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是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与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是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40分钟的教学过程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推动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老师始终“教”,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最大可能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一、抓住“情”“趣”“疑”,引导“探”“求”“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迅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时,注重了如何创设学生的“情”,根据授课内容,通过设立巧妙的提问,制造悬念,设计有趣味的教学习题或通过有效手段等方法来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学生在创造的情境中生趣,生疑,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质疑解难,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化枯燥为奇妙,使学生感到心情愉快,乐于接受知识,用于探求新知识。
如:全四年级学生讲解乘法运算定律这节课,一上课,我出示了四个算式(1)125×49×8(2)196×25×4(3)1002×31449×56+51×56让大家比赛,看谁算得快,片刻让大家暂停,我边读题,一边说出得数,同学们一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谁都想知道老师用了什么“妙”法,我看到火候已到,就说:“同学们想掌握这种方法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通过谈话、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一节课开辟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已深刻体会到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当然,必须通过有效的活动,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并使课堂变得融洽、生动、活泼、高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诱导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探讨和发现。
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上课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生日,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呢?”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的生日,接着,我说:”今天是小华的生日,爸爸为了庆祝他的生日,买了一个生日蛋糕,点完生日蜡烛,唱过生日歌后,爸爸开始切蛋糕,对小华说:’小吃蛋糕的四分之一,我吃蛋糕的三分之一,而蛋糕的二分之一就由妈妈来说,你看行吗?’小华马上反驳:’妈妈最辛苦,让妈妈来吃蛋糕的四分之一,我来吃二分之一。
’爸爸和妈妈开心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到底是四分之一多还是二分之一多呢?”同学们有的说二分之一多,有的说四分之一。
由此展开讨论,争论激烈。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说:”要想知道谁说的对,这节课后再来评判,那时,裁判肯定是你了,想当裁判吗?”“想。
”这时,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想早点知道其中的奥妙,课堂气氛异常激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参与了学习。
二、巧设疑点,促进参与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这点由我想起来的!”巧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第一,利用原有知识设疑,使学生的思维从旧知到新知上有序展开,促进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小数加法”的教学时,我出示3.28+0.6= 。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都很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
这是因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
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
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1.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
这是因为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此时交往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许多老师都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讨论、提问、思考的能力和意愿。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一、教师的角色1.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课堂的主持者和组织者,他们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尽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课件、实验、案例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条件。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鼓励学生多提问、多交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 注重个性化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参与意识;对于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只有把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关键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还可以适时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
二、学生的角色1.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的参与应该是多维度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发言和回答问题,还包括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形式。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参与。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演示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想法,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课堂作业、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地给予学生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勇于表达、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参与的及时反馈和指导。
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同时也应该鼓励其他同学对他人的参与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的参与还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基础之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轻松、平等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尊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参与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
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从激趣入手,让学生有参与的动力;通过有效的调控,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为学生点燃参与激情;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开拓参与的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实效高效。
关键词:主体参与激趣氛围学习方式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教育家们的言论和新课标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要开展参与式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策略。
一、激趣,让学生有参与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
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
”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
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
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可由歌曲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它涵盖了识字、阅读、写作、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
而一个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兼顾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
本文将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方式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回答问题是小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基本方式之一。
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可以主动举手回答,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答案。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
二、课堂互动除了回答问题,小学生还可以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来增加自己的参与度。
比如,在教师讲解课文时,学生可以提问不理解的地方,主动与教师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同时,学生也可以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并展开有益的互动交流。
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朗读和表演朗读和表演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活动形式之一。
通过朗读课文或者角色扮演,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朗读和表演环节,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角色当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写作和创作语文课堂中的写作和创作环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同时,也可以尝试进行小品文、小故事、小报告等创作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样的写作和创作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对于他们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积极回答问题、课堂互动、朗读和表演,以及写作和创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了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往往会表现出不愿意参与的状态。
而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实验、进行有趣的教学游戏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来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要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答案,或者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
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营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教育总结)-个人总结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通过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其次,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问答互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方式,让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注重评价和反馈。
学生的参与意识往往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肯定。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肯定。
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评估,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做出进一步改进。
最后,要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需要得到必要的资源支持。
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开展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扩展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通过以上几点总结,我认为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学生要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中心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倡导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保持热情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乐于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中去。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的学科,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成绩和表现。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而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向学生敞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讨论、合作、实践等方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现今社会,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校教育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涉及学生对学习、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的积极关注和参与。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
学生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参与各种学校社团和活动,他们能够积极地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参与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参与意识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
其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参与意识使得学生不仅限于课堂内的学习,还能够主动关注社会上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了解社会现实,并亲身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
这种参与能够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另外,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对于学校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参与将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学生关注并参与到学校和社会的事务中时,他们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通过参与意识的培养,能够积极改善校园环境,促进学校文化的繁荣,同时也能够关注并参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学校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拓展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只有通过广泛的参与实践,学生才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参与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增强社交技能,并激发他们关心他人和社会问题的意愿。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一、为小学生提供社会参与机会首先,为小学生提供社会参与的机会是培养他们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区服务活动,例如清洁活动、访问养老院、义卖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小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问题,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引导小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其次,引导小学生了解社会问题是培养他们社会参与意识的必要步骤。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观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例如环境污染、贫困、教育不公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和相关的原因。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鼓励他们发表观点和提出建议。
三、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社会参与意识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项目,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制定共同目标、分工合作以及解决冲突等技能。
这些能力不仅对于他们在学校中的学习有益,也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参与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小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家长参观日等活动,与家长分享学生的社会参与经历,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五、激发小学生的公益意愿激发小学生的公益意愿是培养他们社会参与意识的关键步骤。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并通过表彰和奖励的方式激励他们的积极参与。
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述公益事迹和榜样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帮助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六、持续关注和评估最后,持续关注和评估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的发展情况是培养他们的关键。
学校可以设置定期的评估机制,例如社会参与报告和自我评价等,以便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并在需要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从前有一个小学老师,她发现班上的小朋友们在课堂上总是坐立不安,缺乏参与度。
于是她想出了一些有趣的办法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课堂参与度。
首先,她决定每天开课前都要讲一个小笑话。
于是,她告诉了小朋友们这样一个笑话:“为什么数学书很伤心?因为它里面满满都是问题,而且很少解答!”小朋友们被逗乐了,笑声响彻整个教室,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其次,老师准备了一个特别的“说话木头”,只有拿着这个木头的人才能说话,其他人必须安静听讲。
这个方法一下子就收到了效果,因为小朋友们都希望拿着那个特别的木头,于是在课堂上秩序井然,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奇思妙想盒子”,让小朋友们可以在课堂上写下任何奇思妙想,然后每天选取一两个进行分享。
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您知道吗?我觉得数学就像披萨一样,虽然看起来很难,但其实里面都是美味的数字!”全班笑翻了,而且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最后,老师鼓励小朋友们在课堂上提问和回答问题,不管问题有多荒谬,都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气氛更加活跃,小朋友们也更加愿意参与其中。
通过这些有趣的方式,老师成功地培养了小学生们良好的课堂参与度。
小朋友们不再害羞,课堂也变得更加有趣。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每一堂课,成为了最闪亮的“笑声之星”。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苏北农村,有不少中老年教师从事着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群体中的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担心双向交流如果把握得不好,就有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千叮咛,万嘱咐;学生像个木偶,唯诺是从,听课如同嚼蜡,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显得冷冷清清。
泛泛而谈的讲解,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低年级数学教师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此,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亲近你。
众多的中老年教师受我国传统的礼仪道德的影响,把自己为学生的长辈。
正是这种辈份关系,影响着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长辈自居,不知不觉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设置了一条代沟,使学生不敢亲近教师,因而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要让学生亲近你,教师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的与他们打成一片。
年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中老年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化解师生之间年龄跨度大的矛盾,视学生为亲子,主动地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低年级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小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想方设法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
首先,教师以班级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主动地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当教师与学生越近,沟通就越会变成互动,就有更多的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越能保持课堂的注意力和活动的参与度,课堂上学生就不再走神。
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和他们一起学习,一齐动脑筋,教师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从而增强之间的亲切感。
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天地,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去探究。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饱满的热情,平等的心态和真诚的微笑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和蔼可亲。
小学生只有在获得安全感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感受到平等与自主,信任和友善,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学生遇到回答问题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鼓励,耐心地引导,细心地启发,用“慢慢想,别着急”等温柔的话语来安慰学生,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果。
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一种双向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既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纽带,它又是师生感情共融、思维共鸣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
因此,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亲近教师,有利于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并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
二、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好奇,爱玩,爱说,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能常常唤起他们的好奇心。
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欲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机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巧妙地把教材中提出的任务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探索的问题。
同时,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思维特点,设计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游戏中提高学习兴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此不疲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
譬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我经过反复斟酌,准备了丰富的背景素材,设计了以活动为主线,采用五种形式的“玩”法,把“玩”与“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课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叠”纸三角,一起经历“折”与“剪”;“拼”与“画”;“摸”与“数”;“贴”与“玩”;“找”与“想”这些过程,再通过摆一摆、变一变、猜一猜、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去感知、体验角的“存在”,把抽象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的学习过程。
整节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勤于实践,踊跃发言,敢于表现自我,他们在多变的“玩”法中学会了“角”的知识,达到了指尖上出智慧的目的。
三、低年级教师要放下“架子”,不是“沉”在学生中,也不是“浮”在学生中,而是“游”在学生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和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取得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和谐统一,同步发展,才能使教学效果与学习成绩同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相结合,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以学改教,才能使教师的教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授人以渔”才能使学习者受益终身,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让学生做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点拨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做那些费力而不讨好的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太容易或者太难的内容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觉得有点挑战性,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讲授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口讲一讲,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调整学生听讲情绪,让学生尽可能的有机会回答所提的问题,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探索,使学生付出之后有所收获,既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能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新内容,保持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一定的数学梯度。
再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它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
在课前,我让学生动手自制了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然后在上课时让他们亲手通过叉开角的两条边,去感受边逐渐叉开时,角也在随之变大。
接着,我也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边较长的活动角,让学生猜想两个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和验证,整个教学过程,我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悟后,激发出认知矛盾,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观愿望,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教学难点一下子也就攻克了。
四、鼓励并激励学生全体参与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
学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并进行研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以便对学生的学习纪律进行调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有效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要给学生多一点激情。
一节课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安排,往往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教师的激情常常能感染并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师的激情来源于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对儿童的爱,以及对自己工作的自信。
教师在课堂上对任教学科所表现出来的兴趣,能调动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哪怕只是很细微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满足学生的好胜心。
要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口头奖励需要我们尽量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
用激励去点燃学生心灵之火。
物质奖励可能是一个笔记本或一枝铅笔,也许是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甜蜜的微笑;此外,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到不训斥,不讽刺,不挖苦,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是不要纠正,而是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的基础上,因时因地纠正他们的错误。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有宽容之心,容人之量。
因为,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信任和激励也是一种力量,宽容可以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
三要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并激励全体学生融入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开展合作学习是创设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中要安排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相互受到启发,共同提高。
同时倡导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游戏比赛,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积累课内外知识,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因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亲身经历的本质是主动实践。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是让全体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人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在不同层次上参与还是在同一层次上参与?要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教学过程就必须避免和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倾向。
只有持之以恒地做到全面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让学生都“动”起来。
就能做到四动四会,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每一个学生都会听、会想、会说、会做。
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传授知识,引导他们想学、会学、乐学、要学,不断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而且,教师还要给学生以热心和信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在显得沉闷,单调和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