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 9. 词两首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2.50 KB
- 文档页数:13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篇1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
2、出示《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导说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3、在比较中简略带过词牌在押韵、句式、字数上有规定。
4、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读词1、词牌名是——,题目是——2、指名读词,像这样具备1、3、4、5、6句押韵、第5句反复、共33字特征的词牌叫——3、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力争读出节奏、韵味。
4、检读:正音:兴、藕;理解藕花,写字。
节奏——可以与理解意思结合5、导入理解意思三、解义1、自学,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句打问号,然后同桌相互探讨。
2、集体交流、探讨字义、句义。
3、想象画面,情景相生。
完成练习:想象情景:时常想起从前的一个日落时分—————————。
兴致得到满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词解惑,围绕“醉”字品味词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而返——晚(兴致不易满足)花又醉人——误,无意中的过失;花醉误?——缘何至深处?;酒醉误?情醉误?暮夜误?争渡争渡——动作、性情醉人鸟惊人醉——一滩,满滩。
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可以划出。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残阳铺水中、三亚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3)、朗读——浓浓的醉意。
(酒微醉,人陶醉)藕花深处——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9词两首一、导入: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自学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正音,熟读这首词。
2.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3.初步理顺词义。
4.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导学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
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1.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
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2.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读第三句.第四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四、练习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和同学交流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五、总结第二课时一、导入。
1.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学习过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作者是张志和。
3.请生简介张志和,并作相应的评价。
4.这里的词牌名是渔歌子,名是西塞山。
5.西塞山指的是哪里吗?二、自学1.自读古诗2.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导学1.请生朗读,注意停顿之处。
2.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用横线表示。
这些词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想想我们以前也学过描写春雨、春风的句子是什么?地点在哪里?3.看第一句话,哪些字你理解了,哪些字还不理解?4.在这幅如此美丽的画面中,肯定少不了……那作者有没有写到人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5.渔夫驾着一叶扁舟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
6.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9.词两首教学目标:1.能根据词的节奏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词。
2.学会本课1个生字“藕”,注意“塞”“鳜”“箬笠”等字词的读音,理解词中难理解的字词,根据字词的意思能说出整首词的意思。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下来。
教学重点:能理解词中难理解的字词,说出两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词的内容想象词的意境,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下来。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词的节奏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如梦令》。
2.学会本课1个生字“藕”,理解词中难理解的字词。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如梦令》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词人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能理解词中难理解的字词,说出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词的内容想象词的意境,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下来。
教学过程:1.唐______、宋______、元______、明清__________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回忆一下,你曾经学过________的词《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试着写出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熟读《如梦令》,独立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xī tíng chén zuì wù rùǒu huā zhēng dùōu lù( ) ( ) () ( ) ( ) ()二、明确任务能根据词的节奏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如梦令》,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如梦令》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三、自主共学(一)出示共学要求:1. 读准、读通词,能试着将这首词的节奏读正确,注意“兴”字的读音。
2. 抓住重点字的意思,大概说出本首词的意思。
六年级语文教案《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两首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词的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达到正确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词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词的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讲解作者的生平、词的背景等,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词的产生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两首词,理解词的内容。
学生独立阅读两首词,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
教师针对词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生齐读两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两首词,通过朗读的方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词的美妙之处。
5.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两首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词在生活中的运用。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词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风格的词人。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抄写两首词,加强记忆。
2. 学生根据词的意境,创作一幅画,展示自己对词的理解。
八、评价反馈:1.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经验,提高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9 词两首第一课时教学《如梦令》一、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三、教法学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
”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
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
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
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
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词两首》教案(通用12篇)《词两首》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揭示课题,请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师简介什么是词及两首词的作者。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标出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这两首词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边读边在相应的句子或词下面画上横线。
5、了解学生所画字词情况,并适当解释这两首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6、学生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1、这首词是以写景还是以写事为主的?请说出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
3、学生尝试说一说词的大概意思。
4、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边读边引导学生领悟意境5、同桌交流自己朗读感悟的情况。
6、指名说。
7、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不须归:不必回去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
诗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
桃花红,流水碧绿,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来,钓鱼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1、《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
讨论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3、词中描写的是作者过着隐居闲散的生活,所看到的美妙无比的春光。
(推荐理由:简约的流程,扎实、平实。
思考:为什么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课中?)《词两首》教案篇29、词两首学什么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能说出它们所描绘的情景。
9 词两首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板书课题:9。
词两首。
介绍“词”的基本常识.2.板书《如梦令》。
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三、精读《如梦令》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2、交流(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
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
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四、总结、布置作业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
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9、词两首(苏教版六下)六年级语文教案目录:第一页,教学设计。
第二页,教学思考及资料。
第三页,学生想象词境作文如梦令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颗1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3、一起正音,熟读这首词。
4、学生边读边画线:文中描绘的景物。
5、交流。
溪亭、日、藕花、鸥鹭6、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7、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
1、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
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5、以各种形式诵读,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交流自己所感悟出来的意境。
9 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藕”,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能用打节拍读、配乐吟诵等多种方式读词,感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并熟读成诵。
2.能在“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等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联想画面。
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抓住文眼“沉醉”、“不须归”,品味两首词描写的优美意境,揣摩“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桃花流水、白鹭飞”等词语在传递词的情趣上所起到的作用。
领悟作者对美好生活情趣的热爱。
4.拓展另一首《如梦令》,通过比照阅读感受《如梦令》这种词牌的语言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与想象相结合,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把词所描绘的内容转化为画面,任选一首写下来。
2.抓住文眼“沉醉”、“不须归”,尝试让自己的感觉动起来,把“词中画”转化为“动画”来品味词中优美的意境,揣摩“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桃花流水、白鹭飞”等词语在传递词的情趣上所起到的作用。
领悟作者对美好生活情趣的热爱。
教学难点:抓住文眼“沉醉”、“不须归”,尝试让自己的感觉动起来,把“词中画”转化为“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桃花流水、白鹭飞”等词语在传递词的情趣上所起到的作用。
体会本文“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写作达特色,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魅力。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词的特点及词人李清照、张志和,完成预习单。
教师:教学课件、音乐、课文相关插图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1.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本单元第一课《三打白骨精》,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把个机智勇敢、勇于降妖除魔的孙悟空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领略了我国古典名著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们再来感受我国另一古典文化的精髓——词的艺术魅力。
总第课时9词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一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 .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学出来。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如梦令》,理解词的意思。
难点:能对《如梦令》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
(板书:9、词两首)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二、学习《如梦令》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2)简介李清照。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
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
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2.简介时代背景。
背诵并抄写《如梦令》。
总第课时第二课时主备教师:哈前小学张秀芳修改教师:小学教学目标: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难点:1.朗读《渔歌子》,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1.简介作者。
2.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