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最新地理教案-1.3环境人口容量2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1.51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设计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在实际中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它是一个警戒值。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人口的数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科学家们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关系:最小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结合课本与以下图片,分组探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首学生结合课本与图片进行分组探讨,研究。
本概念,后续的引导内容也就比较容易开展了。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总结,让学生理解资源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
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过渡]哪一种资源最终影响环境的人口容量呢?给出木桶效应图片,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并最后总结归纳: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你好你好你好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答案:1、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
设问:结合课本与图片思考问题通过设问与思考让学生理解“短板效应”: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举我国南水北调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其中西线调水来解决西北缺水,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答案:说明淡水资源增加了,环境人口容量增大了。
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小吗?资料:日本国土狭窄、资源贫乏,但日本立足于本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岛国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发展海洋运输,克服本国矿产资源贫乏和市场有限等弱点,经济非常发达,环境人口容量很大。
《1.3人口的合理容量》课例背景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本节的学习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设置地球最多养活多少人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探求正确的答案,虽然不能得到精准的数字,但是通过学习能够知道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认识到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不同时期我国人口方面国策的制定,探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
本高中是普通高中,根据学生地理基础薄弱,但学习兴趣较浓厚的特点,课前编写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做好课前预习。
同时我在教学设计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操作性较强的三维目标,把握住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能主动融入到课堂的氛围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益,获得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共同分析材料及试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勇于探索精神,不断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个小视频的播放,既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现状,又能提升学生分析解答试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一)1.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和区别。
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意义。
3.了解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
4.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三)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3 环境人口容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等概念,并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性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估计的,并了解有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不同观点。
2.联系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德育目标1.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加强环境保护。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环境人口的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待。
在我国应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即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方法从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入手,联系实际生活事例,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教具准备收集有关资料(电视新闻资料、相关报刊杂志资料、景观图片资料等),可将课文中的漫画图片制成动态课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伴随着人口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那么,我们的地球能一直承受人口的持续增长吗?我们身处的地球环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本节内容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基本常识,以便对我们的地球环境容量有一个了解。
下面我们学习第三节内容:[讲授新课]1.3 环境人口容量(板书)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时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供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表面的环境是有限的,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于是,人们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板书)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为什么提出环境人口容量?这可能是学生会首先想到的问题。
所以教材一开始,就从人们关心自身所处的环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引出环境人口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以下问题,了解相关内容。
课题:1.3 人口容量【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重点难点】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
【知识梳理】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也叫(一个区域持续供养的最多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2、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负相关)3、人口过快增长引发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4、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低,农村人口占比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衡;人口老龄化;贫困人口较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5、农民工迁移的原因城乡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6、“农民工回流”的原因有哪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区域经济的差异;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就业机会增多;注重儿童教育与老人赡养问题;大城市消费水平高7、针对“用工荒”问题,东部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8、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作用①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②将外部信息与当地资源整合,利于拓展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
③带动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人口爆炸”的含义。
2 .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 .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4 .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人口容量的自身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计算人口增长的数据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计算能力。
2 .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通过学习人口的合理容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和控制人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是:①环境的限制性;②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①采用多媒体教学;②案例分析;③学生收集资料并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案例分析,引入教学:从拥挤效应看环境人口容量科学家曾用一些小种群的老鼠进行实验。
他们将几十只老鼠放在面积约 9 平方米的笼内,不限制它们的食物、饮水和空气,研究长达两年。
按正常繁殖比例计算,预计两年后最终会有 5000 只成年鼠。
然而,根据实验结果发现,栏圈中的成年鼠数目一直在150一 200 只之间。
科学家还发现,在这拥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
规律性的发情和交配行为丧失了,雌鼠甚至忘记了怎样筑巢和照顾幼仔。
老鼠通常并不啮同类,但在这里成年鼠却吃掉了幼鼠。
过分的拥挤使鼠群的行为出现反常,血糖急剧下降,甚至休克。
看来,生物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空间和领地。
生态学家把这种由于生物种群密度过大而产生的结果,称为“拥挤效应”。
人类是高级动物,和一般动物的拥挤效应显然有所不同,但既然是生物,也就可能会产生拥挤效应。
事实上,拥挤效应在人类社会中已有体现,地球上的许多地方已人满为患。
因此,提出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把地球上的人口控制在较合理的数量之内,弱化拥挤效应,维持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2 人口数量与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环境因素对生育率、死亡率的影响,以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认识人口数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教学过程: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上两方面。
从全球范围来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实际上,考察的地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一)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很小。
社会环境因素——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影响着生育率。
从统计数据来看,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子女数越少(教材第6页图1.2)。
(二)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是影响人口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地理角度出发,课本主要说明的就是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产生的影响。
1、气候、水、土壤等——直接影响:如克山病(我国北方地区常见、水土中缺硒造成)、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水土因素有直接关系。
再如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水土中缺碘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内陆山区发病率高;某些干旱地区常可见到氟骨症,是由于环境中含氟过多造成的。
间接影响:如湿热多雨的夏季,疟蚊会大量繁殖,传染病多发地区的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会上升。
1~1 人口再生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再生产的概念(2)了解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特征(3)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4)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能力目标根据资料绘图,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根据本课学习,加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2)通过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的学习,明白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道理。
(3)通过对具体数据和图表的分析,更深刻地认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教学重点】(1)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特征(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学难点】人口再生产的概念【教学方法】数据图表分析法、比较法【教学手段】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有关人口再生产图表及数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人口已突破了60亿。
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要使人类社会能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协调好人口与环境关系。
人类生产即有物资资料的生产,也有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口再生产。
讲授新课一、人口再生产概念1.概念: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就是人口再生产。
注意:(1)人口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口再生产也是一个双重的过程中,一方面,它是自然的生物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过程。
人口再生产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2)人口再生产和人口的发展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但不等同于人口发展。
人口的发展包括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内容。
过渡: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相应地人口出生率、死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出现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即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二、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1.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说明:①人口的出生率是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高二地理教学教案——人口容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分析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现状及对策。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现状及对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口容量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三、课堂讲解1.讲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概念: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
2.讲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现状及对策。
(1)现状: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较大,但地区差异明显。
(2)对策: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科技水平,控制消费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等。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我国某地区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人口过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案例二:我国某地区资源匮乏,但人口较少,生态环境较好。
五、课堂小结2.强调环境人口容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分析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现状及对策。
2.思考:如何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人口容量调查,了解家乡环境人口容量现状。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相关知识。
九、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2.期中、期末考试中,考查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现状与对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这一概念。
1.3人口容量一、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学习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能够综合分析影响某区域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学会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收集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要素,调查该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适应环境的力量已大大增加,但人类的开展仍旧要受到环境的制约。
本节实际上叙述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问题。
本节主要包括三个局部的内容,第一局部是关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学习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以及了解区域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其次局部是关于人口合理容量,主要学习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特点及其意义,还有关于我国如何实现并保持人口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第三局部是案例学习,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探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的应用,分析了怎样去探究某一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从可持续开展的角度提示我们,人类应将自身的规模掌握在一个最低范围,而不是极限范围。
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内容要求,本节课:重点:解释清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难点: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两概念的因素。
五、教学目标1.结合我国实例,能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能分析其影响因素;2.结合区域实例,能解释人口合理容量,并能说出其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分;3.结合我国国情,运用资料,能阐述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深圳状况,估算深圳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实践力)六、教学方法1.七、教学过程基于讲授法的人口容量教学设计2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削减,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和区别。
(重难点)3.掌握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重点)自主预习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指某区域所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3)三种观点⎩⎪⎨⎪⎧乐观者: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目前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 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特别提醒]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
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环境人口容量仍可能较大,如日本。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意义⎩⎪⎨⎪⎧影响人口战略影响人口政策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判断正误(1)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 )(2)随科技进步,环境承载力会无限增大。
( )(3)自然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 )(4)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
( )(5)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应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 )2.单项选择(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D.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2)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D.若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合作探究探究点1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显然,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地理学科备课表环境承载力和人年级高一日期口合理容量课题课型授主备新授复备人课人人1鉴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观点和影响要素,理解不一样要素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教学2研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地理意义;目标3深刻理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重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要素;人口合理容量。
难点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器材讲课学生活设计意教课过程人标动图注1.导入:动画展现世界人口数目变化。
大家都知道人口过多会带来各种各种的问题,比如粮食不足、供水不足等。
我们也知道,世界人口此刻已经达到七十多亿,并且还在不停增加,那么请大家思虑一下,我们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呢?今日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三节的内容“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2.展现非洲饥饿少儿照片和 2008 年饥饿指数图,供给有关资料,指引学生研究全世界的营养水平3 发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引出“环境承载力” 的观点。
以中国为例,展现各种资源能够养活的人口的数目,指引学生研究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与某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4依据“木桶效应”,发问:(1)人类获取的资源数目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那个要素的关系最亲密?那种资源可能是那块最短的“木板”?(2)我们常常用什么指标来表示“环境承载力”?(粮食生产力)5展现“人类需求金字塔”,发问:环境承载力解决了生计问题,但是人类只是知足生计就能够了吗?人类更高的需求是什么?引出人口合理容量的观点。
6展现资料,提出问题,指引学生研究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要素。
(1)日本、荷兰、比利时充分利用外国资源提升人口合理容量,说明地区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就会增(2)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远远小于东南部地区,主要原由有哪些?说明自然环境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
(西北地区天气干旱,缺乏淡水;地形曲折,环境相对闭塞)(3)为何人口合理容量其实不是一个详细的定值?怎样降低或提升人口合理容量?(原有的生计环境损坏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需求,花费水平不停提升能够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2)过程与方法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学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1.3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通过情景实验,指出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并点明了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2、人口合理容量。
从当前人口增长现状出发,说明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并提出相关措施。
二、教学目标区域认知:学会分析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综合思维: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和措施。
地理实践力:根据区域的资源状况,判断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
人地协调观:结合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人类在世界上各地要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四、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活动探究教师讲授五、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关注人口数量的多少及其增长的速度,并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思考,让其产生疑问:地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数量越来越多,并引发了人们的一系列思考,那么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一起来寻找答案。
师: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必定离不开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在地球上是以某个区域为载体,依托区域而存在,然而这个区域有大小、方位之区别,不同的区域,由于组成它的地理要素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影响了某个区域人口数量的规模和大小,进一步影响人类在某个区域里面发展的方向。
师:为了研究某个区域里面能容纳人口数量的多少,科学家们提出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这个概念。
师:某个区域,由于人类和环境不断的产生一系列的关系,从而导致了组成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进一步影响着人口的数量,那某个区域环境承载力和人口的数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小组实验环节:每个小组分发一块纸板,若干块小石头,让组上同学将纸板支在书上,然后不断的向纸板上面加石块,并直到纸板断陷,小组成员记录此刻加石块的数量,将纸板恢复,再次继续加石块,直到纸板再次下陷,小组成员记录此刻加石块的数量,得出对比,第一次纸板承载的石块数量比第二次多。
环境人口容量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和相关因素,使学生对人口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该教案,学生将了解到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计算环境人口容量的方法。
3.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提出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的建议。
三、教学内容1.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以维持人类生活所需的资源和环境服务的人口数量。
它涉及到地球能够提供的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消耗情况。
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等。
•环境压力:指环境中的污染物、废物等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容纳力:指环境中可持续支持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科技水平:高科技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不同。
3. 计算环境人口容量的方法计算环境人口容量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可再生资源的供给量。
2.确定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
3.计算每个人对可再生资源的平均消耗量。
4.根据可再生资源的供给量和消耗量,计算环境人口容量。
4. 人口增长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口增长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以下挑战:•资源紧缺:人口增长导致资源消耗率增加,容易造成资源紧缺现象。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的扩张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
•污染问题:人口增长带来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增加了环境污染的压力。
•社会问题:人口密集地区容易出现人口迁移、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5. 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管理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
•教育宣传:加强人口和环境问题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3、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分析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文字材料、视频、照片、图表等,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对“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逐步学会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看待问题。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①多媒体辅助教学:
②案例分析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具体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讨论分析法: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④读图分析法: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看几张漫画,能让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有一直观的感受;逐步学会分析不同的地图。
⑤问题引导法:
学习方法
讨论探究法、小组辩论法、材料分析法、习题法。
1.3 环境人口容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的概念,熟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紧迫性以及我
们应坚持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环境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紧迫性、基本国策。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
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
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
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如在原始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3、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
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
4、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理方面的
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表现在:现有的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及人口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
相对确定性表现在: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假定的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如土地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
二)合理容量
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含义。
与环境人口容量不同(环境人口容量则指一个地区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定义中的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有不同的估计结果(三种观点:教材11页图1.6)
1、悲观派——现今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2、乐观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使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3、介于悲观派与乐观派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三)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主张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
1995年2月我国大陆人口达12亿,200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为12.9533亿。
虽然未超过学者们的最高估计值,但是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1、人口与可耕地关系——目前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用地不断增加,加上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不足,我国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
2、人口与淡水关系——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缺水(尤其是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出现地下水枯竭的现象。
(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很丰富。
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之后,位居世界第六位。
)
措施:我们必须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
D.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2、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A.无论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整个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都是有限的
B.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C.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未来地球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D.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可作为调控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参考依据
3、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正确叙述是:()
A.我国目前人口数量已超过了环境人口容量
B.我国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C.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
D.主张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土地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既然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又有什么意义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D 3.BD
二、研究环境人口容量意义在于①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②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③促使人们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