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害虫防治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360.37 KB
- 文档页数:5
科技前沿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吴孔明** 陆宴辉 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A dvance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crops in China.WU Kong-Ming**,LU Yan-Hui,WANG Zhen-Ying(State Key Labo ratory fo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Ins 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 n,Chinese Academy o f Agr icultu ral Sciences,Beijing 100193,China)A bstrac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in crop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insect pest control,which plays animportant role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s a series of scientific programs for insect pest researches during2006-2010,including973 Project,863Project,the State Key Project and others.Based on these projects,China has established a national and province network which consists of scientist teams and special facilities for insect pest researches in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And many achievements on pest control such a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n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for outbreaks of major pest insects,ecological management for insect population,biologic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 and the commercial use of trans genic insect-resistant crops,as well as IPM systems in cotton,rice,corn,wheat, vegetables and other crops,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recent years.The current progress in modern sciences such a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bring a new revolution for agriculture science,which is pushing IPM theory forward and giving a new opportunity for IP M application world wide.Deployment of GPS,GIS and computer science in pest management is taking pest forecasting work to a high mercialization of insect-res ist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s presenting a great potential for region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The studies on new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crop IPM for resolvin g the pest problems derived from the chan ges of crop planting structures and globe climate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in the comin g years.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sect pests,IPM,research progress摘 要 害虫综合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下害虫的田间调查与防治方法
近年来,地下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有部分地区发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地下害虫杂食性,是苗期危害农作物的重要害虫。
一般咬食作物幼苗根部、种子、近地面的茎部,造成缺苗断垄,危害很大,而保证苗齐苗壮,是夺取丰收的基础,所以必须加强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
一、调查方法
秋播前,指导农户在自家地块进行地下害虫调查,每块地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取样,选择3-5个点,每点0.5米×0.5米,挖土深度30厘米。
翻土进行详细调查,记好各种虫害数量,推算亩虫口密度(每亩虫量=平均每样点虫量×4×667)。
二、防治指标
山坡地及经济作物田块1000头/亩,旱塬区2000头/亩,灌区3000头/亩。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控制危害。
2、适时灌水:在作物生长期间,适时灌水,可减轻危害。
3、合理施肥:不施未腐熟的肥料,防止招虫产卵。
4、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及时镇压,清除田间杂草。
(二)、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直接使用包衣种子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或75%辛硫磷乳油50克加水3-4公斤,然后均匀喷拌于50公斤种子上,堆闷数小时至种子将药液充分吸收后即可播种。
2、土壤处理:结合整地亩用40%毒死蜱乳油50-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湿土表后翻犁。
亩用10%辛拌磷颗粒剂2公斤或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加水2公斤与15-20公斤细砂土配成毒土,结合整地均匀撒施于土壤中。
以上是小编分享的地下害虫的田间调查与防治方法,看过以上小编的分享后您是不是对地下害虫又多了一些了解呢?。
地下害虫危害特征
地下害虫是一类生活或其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危害植物地下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杂食性昆虫。
常见的地下害虫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根蛆等,它们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取食作物根部:地下害虫主要通过取食作物的根部来危害作物。
它们在土壤中咬食作物的幼根、茎的地下部分,常将根部咬伤或咬断,导致幼苗枯萎死亡。
2. 咬食种子和幼苗:地下害虫还会咬食刚播下的种子或发芽的种子,以及取食嫩茎、根等部位。
这会导致缺苗、死苗或块茎腐烂等问题。
3. 形成隧道影响根系:一些地下害虫在地下活动,会在地表层形成隧道,使幼苗根与土壤分离,导致细幼苗吊枯死亡。
4. 传播疾病:地下害虫在土壤中活动,会成为病原菌传播的媒介,如根腐病等。
5. 咬断作物茎部:有些地下害虫会咬断作物茎部,造成作物严重缺苗,甚至毁种。
这些害虫的危害具有隐蔽性,一般不易被发现,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定期检查和防治地下害虫,以减少其对作物的危害。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在中国,农药被广泛使用于农田作物的生产和保护中。
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农田作物的产量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介绍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现状和防控对策。
一、现状目前,中国的农田土壤农药污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使用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农药会导致农药渗透到土壤中并存在较长时间。
农药残留会对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中国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严格监管,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小农户中,仍存在违禁农药使用的情况。
2.土壤富集由于农药长期积累,土壤中的农药出现了富集现象。
与此同时,农田土壤中其他污染物质的富集也导致了同样的问题。
富集的农药会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造成较大的伤害,一些农田土壤已经严重受损,无法再进行农业生产。
3.农化物质的迁移除了残留和富集外,农田土壤中的农化物质还会通过水文过程等途径迁移到水体中,对水环境造成污染,也有可能危及人类健康。
农化物质的迁移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排水、垃圾填埋场、农村污水处理等地方。
二、防控对策为了减缓农田土壤农药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以下是一些防控对策:1.加强农药使用管理为了降低农药使用对于土壤和水体的影响,需要加强农药使用管理。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管控,制定合理的使用量和使用时期,防止过度和违法使用农药。
2.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对土壤的伤害,并提高抗灾性和生产力。
政府应该积极推广有机农业,鼓励农民采用更生态、更环保的种植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生产安全性和质量。
3.加强环境监测及时了解农田环境情况是形成有效的防控措施的前提。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土壤、空气、水体等有害物质的监测,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环境污染的加剧。
4.强化农田治理针对农田中存在的污染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开展农田治理工作。
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害虫的侵袭给农业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害虫农业防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在害虫农业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然而,害虫的危害仍然存在,新兴的害虫威胁着我国的农业,因此,害虫农业防治研究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下是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一、现状1.研究水平提高:我国在害虫农业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害虫农业防治研究逐渐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研究手段、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也不断出现,解决了一系列抗药性、药害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防治技术不断升级:随着对害虫生物学、生态学以及防治技术的深入认识,各项防治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升级。
害虫防治手段也逐步地从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植物防治等多方面发展。
3.信息平台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进行害虫农业防控,我国害虫信息平台得到了相应的建设和完善。
相较于传统的害虫信息收集方式,网络害虫信息平台更便捷、快速且集信息、技术、咨询为一体,更加方便农民了解害虫的种类和防治方式。
二、发展1.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应用: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需要不断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如基于定位信息服务自动驾驶施药、虫媒一体化防治等新技术,能够提高防治效果、环保可持续发展。
2.害虫防治研究应跨学科:害虫农业防治研究应实现跨学科研究,强化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化学、物理、气象等诸多学科的融合,力求形成覆盖全领域、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为解决害虫问题提供更为全面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3.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害虫农业防治方面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有助于更快速、高效地解决害虫问题。
结论:害虫农业防治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如今我国在害虫农业防治研究中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需要不断推进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及时掌握新的害虫及预防措施。
虫害现状调查分析报告虫害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调查目的:了解当前农田虫害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为防控虫害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背景:近年来,农田虫害频繁发生,给农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了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利益,需要对虫害现状进行全面了解。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样本选择:从农作物主要分布地区抽取了20个样本地,每个样本地选择了10个农户进行调查,共计调查了200个农户。
三、调查结果1. 虫害种类及分布:调查发现,农田虫害主要有蚜虫、螟虫、飞虱等。
其中,蚜虫分布最广,螟虫主要分布于玉米地区,飞虱主要分布于水稻地区。
2. 危害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不同。
蚜虫主要危害大豆、黄瓜等蔬菜作物,危害程度较轻;螟虫主要危害玉米,危害程度较高;飞虱主要危害水稻,危害程度中等。
3. 防控措施: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户采取化学控制虫害的方式,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少数农户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如引入天敌来控制虫害。
但是由于农民对农药使用不当和缺乏科学防治知识,结果导致虫害防控效果不佳。
四、问题分析及建议1. 种植结构单一,易造成虫害的大规模暴发。
建议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采用轮作休耕或间隔种植等措施,减少虫害的发生。
2. 加强农民的科学防治知识培训。
组织专家团队为农民提供农药使用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控意识和技能,减少虫害的危害。
3.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引入天敌来控制虫害,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 建立健全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定期监测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预警并提供相应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虫害的损失。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农田虫害现状,虫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同虫害对不同作物的危害程度不同。
在防控虫害方面,农民还存在知识匮乏和方法不当的问题。
因此,加强科学防治知识培训,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建立健全的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是解决农田虫害问题的关键。
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病虫害防治技术成为农业领域的关注焦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病虫害防治技术经历了不断研究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技术手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是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获取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趋势,可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生物传感器等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病虫害监测的准确度和效率。
2. 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例如,利用天敌昆虫对有害昆虫的控制,可以替代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
同时,通过生物防治的手段,可以形成病虫害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种群数量。
3. 农药技术的改进虽然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但农药仍然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农药技术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对新农药的研发以及农药施用技术的优化。
研制出更加环保、高效、低毒的农药,同时改善农药施用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减少农药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技术手段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术手段:1. 遗传育种通过遗传育种的方法,培育出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遗传育种技术是培育种植抗性优良品种的重要手段,具有可持续、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2. 智能化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进行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通过精确的定位和控制手段,可以迅速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
3. 生态调控技术生态调控技术主要依靠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对病虫害进行调控。
通过合理调控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抗病虫能力,有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地下害虫有哪些?常见地下害虫的防治新技术地下害虫是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它们隐藏在土壤深处,直接危害着作物的根系和地下部分,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那么,地下害虫有哪些?常见地下害虫的防治新技术介绍!一、地下害虫有哪些?1、蚜虫:蚜虫是一类小型的软体昆虫,在作物根际吸食汁液,严重时会引发黄化、卷曲等症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2、甲虫:地下害虫中的甲虫类主要包括瓢虫、天牛等。
它们以地下的根系为食,造成作物死亡或减产。
3、蛴螬:蛴螬是地下害虫中的一种,以地下的根部为食,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4、蛇形虫:蛇形虫类害虫是地下害虫中的一类线虫,寄生在根系中,破坏作物的根部结构,影响养分吸收。
5、蚴螨:蚴螨是土壤中的微小节肢动物,以根部为食,对多种作物造成危害。
6、螺旋线虫:这是一类微小的线虫,以寄生的方式危害植物根系,引起植物根部肿胀、坏死等症状。
二、常见地下害虫的防治新技术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生物来控制地下害虫的繁殖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比如引入寄生性线虫或微生物,它们能寄生于地下害虫体内,从而降低害虫数量。
2、无人机技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可以用于喷洒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精准地覆盖受害区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地下害虫的蔓延趋势,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4、地下屏障技术利用地下屏障材料,如优质沙土或特制膜材料,阻止地下害虫的移动,从而减少其对作物的危害。
5、化学防治尽管化学农药使用需要谨慎,但在一些情况下,仍然是防治地下害虫的有效手段。
新型化学农药研发致力于提高效果,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6、轮作与合理种植合理轮作和种植作物多样性可以打破地下害虫的生命周期,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机会。
7、土壤改良通过改善土壤质地、pH值等,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轻地下害虫对作物的损害。
总结,地下害虫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防治方法逐渐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地下害虫有哪些?地下害虫如何防治?导语: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蚁等10多类,我国已知地下害虫达320余种,在各地均有分布,下面本人为您介绍地下害虫的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1、摘好农田基建,消灭虫源滋生地,平整土地深翻改土,消灭沟坎荒坡,植树种芽,消灭地下害虫滋生地,创造不利地下害虫发生的环境。
2、合理轮作倒茬,地下害虫最喜食禾谷类和块茎、块根类大田作物,对芝麻、油菜、麻类等直根系作物不喜取食,因此合理轮作可以明显地减轻地下害虫为害。
3、深耕翻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生活在土壤表层的翻到深层,将生活在深层的翻到地面,暴晒、鸟雀吻食等一般可消灭蛴螬,金针虫50%—70%。
4、合理施肥:一定要施用腐熟的猪粪厩肥等有机农家肥,否则不腐熟的易招引金龟甲、蝼蛎等产卵,又取因腐蚀、熏莹作用起到一定希伤地下害虫的作用。
5、合理、适时灌水:春季和夏季作物生长期间适时灌溉,迫使生活在土表的地下害虫下潜成孔亡,可以减轻为害。
(二)化学防治1、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方法简便,用药量低,对环境安全,是保护种子和幼苗免遭地下害虫为害的理想方法。
种子处理常用的药剂有50%辛硫乳油,40%乐果乳油,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0.2%,播种时先用种子重量的5%—10%的水将药剂稀释,用喷雾器均匀喷拌于种子上,堆闷6—12小时,使药液充分渗透到种子内即可播种,应严格控制药量,以免药剂烧份种子,影响出苗率。
2、土壤处理:结合播种前整地,用药剂处理土壤。
常用方法有:①将药剂拌成毒土均匀撒施或喷施于地面,然后浅锄或犁入土中②撒施颗粒剂③将药剂与肥料混合施入,即使用肥料农药的复合肥④沟施或穴施,应选用一些高效、低残留类杀虫剂。
如苗酯类,灭幼叩水有机磷类。
3、毒饵诱杀:姜饵诱杀是防治蝼蛄和蟋蟀的理想方法之一。
地下害虫的主要防治方法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在地下、在土壤中活动并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虫害。
常见的地下害虫包括蚯蚓、地老虎、地蜈蚣、地蚧等。
地下害虫的防治对于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文化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几个方面介绍地下害虫的主要防治方法。
一、文化防治方法:1. 土壤翻耕:定期进行深翻耕,能够破坏地下害虫的生活环境,减少害虫的数量。
2. 预防病害残留:及时清理田地中的农作物残留物,减少地下害虫孳生的环境。
3. 合理排水:保持田地的适度湿度,避免土壤过于湿润,减少地下害虫的滋生。
4. 轮作休闲: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轮作、休耕等措施,断绝害虫对害虫的食物来源,减少害虫的繁殖。
5. 种植抗虫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抵抗力的农作物品种,降低地下害虫的侵害程度。
二、生物防治方法:1. 利用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引入捕食性昆虫,如蚯蚓、蜈蚣等,吞食地下害虫,降低害虫数量。
同时,也可以利用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等,将寄生在地下害虫体内,从而控制害虫数量。
2. 利用土壤中的天敌:土壤中存在着一大批微生物和线虫等天敌,可以通过调整土壤生态,增加天敌的数量和活力,遏制害虫的扩散。
3. 利用微生物防治:通过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例如细菌、真菌等,可对地下害虫进行防治。
常用的有芽孢杆菌、病毒等,可以通过合理使用进行防治。
三、物理防治方法:1. 土壤热处理:在土壤耕作前使用高温蒸汽或水热进行消毒,杀死病原菌、虫卵等,并可以破坏地下害虫的生活环境。
2. 土壤覆盖:使用地膜、草帘等方式遮盖土壤表面,形成一层隔离层,减少地下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
3. 土壤养护:保持土壤适度湿润,进行适量的施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抵抗能力。
四、化学防治方法:1. 农药喷洒:针对特定地下害虫,可使用相应的农药进行喷洒,如磷酸克星、马拉硫磷等,快速控制害虫的数量,但需注意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时的安全性。
2. 土壤fumigation:使用具有杀虫效果的化学品熏蒸土壤,杀死地下害虫和其幼虫、卵等,如氯化甲烷等,但要遵循安全使用的原则。
地下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展望地下害⾍是我国重要农林害⾍,其种类繁多、分布⼴泛、⾷性⼴杂、为害严重。
据初步统计,约有1000种以上,⾪属于9⽬、44科,常见的主要种类有:蛴螬、⾦针⾍、地⽼虎、蝼蛄、根蛆、根蝽、根蚜、根象甲、根叶甲、根天⽜、根粉蚧、拟地甲、蟋蟀、⽩蚁及弹尾⾍,等等。
⽽发⽣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是蛴螬(记载有800多种)、⾦针⾍(记载有500多种)、地⽼虎(记载有170多种)、蝼蛄(6种)、根蛆(10种)、根蚜(100多种)、根甲(200多种)等类群。
地下害⾍发⽣遍及全国各地,不论平原、丘陵、⼭地、草原、⽔⽥和旱地,都有不同种类的分布。
为害粮⾷、棉花、油料、蔬菜、糖料、烟草、⿇类、中草药、牧草、花卉、草坪等多种植(作)物,也是固沙植物、果树、林⽊苗圃的⼤敌。
地下害⾍为害时期长,从春季到秋季,从播种⾄收获,春夏秋三季均能为害,咬⾷作(植)物的发芽的种⼦、幼苗、根系,以及块根、块茎等。
苗期受害,造成缺苗断垄;⽣长期受害,破坏根系组织;啃⾷嫩果,使植株矮⼩变黄,降低产量,影响品质,部分严重地块可造成绝收。
1 地下害⾍的为害及发⽣趋势地下害⾍具有地下隐蔽为害、难以调查、发⽣规律复杂等特点,是国内外公认的难于测报和防治的⼀类重⼤害⾍。
因此,长期以来,地下害⾍是国际上研究最为薄弱的⼀类害⾍。
在国内,随着耕作制度的不断变⾰,特别是保护性耕作(免耕、浅耕、秸秆还⽥和地膜覆盖等)体制的⼤⾯积推⼴,复种指数和肥⽔条件的提⾼,以及⽓候条件的变化和⾼毒长效农药的禁⽤等原因,导致地下害⾍的种群密度不断上升,危害加重,在不同地区和许多作物上呈现猖獗为害态势。
1.1 问题突出,损失严重由于地下害⾍在⼟中为害,且为害常被忽视。
⽣产上的问题⼗分突出,每年造成的损失严重。
⼀般年份可造成⼩麦、⽟⽶、棉花、花⽣、⼤⾖和蔬菜等春播作物缺苗率10%~20%,严重地块枯⼼苗或受害率达30%~50%,重者成⽚死亡甚⾄绝产。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全国地下害⾍发⽣⾯积1.5亿~1.8亿亩,到2010年全国发⽣为害⾯积明显扩⼤,已经突破3亿亩次(翻了⼀番);其中2009年⼩麦地下害⾍较2005年增加2000多万亩,⽟⽶地下害⾍增加2400多万亩,花⽣、⼤⾖地下害⾍增加1000多万亩。
农业病虫害现状与防治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业病虫害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农业病虫害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病虫害的现状(一)病虫害种类增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产品贸易的日益频繁,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一些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病虫害也逐渐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例如,近年来,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如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受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周期缩短,发生频率增加。
例如,在一些地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繁发生,导致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三)病虫害抗药性增强长期以来,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不断增强。
一些病虫害对常用农药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性,使得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抗药性的产生也增加了防治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
(四)病虫害危害程度加重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不断加重。
病虫害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还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农业病虫害的成因(一)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导致农业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升高、降水分布不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都为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种植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大面积种植同一种作物,为病虫害的集中爆发提供了丰富的寄主。
此外,连作、轮作不合理等也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积累,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三)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森林砍伐、湿地减少、水资源污染等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四)农药使用不当农药的过度使用、滥用以及不科学的使用方法不仅会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还会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进一步加重病虫害的危害。
抑制渭北旱塬地下害虫频发的对策本世纪以来,陕西渭北旱塬地区农田地下害虫出现频发态势,部分县乡、部分农户受灾严重,农民感叹:地下害虫像“游击队”,隔三差五来破坏,跑不远,灭不完,越来越多。
一、原因探究1、农户不重视防治,遭遇危害后防治意识淡漠,“见了棺材也不落泪”。
一般每户3-5亩承包地,收种靠农机,管理靠老人,粮食不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耕种求简便,拌种打药嫌麻烦,对抑制地下害虫有用的精耕细作传统措施搁置了。
2、畜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扩大,相应的预防机制、技术措施跟不上。
特别是奶牛发展规模大的乡村粪便产量快速增加,基本不进行喷药或者严格发酵处理,直接施肥。
3、农作物种类结构多元化,瓜果蔬菜比例上升,地下害虫食物源丰富无忧,耐药性增强。
单个农户土地少,轮作倒茬频率低。
4、气候变暖,干旱期较长,加速、刺激地下害虫生长、繁殖速度和群体数量。
5、化学农药集中防治力度不大、覆盖区域不广泛。
二、频发规律1、出现暖冬的年份,出现冬旱、春旱、伏旱的年份基本上是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年份。
2、地下害虫生活史不整齐,越冬虫态不一致,有成、幼虫隔年危害严重的现象。
地下害虫在(主要为蛴螬、金针虫等)渭北旱塬一般年份1年发生1代,或2年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
来年4月当土壤温度达15.6℃时,上升至地面15-20cm处,主要为害春播作物和返青小麦。
6-8月,羽化成虫,取食桑叶、果树、杨树等叶片,并于傍晚交尾产卵,每头雌虫产20-60粒卵,9-10月,孵化幼虫和老龄虫大量危害秋播麦苗,当土温降到10℃时,开始下移至距地面20cm以下越冬。
3、地下害虫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2004年秋播前调查虫田率68%,亩虫量2816.4头;2005年同期虫田率79%,平均亩虫量3013头;2006年同期虫田率89.2%,平均亩虫量3328头;2007年同期虫田率91.3%,亩均虫口数8196头,最高达27600头;2008年同期平均虫田率87.5%,平均亩虫口数6240头;2009年同期全县平均虫田率81.9%,平均亩虫口数5954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