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靠性2
- 格式:pdf
- 大小:498.79 KB
- 文档页数:15
1.可靠性工程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科技的需要,经济效益的需要,政治声誉的需要2.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从设计的角度,可靠性可分为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从应用的角度,可靠性可分为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
基本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无故障的持续时间或概率。
它反映了产品对维修人力的要求。
任务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任务剖面中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它反映了产品对任务成功性的要求.3.可靠性指标(1)可靠度R(t) 0≤R(t)<1 不可靠度(2)故障密度函数f(t)(3)λ(t)也称为产品的瞬时失效率.(4)平均寿命对于不维修产品表示为:失效前平均时间MTTF对于可维修产品表示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5)有效度维修度M(t)——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进行修理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复的概率.平均修复时间MTTR有效度A(t):表示产品在规定条件下保持规定功能的能力。
(固有有效度)(使用有效度))MTBF——反映了可靠性的含义。
MTTR——反映维修活动的一种能力。
4.常用寿命分布函数(1)指数分布主要特点:故障率表现为一个常数,便于计算。
适合对器件处于偶然失效阶段的描述重要性质:无记忆性(2)正态分布主要特点:能同时反映出构成电子元器件产品失效分布的各种微小的独立的随机失效因素的总结果,也即能反映出产品失效模式的多样性和失效机理的复杂性.(3)威布尔分布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这三个参数分别是尺度参数α,形状参数β、位置参数γ,5.失效率曲线早期失效期的特点是失效发生在产品使用的初期,失效率较高,随工作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
造成早期失效的原因大多属生产型缺陷,由产品本身存在的缺陷所致.通过可靠性设计、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可减少这一时期的失效。
偶然失效期的特点是失效率很低且很稳定,近似为常数,器件失效往往带有偶然性。
这一时期是使用的最佳阶段。
耗损失效期的特点是失效率明显上升,多由于老化、磨损、疲劳等原因并不是任何一批器件均明显地表现出以上三个失效阶段。
第1 章信息化和信息系统1、信息的质量属性:(1)精确性(2)完整性(3)可靠性(4)及时性(5)经济性(6)可验证性(7)安全性,2、信息的传输技术(通常指通信、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另外,噪声影响的是信道。
3、一般情况下,信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信息化从“小”到“大”分为以下五个层次:(1)产品信息化(2)企业信息化(3)产业信息化。
(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5、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它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它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它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它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了解)6、国家信息化体系6 要素(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2)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设施(3)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效益。
(4)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5)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信息化的成功之本(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信息化政策和法规、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7、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还可以简化为立项(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维及消亡四个阶段,在开发阶段不仅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还包括系统验收等工作。
8、常用的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服务的方法等。
9、结构化方法也称为生命周期法;由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计(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其精髓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网络3大效率指标网络的效率是指网络运行和使用资源的效率程度。
通过衡量和监测一些关键指标,可以评估网络的效率水平。
以下是网络的三个重要效率指标。
1. 带宽利用率带宽利用率是衡量网络使用率的指标。
它指的是网络中实际使用的带宽与总可用带宽的比例。
带宽利用率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了解网络负载情况,确保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并及时调整网络容量以满足用户需求。
提高带宽利用率的方法包括优化网络路由,减少数据拥堵,使用流量管理技术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带宽利用率,可以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2. 延迟时间延迟时间是指数据从发送到接收的时间延迟。
它通常用毫秒(ms)来衡量。
延迟时间对于网络的效率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较长的延迟时间会导致数据传输的延迟和响应时间的增加。
降低延迟时间的方法包括优化网络拓扑,提高传输速度,减少数据包的丢失以及使用缓存技术。
通过降低延迟时间,可以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3. 可靠性网络的可靠性是指网络的稳定性和故障恢复能力。
它衡量网络在面对故障或异常情况时的表现。
网络的可靠性对于保证业务连续性和防止数据丢失至关重要。
增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包括备份网络设备,实施冗余机制,定期进行网络测试和监控,以及建立有效的故障恢复策略。
通过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可以降低故障和中断的影响,保障网络的持续运行。
在评估网络效率时,带宽利用率、延迟时间和可靠性是三个关键指标。
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监测和改进这些指标来提高网络的效率,确保网络运行稳定,满足用户需求。
(一)可靠性——信度
可靠性是指一项测验所测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验的信度。
心理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亦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它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任何心理测验总会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心理测验总会有误差存在。
一种误差为随机误差,是由于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会导致测验结果围绕某一个值产生不一致、不稳定的变化;另一种误差为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误差,会导致测验结果偏离真值,但每次偏离的方向和大小是稳定的,不会影响测验结果的一致性。
可见,只有随机误差影响信度,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
常用的估计信度的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和评分者信度。
标准化考试的信度系数要求在0.90以上,最低不小于0.80。
美国有些标准化考试的信度系数要求在0.96以上。
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的确定原则合理确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是保证计量器具量值传递准确、保持计量器具使用寿命、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
如何确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必须根据以下八个原则来进行:1、重要性它是指计量器具所检验、监控和检测的特性参数在生产、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
一般情况下,与产品质量重要特性、人身安全、量值传递至关重要的计量器具取A类,关系密切的取B类,属于一般关系的取C类。
2、稳定性它是至计量器具性能稳定可靠,故障发生的次数来评定。
若在一个检定周期内出现2次以上故障的一般定为C类,在一个检定周期内出现1-2次的定为B类,在一个检定周期内出现1次以下的定为A 类。
3、可靠性使用中的计量器具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按失准的情况来评定。
若在一个检定周期内出现两个刻度的一般定为C类,在一个检定周期内出现1-2个刻度的的定为B类,在一个检定周期内出现1个刻度以下的定为A类。
4、准确度裕度本项目用计量器具的准确度与测量允许误差的比值来表示。
一般原则是:准确度裕度在1/3以上的为C类,在1/3~1/5之间的为B类,在1/5以下的为A类。
5、使用频繁程度根据计量器具是连续、间歇、偶然使用,这也分为A、B、C三类。
6、维护保养状况计量器具的完好状态,特别是对计量器具准确度的保持状况,按考查项目有:是否有适合要求的使用环境,是否有适用的工作平台,是否经常擦拭整理,是否经常检查等,若这五条均符合要求,可定为A类,符合3~4条定为B类,符合2条及以下的定为C类。
7、损耗程度计量器具经常性的麿损和损坏,按麿损情况和损坏程度的大、中、小分为:A、B、C三类。
8、环境条件现场使用条件如灰尘、振动、温度、湿度、磁场、有害气体等,对计量器具的外观、性能、功能和准确性的影响,按其大小分别定为相应等级。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附条文说明] GB50068-20181总则1.0.1为统一各种材料的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使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符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整个结构、组成结构的构件以及地基基础的设计;适用于结构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设计;适用于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
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可根据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进行。
1.0.3本标准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原则制定,是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的基本要求。
1.0.4建筑结构设计宜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当缺乏统计资料时,建筑结构设计可根据可靠的工程经验或必要的试验研究进行,也可采用容许应力或单一安全系数等经验方法进行。
1.0.5制定建筑结构荷载标准、各种材料的结构设计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时,应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基本准则,并应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
1.0.6建筑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结构能承受作用并具有适当刚度的由各连接部件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
2.1.2结构构件结构在物理上可以区分出的部件。
2.1.3结构体系结构中的所有承重构件及其共同工作的方式。
2.1.4结构模型用于结构分析、设计等的理想化的结构体系。
2.1.5设计使用年限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1.6设计状况表征一定时段内实际情况的一组设计条件,设计应做到在该组条件下结构不超越有关的极限状态。
2.1.7持久设计状况在结构使用过程中一定出现,且持续期很长的设计状况,其持续期一般与设计使用年限为同一数量级。
2.1.8短暂设计状况在结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较大,而与设计使用年限相比,其持续期很短的设计状况。
2.1.9偶然设计状况在结构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很小,且持续期很短的设计状况。
软件安全级别划分依据【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软件安全级别的划分依据1.功能性质量2.性能性质量3.可靠性质量4.可维护性质量5.安全性质量三、功能性质量1.可用性2.功能性3.适应性四、性能性质量1.响应时间2.处理能力3.资源使用效率五、可靠性质量1.可靠性2.可恢复性3.容错性六、可维护性质量1.易于理解和维护2.易于修改3.易于测试七、安全性质量1.防止非法访问2.数据保护3.安全审计八、结论正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确保软件的安全性,我们需要对软件安全级别进行划分。
软件安全级别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功能性质量、性能性质量、可靠性质量、可维护性质量和安全性质量等方面。
首先,功能性质量是软件安全级别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功能性质量主要包括可用性、功能性和适应性。
可用性是指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和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
功能性是指软件能够按照规定的需求和功能进行操作。
适应性是指软件能够适应不同环境、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变化。
其次,性能性质量也是划分软件安全级别的重要依据。
性能性质量主要包括响应时间、处理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
响应时间是指软件在接收到用户请求后,给出响应的时间长度。
处理能力是指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任务数量。
资源使用效率是指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对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三,可靠性质量在划分软件安全级别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可靠性质量主要包括可靠性、可恢复性和容错性。
可靠性是指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和完成任务的概率。
可恢复性是指软件在出现故障后,能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
容错性是指软件在出现错误时,能够继续运行并不影响其他功能的能力。
第四,可维护性质量也是划分软件安全级别的重要依据。
可维护性质量主要包括易于理解和维护、易于修改和易于测试。
易于理解和维护是指软件的设计和编写能够让维护人员容易理解和维护。
易于修改是指软件的设计和编写能够让维护人员容易进行修改。
网络3大可靠性指标网络可靠性是指网络系统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保证网络服务的连续可用性和正常工作能力的能力。
网络的可靠性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他们在网络中的工作和生活体验。
以下是网络可靠性的三个重要指标:1. 可用性可用性是指网络系统能够在用户需要时提供正常的服务的能力。
它是衡量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可用性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其中100%表示网络系统全天候可用,没有任何故障或停机。
要提高网络系统的可用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配备冗余设备:在网络系统中使用冗余设备可以确保即使一台设备出现故障,其它设备仍然能够提供服务。
- 负载均衡:通过将网络流量平衡地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可以避免因某一个服务器负载过高而导致系统故障。
- 实施监控和预警机制:及时监测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并设置警报机制,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
2. 容错性容错性是指网络系统在面对故障时,仍然能够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
它是衡量网络可靠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网络系统可能会遇到各种故障,例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网络故障等。
为了提高网络系统的容错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数据备份和恢复:定期备份网络系统中的重要数据,并建立恢复机制,以保证数据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
- 容灾方案:制定详细的容灾方案,包括备用服务器和备用网络线路等,以便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设备。
- 错误处理机制:在设计网络系统时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错误情况,并设置相应的错误处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对系统的影响。
3. 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指从用户发送请求到网络系统作出响应的时间。
它是衡量网络可靠性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用户希望网络系统能够快速地响应他们的请求,并提供即时的结果。
为了降低网络系统的响应时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高性能服务器:选择性能较高的服务器设备,以提高网络系统的处理速度和响应能力。
- 优化网络传输:通过优化网络传输协议和网络拓扑结构,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丢包情况,从而提高网络系统的响应时间。
系统评价指标摘要:一、系统评价指标的概念和重要性1.定义系统评价指标2.说明系统评价指标在评估系统性能和决策中的作用二、系统评价指标的分类1.内部指标2.外部指标3.综合指标三、常见的系统评价指标1.准确性2.响应时间3.可靠性4.可用性5.安全性四、系统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评估标准1.计算方法2.评估标准五、系统评价指标的应用案例1.案例一2.案例二3.案例三六、如何选择和应用合适的系统评价指标1.确定评估目标和需求2.考虑系统特点和应用场景3.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和权重4.结合实际数据进行评估正文:系统评价指标是衡量系统性能和决策效果的重要工具,对于了解系统现状、发现潜在问题、指导优化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系统评价指标的概念、分类、常见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估标准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应用,最后探讨如何选择和应用合适的系统评价指标。
一、系统评价指标的概念和重要性系统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系统性能、效率、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量化标准。
通过系统评价指标,我们可以了解系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系统评价指标的分类根据评价指标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内部指标、外部指标和综合指标。
内部指标来源于系统内部的数据和信息,如系统处理速度、数据存储容量等;外部指标来源于系统外部的使用者和环境,如用户满意度、系统适应性等;综合指标则是综合了内部和外部指标的特点,如系统性能指数、系统可用性等。
三、常见的系统评价指标常见的系统评价指标包括准确性、响应时间、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准确性是指系统在执行任务时正确识别和处理目标的能力;响应时间是指系统对输入信号作出响应的速度;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可用性是指系统易于理解和使用的程度;安全性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防止非法访问和保护信息的能力。
四、系统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评估标准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基于系统内部数据和信息的统计分析;二是基于系统外部使用者和环境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三是基于系统性能测试和模拟的实验方法。
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1、硬件产品的质量特性1)性能性能通常指产品在功能上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包括使用性能和外观性能。
2)寿命寿命是指产品能够正常使用的年限,包括使用寿命和储存寿命两种。
使用寿命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
一般地,不同的产品对使用寿命有不同的要求。
储存寿命指在规定储存条件下,产品从开始储存到规定的失效的时间。
3)可信性可信性是用于表述可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集合术语。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称为可靠性。
对机电产品、压力容器、飞机和那些发生质量事故会造成巨大损失或危及人身、社会安全的产品,可靠性是使用过程中主要的质量指标。
维修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时间、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
维修保障性是指按规定的要求和时间,提供维修所必须的资源的能力。
显然,具备上述“三性”时,必然是一个可用,而且好用的产品。
4)安全性安全性指产品在制造、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安全与环境免遭危害的程度。
目前,世界各国对产品安全性都给予了最大的关注。
5)经济性经济性指产品寿命周期的总费用,包括生产、销售过程的费用和使用过程的费用。
经济性是保证组织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关键特性之一,是用户日益关心的一个质量指标。
2、软件产品的质量特性1)功能性软件所实现的功能,即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包括用户陈述的或隐含的需求程度。
是软件产品的首选质量特性。
2)可靠性可靠性是软件产品的最重要的质量特性。
反映软件在稳定状态下,维持正常工作的能力。
3)易用性易用性反映软件与用户之间的友善性。
即用户在使用软件时的方便程度。
4)效率在规定的条件下,软件实现某种功能耗费物理资源的有效程度。
5)可维护性软件在环境改变或发生错误时,进行修改的难易程度。
易于维护的软件也是一个易理解、易测试和易修改的产品,是软件又一个重要的特性。
计算机制造的三个基本原则
1.精度原则:计算机制造的过程需要保证高精度的加工和生产。
任何
一个精度问题都可能造成计算机的性能下降。
因此,制造过程中需要引入
精密的加工设备、仪器及工艺,以保证计算机的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
2.可靠性原则:计算机制造过程中需要保证计算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计算机往往会长时间运行,所以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各个部件进行测试
和检验,以确保其可靠性。
3.可维护性原则:计算机制造过程中需要保证计算机的可维护性。
计
算机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如果不容易维护,则其寿命将大幅缩短。
因此,在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部件的拆卸、更换和维修等问题,以保
证计算机的可维护性。