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副刊“晚潮”的特色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钱江晚报》内容分析《钱江晚报》作为浙江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这里仅以5月11日到5月17日一周时间内发行的《钱江晚报》发行内容作简要评述。
《钱江晚报》在浙江省内发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头版、热点、民生、出行、杭州城事、人文、体育、广告、食尚全搜索、地产、财富、杭州新闻、浙江新闻、养生、科教、中国新闻·时事、国际新闻、摄影、时评·个论等首先,《钱江晚报》的内容非常舒展整洁,《钱江晚报》的几乎每个版面都分为左右两个区域,主次分明。
稿件之间的距离适当,表现了稿件之间的联系。
形状上呈四边形,更具备强势。
从中表达了“向上、向善、向美”的核心价值取向,砥砺“正气、锐气、文气”的晚报品格。
头版导读成为市场化报纸必不可少的手段,源于媒体竞争中提示意识的加强——报纸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最吸引眼球的关键词端到前面来。
为读者检阅方便考虑,仅仅停留在要闻的提示是不够的。
好的导读让读者很方便地找到自己关注的东西。
5月11日《钱江晚报》头条为《昨天福州机场一架飞机冲出跑道,机舱一片混乱,关键时刻义乌人一声吼:不要紧张,大家慢慢走》,而5月14日热点则为《横店一日游上车就要查身份证,杭州户籍游客每人需多交50元》。
综合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钱江晚报》主要将目光放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上,将我们身边的新闻做深做透,显得温馨亲切,体现了《钱江晚报》的人文关怀。
例如机场失控的报道,《钱江晚报》附上了飞机损毁的图片,力求更加直观的体现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而横店一日游杭州身份证需多交50元的报道附上了旅行社产品在淘宝网上的截图,更加有说服力。
同时《钱江晚报》5月11日的头版有近乎一半是广告,而5月14日的头版近乎全部是广告。
这些广告多数是房产广告,而不是那些容易让人反感的医药广告,这点是《钱江晚报》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钱江晚报》一直保持着全省最高的阅读率和达到率,是浙江省第一报媒和最具品牌传播力媒体,广告千人成本最低。
晚报电子版:关于晚报的现状、趋势和前途分析1997年7月27日,香港《新晚报》停刊,从此晚报在香港淡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Z0世纪90年代晚报却是中国报业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报纸,《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扬子晚报》、《今晚报》的庞大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吸引了其他同行纷纷跟进,晚报热陆续蔓延至各地,成为报摊零售的主打产品。
1999年至200Z年持续4年,晚报日平均发行量占全国日报日平均发行总量的41%至44%,广告总收入占全国所有报纸广告总量的44%至45.2%。
按照慧聪媒体研究中心对1038种平面媒体的监测,Z001年上半年,广告经营额前50家报纸中,晚报有19家,它们都是本地名列前茅,有影响力的强势媒体。
2003年世界报业协会发布,中国共有16家报纸进入世界报纸日发行量前100名,其中晚报有7家,占43.75%。
…可是,近期的晚报市场已逐渐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因为很多晚报已经名不副实,早在Z002年,全国147家晚报中已有108家改成上午出版,以至于2003年3月,中国晚报协会召开的第一次晚报进展战略论坛时,“晚报早出晚出之利弊”成为大会唯一的主题,会长李夫称其为“蹊跷的命题”。
“晚报早出”现象的几回出现,引发了报业人士的普遍讨论,也是困扰晚报界连年的、很有争议的问题。
现状:晚报仍然主导市场虽然很多晚报改成早上出版,可是目前晚报仍然处在主导市场的地位,也是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的品牌报纸。
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在去年6月28日联合发布了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和电视、广播在内,传媒业共有41个品牌入选500强。
其中晚报有7家,别离是新民晚报(44.67亿元)、羊城晚(43亿元)、北京晚报(32亿元)、扬子晚报(29亿元)、今晚报(25亿元)、钱江晚报(1l亿元)、齐鲁晚报(9亿元),占整个报业的29%。
可见这些晚报不仅是报业集团的主导品牌,而且成为辐射全国的强势品牌。
报纸副刊多元化与时代发展作者:周戈辉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2期冯并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文艺副刊史》关于副刊的本体,认为“副——佐于报纸,副而成其为刊——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
此其一。
其二,副刊有整体上的文化或文艺的色彩。
由是观照,报纸副刊的传统正在淡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当下的报业,所谓淡出,说的是传统的副刊精神正在丢失。
现在的报纸副刊,细读下来,总感到时尚有余、文化不足,消费有余、精神匮乏。
报纸副刊传统的淡出是基于对传统副刊的一个判断。
事实上,副刊作为中国报纸的一个独特现象,与社会心理变迁息息相关,副刊娱乐化、副刊新闻化与副刊实用化的发展轨迹也印证了这一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都市报的出现将报纸的副刊推向了一个新台阶。
都市报背靠实力雄厚的省委机关报,无论在消息源,还是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有得天独厚之优势,这些都市报的副刊借鉴了20世纪90年代初周末版的经验,同时又借助自己的先天优势,对生活的覆盖面更广泛,副刊的新闻性、服务性、知识性、贴近性、实用性等“更上一层楼”。
传播学认为,影响报纸发展的三个社会生活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教育程度和闲暇时间。
这三个指标实际上界定了报纸发展的可能性空间。
报纸副刊的变革与这三个指标的变动有关。
总的来说,社会生活总的趋势是人均国民收入、国民受教育程度和闲暇时间均呈上升趋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可使读者有足够的财力自费购买随内容的丰富(主要是副刊内容)而价格有所提升的报纸,另一方面可使读者对楼市、汽车、时尚等以高消费产品为主题内容的版面感兴趣。
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使读者有兴趣、有能力阅读知识性较强的信息和跟踪报道、解释性报道。
闲暇时间的增多一方面可使读者有时间翻阅越来越厚的报纸,另一方面,也可使其对一些供“闲人”消遣的版面感兴趣。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还造成了副刊信息的丰富化。
人们消费的多元化带来了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多元化相应又促进了报纸副刊信息的丰富化。
浅谈晚报副刊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吴汾《新闻战线》(2008年第4期)从1958年报纸创刊时起,副刊便一直是北京晚报的一面旗帜和一块金字招牌。
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历经50载春秋,始终与时代和民众同呼吸、共患难,其间的影响与功绩,以《燕山夜话》为最。
从1961年3月19日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邓拓的《燕山夜话》每星期二、四在《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和读者见面,到1962年9月2日停止,共发表153篇杂文,《燕山夜话》以它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博得了群众的喜爱。
《燕山夜话》专栏不仅在北京晚报的历史上、在中国报刊史上留有功名,而且在中国现代史上也留有不可忽略的一笔。
副刊是报纸竞争的“第二战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报纸副刊作为精神产品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昔日传统的副刊已不完全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
据有关机构样本调查分析,晚报的读者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年龄段划分,阅读北京晚报的读者平均年龄要大于北京市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
另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读者已不喜欢以往以散文、随笔、小说、诗歌、杂文为主体的副刊版面,转而喜欢阅读具有一定风格,内容贴近生活和阅读对象明确的副刊。
21世纪报纸副刊面向读者群必须重新定位慎重整合。
另外,近几年来,地方报纸竞争激烈,尤其是地域特征明显的晚报与同样有着鲜明地方特点的生活消费类报纸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分食都市报刊市场读者和广告两块蛋糕,竞争在所难免。
虽然有发行量和广告额这两样“硬兵器”在报刊市场上短兵相接,但也少不得内容这一发发致命的“弹药”。
报纸竞争的主战场当然是新闻,抢新闻,争时效,寸土不让,此外,另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第二战场——副刊,也在进行着无声的较量,这里没有那么浓烈的火药味,根本看不到硝烟,更多的时候是和风细雨,是儿女情长,是人生感悟,但在文化和品质上各不相让。
和新生的都市生活消费类报纸相比,有一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传统地方晚报副刊彰显实力的手段是将积淀转化为营养,将人文历史与时代脉搏、社会需求紧密连结,使晚报副刊成为在竞争中掌握主动的密器,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在这方面的作用都当之无愧。
《钱江晚报》副刊“晚潮”的栏目特色分析王莹【摘要】《钱江晚报》之副刊“晚潮”于1987 年随《钱江晚报》共同创生。
自创生之日起,“晚潮”就是文学青年寄寓梦想的园地,记载着普通人在历史大潮中的命运。
本文将对“晚潮”的办刊思想进行解读,以2021 年1 月至2021 年4 月的副刊内容为具体研究对象,从选题策划和内容两方面展开具体分析,以对“晚潮”的栏目特色有粗浅认识,为读者所飨。
关键词晚潮办刊思想选题策划内容一、“晚潮”的办刊思想《钱江晚报》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报《浙江日报》社主办的一张综合性地方报纸。
自办报伊始,该报恪守“心向读者,情系万家”办报宗旨。
记者深入社会生活,深入百姓家庭,采写了许多切中时弊、顺应民心的系列报道,在广大读者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与之相和的是,20 多年前“晚潮”面世时,传统的报纸副刊还以“严肃散文”为主,“晚潮”从出生那天起,打破这个门槛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接近普通读者,让普通人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激发了普通人的创作欲望。
正如一般副刊与报纸的关系一样,副刊追随报纸相统一的同时也会有自身的个性追求。
“晚潮”办刊思想配合了《钱江晚报》的办报宗旨,把定位着眼于读者的需求。
《钱江晚报》原副总编辑赵力行在2021 年说过:“副刊既有这样广泛且多样的需求, 那么办刊就一定要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兼容并蓄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作者的队伍讲,包容性就一定要尽可能的大;其次从稿件内容来说,办刊取稿,作者不问出处,坚持择优用稿。
且文学为人学,从某种角度看,世界的未来在青年,文学的未来也在青年,多用朝气蓬勃、感情充沛的年轻人的稿件,兼用底蕴深厚、与时俱进的中老年作者的来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副刊既源远流长,又引领时尚。
”二、“晚潮”的选题策划正是基于“晚潮”平易近人、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办刊思想,才造就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晚潮”面貌,也成为“晚潮”策划选题、整体组版的基本原则。
副刊[1]集中刊载读者需要的各类非新闻作品的特殊版面。
[2]报纸上刊登文艺、学术、知识小品等短文的专页。
[3]报纸是以刊载新闻为主的连续出版物。
一般把载有新闻及其评论的新闻版称为正刊,把延伸新闻,提供理论、知识和文化享受的各版称为专刊和副刊。
副刊是什么?黄亚洲:副刊是百姓走向文学的第一道门槛。
王旭烽:好像按照新闻学中最早的定义,副刊是除新闻之外的版面。
王浙滨:副刊是我的初恋。
高凯:副刊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传统的说法是“注脚”,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妥当的。
我编过8年的报纸副刊,我认为副刊是报纸的精气所在。
对于文学来说,副刊是一个更便捷的传播平台。
黄济人:近十年来,报纸副刊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不少报纸减掉了副刊。
但我认为,副刊对文学一直有很大的帮助,是文学的另一个战场,而且是和普通大众的距离特别近的一块阵地。
钱江晚报的副刊“晚潮”非常有影响力,这次我来杭州,想把从“晚潮”上学到的好东西带回去,带给重庆媒体。
我觉得正刊是湖,副刊是堤,副刊对正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郑彦英:我与副刊很有缘分。
我很早就发表了诗歌,是在《长沙晚报》上。
后来,我成为了报社的社长、总编。
在办报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虽然对于报纸来说最重要的是做新闻,但副刊是最能体现报纸的品位的。
报纸是公主,副刊是驸马,两者的关系自然是异常亲密。
万伯翱:我看报纸专门看副刊,如“花地”、“夜光杯”、“晚潮”等。
在这些副刊上,我也发表了很多篇作品,都是我业余写的体育散文,我就是这样入的门,正是这些散文,引领我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孙丽萌:在作家眼里,副刊是正刊里的正刊。
红柯:副刊是业余生活的正餐,个人生活的质量取决于业余生活。
刘亮程:副刊是一个发表千字文的地方。
柳建伟:副刊是作家的自留地。
江浩:副刊是敲门砖。
扎西达娃:副刊是大众阅读的一道饭王松:副刊应该也是文学阅读的正餐。
李发模:如果说副刊是一个“人”,文学是一个“人”,二人从事之业是一个大写的“人”。
王朝柱:清末民初,报纸刚刚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副刊很受市民欢迎。
报纸副刊的问题探析作者:马丽春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7期摘要:在信息多元化时代,报纸副刊正在被边缘化。
本文对此分析了五大原因:一是副刊定位模糊不清:二是副刊编辑普遍缺乏新闻训练,少了新闻视角;三是副刊也出现了“同质化”倾向;四是副刊韵小众化色彩浓厚。
导致大众读者流失;五是副刊稿件流于浅薄,深度不够。
在分析原因的同时还提出了副刊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副刊问题原因和出路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副刊一直以来是报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报纸一统天下的时期,报纸副刊成了社会大众精神食粮的主要传播者,也因此催生了许多名家,这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报纸副刊一直是最活跃的文化传播载体,很多作家借此出名,副刊编辑同时也是那一时期最活跃的作家。
但随着电视网络的兴起,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信息资讯的海量出现,尤其是网络博客和播客的华丽现身,尽管为挽回颓势,都市报副刊也在一再扩版和升级改造中,但依然没能挽回其下行的颓势。
副刊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在不断下降,这固然和报纸副刊表现形式单一、传播信息单薄有限、刊发文章小众色彩浓厚等因素有关,也和编辑思路老化、模式单一、对副刊定位模糊等因素有关,本文对此试作分析。
副刊定位模糊不清。
副刊是做给谁看的?副刊的目标读者群都是些什么人?这方面,国内一直缺乏科学而精准的调查数据。
没有媒体对此做过科学调查。
即使有,调查也不科学。
有的媒体每年都在搞所谓的读者问卷调查,但这类调查能反馈信息的多半都是些闲人和老人,他们对副刊的偏爱导致反馈信息的不准确。
从传统来看,副刊应该是做给有一定文化追求和品位的读者看的。
以此来定位,副刊应该是做给文化人看的。
因为写文章给副刊投稿的几乎都是文化人。
以往的副刊也多偏重于文艺副刊,这也因为做副刊的编辑差不多都是些传统文人——诗人或作家,至少是文学爱好者。
也因此,他们的口味与偏好表现在选稿和用稿上便是文艺类稿件居多。
如果要给副刊做目标读者定位,应该是囊括各阶层各年龄层次各文化程度的读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文化人。
《钱江晚报》副刊“晚潮”的栏目特色分析前言《钱江晚报》是杭州市的一份地方性报纸,其副刊“晚潮”是一份充满活力与时尚感的栏目,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分析“晚潮”栏目的特色与亮点,希望对其他类似栏目的设计和创作有所启发。
栏目特色1.内容丰富多样“晚潮”通过报道当地的时尚、文化、生活、艺术等方面的新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栏目风格。
其报道的内容涵盖了时尚潮流,美食旅行,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生活资讯平台。
2.创新设计在内容和版面设计上,“晚潮”不断进行创新,每个版面都充满着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
比如,在空间使用方面,该栏目采用的是“多空间相连”的设想,每个版面都能独立呈现,也能相互串联,以承载更多图文以及广告内容。
另外,“晚潮”还采用独具特色的“双中线”设计,突显主视觉和品牌标识,同时符合读者视觉习惯。
3.线上线下融合针对年轻化的读者群体,“晚潮”不仅开设了官方网站,还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拥有账号,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阅读渠道,并且线上线下相互促进,营造不同维度的生活美学体验。
4.紧贴时事热点“晚潮”通过对时事热点的关注,更好地融入当下年轻人所关注的话题。
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该栏目特别报道了一些生活技巧,保护个人健康的方法,得到了读者的积极反响。
栏目亮点1.重视原创“晚潮”更注重原创性,力求提供精品内容。
除了对当地文化与社区事务的关注,还接受非常多的稿子投稿,并按照精选的标准进行筛选、评估,为读者提供精品的生活方式推荐。
2.互动社区“晚潮”栏目充分利用其影响力,营造出积极的互动社区,培养读者们的生活品味,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并且通过赛事互动等形式来增强读者和栏目的互动,营造愉悦的阅读体验。
结论综合来看,正是因为《钱江晚报》副刊“晚潮”的内容丰富,创新设计,线上线下融合以及对当下时事热点的关注,打造出独特的栏目风格,一直广受年轻读者群体的赞誉。
在未来的创意实践中,其他媒体类栏目可以学习和借鉴“晚潮”栏目的设计理念,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全面、多样、生动、精品化的信息和阅读体验。
1986年5月1日新闻晚报副刊“灯海”摘要:一、引言二、1986年5月1日新闻晚报副刊“灯海”的背景和意义三、文章的主要内容四、文章的艺术特点五、结论正文:一、引言1986年5月1日,新闻晚报副刊“灯海”正式与读者见面。
这份副刊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内容,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平台。
二、1986年5月1日新闻晚报副刊“灯海”的背景和意义1986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新闻晚报副刊“灯海”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文学作品,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灯海”副刊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文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文学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宣传,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性、关注生活,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三、文章的主要内容新闻晚报副刊“灯海”的文章主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调,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歌颂,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展示了我国社会风貌的多样性。
四、文章的艺术特点新闻晚报副刊“灯海”的文章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文章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2.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既有小说、散文等叙事性强的文学形式,也有诗歌等抒情性强的文学形式。
3.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
五、结论新闻晚报副刊“灯海”在当时的文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
生吃大龙虾作者:宋宪章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8年第8期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一天,杭州饮食服务公司及所办的《饮服时报》为酬谢美食撰稿人,曾在当时湖滨饭店设宴款待邀请者。
穿着华丽的女服务员,手托各种山珍海味、时鲜蔬果瓷盘,次第而上,摆满铺着洁白台布的餐桌。
满室生香,令人食欲顿生。
在众多荤素、制作讲究的菜肴中,最吸引人的是放在餐桌正中的一只长尺余的红色的大龙虾。
它卧在一个巨大的橢园形的青花瓷盘中。
它的头胸部和尾部栩栩如生,而粗长的肉身已被切成薄片,整齐地码在头胸与尾部之间。
为保持大龙虾的新鲜,龙虾下面铺着一张保鲜膜,保鲜膜下铺着一层晶莹的冰雪,更衬托出大龙虾头胸与尾部的鲜红与龙虾肉的洁白、晶莹。
龙虾的大盘旁则放着一碟芥末。
很明显,这是叫食者挟了生龙虾片蘸了芥末食用的。
虽说邀请者大多是杭州的美食撰稿人,但许多人都没有吃过生龙虾片,面对这珍稀的美食,动筷的却不多。
我吃了一二片,虽有新鲜之感,但对芥末的辛辣刺鼻则难以接受。
杭州人平时极少吃生鱼及生虾,虽然杭州菜中也有用白酒、姜汁、酱油腌制的醉虾及醉蟹,但食用的人也不普遍。
面对这只几乎没有动过的大龙虾,有朋友提议,干脆切碎了烧泡饭吃,这主张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当火热的龙虾泡饭端上来时,大家吃了后都说,太鲜了,真的太鲜了。
我这辈子是第一次吃龙虾泡饭,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一般人都认为,生吃鱼虾的习惯来自日本,因为日本有著名的鱼生,用金枪鱼、三文鱼等名贵海洋鱼类之肉制成,也吃生龙虾片,并将它们裹入不同的紫菜包的饭团中,做成日本式的传统美食寿司。
其实,生吃鱼虾的食法并不是日本人的专利,它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
二千多年前,孔夫子就爱吃生鱼片,《论语·乡党》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是孔夫子平时,吃的食物要求越精细越好,而吃生鱼片则要求切得越薄越细越好。
脍,即是细切的鱼肉等。
到唐代,许多诗人墨客都爱吃生鱼片,诗仙李白在《秋下荆门》一诗中云:“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说的是这次出行不是为吃鲈鱼做的生鱼片,而是喜欢名山游到浙东的剡中去玩(剡中即今之浙江嵊州市一带)。
晚报副刊与时代话语的互动作者:左军来源:《新闻世界》2017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的种类格局和文化特质,是从试刊时就沿袭下来的,副刊呈现出的面貌是对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变迁的反映。
以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为研究个案,旨在透视副刊与时代话语互动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当下副刊发展面临的情况。
【关键词】春城晚报;晚报副刊;改革开放;社会变迁【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016QN24)的研究成果。
一、改革开放初期晚报副刊的面貌呈现一是作为晚报的“半壁江山”。
《春城晚报》创刊于1980年,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家新创办的晚报。
自创刊以来,副刊一度撑起了晚报的“半壁江山”。
在80年代的一次读者调查中,副刊還被证明是读者最喜爱的版面。
[1]当时的《春城晚报》副刊发刊周期稳定,数量较多。
创刊伊始,晚报共有4个版面,其中副刊版占了一整版。
除了星期六休刊外,晚报副刊一周出版六期,版面位置在第三版或第四版,是当时晚报除了新闻、评论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研究晚报副刊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本文选取了1980年1月、1982年1月、1987年1月和1992年1月作为样本。
据统计,样本中的副刊期数分别达26、27、28、30期。
发刊期数的稳定增长,也说明了副刊在当时晚报中占有的份量。
在实践过程中,晚报副刊形成了包括文史副刊、文学副刊、科学副刊、生活副刊等几大类,拥有十余个子品牌的副刊格局,其中尤以文史副刊、文学副刊为主,科学普及、生活资讯等副刊为补充。
二是作为文化知识传播者。
与报纸基本定位相一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满足普通市民的求知欲,副刊扮演的角色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这一阶段里晚报最为固定的副刊品牌是《大观》《山茶》《科学天地》和《星期天》。
副刊《大观》刊登过《保山的花街》《鹤庆狮灯》等文史知识文章。
“从1980年到1985年,有关民族文化知识的稿件约占《大观》版刊用稿的九分之一,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情况,或多或少,或详或略,都有所反映、都有所介绍。
试论新形势下报纸副刊的办刊策略作者:宋建锋刘校豆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9期【摘要】针对报纸副刊业呈现出的“传媒套娃”①现象,本文以《重庆晚报》为例,从报纸副刊的定位和创新两方面入手,分析《重庆晚报》在报纸副刊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因地制宜,找到提高报纸副刊影响力的方法,提高报纸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报纸副刊《重庆晚报》传播效果从1985年5月1日至今,《重庆晚报》(简称《重晚》)副刊始终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而如今,面对当下报纸副刊业呈现出的“传媒套娃”现象的挑战,《重晚》副刊更是从实际出发,深入思考,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在《重晚》副刊改版之初,其倡导的“有生命力的阅读”便受到了读者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成为了《重晚》副刊改版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以说,在重庆的诸多纸质媒体当中,《重晚》副刊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能坚持几乎每天都与读者见面的报纸副刊。
这是《重晚》副刊从面世以来,一直坚持的特点和其个性所在。
如今的《重晚》副刊已摆脱了传统副刊的思维禁锢,其交互式的栏目创新设置,在一次次改版的过程中逐渐绽放出它的魅力。
新改版的《重晚》副刊在传统副刊《夜雨》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老重庆》、《话题》、《作文》、《文学》、《读书》等栏目,每个星期固定时间滚动刊登,此举不仅凸显出了《重晚》副刊受众分层定位的准确性,还彰显出了《重晚》副刊文学性与互动性的完美结合。
《重晚》副刊究竟是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呢?笔者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解读《重晚》副刊的办刊策略,期待能为报纸副刊业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更期望能看到报纸副刊的活力重新绽放。
一、报纸副刊的受众报纸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报纸副刊的栏目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份报纸的吸引力和受众对其的青睐程度。
因此,报纸副刊的栏目设置要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让副刊更具吸引力--析浙江老年报《晚霞》副刊
尤琪
【期刊名称】《新闻实践》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 走过百年的中国报纸副刊,已摆脱了其最初阶段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发展和读者的需要,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版面,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尤琪
【作者单位】浙江老年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为巷子里的人办副刊办巷子里人的副刊——兼谈晚报文学副刊的美学追求 [J], 胡继风
2.用副刊打造地方文化名片——从宿迁晚报副刊提质扩容谈地方报纸副刊的文化担当 [J], 胡继风;
3.如何让企业报副刊更具吸引力 [J], 葛蓝;
4.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纸与端齐飞报纸副刊转型新路探索——华西都市报一封面新闻《宽窄巷》副刊创新转型实践 [J], 赵晓梦;
5.新时期如何办好老年报副刊 [J], 杨小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晚报副刊的精短特色——兼谈副刊编辑的“删”与“补”华明玥
【期刊名称】《传媒观察》
【年(卷),期】1998(0)4
【摘要】最近两年,笔者因为自己也在搞晚报副刊,故对全国知名晚报的副刊仔细阅读,发现了一种共同的趋势,即凡口碑好、影响广、读者认同率高的晚报副刊,讲求“精短”已成为普遍特色。
【总页数】2页(P34-35)
【关键词】副刊编辑;杭州市居民;阅报时间;阅读氛围;报纸副刊;阅读时间;生活节奏;
作家;认同率;仔细阅读
【作者】华明玥
【作者单位】扬子晚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3
【相关文献】
1.为巷子里的人办副刊办巷子里人的副刊——兼谈晚报文学副刊的美学追求 [J],
胡继风
2.从诗会的策划看副刊创新——兼谈《姑苏晚报》的副刊 [J], 毛栋良
3.晚报副刊要打特色牌:兼论《新安晚报》“人生百味”版办版思路 [J], 赵锋
4.中国报纸副刊的一个转折点--兼谈我的副刊编辑理念 [J], 焦国标
5.晚报文化副刊如何接地气——兼谈辽河晚报文化副刊的特色 [J], 夏华;刘亚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董天策陈映黄晓赟刘俊收稿日期: 2005 - 01 - 18 254摘要: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
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概括为宗教报纸、商业报纸、政论报纸、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 、都市报几种形态或类型,并对各类报纸的历史沿革与内容特色作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为新闻纸,报纸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社会风云的历史见证,是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
因此, 报纸的内容总是与时俱进的。
与之相适应的是,报纸的形态或者说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 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
因此,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报纸形态或报纸类型的历史沿革作一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以便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的历史发展。
据现有材料,中国报纸起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或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宋朝发展为“邸报”(或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邸报”在明清两朝又有所发展(或称“邸抄”、“邸钞”、“阁抄”、“科抄”、“京抄”、“朝报”、“京报”等) ,但始终都是“官报”形态。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消息等。
宋明清三朝,出现过民间办报,如宋朝的“小报”、明朝出现的“抄报行”、清朝出现的“小报”(或“提塘小报”、“小抄”),但始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厉禁止,并未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官报”的补充形态。
[1 ]以邸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报纸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在本报告的讨论范围之内。
传统上,除古代报纸外的中国报纸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815 年至五四运动前为中国近代报纸,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10月前为中国现代报纸, 1949年10 月以后至今为中国当代报纸。
《钱江晚报》副刊“晚潮”的特色分析
作者:王莹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7期
【摘要】《钱江晚报》副刊“晚潮”于1987年随《钱江晚报》共同创办。
自创办之日起,“晚潮”就是文学青年寄寓梦想的园地,记载着普通人在历史大潮中的命运。
本文对“晚潮”的办刊思想进行解读,以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的副刊内容为具体研究对象,从选题策划和内容两方面具体分析其特色。
【关键词】晚潮办刊思想选题策划
一、“晚潮”的办刊思想
《钱江晚报》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报《浙江日报》社主办的一张综合性地方报纸。
自办报伊始,该报恪守“心向读者,情系万家”办报宗旨。
记者深入社会生活,深入百姓家庭,采写了许多切中时弊、顺应民心的系列报道,在广大读者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与之相和的是,20多年前“晚潮”面世时,传统的报纸副刊还以“严肃散文”为主,“晚潮”从出生那天起,打破这个门槛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接近普通读者,让普通人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激发了普通人的创作欲望。
正如一般副刊与报纸的关系一样,副刊追随报纸相统一的同时也会有自身的个性追求。
“晚潮”办刊思想配合了《钱江晚报》的办报宗旨,把定位着眼于读者的需求。
《钱江晚报》原副总编辑赵力行在2009年说过:“副刊既有这样广泛且多样的需求,那么办刊就一定要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兼容并蓄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作者的队伍讲,包容性就一定要尽可能的大;其次从稿件内容来说,办刊取稿,作者不问出处,坚持择优用稿。
且文学为人学,从某种角度看,世界的未来在青年,文学的未来也在青年,多用朝气蓬勃、感情充沛的年轻人的稿件,兼用底蕴深厚、与时俱进的中老年作者的来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副刊既源远流长,又引领时尚。
”
二、“晚潮”的选题策划
正是基于“晚潮”平易近人、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办刊思想,才造就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晚潮”面貌,也成为“晚潮”策划选题、整体组版的基本原则。
下面将分述经由选题策划所体现出来的内容、版面特征。
1、“用稿唯优”的选稿标准
作为一份报纸副刊,人情稿、名人稿的登载是不可避免的,而对读者和作者来说,享受到副刊的文学魅力和文化品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副刊编辑把握好稿件选择的尺度,也是副刊
编辑应有的专业素养。
在赵力行编辑“晚潮”之时,熟人的用稿量一般控制在25%-30%之内,腾出大部分版面,留给自发来稿。
而事实上,惯于“好中选优”的原则,“晚潮”采用的稿件多为自发来稿。
这是对副刊质量的负责,也是对读者和作者的负责,更是对开门办刊这一包容性的贯彻。
2、广泛的主题内容
由于作者对象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因而内容五花八门是必然的,“晚潮”即给大众文学提供了这一平台。
设置“独坐幽篁”栏目呈现有关书籍编辑、出版、怀想等内容;“老翁随笔”是对古代制度、历史人物作为等的普及和思考;“心香一瓣”描绘平凡而伟大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感人至深;“如是我闻”抒发作者各种见闻;“听竹说谚”是对两浙地区乡谚的解读……从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晚潮”根据读者来稿内容的不同,不定期增减栏目,如“山川人物”“有所思”“书林新叶”“萍踪鸿影”“生活圆桌”“童心童趣”“佳作过眼”“吾乡吾土”“域外折枝”“城市印象”“笑谈谈笑”“文人笔调”“品弹”……内容主题涉及到历史制度、人物、事件,游记,经典解读,家长里短,艺术作品赏析,社会现象评析,涉外交往,人生感悟等等,表现形式多为散文、杂文、随笔。
3、与时俱进的栏目策划
除了固定的栏目和一些不定期循环出现的栏目,“晚潮”还应时代要求增设专栏。
在2010年10月至12月刊的“晚潮”版面,为了庆祝越城(今浙江绍兴)建城2500年,开辟“古越之谜”专栏,探寻古越历史。
2011年3月2日,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成立于1991年4月24日)20
周年华诞之际,开设“茶博影事”专栏,叙说茶事。
回顾2010年之前“晚潮”的版面,还会发现其曾推出过“无限创意·新生代作文大赛”系列活动栏目,意旨把作者队伍扩大到充满活力的中小学生,让学生、家长、学校各方关注“晚潮”。
也曾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年策划“翻译擂台”栏目,后又利用此栏目四期翻译积累下的活跃度,组织了一场“翻译讲座”,不仅吸引读者,更是扩大“晚潮”影响力,让读者看到“晚潮”与时俱进的策划决心。
4、区分显著的版面设置
整个“晚潮”版面的文章篇幅从4篇到6篇不等,文长从谚语解说的约摸200字到历史解读、专题讲解等1000字上下不等,除了“听竹说谚”栏目配有固定的漫画表现形式,一般栏目以文字为主,偶有照片展示。
栏目标志设置较为显著,虽于2010年3月31日将栏目标志与文章标题分置两行,但是不影响其标志性,整体统一、规范、整齐,反增加栏目之间的错落感,避免版面栏目间的拥挤状态。
“晚潮”版面的分栏变动较为明显,2010年4月28日刊将以往的五栏变为四栏,且设第一栏为版面通栏,之后调整为2:3比例的四栏分,再之后是四栏对等分,又于2010年8月调整
为三栏,随后三栏抑或四栏就不定了。
这一改变,舒缓了版面的整体拥挤,完善了阅读空间,真正体现文学副刊的自由度。
2011年8月14日刊每周三的“人文·晚潮”搬到了每周日的“全民阅读周刊·晚潮”,除了报眉的变动外,增加了晚潮二字的艺术体,占一小小通栏,且将“听竹说谚”栏目置于版面中间,版面显著性尤甚。
2013年5月始至2014年4月,删减了“听竹说谚”栏目,“晚潮”用边框线条区分栏目,左右分置,中间栏只引一句话,可谓是新版新面貌。
三、“晚潮”的内容特点
首先,虽说“晚潮”内容种类繁多,但其整体的思想性和风格特点是统一的。
“晚潮”搬至“全民阅读周刊”之前,大众化倾向比较明显。
借身边之人、之事,借古之制、之思,交流见闻,抒发情感,启迪思考。
笔者以为,读“晚潮”,见识到的是饶有趣味的人生,百态生活的智慧与思考。
而通俗的语言与话题展现其平易近人之风,真实且贴近大众。
《疑似出轨》一文讲的就是丈夫突然回家给妻子惊喜,发现自家门口有两双鞋,一男式一女式,以为妻子出轨的丈夫悄悄进门,妻子的一句“谁啊?”更让人生疑,结果是误会,因为妻子害怕而在家门口放一双男式鞋子,让人误以为家里不是一个女人。
生活气息浓重而又有小小的哲理趣味。
2010年3月3日、3月19日、3月31日的“晚潮”都出现了一个名字:万刚。
文章题目分别为《“三胃”病屋》《假如我赶上嫁女儿》和《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离别》,前两篇为万刚本人所写,一写同得胃癌同住一屋三病友的生活状态,真实得不戚戚然不惶惶然;二写对女儿将来的忠告,拳拳父爱感人肺腑。
最后一篇是万刚好友所作,以侧面追悼万刚的离别。
从中便能看出“晚潮”的思想与风格特点。
“晚潮”搬至“全民阅读周刊”之后,阳春白雪气息加重。
栏目调整,增加“品味”“域外折枝”“笑谈谈笑”“文人笔调”“品弹”“译客”“品艺路”等,所见所闻的范围更宏大了一些,不拘泥于生活,多了文化人的文化追求。
其次,内容选择的地域性明显,不仅是题材,更有语言。
题材涉及两浙地区的历史风貌,两浙山水游记,对曾于两浙地区生活、工作的回忆与感怀,文人、名人与两浙的古今渊源……语言则以地方方言为主,以“听竹说谚”为代表。
“菩萨来咚庙里”即“菩萨在庙里”之意;“跌跤大大”即“吃一堑长一智”之意;“一笔参天,老婆饿杀灶前”即“一笔参天,老婆饿死灶前”之意……□
参考文献
①赵力行,《“晚潮”潜涌下的独白》[J].《新闻实践》,2009(7)
②王玲瑛,《20年晚潮情,情深不减》[N].《钱江晚报》,2006(5)
③文敏,《钱江晚报:翻译小擂台,英语大世界》[J].《新闻实践》,2001(5)(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2011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