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学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8.03 KB
- 文档页数:7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论含训练及答案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总复习资料(一)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复习要求: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复习提示: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其方法大致有: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
比如:《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
有时,这种情况还有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就“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
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
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
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复习要求: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复习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下面我将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目标的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识字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识字能力是学生掌握汉字的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当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汉字并理解其意义时,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
听说能力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语文交流的基础。
阅读能力是学生有效获取信息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写作能力是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内容的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并体现学科的系统性和渗透性。
首先,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学生要通过阅读、默写、篇写等活动巩固和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次,语文教学应开展文学教育。
学生要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知文学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了解人类文化,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
最后,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学生要通过写作、演讲等实际运用,提高自己的语文运用能力。
三、方法的选择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应积极、灵活、多样。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情况进行选择。
首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提高交流能力。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设计学习任务等措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总结起来,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
只有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知识点一、课内阅读知识点:1.学习使用基本的阅读方法:观察图片、判断题意、读懂文意。
2.学习平稳流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理解故事情节。
4.培养理解理贯通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推理和概括能力。
5.学习发现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和拓展阅读兴趣。
6.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故事,体验不同的情感。
7.学习感知文本中的修辞方法,如比喻、象征等。
二、课外阅读知识点:1.培养对图书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了解不同读物的种类和内容,如童话、寓言、科普读物等。
2.学习使用阅读策略和方法,如读图、猜词义、推测故事情节等。
3.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大量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4.学会分析和评价阅读材料的好坏,了解不同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5.学习阅读后的思考和总结,取得对故事进行创造性拓展和再创作的能力。
6.接触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如连环画、报纸、杂志等,丰富阅读内容。
7.了解一些作家和文学作品的基本信息,培养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内外阅读的知识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识字、拼音的学习,他们可以开始阅读简单的课文。
课内阅读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和情节。
课外阅读则是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此外,课外阅读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思考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通过阅读,让孩子们学会思考、理解和表达,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学习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学习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科书: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资源,它包含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学习内容,如课文、诗歌、故事等。
2. 课外读物: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和兴趣的课外读物,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
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是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重要场所。
学生可以借阅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小说、故事书、科普读物等,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4. 网络资源:现在有许多优秀的网络阅读资源可供学生使用,如电子书、在线故事、文学网站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阅读和学习。
5. 多媒体资源:除了传统的文字阅读材料,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故事、动画故事、电子书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 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参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学习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阅读水平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资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四章阅读教学( 6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四章阅读教学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知道当代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及其对阅读教学改革的贡献及不足,了解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热点问题。
通过文献阅读和整理,对其中两个实验或研究热点问题作出评价。
2、通过教学案例认识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3、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尝试设计阅读教学教案。
4、尝试进行阅读课堂教学实践,培养阅读教学技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2、设计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方案,并模拟演练,提高教学技能,积累教学智慧。
教学难点:提高阅读教学设计演练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自学,互动研讨,合作探究,实践演练教学内容:第一节阅读教学文献导读(自主学习,小组讲解,上课交流)第二节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第三节阅读教学设计第四节阅读教学技能(字教学设计与演练的实践中学习、掌握)第一节阅读教学文献导读一、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一)“情境教学”实验(二)“以名家名篇为主体组织阅读教学”实验(三)组块教学(四)主题教学(五)群文阅读(六)海量阅读二、当下阅读教学改革热点研究(一)语文核心素养(二)优秀文化的传承(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四)儿童经典诵读(五)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六)整本书阅读教学法:1、学生课前自学,课上阅读小组PPT分享作业:(1)阅读教材的内容、编排及编排特色;(2)第一节文献导读中的主要实验和热点问题各选一个查资料深入解读。
2、结合主要实验和改个热点问题,学生分享见习中的所见所感,教师补充自己的所见所感。
第二节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一、阅读教学概况我国语文课程以阅读为中心建构,阅读在语文课程内容中占比超过70% 。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听、说、读、写技能培养,主要依靠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什么是阅读?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理论篇一:一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功1、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烈而执着的爱,从心底里喜欢学生,愿意和学生交流、交心;从灵魂的深处喜欢所从事的语文教学。
爱——是追求目标的源动力。
2、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阅读兴趣。
3、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一手端庄秀丽的粉笔字;一张慈爱笑意的面容;一身诚信善良的正气。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4、孜孜不倦地阅读,源源不断地积累,厚积而薄发。
有丰厚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5、尊重学生,严谨执教,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快乐伴着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的魅力巧妙地衔接,自己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爱上语文,使语文更具魅力。
6、让课堂鲜活而灵动,成为个性张扬的舞台。
潜心研究,精心备课;科学训练,鼓励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课堂是我们的,但更是学生的。
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不断成长和成熟阵地。
二、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点:教师正确地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个古老而不被重视的话题,但纵观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从听课调研和各种比赛、比武课中,我们深深为课堂教学的“错位”和“越位”而扼腕叹息。
《落花生》中关于究竟是做“花生”品格好,还是说桃子、苹果不好的争论;《跳水》一文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是单单定位在“学习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敢机智”,还是应该考虑文章为什么大篇幅地描写猴子、水手、孩子?因此,这篇课文的理解就要重新定位。
船长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遥远,而如何正确面对和理性地处理偶发事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更具有现实意义;《寒号鸟》一文中,对“寒号鸟”该可怜还是不该可怜的问题上的争论等等,其实,有的并没有什么价值,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
让我们看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透。
那么,怎样做才能理解好教材呢?大致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针对教师)(一)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所要展示的内涵;扣准作者表达的主题,整体把握。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识字能力: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主要以识字为基础,孩子需要学会认识并掌握常
见的汉字,包括认识字的形状、结构和发音。
2. 词语理解:孩子需要学会理解词语的意思,包括单词的字义和词义,理解词语在句
子中的含义和作用。
3. 句子理解:孩子需要学会理解句子的构成和意义,包括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和成分,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关系。
4. 阅读理解:孩子需要学会通过阅读理解篇章的意思,包括理解篇章的主旨和要点,
理解篇章中句子的逻辑关系和上下文的提示。
5. 阅读技巧:孩子需要学会一些阅读技巧,包括划读字、句子和段落的技巧,学会利
用标点符号、标题和插图等辅助理解篇章。
以上是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孩子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练习和多思
考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小学的阅读教育知识点梳理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扩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并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下面将对小学阅读教育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包括阅读的目的、方法和技巧,以及阅读素材的选择和评价等。
一、阅读的目的1. 获取信息:阅读是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应学会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主旨和作者的观点等。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词汇、了解语法和句子结构,并借鉴优秀的写作风格,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思维能力: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审美情趣: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受、欣赏和理解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阅读的方法和技巧1. 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快速获取信息的技巧,要求学生迅速浏览文章,捕捉重要信息,不需深入理解细节内容。
2. 细读:细读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每个句子和段落,理解文章的详细信息和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3. 意境联想:学生可以根据作者的描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创造出文章中的情景和形象,加深理解和记忆。
4. 主题概括: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应能够准确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这需要他们运用归纳总结的技巧。
5. 推理判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学会推理和判断,根据已有信息和逻辑关系,猜测未知内容或推断作者的意图。
三、阅读素材的选择和评价1. 适合年龄段:小学生的阅读素材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来选择,文字和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宜,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丰富多样:阅读素材应包含不同题材和类型的内容,如科普知识、文学作品、故事、诗歌等,帮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和文化的知识。
3. 价值和可靠性:阅读素材应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传递积极的思想和情感,且信息来源可靠,避免误导学生或传递不良的价值观。
小学课内阅读知识点总结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小学课内阅读的知识点总结: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激发阅读欲望。
- 通过故事会、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二、基础阅读技能- 识字能力:掌握基本的汉字和词汇,能够正确发音和理解字义。
- 朗读技巧: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
- 默读能力:培养快速浏览和默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三、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本内容:能够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 分析文本结构:识别文本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结构特点。
- 判断文本类型:区分故事、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本类型。
四、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问技巧: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等。
- 推理判断:根据文本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形成自己的见解。
- 评价分析:对文本的观点、论据进行评价,分析其合理性。
五、词汇和语法知识- 词汇积累: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学习新词的用法和语境。
- 语法理解:理解句子结构,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
六、文化和背景知识-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 学习历史背景知识,帮助理解文本中的时代背景。
七、阅读策略和技巧- 预览和扫读:在正式阅读前快速浏览文本,获取基本信息。
- 标记和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做标记,记录关键信息和个人感悟。
- 回顾和复习:定期回顾所读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
八、跨学科阅读-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如科学、历史等,进行跨学科的阅读和学习。
九、阅读习惯的养成- 定期安排阅读时间,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
- 在家庭和学校中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十、阅读评价与反馈- 通过阅读测试、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
- 鼓励学生分享阅读体验,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实践,小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学习资料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阅读的功能主要是:第一、吸收知识、信息。
第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第三、开发智力。
第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活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完满实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第二、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第三、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促进智力的发展。
第四、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一、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认识的主体是小学生,客体是阅读教材(课文);其次,认识的任务是从课文中接受作者的知识、经验,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培养理解和表达能力;第三、认识的基础是阅读实践;第四、认识的条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这些是阅读教学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特点(一)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达阅读一篇文章一般要经历从语言文字入手,到理解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的过程。
而阅读教学在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理解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的过程后,再返回去经历从中心思想到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也就是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是一个从读学写的过程。
(二)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指导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指导实践。
这个认识过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表现为: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指导实践。
这个过程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一组(单元)阅读教材的学习上,也体现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
(三)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阅读、思考为基础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二者缺一便不成其为阅读教学。
因此,阅读教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书和思维。
1.读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主张多读,更主张“熟读”与“精思”相结合。
强调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读书作为基本环节,其中既有对传统的读书经验的继承,又有丰富和发展。
《义务教育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第一、读的训练,除了朗读,还有默读。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与其他训练相比,读的训练最多,不是偶尔为之。
第三、读的训练最重要,其他训练不能与之等量齐观。
同时,大纲对朗读、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其中,默读有一项核心的要求就是“边默读,边思考”。
读书“贯穿全程、落实全体”尤为重要。
2.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进行思维训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使学生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做到,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有认识、有体会随时可以发表。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创见。
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
《义务教育大纲》提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必须以学生的读书、思考为基础。
二、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一)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1.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来看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突出特点。
思想教育是各科承担的共同任务,而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其理解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特定的任务。
把工具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才以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培养语文能力的最佳效果和陶冶性情、打动人心的思想教育效果。
2.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来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凭借一篇篇课文。
任何一篇课文,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内容都是密不可分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的。
“文”和“道”的关系,与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的联系在于,文章的“文道统一”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文字训练应当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有了二者结合的意识是前提,在教学中做到有机结合是关键。
3.从阅读教学的过程来看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当然要着力抓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任何一项阅读基本功训练,都不能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孤立地进行。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了解文中写了哪些事物,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总之,是要培养认识事物的能力。
而理解思想内容离开了语言文字,得到的认识也是肤浅的、苍白的、没有根基的。
(二)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1.对思想教育要全面地理解思想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宽泛,既包括政治思想方面以及道德品质的内容,还应包括未来社会需要的所有好的思想的、道德的、理念的、文化的教育因素,诸如,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以便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2.明确实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基本途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
即“从文入手,以文悟道,因道学文”。
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有效方法,是从语言文字入手,善于“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具体操作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准确把握思想教育的“渗透点”,紧扣教材,渗透思想教育。
注意克服随意性,思想教育的内容不要外加或随意拓展。
(2)“渗透”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能够体现语文教学“激情--动情”的思想教育的特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创设情境,自然渗透,以读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防止片面性,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把阅读课上成串讲串问课文内容的问答课。
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似有实无,反映出重思想内容的分析、轻语言文字训练的片面性。
另一种情况则相反,片面强调语言文字,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感悟,把阅读课上成离开课文内容的词句练习课,反映出重语言文字、轻思想内容的片面性。
三、阅读教学和听话、说话、作文教学相结合(一)阅读教学和听话、说话教学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讲、质疑、回答、讨论,乃至朗读、复述等,都是在进行听和说的训练。
阅读与听话、说话的关系非常密切,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自觉进行听、说训练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学生的听、说应有明确的要求。
听的方面,注意学生是否精力集中地在听老师和同学说话,听清楚了没有,听懂了没有,及时进行训练。
说的方面,要训练学生说普通话,用词恰当,语句完整通顺,没有语病,音量和语速适中等。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训练学生听和说;此外教师应当为学生作出示范,用自己准确、生动、规范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他们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
常用的听、说训练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重述训练。
课堂上老师提问、讲述或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定学生重述其内容,强化学生听话的注意力,同时训练学生说话。
(2)听辨训练教师分别把课文中的原句和改换的句子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比较、体会,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并体会其使用的精妙之处。
(3)评价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发言进行分析、评价、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思考自己怎样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4)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谈谈读文后的收获、体会,续说故事等。
如学完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老师可以提出“假如种葫芦的人第二年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又生了虫,他能得到大葫芦吗?”这一问题,让学生续编故事。
(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阅读和作文有显著的区别。
首先,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目的,阅读是为了吸收,作文是为了表达。
其次,阅读和作文的完成过程是反向的,作文是从内容到形式,而阅读则是从形式到内容。
阅读和作文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首先,从外在形式看,它们使用的都是书面语言,二者都离不开纷繁的事物和对事物的认识,就一篇文章来说,写文章的人必须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把文章写好。
读文章的人同样要解决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问题,才算把文章读懂。
明确了阅读和作文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写了什么,再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然后,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写作目的,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指导学生读懂了课文,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上有收获,而且使学生了解了作者是怎么写的,为学生作文做铺垫、打基础,从而做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为作文打基础,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学生从阅读中可以吸收各种知识,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丰富、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水平;学习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以及确定中心、选择组织材料等表达方法,这些必然会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逐步提高。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要防止几种偏向,第一、只管阅读,忽视作文,读、写分家。
第二、学生尚未读懂课文就引导其从读学写,让阅读为作文服务。
第三、学习、借签只着眼在作文方法,技巧上。
方法是重要的,而对作文内容和写作目的学习、借鉴也是重要的。
2014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