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业务委托与计划审计工作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64
一、名词解释1、审计证据: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2、审计工作底稿:指注册会计师对指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
它形成于审计审计过程,也反映整个审计过程。
3、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3)判断某事物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
从注册会计师角度,重要性就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总体能够容忍最大错报4、审计风险: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5、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且所有项目都有机会被选取。
6、抽样风险: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和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也就是抽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的风险。
7、误受风险: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
8、误拒风险: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
9、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为了获取关于控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有效性而实施的测试。
10、实质性程序: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11、审计报告: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第一章审计概论1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2审计的主体:就是审计的执行者,指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3审计的授权者: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4审计的主体: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得全部或者一部分经济活动。
5审计依据: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6政府审计:又称为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7部审计:指组织部专职审计机构和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组织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他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8: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9经营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对其经营程序和方法进行的评价10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并依据审计证据形成的结论和一件,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
11抽查法:是指从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的全部审计资料中,选择其中某一部分或某段时期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
12核对法:是指被审计单位书面资料按照其在联系相互对照检查,从中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其主要容包括证证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和账实核对。
会计事务所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流程一、概述会计事务所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和验证的过程。
它是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投资者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介绍会计事务所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具体工作。
二、业务流程1. 合同签订及规划阶段在接受客户委托后,会计事务所与客户签订审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然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项目规划,确定审计目标、范围、时间表和资源需求等。
同时,会计事务所还需了解客户的业务性质、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等情况,以便有效开展后续工作。
2. 内部控制评价阶段内部控制评价是会计事务所对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的过程。
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审查客户的内部控制文件、流程和记录,了解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情况。
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还需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和关键控制点,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3. 审计程序执行阶段审计程序执行阶段是核心工作阶段。
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
这包括收集、分析财务信息,检查核算凭证,核对样本,确认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准确,并评估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
在执行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还需与客户沟通,解决审计中的问题和发现的异常情况。
4. 审计报告编制阶段在执行审计程序后,会计师事务所开始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意见、审计发现和意见陈述等内容。
审计师事务所需要根据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选择相应的审计意见,准确地概括出审计工作的结果和发现,并提出客观、准确的建议和意见。
5. 审计报告审核阶段审计报告审核是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完成报告编制后,会计师事务所将报告提交给内部审核人员进行审查。
审计质量管理人员会对审计程序、工作论证和审计报告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确保审计过程和审计报告符合相关规定和准则。
6. 报告签发及档案管理阶段经过内部审核后,会计师事务所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客户,并请客户确认。
确认无误后,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签署审计报告,并将其寄送给客户。
初步了解审计工作流程
1、接受业务委托:
审计人员一旦决定接受业务委托,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客户就审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对于连续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修改业务约定条款,以及是否需要提醒客户注意现有的业务约定书。
2、计划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序之前,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使审计业务得以有效的方式执行。
3、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必须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
所谓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
4、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本身并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还应当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5、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在完成进一步审计程序后,还应当按照有关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好审计完成阶段的工作,并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合理运用执业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并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
审计过程:①接受业务委托②计划审计工作③实施风险评估程序④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⑤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职业道德:是指解决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目的在于防止会员错误认为只要守则未明确禁止的情形就是允许的。
包括:①之别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不利影响;②评价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③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自身利益;自我评价;过度推荐;密切关系;外在压力.MMR是指在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于财务报表审计而存在。
认定层次的MMR又可以分为IR和CR DR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它错报可能是重大的,cpa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陷。
重要性是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错报。
重要性的两个层次:①判断某事项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②包括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
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指用做审计证据的信息与审计程序的目的和所考虑的相关认定之间的逻辑联系。
进一步审计程序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
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①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②系统抽样和③随意选样。
其中①和②属于统计抽样,随机基础选择方法,可以在统计抽样也可在非统计抽样;③属于判断抽样,相比于①和②,其代表性较差。
只适用非统计抽样。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结合对财务报表中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考虑识别风险;结合对拟测试的相关控制的考虑,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评估识别出的风险,并评价其是否更广泛地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进而潜在地影响多项认定;考虑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错报的重大程度是否足以导致重大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