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概念课教学过程的实现
- 格式:doc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13
数学初中三年级方程与不等式教案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方程和不等式作为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针对初中三年级的方程与不等式内容进行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解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方程形式,其形式为ax + b = 0。
学生需要理解方程的解即是能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为了解方程,我们可以使用逆运算的原则,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移到等式的另一侧,从而得到未知数的值。
2. 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方法(1) 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一个相同的数;(2) 等式两边同时乘(除)一个相同的非零数;(3) 对于含有括号的方程,可以先进行括号展开。
3. 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帮助学生理解方程解的实际意义。
例如:某商店打折销售,折后价格为原价的四分之三,若某商品原价为x元,求商品的折后价。
通过设定未知数和列方程,学生可以解出问题的答案。
三、不等式1. 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其形式为ax + b > c(或<, ≥, ≤)。
学生需要了解不等式的解即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范围。
不等式的解可以通过图像法或代数法进行求解。
2. 不等式解题方法(1) 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一个相同的数;(2) 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除)一个相同的正数;(3) 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除)一个相同的负数时,不等号方向需要反转。
3. 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类似于解方程中的应用,我们将不等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某比赛中,小明与小红的成绩之差不超过5分,若小红的成绩为x分,写出小明的成绩范围。
通过设定未知数和列不等式,学生可以求出小明的成绩范围。
四、综合应用1. 解方程与不等式的综合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方程和不等式常常需要综合运用才能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教案:方程与不等式的综合运用》一、引言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它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初中数学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及较为复杂的不等式的方法。
3. 能够灵活应用方程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分析和解题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1. 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
2. 将问题抽象成方程或不等式。
3. 训练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并求解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较为复杂的多步解题过程。
2. 实际问题到抽象模型的转化难度。
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简单而精彩的例子引入本课内容,如:小明和小红共同做作业,他们俩所做题目数之和是150道题,其中小明做了x道题,则小红做了150-x道题。
根据已知的信息,我们可以列出一个方程来求解。
【探究】1. 探索方程解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方程解的概念,并培养发现规律和总结归纳能力。
2. 方程与不等式的综合运用讲解:通过课堂教师主导,结合具体实例,向学生介绍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和不等式,并进行演示讲解。
3. 学生思考与实践:布置一些简单且贴近生活实际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巩固所学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拓展】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宽思路,将更复杂以及应用性更强的问题引入教案内容中。
可以从消费问题、时间问题、几何问题等多个角度展开,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多种解法的理解和应用。
【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提醒学生注意要点,在这一部分可以给出某类题目的模板或解题思路。
【巩固】设计一些较为有难度但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解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的练习题,并提醒学生注意解题思路及方法,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思考问题。
浅谈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概念课教学过程的实现前言: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概念,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存在忽视概念教学的形成过程,不注意概念的引入,学生对概念缺乏理解,对新概念不能较好地纳入知识结构,使得知识支离破碎,记忆也难以长期保持。
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习的发展。
对于概念课的教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它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教学案例的简要分析对方程与不等式概念课教学过程的实现做简要的探讨。
数学的教学,应重视过程教学,只有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从源头上强化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和创新思想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概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以有头无尾,不能举几个例子就算完成了概念教学的任务,概念教学应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的。
因此,一个数学的概念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概括,表述,识别,运用。
[1]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根据具体概念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分配教学实践,以最优的方式完成概念的教学。
一、从学情分析出发,提高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出现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高低,同能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数学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将概念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教学,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所以充分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学生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解法的基础知识.由于年龄特征,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用新生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用不等式解决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达到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二元一次方程》是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六章第八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案方程式和不等式初中数学教案方程式和不等式一、引言数学中的方程式和不等式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内容,它们是描述数学关系的有效工具。
通过学习方程式和不等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抽象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方程式和不等式的概念、性质以及解题方法。
二、方程式1.概念方程式是具有等号的数学表达式。
它由等式两边的代数式组成,可以是整数、分数、根式、字母等。
方程式可以用来表示两个代数式相等的关系。
2.一元一次方程式一元一次方程式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该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式。
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一般形式为ax + b = 0,其中a和b为已知常数,a ≠ 0。
3.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1)整数解法:对于形如ax + b = 0的一元一次方程式,当b为a 的倍数时,方程式有整数解。
(2)逆运算解法:对于形如ax + b = 0的一元一次方程式,可以通过逆运算,即将等式两边进行相反操作,求得未知数的值。
4.一元一次方程式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式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解决关于时速、人数、长度等方面的问题。
三、不等式1.概念不等式是表示两个代数式大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它可以用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或者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关系。
2.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不等式,且该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ax + b > c,其中a、b、c为已知常数,a ≠ 0。
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1)图解法:将不等式转化为图形,通过观察图形来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2)正负性判断法:利用数的乘法定理和除法定理,判断不等式在不同区间上的正负性,从而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解决关于不等关系的经济问题、几何问题等。
四、小结方程式和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方程式和不等式,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数学抽象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方程与不等式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解方程和不等式问题,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方程与不等式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在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建立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保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中,我常常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方程的概念时,我会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计算物体的速度、解决魔方问题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实际用途,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二、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一些启示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方程与不等式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主动探索并建立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会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数值,让他们尝试来解方程,并引导他们总结出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这样,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
三、巩固基础知识方程与不等式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从基础知识出发逐步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之前,我会复习学生之前所学的基础代数知识,如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倍式等。
通过巩固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容。
四、设置实际问题方程与不等式的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将方程与不等式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讲解不等式时,我会给学生一些关于购物打折、班级考试成绩等问题,让他们通过不等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对方程与不等式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五、注重练习与巩固练习是学习方程与不等式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大量的练习题目,并进行适当的巩固讲解。
初中数学教案:代数中的方程与不等式1. 背景介绍代数是数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符号和变量来研究数字和其关系。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代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方程和不等式是代数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2.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2.1 方程的定义:方程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量。
2.2 一元一次方程:介绍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包括如何化简方程、移项、合并同类项以及如何使用逆运算求解。
2.3 一元二次方程:介绍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包括配方法、因式分解以及求根公式。
(此处可以添加相关例题进行讲解)3. 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3.1 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是一个在两个实数之间进行大小比较的关系表达式。
3.2 一元一次不等式: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包括如何进行移项、改变不等号方向以及如何使用图像法求解。
3.3 一元二次不等式: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包括如何进行分组、配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图像法求解。
(此处可以添加相关例题进行讲解)4. 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4.1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方程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物体自由落体、人口增长等问题。
4.2 延伸学习:展示方程和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中的进一步应用。
5. 总结与复习5.1 概念回顾:对方程与不等式的相关概念进行回顾总结。
5.2 示例演练:提供一些复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点。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代数中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相应的解法解决各类相关问题。
同时,教案也鼓励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代数模型,并能够将代数知识运用到更高阶段的学习中。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案: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一、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对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 使用逆运算法则首先,学生需要了解逆运算法则是解方程的基础。
通过逆运算法则,可以推导出方程的解。
例如,方程2x + 3 = 7,学生需要使用逆运算法则将方程变形为x = (7 - 3) / 2 = 2,从而得到方程的解x = 2。
逆运算法则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和关键。
2. 通过正式步骤解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执行。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步骤:a. 将方程中的项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并合并同类项;b. 使用逆运算法则,将方程化简为形如x = a的形式;c. 检验解的正确性,将变量代入原方程验证是否成立。
3. 多种形式的方程除了常见的一元一次方程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方程,例如带括号的方程、含有绝对值的方程等。
对于这些方程,学生需要灵活运用逆运算法则和合适的代数方法进行处理。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解方程的能力。
二、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与方程的解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步骤。
下面将介绍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 正确理解不等式的意义在解不等式之前,学生需要正确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不等式的解即满足不等式条件的数值范围。
例如,不等式2x - 3 < 7,学生需要找到满足该不等式的x的取值范围。
这种理解对于学生进一步解决不等式问题非常重要。
2. 分类讨论不同的不等式形式需要采用不同的解法。
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使用逆运算法则解决。
而对于某些高阶不等式,如二次不等式,可能需要考虑不等式的性质和图像来解决。
学生需要根据不等式的形式进行分类讨论,采取合适的解法。
初中数学教案方程与不等式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又普遍的学科,在初中阶段,方程与不等式作为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教授初中数学中的方程与不等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3. 掌握解含有绝对值的方程与不等式的方法;4.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白板、黑板、教学软件;2. 教学资源:教科书、练习册、模拟试题。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在上课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概念引入。
可以通过教学软件、PPT等方式展示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并给出例子进行解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问题和推理,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含义和解法过程。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介绍首先,通过实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示范1:2x + 3 = 9,通过逐步变形、移项、化简等步骤,引导学生求得方程的解x=3。
接着,扩展到更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
示范2:2(x + 1) - 3(x - 1) = 4x + 1,通过展开、合并同类项等步骤,引导学生求得方程的解x=1/5。
之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并进行讲解和订正。
3. 含有绝对值的方程与不等式引入含有绝对值的方程与不等式,让学生观察例子进行分析。
示范3:|x - 2| = 3,通过分情况讨论,引导学生求得方程的解x=-1和x=5。
示范4:|2x - 1| < 5,通过分情况讨论,引导学生求得不等式的解-2 < x < 3。
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含有绝对值的方程与不等式题目,并进行讲解和订正。
4.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示范5:小明买了一支笔,比小红的笔多3元,如果小明买的笔记作为x,小红买的笔记作为y,我们可以得到方程x = y + 3。
初三年级数学教案方程与不等式初三年级数学教案方程与不等式1.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
-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 能够应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 方程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教学准备:- 教师:掌握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 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准备纸笔等学习工具。
4. 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出示一些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和解法。
4.2 探究(2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
- 引导学生总结出解方程和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4.3 讲解与示范(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 通过示例演示解题步骤,并解释其中的思路和技巧。
4.4 练习(25分钟)-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通过解决一些不同难度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5 拓展(10分钟)- 教师通过提供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将所学的方程和不等式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6 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提醒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应用。
5. 教学延伸:- 学生可通过课后作业进行巩固与拓展。
- 教师可组织数学竞赛或类似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
- 在解题示范和练习环节,教师应适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反馈。
通过以上的教学流程,初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方程与不等式这一内容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与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程与不等式1. 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含义和基本性质;-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熟练应用方程和不等式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内容3.1 方程的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方程的定义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方程的解和方程的特征。
3.2 方程的解法- 介绍等式移项和等式消项的基本思路;- 通过例题演示等式移项和等式消项的具体步骤。
3.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不等式的含义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形式;-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感知不等式的解和不等式的特征。
3.4 不等式的解法- 介绍不等式的常见解法,如图像法、试值法等;- 通过例题演示不等式的解法。
4. 教学方法4.1 情境引入法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情境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考问题解决方法,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路。
4.3 实例演示法通过多个实例演示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具体步骤。
4.4 学以致用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评价与反馈5.1 示范演示评价在课堂上,通过示范演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给予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2 间接评价作业和练习题的布置,通过检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3 反馈与指导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成绩进行反馈,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解题能力。
6.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对初中数学中的方程与不等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学习研究与教学策略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习研究和教学方程与不等式需要采用合理的策略,下面我们就方程与不等式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方程与不等式的学习研究包括对概念的理解、解题方法的学习和解题策略的探索。
在概念理解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定义,并能理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方程有解的条件、不等式的比较性质等。
在解题方法的学习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方法,如移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等。
此外,还需要学习如何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如何应用数学变量等解题技巧。
在解题策略的探索方面,学生需要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寻找问题的关键信息,从而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
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策略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解题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方程与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应将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系统地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方程与不等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延伸拓展。
通过引入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方程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解决简单的经济问题、几何问题等。
通过拓展性的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方程与不等式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策略需要注重概念的理解、解题方法的学习和解题策略的探索。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解题能力,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合作学习和拓展性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初中数学二年级教案: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不等式:初中数学二年级教案一、引言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方程与不等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方程与不等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代数打下基础。
本教案将针对初中数学二年级的学生,介绍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概念、解法和应用。
二、方程的引入1. 概念说明方程是指由字母和数字构成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个数或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语句。
如2x + 3 = 7就是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 变换法:将含有未知数x的项移到一个边上,常数项移到另一边,得到形如x=某个数的结果。
- 等值交换法:等值交换法是指交换两边相同值(相同变量、相同系数),得到一个新结果不改变原有解集合的等价变换。
3. 解实际问题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利用所掌握的解方程方法求解。
三、一元二次方程1. 概念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形如ax² + bx + c = 0(其中,a≠0)的方程。
2. 解一元二次方程- 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因式分解,得到(x-某个数)(x-另一个数)的形式,然后利用零乘积法则求解。
- 公式法:利用根的公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并演示如何应用所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不等式的引入1. 概念说明不等式是表示两个数或量大小关系的数学语句。
常见的不等号有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和小于等于(≤)。
2. 不等式与区间- 区间表示方式: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等。
- 不等式表示方式:x > a,x ≤ b,a < x ≤ b等形式。
3. 解不等式利用基本运算性质和特殊不等关系对不等式进行化简和转化,找出满足条件的解集。
五、综合练习与拓展1. 综合练习提供一些综合性的方程与不等式题目,加深学生对方程与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拓展内容- 二元一次方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
方程和不等式概念教学设计引言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方程和不等式概念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求解简单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3.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并解决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介绍教师通过板书或幻灯片展示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并举一些简单的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比较和讨论,引出方程和不等式的关系和区别,强调方程和不等式在数学和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2. 方程的求解方法2.1 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相消等。
然后,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解法,加深对方程解的理解和掌握。
2.2 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教师也可以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通过示例和讲解,教师介绍联立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包括代入法、消元法、等价转化等。
通过练习题目,培养学生解决二元一次方程问题的能力。
3. 不等式的求解方法3.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解法,包括移项、变号、终值法等。
然后,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这些解法,能够准确地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2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教师也可以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引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
通过示例和讲解,教师介绍联立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包括图像法、代入法等。
通过练习题目,培养学生解决二元一次不等式问题的能力。
4. 实际问题的建模和解决通过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并运用所学的求解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教学案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们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案以提高学生对方程与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认识方程与不等式1. 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的等式,两边之间有一个或多个运算符号。
不等式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的不等式,两边之间有一个或多个比较运算符号。
2. 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方程和不等式都是用来描述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工具。
方程一般用来求解未知数的具体值,而不等式则用来表示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三、方程与不等式教学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初步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对方程与不等式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出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
3.2 理论讲解介绍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3.3 例题演练通过几个例题的演练,让学生掌握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步骤和技巧。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及时进行讲评。
3.5 拓展与应用设计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扩展问题的解答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学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小组活动、个人作业、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于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初中数学教案: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一、引言方程和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本文将重点探讨方程与不等式的具体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二、方程的应用1. 方程的定义与解法方程可以理解为等式,其中包含未知数和已知数,并通过求解未知数,使得等式成立。
通过解方程,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某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等式,要求我们求解其中的未知数,即可通过解方程来解决。
2. 方程的应用示例: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是由多个线性方程构成的系统。
在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求解多个未知数,就需要利用线性方程组的知识来解决。
例如,某个问题中涉及两个未知数的等式,就可视为线性方程组,并通过解方程组求解这两个未知数的具体值。
3. 方程的应用示例:百分比问题百分比问题常用方程来求解。
例如,某个问题给出了百分比的具体值,要求我们计算出原始数值,就可以通过方程来解决。
常见的百分比问题有利润率、增长率等,通过设定方程,求解未知数,可以快速地得到答案。
三、不等式的应用1. 不等式的定义与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种关系符号,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利用不等式,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不等式的解是一个区间,包含多个解的范围。
通过解不等式,可以找到满足某个条件的可能取值范围。
2. 不等式的应用示例:线性不等式线性不等式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线性表达式,并且其大小关系通过不等号来表示。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确定某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可以利用线性不等式来求解。
通过将问题转化为线性不等式,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3. 不等式的应用示例:优化问题优化问题是指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寻找能够使某个目标函数达到极值的取值。
在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确定某个变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就可通过不等式来解决。
将目标函数表示为数学表达式,并确定条件后,可以通过不等式的解集找到最优解。
四、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应用问题1. 例题1:购买水果小明去超市购买苹果和香蕉,已知苹果个数减去香蕉个数等于10,苹果的价格是香蕉的两倍,且苹果和香蕉每个都不超过20元。
初一年级数学教案方程与不等式【引言】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方程与不等式是困扰学生较多的概念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初一年级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与方法】1. 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介绍- 引导学生回忆方程与不等式的定义,并给出具体的数学表达形式;-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提供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逆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3. 不等式的解法- 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分析不等式的解集和图形表示;- 着重讲解不等式中常见的符号和表示方法;- 提供多项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不等式解决问题。
4. 实际问题的应用-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方程或不等式,解决问题;- 分组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1. 热身活动:-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以游戏方式回顾方程与不等式的定义。
2. 概念介绍:- 通过幻灯片和实物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通过示例和练习,解释如何通过逆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
4. 不等式的解法:- 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集的表示方式。
- 引导学生运用解不等式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实际问题的应用:- 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并解决问题。
- 分组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
6. 总结与评价:-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方程与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教具与资源】- 幻灯片- 实物示例- 教科书- 实际问题练习题【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数学教学计划方程与不等式数学是一门理性和逻辑思维训练的学科,方程与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本文将就在数学教学计划中如何有效地教授方程与不等式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教学策略和资源。
1. 引言方程与不等式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方程与不等式的方法和策略。
2. 方程的教学2.1 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如何表示和解读方程。
同时,还需要讲解方程的基本性质,如等式两边可以同时加/减/乘/除以某个数,等式两边可以进行相同的代数变换等。
2.2 解一元方程的方法基于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我们应该着重教授学生如何解一元方程。
可以从简单的一步方程开始,逐渐引导学生掌握多步方程的解法。
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解法。
2.3 应用实例为了增强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和应用实例。
例如,通过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或者几何问题,让学生将方程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不等式的教学3.1 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类似于方程的教学,我们也需要向学生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如何表示和解读不等式。
同时,还需要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不等式两边可以同时加/减/乘/除以某个正数,不等式相乘的规则等。
3.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解不等式的思维和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轴和符号法的思想,解决不等式的取值范围和不等式的解集。
同时,也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3.3 应用实例为了提升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
例如,通过解决经济问题或者优化问题,让学生将不等式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策略与资源在教学方程与不等式的过程中,我们可结合以下策略和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含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
初中数学教案理解代数中的方程与不等式代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在代数学中,方程和不等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应用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和理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解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与代数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教案中关于方程与不等式的理解与应用。
一、方程的理解与解法方程是一个等式,它表达了两个表达式的相等关系。
方程的解即满足这个等式的值。
对于初中生而言,最常见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即形如ax + b = c 的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通常可以通过逐步变换,将方程不断转化为等价的形式,直至得到解。
例如,考虑方程2x + 3 = 7,我们可以首先将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得到2x = 4,接着再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即得到x = 2。
所以方程的解为x = 2。
对于一些复杂的方程,我们可能需要进行多次变换才能得到解。
例如,考虑方程2x^2 - 5x + 2 = 0,我们可以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法或者求根公式等方法来求解。
除了一元一次方程,初中生还需要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不同类型的方程。
通过学习这些方程的解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二、不等式的理解与解法不等式是一个数学陈述,它表达了两个表达式的大小关系。
与方程不同的是,不等式的解不是具体的数值,而是满足不等式的值的范围。
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类型的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将不等式变换为等价的形式,并确定解集的范围。
例如,考虑不等式2x - 3 > 5,我们可以首先将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3,得到2x > 8,然后再将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即得到x > 4。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 > 4。
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需要通过图像或者其他方法来确定解集的范围。
初中数学教案:方程与不等式一、引言本次数学教案的主题是方程与不等式,这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总结2.1 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可以写成一元线性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形式。
2.2 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形式•不等式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关系。
•不等式可以写成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形式。
2.3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式•对于方程,解集可以用实数集合或者特定范围内的整数集合表示。
•对于不等式,解集可以使用区间表示。
2.4 方程与不等式的性质•方程具有相加、相减、相乘、相除原则。
两个方程相加/减得到的新方程仍然有相同的根。
•不等关系具有类似原则。
两个不等式相加/减得到的新不等式方向会发生改变。
三、解题方法示例3.1 方程的解法举例示例1: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3x + 2 = 8•步骤1: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
•步骤2:根据方程中的系数和常数项,运用等价变形原则解出未知数的值。
3.2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示例2: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4x - 5 > 7•步骤1:将不等式化为标准形式。
•步骤2:根据不等号及其对应的性质,计算出未知数的范围。
四、实际问题应用实际问题示例:某商店进行满减促销活动,购买金额在100元以上时可享受满减优惠。
假设商品单价为x元,购买数量为n件,请问至少购买多少件商品才能满足满减条件?•步骤1:建立数学模型。
•步骤2:列写方程或不等式。
•步骤3:求解并给出答案。
五、小结与延伸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与不等式的基本概念、解题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后续在数学学科中的进一步发展非常关键。
同学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更复杂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并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上就是本次初中数学教案“方程与不等式”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浅谈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概念课教学过程的实现浅谈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概念课教学过程的实现前言: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概念,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存在忽视概念教学的形成过程,不注意概念的引入,学生对概念缺乏理解,对新概念不能较好地纳入知识结构,使得知识支离破碎,记忆也难以长期保持。
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习的发展。
对于概念课的教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它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教学案例的简要分析对方程与不等式概念课教学过程的实现做简要的探讨。
数学的教学,应重视过程教学,只有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从源头上强化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和创新思想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概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以有头无尾,不能举几个例子就算完成了概念教学的任务,概念教学应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的。
因此,一个数学的概念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概括,表述,识别,运用。
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二元一次方程》是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六章第八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
六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教师可适当引导,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三元一次方程组》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习解方程组的最后一个内容,重点是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探析。
学生有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的基础,对于此节课中三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及解法的基本思想能很快地领悟。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要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等因素,这将对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有一个导向作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学情分析时,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因素考虑。
二、从合理情境出发,提高数学概念引入的有效性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第一步,合理的情景引入,从实际问题出发,重演抽象提炼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体验从实际背景到抽象成概念的数学化过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课堂情景创设】问题1:在图中的交通标志下,设车辆的高度为x,你能用不等式表示这个图标的含义么?(x<4)问题2:妈妈让小杰去超市买4千克苹果,由于小杰身边只有10元,那么他在挑苹果时,苹果每千克不能超过多少元?设未知数,列不等式(4x≤10)问题3:小明,小杰和小丽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团体智力竞赛,小明的得分是7分,小杰的得分8分,问小丽得多少分才能使三人团体总分不低于20分?(7+8+x≥20)满足不等式的x的值可以取什么呢?x的值有多少个?本节课采用了三个生活当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充分体会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等式来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让学生体验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有无数个,这点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个数不同,让学生的知识受到了一次撞击,通过三个例子加深这个特殊性的印象。
从实际问题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例子自然而然地引出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学概念不是硬性规定的,而是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
师生一起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抽出实物的关键特征,概括概念。
【《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课堂情景创设】小丽的母亲要过生日了,小丽打算用12元钱买一束鲜花送给母亲,这束鲜花要由红色和粉红色两种颜色的康乃馨组成。
问题:(1)若红色和粉红色康乃馨的售价均为2元/支,设这束鲜花共有x支,那么可列方程______(2x=12)(2) 红色康乃馨的售价为2元/支,粉红色康乃馨的售价为1元/支,若设这束鲜花中红色康乃馨有x支,粉红色康乃馨有y支,那么可列方程(2x+y=12)本节课的问题创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先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列二元一次方程,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对比,让学生充分感知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三元一次方程组 》课堂情景创设】给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53y x x ⎩⎨⎧=-=+35y x y x (1)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方程组?你能说说什么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2)观察下面的方程组,说一说特点。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51623y x z x x本节课的引入,是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为后面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顺利得出作铺垫。
由所给方程组的特点来引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后让学生知道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上面的例子,运用类比引入概念。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要教会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将有关新旧知识进行类比。
根据新旧知识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而引进概念。
[3]数学概念的引入,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情况下有四种,①用实际事例或者实物、模型进行介绍。
教材中的几乎所有的概念都有“生活背景”。
通过日常生活和实际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在观察有关的事物的同时,获得对于所要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认识它的本质。
②在学生原来的基础上引出新的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
在新概念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知识,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适当做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建立起关于概念的恰当的心理表征,这样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③从数学本身内在的需要引入概念。
④类比。
[4]概念的引入能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能通过大量实例揭露概念的关键特征,由此概念才能较好的纳入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概念的有深入的理解,能长期记忆。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归纳,达到概念的概括及表述对具体事例或原已掌握的知识的分析过程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对特征命名,揭示概念的本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概念的概括】教师:从上面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所取的x的值都满足这个不等式,使之成立,请回顾在所学的方程的有关概念的时候,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在这里所取的x的值都满足这个不等式,那么这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什么呢? 师生: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从上面三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不等式的解有无数个,这与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不一样,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只有一个。
不等式的解有无数个,我们把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不等式的解集。
【《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概念的概括】教师:2x=12是什么方程?教师:请观察这个方程,2x+y=12是几元几次方程?教师:你能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吗?教师:列出了方程2x+y=12,问这束花可以由几支红色康乃馨和几支粉红色康乃馨组成?(学生讨论)教师:表中每一对x ,y 的值(如x=12,y=4)都满足方程212x y +=,因此我们说表中每一对x ,y 的值都是方程212x y +=的解。
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三元一次方程组 》概念的概括】 教师:观察下面的方程组,说一说特点。
⎪⎩⎪⎨⎧=+=+=51623y x z x x教师:能说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吗?在上面的例子中,对概念的概括,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或者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同时对于概念,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对比以前所学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摒弃非关键特征。
四、从例题辨析出发,达到概念的识别和运用在给出概念的表述之后,教师应该检验学生对概念是否真正的理解了。
教师应给出一些题目,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比如:引出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辨析题目,通过辨析让学生充分掌握概念的本质;或者给出一些反例,加深概念的理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 》概念识别与运用】1、思考:下面x 的取值,哪些是不等式x <5的解1) x=-2 2) x=3.5 3) x=5 4) x=72、填空:请写出一个不等式,满足它的解集是x <5:【《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 》概念识别与运用】1、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 x-y= -1 2) x+3y=3z 3) xy=1 4) y-3x2、请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使它的一个解为21x y =⎧⎨=⎩。
3、关于21x y =⎧⎨=⎩是下列哪个方程的一个解A ) 3x+y=4B ) 2x-y=3C ) x-2y=-5D ) 4x-3y=8【 《三元一次方程组 》概念识别与运用】 概念辨析:下列方程组中,哪些是三元一次方程组?(1)⎪⎩⎪⎨⎧=-=+=+-03974216311z y y x z y x (2)⎪⎩⎪⎨⎧=--=+=+-1572865254y x yz x z y x (3)⎪⎩⎪⎨⎧-=+-=+-518933229598z x y z y x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在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教学中,概念的识别尤为重要,在很多辨析题中要求掌握这个知识点。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这类概念教学,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及时巩固所学概念,或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对所学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概念的识别与运用。
当然通过一两道题目不可能就达到已经掌握概念了,数学概念的掌握靠理解,概念的领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方面,不同的题目,对知识的领悟不一样,在这个方面,不能急于求成。
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数学概念的教学仍然重要。
与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相比,现代数学概念教学更具理论性和科学性。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或者思维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往往是由于没有正确掌握有关的数学概念而造成的。
在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教学过程中,从学情分析着手,巧用情境引入,通过类比等方法从而完成概念的概括,再运用一些辨析题目等达到概念的识别和运用。
只有这个过程的有效实现,才能达到真正理解、掌握概念。
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1]张文贵,王光明,素质教育中的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教师,1995年第9期[2]董龙州,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中学数学教学[3]汤亚维,高职数学概念教学探析,考试周刊,2008年第19期[4]李树臣,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