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的校正研究——频率响应法
- 格式:doc
- 大小:958.33 KB
- 文档页数:31
根轨迹法与频率响应法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是控制系统理论中常用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本文将从定义、应用领域和分析步骤等方面介绍这两种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劣之处。
一、根轨迹法根轨迹法是一种基于系统极点和零点的图形分析工具。
通过绘制极点和零点随参数变化时系统特征根的轨迹,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阻尼比、超调量和静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根轨迹法适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根轨迹法的分析步骤如下:1. 绘制系统的极点和零点图;2. 根据系统的传输函数,确定所有参数变化时系统的特征根;3. 根据特征根的性质,绘制根轨迹图;4. 根据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阻尼比、超调量和静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根轨迹法的优点是直观、简单易懂,可以用于初步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
然而,由于它只能描述系统在参数变化时特征根轨迹的变化,不能给出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精确响应信息。
二、频率响应法频率响应法是一种基于输入输出频率特性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系统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率扫描,观察输出信号的幅值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规律,可以得出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进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和带宽等性能指标。
频率响应法适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频率响应法的分析步骤如下:1. 对系统输入信号进行频率扫描,获取输出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信息;2. 根据频率扫描结果,绘制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3. 分析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得出系统的稳定性、幅值裕度、相位裕度和带宽等性能指标。
频率响应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特性,并定量分析各种性能指标。
但是,频率响应法需要对系统进行频率扫描,对于复杂系统来说,计算复杂度较高。
三、根轨迹法与频率响应法的比较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都是常用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各有优劣之处,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根轨迹法适用于初步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特别是稳定性、阻尼比、超调量和静态误差等方面。
频率响应法一、概述频率响应法(Frequency Response Method)是一种用于分析和设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方法。
它通过研究系统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响应来揭示系统的特性和行为。
频率响应法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领域。
二、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2.1 频率响应函数频率响应函数是描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响应的函数。
通常用H(ω)表示,其中ω为角频率。
频率响应函数可以分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两个部分。
2.2 幅频特性幅频特性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幅度变化情况。
常见的表示幅频特性的方法有Bode图和Nyquist图。
Bode图将系统的增益和相位角随频率变化的曲线绘制在共享横轴的图上,直观地展示了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Nyquist图则是将系统的频率响应绘制在复平面上,可以用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相位裕度等指标。
2.3 相频特性相频特性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相位差变化情况。
相频特性通常用Bode图来表示,通过绘制系统的相位角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可以分析系统的相位延迟、相位裕度等指标。
三、频率响应法的应用3.1 系统分析频率响应法可以用于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等。
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共振现象,从而指导系统的设计和调整。
3.2 控制系统设计频率响应法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可以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参数,设计出满足性能要求的控制系统。
3.3 信号处理在信号处理领域,频率响应法广泛应用于滤波器设计和信号增强等方面。
通过分析信号在系统中的频率响应,可以设计出满足要求的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有效处理和增强。
3.4 通信系统频率响应法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分析通信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可以优化系统的传输性能,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
四、频率响应法的优缺点4.1 优点•频率响应法可以直观地展示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便于分析和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校正是为了保证系统的输出能够准确地跟随参考信号变化而进行的。
它是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的基础,也是实现系统优化性能的重要步骤。
本章主要讨论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和常见的校正技术。
一、校正方法1.引导校正:引导校正是通过给系统输入一系列特定的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确定系统的参数。
最常用的引导校正方法是阶跃响应法和频率扫描法。
阶跃响应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阶跃信号,观察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输出曲线的形状和响应时间,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等。
频率扫描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频率不断变化的信号,观察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响应曲线的峰值、带宽等参数,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阻尼比等。
2.通用校正:通用校正是利用已知的校准装置,通过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调整,使系统能够输出符合要求的信号。
通用校正的步骤通常包括系统的全面测试、参数的调整和校准装置的校准。
二、校正技术1.PID控制器的校正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之一,它由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组成。
PID控制器的校正主要包括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参数选择:比例参数决定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积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稳态误差的响应能力,微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突变干扰的响应能力。
选择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性能。
参数调整:通过参数调整,可以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
常见的参数调整方法有经验法、试错法和优化算法等。
2.校正装置的使用校正装置是进行控制系统校正的重要工具,常见的校正装置有标准电压源、标准电阻箱、标准电流源等。
标准电压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参考电压,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压测量装置。
标准电阻箱: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阻,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标准电流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流,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校正装置的使用可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和控制精度,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之判断系统稳定性方法判断系统稳定性是控制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正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对于设计和实施控制策略非常关键。
在自动控制原理中,常见的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和状态空间法等。
根轨迹法是一种基于系统传递函数的方式来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的分布,在复平面上绘制出根轨迹图来描述系统特性。
根轨迹图上的点表示系统传递函数的闭环极点位置随控制参数变化的轨迹,通过观察根轨迹图,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当根轨迹图上所有的闭环极点都位于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而如果存在闭环极点位于右半平面,系统就是不稳定的。
此外,根轨迹法还可以通过分析根轨迹图的形状、离散角和角度条件等来进一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
频率响应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的频率特性来判断稳定性的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得到系统的增益和相位信息,进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在频率响应法中,常见的评估指标有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
增益裕度表示系统增益与临界增益之间的差距,而相位裕度则表示系统相位与临界相位之间的差距。
一般来说,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越大,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
根据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的要求,可以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状态空间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状态方程来判断稳定性的方法。
在状态空间表示中,系统的动态特性由一组一阶微分方程组表示。
通过求解状态方程的特征值,可以得到系统的特征根。
一般来说,当系统的特征根都位于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而如果存在特征根位于右半平面,系统就是不稳定的。
此外,状态空间法可以通过观察系统的可控和可观测性来进一步判断系统稳定性。
当系统可控和可观测时,系统往往是稳定的。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Nyquist稳定性判据、Bode稳定性判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常常根据具体的系统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判断稳定性。
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校正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是两种常用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这篇文章将围绕这两种方法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来介绍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是一种基于根轨迹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它通过绘制开环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来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开环传递函数是未加上控制器后的传递函数,根轨迹图则反映了系统闭环极点的变化情况。
根据根轨迹图,我们可以确定控制器的增益和相位来实现系统的稳定和响应速度的要求。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频率响应法。
频率响应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来设计控制器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来描述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在幅频特性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的响应幅值,从而可以根据需求来设计合适的增益。
而在相频特性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的相位差,从而可以根据需求来设计合适的相位。
以上是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的简要介绍。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首先,根轨迹法适用于线性系统和单输入单输出变量的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极点位置信息,而且具有直观性和易于理解的特点。
缺点是需要在整个频率范围内进行分析并找到关键频率点,需要较高的数学功底和计算能力。
其次,频率响应法适用于多变量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系统的幅度和相位特性,而且可以在局部频率范围内进行分析。
缺点是对系统的稳态误差和非线性特性无法进行考虑,需要对系统进行模型化。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如果系统较为简单且线性,可以选择根轨迹法;如果系统较为复杂或存在非线性特性,可以选择频率响应法。
当然,也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好的校正效果。
总之,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是两种常用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做出合适的决策。
控制系统频率响应应用控制系统频率响应是指在不同频率下,控制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情况。
频率响应特性是评价和设计控制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描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稳定性、灵敏度以及相位延迟等特性。
掌握控制系统频率响应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对于系统设计和控制算法的优化至关重要。
一、控制系统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在控制系统中,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所产生的输出响应。
频率响应通常以振幅和相位的形式来表达。
振幅响应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衰减或增益程度,相位响应描述了系统输出与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二、Bode图在频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Bode图是一种常用的频率响应分析工具,它以对数坐标形式绘制系统的振幅响应和相位响应。
Bode图可以直观地展示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特性,并且便于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
在Bode图上,可以通过读取曲线的斜率和截距来估计系统的稳定性和相位特性。
三、控制系统校正与补偿技术控制系统频率响应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系统进行校正和补偿,以满足所需的控制要求。
校正和补偿技术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减小误差和提高控制性能。
常用的校正和补偿技术包括PI控制器、PD控制器、PID控制器、滤波器设计等。
四、频率域系统辨识方法频率域系统辨识是指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和测量,来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参数。
频率域系统辨识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直接获得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并进一步用于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常用的频率域系统辨识方法包括频率扫描法、频率响应函数法和信号分析法等。
五、控制系统频率响应应用举例在实际工程中,控制系统频率响应应用广泛。
以电力系统为例,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在电力系统中,通过对系统频率响应的分析和优化,可以实现电网的准确控制和稳定运行。
此外,在通信系统、机械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领域,控制系统频率响应应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频率响应方法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中的重要学科,频率响应方法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频率响应方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频率响应方法简介频率响应方法是一种通过研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响应在频域上的特性,来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方法。
它以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为研究对象,通过频率曲线和相频曲线来描述系统的频率特性。
二、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1. 幅频特性:幅频特性是指系统输出信号幅度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规律。
常用的幅频特性曲线有Bode图和Nyquist图。
2. 相频特性:相频特性是指系统输出信号相位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规律。
相频特性曲线常用的表示方法是Bode图。
三、频率响应的测量方法1. 振荡法:通过改变系统的增益,在系统中引入正反馈,使得系统产生自激振荡的方法。
根据系统的振荡频率和衰减因子可以得到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2. 步变法:通过给系统输入单位阶跃信号或单位脉冲信号,观察系统的响应曲线,根据响应曲线确定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四、频率响应的稳定性分析1. 稳定性判据:频率响应的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判断系统增益曲线和相频曲线的特性来实现。
常用的稳定性判据有:相角曲线通过180度时,增益曲线不等于0dB,且通过0dB时,相角曲线大于-180度。
2. 稳定性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频率响应曲线上的特征点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幅频特性曲线通过0dB时的频率为系统的临界频率,临界频率越大,系统的稳定性越好;相频特性曲线上的相角曲线通过-180度的频率为系统的相交频率,相交频率越小,系统的稳定性越好。
五、频率响应的设计方法1. 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增加系统的增益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常用的方法有增加增益裕度和相移裕度。
2. 改善系统的性能: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来改善系统的性能,如改变系统的临界频率、带宽等。
六、频率响应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频率响应方法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
自控实验报告中三线性系统校正的观测与控制方法分析三线性系统是指具有线性传感器、线性执行器和线性输出特性的系统。
在自控实验中,三线性系统的校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通过观测和控制方法来实现。
本文将从观测与控制两个方面,对三线性系统的校正进行详细分析。
一、观测方法分析观测是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测量和观察。
在三线性系统的校正中,观测方法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观测方法:1. 采样观测法:该方法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连续采样,得到一段时间内的采样数据,然后通过数学处理来获取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这种方法具有实施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但是需要使用高性能、高精度的采样设备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频域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来得到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常用的频域分析方法有傅里叶变换、卷积定理等。
这种方法能够较快地获取系统的频率特性,并且可以直观地观察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但是需要使用专门的频谱分析仪器和软件进行处理。
3. 瞬态观测法:该方法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瞬态观察,来了解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常用的瞬态观测方法有阶跃响应法、冲击响应法等。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观测系统的瞬态响应过程,可以揭示系统的时间常数、稳态误差等参数,但是需要对观测信号进行简化和处理,以减少实验误差。
二、控制方法分析控制是指根据观测到的系统响应信息,通过调节系统的输入信号来使系统达到预期的输出效果。
在三线性系统的校正中,控制方法的选择对于实现期望的控制效果十分重要。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控制方法:1. PID控制:PID控制是一种经典的反馈控制方法,通过比较系统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差值,并根据误差的大小调节系统的输入信号,以实现输出的稳定和准确。
PID控制既适用于线性系统,也适用于非线性系统,具有应用广泛、调节性能较好的优点。
2. 最优控制:最优控制是通过优化系统的性能指标来选择最优的输入信号,以使系统的输出达到最佳状态。
自动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动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1.基于试探法的校正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控制系统进行试探性的扰动,观察系统的响应来确定
调整参数的大小和方向。
常见的方法有阶跃响应法和斜坡响应法。
阶跃响
应法通过输入一个阶跃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调整参数使输出尽快
收敛到期望值。
斜坡响应法则是通过输入一个斜坡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
响应的斜率,根据斜率的大小和方向调整参数。
2.基于频域分析的校正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频域分析工具来分析系统的幅频特性,从而得到系统的
频率响应函数,进而调整参数使得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与期望值尽量接近。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曲线法。
根轨迹法通过画出系统
的根轨迹图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进而调整参数。
频率响应曲线法
通过绘制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观察曲线的形状、幅值和相位信息,从而
调整参数。
3.基于模型预测的校正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系统的校正。
常见的方法有
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法。
最小二乘法通过最小化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
间的平方误差来调整参数。
极大似然法则是通过最大化实际输出的似然函
数来调整参数,从而使系统的输出尽可能接近期望输出。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自动控制系统校正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系统和控
制目标。
在进行校正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根据实际
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此外,校正过程中还需考虑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外界干扰和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以实现系统的更好性能。
控制系统频率响应分析频率响应是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情况。
通过对系统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以及动态性能等方面的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控制系统频率响应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一、控制系统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情况。
通常,我们将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幅度比例和相位差作为频率响应的度量指标。
幅度比例可以描述系统对不同频率的增益特性,而相位差可以描述系统对不同频率的相位特性。
二、控制系统频率响应的表示方法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通常可以用频率响应曲线或频率响应函数表示。
1. 频率响应曲线频率响应曲线是将系统的幅度比例和相位差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用图形表示的方法。
常见的频率响应曲线包括Bode图、Nyquist图和封闭曲线图等。
2. 频率响应函数频率响应函数是将系统的幅度比例和相位差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函数表示的方法。
常见的频率响应函数有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模型等。
三、控制系统频率响应的分析方法控制系统频率响应的分析方法包括幅频特性分析和相频特性分析。
1. 幅频特性分析幅频特性分析是通过对系统的幅度比例进行研究,来了解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增益特性。
常用的幅频特性分析方法有Bode图解法、根轨迹法和Nyquist图解法等。
2. 相频特性分析相频特性分析是通过对系统的相位差进行研究,来了解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相位特性。
常用的相频特性分析方法有Bode图解法、极坐标图法和Nyquist图解法等。
通过对控制系统频率响应的分析,我们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和动态性能等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频率响应分析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对系统的频率响应进行模拟计算和实验测量,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控制性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总而言之,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自控实验中三线性系统的校正效果评估与优化策略概述:自控系统是现代工业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控制方法,其中线性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控制对象。
在自控实验中,控制系统的性能往往受到误差较大的校正问题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三线性系统的校正效果评估与优化策略。
一、校正效果评估1. 频率响应法频率响应法是评估校正效果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输入不同频率的信号,测量系统输出响应的幅度和相位,可以得到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根据频率响应曲线的特性,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等性能指标。
频率响应法能够提供全面的信息,但测试复杂度较高。
2. 阶跃响应法阶跃响应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校正效果评估方法。
通过在输入端施加单位阶跃信号,测量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可以获得系统的阶跃响应。
根据阶跃响应曲线的形状和特性,可以评估系统的过渡过程、稳态误差和稳定性等性能指标。
阶跃响应法简单实用,但只能提供某些方面的信息。
3. 稳态误差评估稳态误差是自控系统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通常通过对系统输入信号进行改变,然后测量系统输出信号与期望值之间的偏差来评估校正效果。
常见的稳态误差评估方法有静态误差法和动态误差法。
静态误差法通过对系统施加恒定输入信号,测量系统输出的稳态误差大小。
动态误差法则通过分析系统的过渡过程和稳态过程中的误差,从而评估校正效果。
二、优化策略1. PID参数调整PID控制器是常用的自控系统控制器之一,常通过调整其参数来优化系统的校正效果。
常见的方法有经验法和自整定法。
经验法是基于经验的调参方法,根据实际应用中的经验和规则,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
自整定法是自适应控制理论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系统的频域响应和阶跃响应得到PID控制器的参数。
2. 系统模型建立与优化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
常用的方法有传递函数法、状态空间法和系统辨识法。
传递函数法通过转移函数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直接进行频域和时域分析。
论文题目:控制系统的校正研究——频率响应法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姓名:签名:________指导老师:签名: ________摘要摘要:近年来,自动控制系统在如今的工业和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据用户要求的性能指标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设计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给定的线性定常系统,通常通过加入串联超前、滞后或超前滞后综合校正装置,以达到提高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的目的。
该文分别给出基于频率特性法串联校正的具体设计方法,应用MATLAB对系统进行通用程序设计,并对实例进行仿真。
仿真实例结果表明了此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自动控制系统;频率响应法;MATLAB;伯德图【论文类型】:理论研究型Title:Correction of control system——Frequency response method Major: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Name:Signature: Supervisor:Signature:In recent years,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oday's industrial and domestic.Therefore, the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user requirements for th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series correcting design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 given linear time-invariant systems, usually by joining the series ahead of lag or lead and lag correction dev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This paper gives specific design series based on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correction, MATLAB system for generic programming, and simulation instanc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lity of this design method.【key word】:Automatic control system;Frequency response method,MATLAB;Bode diagram【Type of Thesis】:Theory research1 绪论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自动控制系统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和工业中,比如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冰箱的温控系统,电视的频道调节系统等等。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所谓自动控制系统是不需要人的直接参与,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的某些物理量或称被控量按照指定的规律变化的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在工业,军事,交通,能源等领域中大量存在。
被控量也有温度,压力,电流,电量,功率等。
自动控制系统需要的性能非常重要,这就离不开控制系统的校正,校正是通过引入附加装置使控制系统的性能得到改善的方法。
按校正装置在控制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校正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和并联校正。
而在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中,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是反映的是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性能。
频率分析法是一种图解分析法,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采用bode图对系统进行校正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成果自动控制方法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门非常成熟的理论和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生产设备或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减少了劳动强度,而且在人类征服大自然、探索新能源、发展空间技术、节能减排、防灾防减和改善人名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超前-滞后校正的方法对不同的系统进行校正,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对频率响应法的特性,原理和特点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主要对控制系统的模型和性能指标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举实例说明理论。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构成此次课程设计就是利用MATLAB对一单位反馈系统进行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
通过运用MATLAB的相关功能,绘制系统校正前后的伯德图和阶跃响应曲线,并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构成:(1)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构成。
(2)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自动控制系统的一些性能指标(3)介绍了频率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和基于频率响应的伯德图的概念。
(4)利用频率响应法对控制系统进行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超前-滞后校正。
(5)总结全文。
2 自动控制系统简介2.1 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控制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控制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输入 输出图2-1 基本控制系统的结构2.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以及系统内部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描写各变量动态关系的表达式称为动态数学模型,常用的动态数学模型为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等。
由于本文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校正只应用传递函数所以,着重介绍传递函数。
2.2.1 传递函数在零状态下线性非时变系统中指定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即为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一般为:11101110()()()mm m m n n n b s b s b s bY s G s n m U s s a sa s a----++++==≥++++ , (2-1)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经因式分解后可写为如下形式:G(s)=)()())...()(())...()((11*210210i nj i mi n m p s z s Kp s p s p s a z s z s z s b -∏-∏=-------= (2-2)比较控制器被控对象测量其中,(i =1,2,…,n)是分子多项式的零点,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j p (j=1,2,…,n)是分母多项式的零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可以是实数,也可是复数;系数*K =00a b 称为传递系数2.2.2 传递函数的基本性质根据传递函数的概念和一般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表达式(2-1),可总结出传递函数具有如下性质:1)传递函数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与系统的输入信号的形式和大小无关。
它描述的使系统的内在特性,即瞬态特性和稳态特性。
2)传递函数只是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它并不提供系统内部的街头信息。
3)传递函数只是用与线性定常系统,这是因为他是由拉普拉斯变换而定义的,而拉普拉斯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
4)传递函数是复变量的有理分式。
2.3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校正元部件,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
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
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
2.4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在采用频率响应法进行设计时,常选择频率域的性能如相角裕量、增益裕量、带宽等作为设计指标。
如果给定性能指标为时间域的形式,则应先化成等价的频率域形式。
通常,设计是在波德图上进行的。
在波德图上,先画出满足性能指标的期望对数幅值特性曲线,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低频段用以表征闭环系统应具有的稳态精度;中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如相角裕量和增益裕量等,它是期望对数幅值特性中的主要部分;高频段表征系统的复杂性。
然后,在同一波德图上,再画出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的对数幅值特性曲线,它是根据其传递函数来作出的。
所需串联校正装置的特性曲线即可由这两条特性曲线之差求出,在经过适当的简化后可定出校正装置的类型和参数值。
(1)频域性能指标穿越频率:系统开环相频特性为-0180时的频率称为穿越频率,记为g ω。
增益裕量:系统在相角穿越频率g ω处的幅值的倒数定义为增益裕量,记为h ,即)(1g jw G h = (2-3)如果用分贝表示增益裕量,则有 )(lg 20lg20lg 20)(1g jw G jw G h GM g -=== (2-4)增益裕量的物理意义在于:对闭环稳定系统,如果系统的开环增益增大h 倍,则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如果系统的开环增益增大h 倍以上,系统将变成不稳定。
对于稳定的最小相位系统而言,增益裕量指出了系统在变成不稳定之前,增益能够增大到多少。
对于不稳定系统而言,增益裕量指出了使系统稳定增益应当减少多少。
剪切频率: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幅值为1时,对应的频率称为剪切频率,记为c ω。
相位裕量:幅值穿越频率的相角与0180之和定义为相位裕量。
记为PM ϕ,即 )(1800c PM w ϕϕ+= (2-5)相位裕量的物理意义在于:对于闭环稳定系统,如果开环系统频率特性的相角再滞后PM ϕ角度。
则系统处于临界状态。
若开环系统频率特性的相角滞后大于PM ϕ角度,系统将变成不稳定。
各个频域性能指标如下图所示图2-2 频域性能指标具体位置(2)时域性能指标 延迟时间dt :它是系统阶跃响应第一次达到终值)(∞y 的50%所需的时间。
上升时间rt :对无振 荡的系统,它被定义为阶跃响应从终值的10%上升到终值90%所需的时间。
对有振荡的系统,它被定义为从零到第一次达到终值所需的时间。
峰值时间p t :它定义为阶跃响应越过稳态值)(∞y 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调节时间s t :它是阶跃响应达到并保持在终值)(∞y 的正负5%误差带内所需的最短时间。
超调量%σ:他是峰值)(p t y 超出终值)(∞y 的百分比,即 %100%())()(⨯=∞∞-y y t y p σ(2-6)3 频率响应法的原理及其特点3.1 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是把控制系统中的各个变量看成是一些信号,而这些信号又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合成的,各个变量的运动就是系统对各个频率的信号的响应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