,袁位高,张骏,等.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物种多样性时空格局研究.浙江林业科技,2014,34(1):1-6.SHEN A H,YUAN W G,ZHANG J,et al.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inecological forests of Zhejiang.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2014,34(1):1-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4]张骏,葛滢,江波,等.浙江省杉木生态公益林碳储量效益分析.林业科学,2010,46(6):22-26.ZHANG J,GE Y,JIANG B,et al.Carbon storage efficiency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ecological service forest in Zhejiang.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10,46(6):22-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5]方精云,沈泽昊,唐志尧,等.“中国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计划”及若干技术规范.生物多样性,2004,12(1):5-9.FANG J Y,SHEN Z H,TANG Z Y,et al.The protocol for the survey plan for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f China's mountains. Biodiversity Science,2004,12(1):5-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6]张骏,袁位高,葛滢,等.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碳储量和固碳现状及潜力.生态学报,2010,30(14):3839-3848.ZHANG J,YUAN W G,GE Y,et al.Carbon storage and its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by ecological service forest in Zhejiang.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30(14):3839-38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7]李春义,马履一,王希群,等.抚育间伐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短期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3):60-66.LI C Y,MA L Y,WANG X Q,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tending on the undergrowth diversity of Platycladus orientalis plantations in Beijing mountainous areas.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7,29(3):60-6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8]龚固堂,牛牧,慕长龙,等.间伐强度对柏木人工林生长及林下植物的影响.林业科学,2015,51(4):8-15.GONG G T,NIU M,MU C L,et al.Impacts of different thinning intensities on growth of Cupressus funebris plantation and understory plants.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15,51(4):8-1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和意义公益林是指由国家出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利益的森林。
公益林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目前,我国公益林面积已达到2.9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3%。
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
目前,公益林管理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管理人员难以及时了解公益林基本信息、监管、保护和利用情况,影响了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效率。
因此,应开发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公益林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保障公众利益。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建立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公益林的信息化管理和保护。
研究内容:1.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和整合设计;2.建立公益林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与更新机制;3.开发公益林管理监管子系统,实现公益林基础管理、监管、保护等功能;4.开发公益林利用子系统,实现公益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数据采集:通过采集GPS、遥感影像、现场调查等方式获取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
2.数据库设计:基于ArcGIS平台设计公益林地理信息数据库。
3.开发子系统:根据需要设计开发公益林管理子系统和公益林利用子系统。
4.技术路线:(1)数据采集和整合:GPS采集、遥感影像获取、现场调查和数据整合;(2)系统设计:基于ArcGIS平台构建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3)开发子系统:根据需求开发公益林管理子系统和公益林利用子系统;(4)系统测试和应用。
四、研究预期结果1.建立公益林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公益林基础信息的管理和查询;2.设计开发公益林管理监管子系统,实现公益林基础管理、监管、保护等功能;3.设计开发公益林利用子系统,实现公益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提高公益林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公益林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公益林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实现摘要:为满足各级林业部门公益林建设及经营管理的需要,研制开发公益林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十分必要。
本文介绍了公益林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建的技术路线、以及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工程设计、作业设计、检查验收、进度管理、综合统计、浏览查询等。
关键词:公益林;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生态公益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建设[1-3]。
如何管理好生态公益林,不断提高其质量,是森林分类经营研究、实践的重点和核心。
但多年来公益林的经营管理长期处于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技术性、系统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经营管理水平,甚至影响了公益林建设的质量,与林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
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公益林经营管理手段,提高公益林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公益林建设成就已成为公益林经营管理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4-5]。
公益林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建立该与完善机制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1系统研建的目的和任务1·1 系统目的为公益林建设工程管理提供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思路,提高工程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对公益林建设工程的现状、动态、发展趋势及其生态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为各级工程管理部门推进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评价工程效益、调控工程布局和投资结构提供依据,实现信息内容、信息存储和信息传递的数字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1·2 系统任务1)建立以林场(乡)、林班(村)为单位,以及以小班为信息载体的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数据库系统。
存储基础空间地理信息、工程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信息。
提供反应工程动态变化的统计汇总报表、统计图(如直方图、圆饼图等)和各种专题图。
2)辅助作业设计。
利用以GIS为核心的“3S”技术,制定落实到小班的作业实施方案。
3)辅助检查验收。
利用GIS、GPS、RS技术对工程的完成情况等进行检查验收,提供检查验收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问题及前景摘要森林经营决策必须建立在现在和未来森林资源的时空分布信息基础上, 而跟踪和获得森林资源信息的变化极具挑战性, 因为森林资源是一个处于持续不断变化的动态生态系统, 它的不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森林经营需要更有用的和更及时的信息, 因此时空信息是进行有效森林决策的基石.现有的传统技术已满足不了大规模的森林规划和经营的需求.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基础之上的分析工具, 能为森林经理提供复杂的空间信息, 并建立定量模型.本文综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经营方面的应用;指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中的效益、问题和局限;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同其它空间技术如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人工智能建模、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关键词空间分析, 空间建模, 森林经理, 决策支持系统, 遥感, 生态模拟模型, 全球定位系统1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用于存储和操纵地理信息,并显示数据引用的地理坐标。
这种技术在近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GIS目前重要的工作越来越多元化的组织与资源管理有关。
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时期都取得了巨大的增长。
这种增长是由于爆炸在地理上引用的数据集和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地理参考信息的处理。
G是也有一个独特的角色在集成现有的记录。
多年来,森林资源研究人员和经理们使用模型来预测管理制度或行为的后果,然而,一些过程包含组件相结合,不会让自己融入数学方程。
在许多情况下,统计和计算机仿真模型不能使用或限制(我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e。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在大空间尺度上的森林资源管理。
但GIS已成功地应用于森林管理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空间信息管理和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动力学最近存在相当大范围的应用GIS技术作为一个援助计划,设计和林业管理。
GIS的潜在预测能力可以为森林资源管理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传统上,森林管理集中在林分水平的过程。
许多当代生物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问题,然而,无法单独处理站一级,没有历史类似的解决方案。
农林科研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孙丽红1姚东平2安静3(1、宝清县林业局造林总站,黑龙江宝清1556002、哈尔滨铁路林业管理所牡丹江林场,黑龙江牡丹江1570003、黑龙江省林业厅,黑龙江哈尔滨150090)1地理信息系统(GIS )概念及功能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属于信息技术范畴,是一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高新技术。
a.狭义上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是建立在统一地理坐标基础上利用地学模型分析空间数据,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信息进行管理的空间信息系统。
利用GIS 可以对环境与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预报,从而实现为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军事等部门服务的目的。
b.广义上包括描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球表面空间分布事物的地理数据,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地理数据的软件,如基于矢量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基于栅格的地理信息系统。
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地理信息数据的硬件,如工作站、各类微型计算机、数字化仪、扫描仪等,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机构和人。
2GIS 在林业上的应用2.1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 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
以加拿大为例,自Bonnor (1978)、Lee 等(1978)介绍了为处理森林资源数据而设计的成图和处理信息系统后,1981年加拿大即在森林资源清查中采用GIS ,把计算机成图用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森林资源清查。
其主要做法是:通过数字转换表将常规森林类图数字化,把所得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上,用于求算面积、汇编数据和其它运算;利用计算机成图,在图上显示概略的资源数据。
为得到森林资源的最新数据及其变动情况,1986年加拿大研制了按地理网格为汇总资源数据基本单位的GIS 。
该系统不仅可以对已清查地区任何网格的资源信息进行检查,而且能够对已婚清查地区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对其动态进行预测。
浙江省公益林监测评估及地籍管理系统研建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公益林是国家全民所有的森林资源,是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源泉,对于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水源地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公益林资源,浙江省采用了多种措施对公益林进行保护和监管工作,在公益林监测和评估、地籍管理等方面,需要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支撑,实现对公益林资源的全面管理。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公益林监测评估及地籍管理系统,实现对公益林资源的全面管理和保护。
具体意义如下:1.便于对全省公益林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公益林资源的问题。
2.通过地籍管理系统,建立公益林资源的数据库,方便对公益林资源进行管理、调查和统计,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3.提升公益林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实现对公益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公益林监测评估系统的建设:(1)设计公益林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森林资源的多方面指标,如森林面积、林木生长情况、动植物种群等。
(2)采用GIS技术搭建公益林监测评估系统,将指标数据可视化,方便对公益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评估。
2.地籍管理系统的建设:(1)通过全面调查和测绘,建立公益林资源的基础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
(2)参考国内外的地籍管理经验和技术,开发便于调查和管理的地籍管理系统。
3.系统整合和实现:(1)对公益林监测评估系统和地籍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2)采用云计算技术,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四、研究预期成果1.建立一个完整的公益林监测评估及地籍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数据库和算法模型等方面,方便对公益林资源进行管理和评估。
2.形成完善的公益林资源数据库,提高公益林资源管理和规划的精度和效率。
3.为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提升公益林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在林业森林资源调查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初探
吴文静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
信息系统”。
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被誉为地学的第三代语言——用数字形式来
描述空间实体,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1页(P135)
【作者】吴文静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林业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具体应用初探 [J], 杨艳华;潘慧庚
2.森林资源调查中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J], 刘明弟;刘世伟
3.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中的应用 [J], 张桂铃;周屹
4.基于平板端的森林资源调查系统在江苏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J], 倪健忠;蒋婷婷;郑刚;程小义
5.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加拿大BC省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J], 原小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林业上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GIS 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经营优化决策、精准林业、林业专题图的编制、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森林公园规划、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林业;应用1:前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 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20世纪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无线电传输等技术的快速发展,GIS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1963 年Roger.F.Tomlinson首先提出GIS概念,到了60年代中期,Garison W. L.提出地理信息系统"这个专业术语。
1971 年加拿大土地管理局开发出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到1981年美国ESRI公司推出第一个商业软件一Arc/lnfo,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和日本等国对GIS 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由于林业自身有诸如森林生长的长期性、森林资源分布的地域辽阔性、森林资源的再生性、森林成熟的不确定性等特点。
用传统的手段来管理和展现森林资源信息并以此来指导林业生产已日益暴露其严重的弊端。
因此,采用新技术(如GIS技术)使特定区域内林业经营管理进入到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管理手段。
2:GIS 在林业上的应用GIS 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方式,成为现代林业经营管理的崭新工具。
近年来,GIS 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非常活跃和普及,国内外林业工作者广泛应用GIS 进行资源与环境的变化监测、森林资源管理、综合评价、规划决策服务。
概括起来,GIS在林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有: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经营优化决策、森林分类经营区划、森林抽样设计、林业专题制图、森林采伐设计、营造林规划设计、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管理网络GIS、精准林业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