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资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副本 (2)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5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特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和思考,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人教版教材关于人与自然的相关单元如下所列:散文:人与自然七上(三);散文、记叙文、小品八上(六)优美的自然山水;说明文八下(三)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八下(六)古代散文,写景记游;九上(一)赞颂大自然,体味人生情趣。
本文属于科学文艺作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
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揭示罗布泊这一曾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极富文学性,有很多形象的描写,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形象鲜明的描述中,又饱含痛惜之情。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悟情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真正将本课上出语文味。
2、说目标:新课标要求:(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领会对比和引用数字、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方法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因滥用水资源而导致生态环境沙漠化的个案。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本课在“关注自然”单元,在文中,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对比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原因,又联系青海湖、月牙泉的现状,发出强烈的呼吁,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拯救生态环境,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依据新课标的有关规定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对比罗布泊的今昔,归纳变化的原因。
2、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探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法、学法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法(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兴趣诱导法(用一些较有感染力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自主学习法(在观看图片产生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合作探究法(对不清楚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此外,教师适时指导、点拨,进行思想教育。
学法方面我指导学生采用如下学习方法:朗读、默读结合法、圈点勾画法、合作讨论法、比较阅读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罗布泊今昔对比图片,让学生在这种直观的感受中受到情感的触动从而引入到本课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二、相关知识链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应首先引领学生了解一下报告文学及作者和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解题:由“泊”字的偏旁展开思考,揭示题目的含义: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材料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兰亭中学陆秀文一、说教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第三单元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课文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警醒世人,要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真实而又具有一定形象性、抒情性。
二、说学生八年级下学期是义务教育第四学段的中间学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记叙文与说明文,对其表达方式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了解掌握。
报告文学虽然第一次接触,但对文章中的客观说明、形象描述与抒情语言都不陌生。
生长在农村的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着许多切身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和文本特点以及学情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与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
2、把握报告文学兼具真实性与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
3、感受作者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
2、理清课文内容,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
(三)教学难点:把握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四、说教法、学法与教具的运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读课的特点以及文章的内容,我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课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由仙湖变成荒漠的准确生动的描写及其原因的剖析唤起学生的痛惜之情,教育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新课标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所具备的阅读能力,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以期达成三个目标。
语文的学习重在语言的训练,结合本课内容,我把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做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学生上了一节节的语文课,在语言上到底能有多大收获不容易把握,且效率不高。
经过分析,我发现某些原因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在被动地听,缺少参与,缺少学习主动性,并且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整齐划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尝试构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惑。
此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自作的学习课件进行相对个性化的学习。
首先,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论坛,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
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六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各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提交到论坛,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
其中有……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某个成员的分析不准确,就可以建议他上论坛查找其他人对于这一句的分析。
如果小组内仍未解决,就由组长提交到全班予以研讨。
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
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待有问题的语句解决后,每个人把这些句子及分析结果,复制到自己的文档中,做为学习资料保存。
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份学习资料。
这样利用网络平台的好处就是将教师的讲解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并且能将学习结果及时保存下来,不会随风消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摘要:通过教材分析,目标预设等方面进行了说课,关于目标预设如何把握呢?一、教材简析《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文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数字, 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再现了罗布泊昔日的碧波荡漾、林木茁壮。
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实地考察、叙述事实告诉人们: 人对自然贪婪的索取和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 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目标预设: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2、学习课文对比的写法以及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吸取历史教训, 爱护生态环境, 树立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分析:据《新课标》要求及自读课特点 , 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以“微型话题”组织课堂活动, 长文短教。
运用探究式、朗读式、指导点拔式教学法, 指导学生学习。
三、学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本课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 灵活运用竞赛式、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等学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及题解。
题目中的“泊”什么读音 , 如何解释? 从课题中可获取哪些信息?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 什么时候消失的? 为什么会消失?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 教训是什么? 学了这篇课文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第二环节: 自主解读, 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微型话题,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勾划出描写今昔罗布泊的句子和段落, 勾划出导致美丽的仙湖变成了一片片沙漠原因的句子, 勾划出课文中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的句子。
第三环节: 局部研讨, 合作探究步骤一: 微型话题: ①美丽的罗布泊②恐怖的罗布泊分小组比赛回答有关“美丽的罗布泊”、“恐怖的罗布泊”的句子。
, 看哪组回答快而准确, 评出优胜小组。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 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
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2、说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3、说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二)难点:1、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2、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二、学情分析: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
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学生也已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教学内容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五篇都是不同类型的科学小品文,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属是作家吴刚的一篇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学习这篇课文,在文体上,能了解报告文学的知识;在内容上要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走出罗布泊,走进家乡、走进全国、走向地球,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更多更深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以小及大、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科技小品文的能力,能自主扫清字词障碍,能快速阅读并能概括内容要点,能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因为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无法从网上去获取资源,视野不够开阔,这就需要教师从文本中,从网络中挖掘更多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而且对于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较差,能在朗读学习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会想不会用正确简洁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相关知识.2.能速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3、通过朗读、品读,揣摩语句,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2.能速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3、通过朗读、品读,揣摩语句,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揣摩语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教法学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诵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学法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学生纠正补充法、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大环节,六小环节来组织教学.以下我将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彭加木、余纯顺殒身罗布泊的图片,配以事件文字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出课题,你从课文的标题中可以读取到哪些信息?(抽生交流,借助百度百科区分“消逝”与“消失”的不同)看到这个标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哪些问题?生交流,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罗布泊曾今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是什么原因使原先美丽的仙湖消逝了?二、整体感知,品读感悟(一)今昔罗布泊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选用自己的方式速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自读提示)(设计意图:用呈现出自读提示,清晰直白,学生任务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阅读.)2.展示罗布泊今昔景象的图片,配上对比鲜明的音乐,抽生解说,师生互评.(设计意图:画面与文字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罗布泊的今昔景象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荡,思想产生共鸣.)3.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相关语句.(出示罗布泊今昔变化的段落,朗读时同步播放群鸟鸣叫及凄凉忧伤的背景音乐.)昔日的罗布泊景象……(读出感情:轻松、欢愉)今日的罗布泊景象……(读出感情:沉重、惋惜)(设计意图:用提取整合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背景音乐的播放,可促进学生全身心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二)悲剧谁之过1.问题:罗布泊从生命的绿洲变成了生命的禁区,是谁造成了这种恶果?2.当一回律师:请你在文中找出人类“犯罪”时及“犯罪后”的证据.学生思考交流的证据可能有:“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人们拼命地向塔里木盆地要水.”“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学生找到证据后同步朗读,在朗读中交流个人的体会.3.最美丽的胡杨树,世界的90%在中国.中国的90%在新疆,新疆的90%在塔里木.⑴展示胡杨树变化前后的图片,学生提取文中语言,发挥想象,解说罗布泊的胡杨树.⑵在作者笔下,胡杨树成了一个有感情的人,这是一个不愿倒下的身躯,在向世界伸出求救之手,他用手想要诉说什么?⑶听到了胡杨的诉说,作为人类的一员,此时此刻你又想对胡杨说什么?用我们血管内汩汩流动的少年之热血精神和它交流吧!⑷变形文本,合作交流.(把本文变成一篇短小的平实的说明文读一读,和原文比较有何不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引出报告文学,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出示报告文学的特点,学生笔记):(设计意图:通过变形文本,引出报告文学,比上课初直接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呈现报告文学的知识,学生笔记更准确.)4.情雅成诗:(三)一错怎再错1.提问:罗布泊是近代人类酿成的一个大错,这样的悲剧停止了吗?(设计意图:引出文中涉及到的青海湖、月牙泉,播放它们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2.这些悲剧除了在远隔万里的新疆上演,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类似的悲剧呢?(设计意图:引出我们身边的汉江,播放近年来汉江被污染前后的图片,震撼学生的心灵:盲目破坏就在身边,保护环境刻不容缓!)3.除了身边的家乡,全中国、全地球处处都有这些悲剧的影子.出示资料链接:(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关注国家,关注地球,激起学生环保的忧患意识)(四)我该怎么做1.作为人类一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2……课堂小结学生就文本内容、学习情况做课堂小结.三、布置作业(自选其一)⑴实践作业:小组合作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看看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写一份实践报告.⑵罗布泊经历了如此的沧海桑田,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罗布泊的自述”.⑶拟写一份保护环境的倡议书或一条宣传语.(设计意图:呈现三个差异层级作业,学生可自主选择练习,既能兼顾全体,又能照顾差异.)。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岗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二)说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制定如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并总结教训。
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何设为重难点呢?那是因为对认识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且八年级的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对某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没有形成总结概括的能力。
而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形成这种概括的能力,所以设为重难点。
品读课文,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是课文的重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语文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工具,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品味真实性,是让他们掌握报告文学的特征;体味形象性和抒情性是为了使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计划用一课时完成,确定的教法是:以“微型话题”为课堂活动,以“学、探、议、练”课堂教学模式贯穿始终,运用探究式、朗读式、指导点拔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提示、点拨、诱导。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并给我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把地球撬起来!”文章较长,如果选择以“微型话题”为切入点,长文短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一篇较长,特别具有时代意义、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的文章就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深刻的认识。
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的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具备文学性。
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良。
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节课的情况加以汇总:一、聚焦罗布泊: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到达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罗布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再利用一组组图片、背景音乐,配以教师的抒情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自己慢慢地走进了罗布泊,走进了文本!二、走进罗布泊:三、品味罗布泊:语文课关键是要上出“语文味〞!最先给语文学科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谢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那“语文味〞肯定就足,没有语言文字的反复训练,“语文味〞肯定缺乏,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有无“语文味〞,不是以有无语言文字训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文本个性、课型和不同的年段来决定的。
语言文字训练只是表达语文的一种形式,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我最先是想根据单元提示来确定如何表达“语文味〞的,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大纲与教材分析《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
因此我选择了汉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
课文写了罗布泊由昔日非常美丽的湖泊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人类家园。
因此我在课堂设计上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并向与我们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环保知识拓展,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帮助其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1.在知识掌握与能力理解方面,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储备和阅读分析能力。
环境保护的话题,我们都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这是大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一个有利的情感体验背景。
2.在生理上,初中学生好动,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注重赏识教育的作用,适时地肯定和鼓励他们,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在心理上,这个年龄的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要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通过想象表达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7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说教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所学习的几篇课文都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主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主要通过写罗布泊过去的物种繁盛、现在的荒漠无垠,从而警示人们要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虽然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它在整个单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学习说明性的文章具有示范性。
学习本篇课文,能够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预习和自主阅读,掌握并积累文中“干涸、吞噬”等重要的词语,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中相关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资料和课文注释,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我坚持依据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坚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说教学目标)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把握: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教学难点我设置为理解文中相关重要语句的含义。
(说教学重难点)说完了教材,我将说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首先是朗读教学法。
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
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
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 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
(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
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
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
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
(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
(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 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